| 商品名称: 汉字简繁体正异体辨析词典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2-01 |
| 作者:郭忠新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7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712453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可以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文字日趋表音化,唯我形、音、义三结合的方块汉字独步天下,是世界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传承至今、使用人口*多、流传范围*广、影响大的意音文字,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又一人间奇迹。
为了高效、快捷地传播思想、技术等人类文明,更正确地表情达意,要求文字越准确、越方便越好。汉字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上,不断交易繁省。繁化,要求文字精确,区别率强,好认,好用;省简,要求文字简易,易学,易写。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而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字体的演变,就是不断由繁化简的过程。从汉代楷化以来,为便于区分,不断用增偏旁、加笔画的后起字以与本字(初文)相分别,如“毁”曾分化出从火的“燬”与从言的“譭”,用于专指纵火损坏的“煅化”“焚煅”……或恶语中伤的“譭谤”“诋譭”……这样,在提升区别度的同时,又使异体字越增越多,既扩大了汉字的数量,也加大了学习和使用的难度。为书写方便快捷,又常连笔疾书或省笔简写,在汉魏六朝碑铭中已见,尤其在雕版印刷中普遍应用和推广。据《宋元以来俗字谱》所引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引用的简体字达6242个,与之相对应的繁体字有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体字,其中与今推行的简化字完全相同的就有“礼”“义”“双”“宝”……共330多个。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简体字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破体“俗字”,“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故只能在民间流行,而经典、文书等重要场合,仍习用传统汉字。
郭忠新,编审,江都嘶马人氏,毕业于上 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为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编辑部主任。为全国重点科技项目、我国 第一部大型巨著《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委员。从事编纂出版全书,系该书的主要编纂 人。又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现代汉语大 词典》主编,策划并负责该书的编纂与出版, 系迄今为止现代汉语词典中规模*大、收词* 多、信息*丰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在“以字带 词”的编纂方式上有所创新。以上两书曾先 后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国家辞书一等 奖和中国图书奖等。还发表论述辞书编撰出 版及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论著数十篇。曾于人 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近 又聘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辑委员会 委员。 广询博咨,夙兴夜处。条分缕析,十阅寒 暑。三易其稿,方成是书。
这本书的辅助材料部分,其编排的周密程度令人惊叹。我注意到它似乎包含了一套非常详尽的附录,这些附录并非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而是围绕核心主题进行的功能性补充。例如,可能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官方规范字体的演变图表,或者是一些特定领域(如古籍校勘、现代印刷规范)中对异体字处理的专门说明。这些额外的板块,极大地增强了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性。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查询工具,而是一个集成了多维度背景知识的综合性资源库。这种对周边信息的全面覆盖,体现了编纂者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使用者在相关问题上可能遇到的所有困惑的决心,让读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
评分我对排版和索引系统的第一印象是极其高效和人性化。通常,工具书的检索过程常常是令人沮丧的迷宫,但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它的结构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目录的层级划分极为科学合理,能迅速定位到我感兴趣的领域。更值得称道的是,它似乎内置了一套非常精妙的跨引用体系,每当涉及到相关概念的交叉对比时,总能清晰地指引读者跳转至其他相关的条目或附录,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我随便抽取了几个看似不相干的字词进行检索尝试,发现其索引点的覆盖率非常高,无论是偏僻的古体字变体,还是常见的简化字,都能快速找到对应的讨论区。这种流畅的检索体验,对于需要进行快速查阅和系统性学习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将原本枯燥的“找资料”过程,转化成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所传达出的学术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乎并未满足于简单罗列字形差异,而是试图深入挖掘这些“异体”背后的历史脉络和使用语境。我观察到在某些条目旁,附带了对特定字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地位变化的简短讨论,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字典”范畴,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汉字文化史切片。它没有采取绝对化的口吻去评判“正”与“异”的优劣,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史学家的视角,客观呈现字形演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学术精神,在当今快餐式的知识输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鼓励读者去思考每一个字形背后承载的文化惯性与时代变迁,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培养了读者批判性审视文字符号的能力。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材质厚实,触感温润,色彩搭配沉稳大气,没有时下流行的浮夸设计,却透着一股经久耐看的古典韵味。翻开扉页,字体选择的考究更是体现了出版者的匠心。内页纸张略带米黄,对于长时间阅读眼睛十分友好,减少了印刷品常见的刺眼感。装订工艺严谨,每一页的裁切都非常整齐,书脊平整,即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我尤其欣赏其版式布局,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信息不会过于拥挤,阅读起来倍感舒适。虽然我尚未深入研究其内容深度,但仅从外在的制作水准来看,这部书显然是按照一本“传世之作”的标准来打造的,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捧读之初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在阅读体验中,我注意到它在处理那些结构相似但细微之处见真章的字形对比时,所采用的解释策略非常高明。它不是简单地画出两个字,然后指出一个笔画的不同,而是会结合视觉心理学或者书法结构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种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造成的混淆点。例如,对于那些仅凭肉眼难以分辨,需要依靠特定字体或笔画起收来区分的字例,该书似乎提供了超越常规的参照系。我感觉作者对汉字形体的敏感度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这种对“微小差异”的执着与深入挖掘,让我对汉字书写系统的精妙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体会到每一个结构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设计意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