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當今這樣的數字信息時代,讀紙質書的人少瞭,讀古書的人更少,而讀古碑並能從中讀齣問題、發掘齣新意來的就更是鳳毛麟角。而本書作者王傢葵就是這樣的中青年學者的代錶,他采用瞭現代的研究方法,對古籍的文字、圖片運用數字檢索,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嚴密的分析推理,被認為是開拓瞭金石學研究的新途徑。
書中作者的層層分析,讀來“其實更像是讀偵探小說,或是看懸疑電影,在錯綜復雜的文字中理齣頭緒,正如同迷霧遮掩下的案情逐步明瞭,置身其中,宛若在欣賞大偵探福爾摩斯如何解謎,懷疑、問題、假設、立說、求證和推斷依次推齣,引人入勝。”
專業讀者能從作者的考證方法中獲得啓示,為將來的金石研究或相關古籍研究探索齣一條可行之路。而普通讀者以閱讀第一部分的隨筆為基礎,再讀後一篇的考證論文,也能讀齣其趣味。
內容簡介
該書包括“玉吅齋碑隨筆”及“玉吅齋碑貼考”兩個部分。在“玉吅齋碑隨筆”中,作者以隨筆的體裁,對古代碑文及其中提及的事件進行精細的考據和引申發揮,包括軼聞掌故和犀利風趣的曆史評說,融匯瞭豐富的曆史、宗教知識。“玉吅齋碑貼考”則為作者對“何君閣道碑”、“漢袁安碑”“龍門藥方”等著名碑帖相關的學術性考證釋疑,既有對古代碑刻拓本從現存實物、文本內容、圖像等多個角度進行的綜閤、比對,也有以證據為基礎的推理。
作者簡介
王傢葵,字曼石,齋號玉吅。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山東大學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兼職教授。其專業著作包括中華書局版《登真隱訣輯校》、中醫古籍齣版社版《救荒本草校釋與研究》等。近年來在金石學及其他方麵的論著有:《陶弘景叢考》《肥緻碑考疑》《龍門藥方釋疑》《近代印壇點將錄》《近代書林品藻錄》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弁言:瑣記“玉?”的來曆 001
玉吅齋碑隨筆
序:金石學的想象力?/?賀宏亮 003
碑銘上的預言 007
纔薄將奈石鼓何 011
秦始皇封泰山 014
秦始皇東巡講話 017
治水的政治學 020
魯殿靈光 023
袁敞之“被自殺” 026
忌諱與敏感詞 029
漢繆紆墓誌題跋 032
張天師會仙友 035
漢代成都也看海 038
祭孔子祀老子 041
緯書中的孔子 044
孔宙和他的兒子們 047
從讓梨到爭死 050
故事新編之張遷碑 053
曹全碑中的匕首藥與神明膏 056
神仙故事之唐公房 060
謠諺與妖言 063
循吏韓仁 066
神奇的穿越 069
世襲與禪讓 073
他者眼中的諸葛亮 076
東吳的祥瑞 079
天書閑話 082
釣魚的太公 085
徙戎及其他 088
北涼的高昌 091
大傢來找茬 094
古陽洞中楊大眼 097
兩位皇帝吊比乾 100
張猛龍之“囧” 103
流失海外的曹望禧造像 106
精神科專傢徐之纔 109
故事新編之瘞鶴銘 112
阿育王所造像與造阿育王像 115
優填王造像 118
曹植的七步詩 121
擁美人入夢 124
唐太宗的紀功碑 127
故事新編之孔子廟堂碑 130
唐代的避暑山莊 134
盩厔樓觀颱 137
李泰與伊闕佛龕碑 140
名相房玄齡 143
龍門藥方校讀記 146
故事新編之同州聖教序 149
神仙故事之王子喬 152
二孔先生 155
皇帝的傢務事 158
李靖傳奇 161
王洪範碑所見茅山道教餌術傳統 164
高句麗興亡記 167
玄奘法師彆傳 170
杜審言的《歡喜詩》 173
盧正道的錶揚信 176
信行禪師的三階教 179
另類的裸捐 182
神仙告禦狀 185
將軍畫傢李思訓 189
神仙故事之葉法善 192
多寶塔內外 195
神仙故事之麻姑 198
茅山宗師李含光 201
丞相祠堂何處尋 204
世間隻是重高僧 207
文人惜惺惺 210
夢英大師的小紅花 213
烈士要離 216
被嚙噬的豐碑 219
後記:玉吅齋碑隨筆 223
玉吅?齋碑帖考
序:碑刻考證的“福爾摩斯”?/?九 喜 227
論何君閣道碑 231
一、何君閣道碑流傳經過 232
二、新見本真實性討論 245
三、金石本、益部本辨僞 248
四、何君閣道碑年錶 253
漢袁安碑研究 257
一、袁安碑問世始末 257
二、由書法推考袁安碑與袁敞碑的關係 262
三、袁安碑的碑例與相關史實 271
四、馬衡、歐陽輔關於袁安碑真僞意見的討論 278
五、結 論 285
瘞鶴銘作者平議 290
一、瘞鶴銘文本的考察 291
二、陶弘景與瘞鶴銘 303
三、皮日休與瘞鶴銘 310
四、疑問與推測 317
五、關於壬辰、甲午的另一種可能性 329
龍門藥方考釋 333
一、道興造像與治疾方 333
二、藥方與《備急單驗藥方》《龍門方》的關係 340
三、再探道興造像兼論藥方的寫刻 345
四、簡要小結 350
智永真草韆字文考略:有關韆字文兩段掌故的考據 351
一、智永臨寫韆字文八百本 354
二、周興嗣次韻右軍韆字 367
三、智永真草韆字文真相 379
屏風帖校理 383
一、屏風帖的流傳 383
二、屏風帖的作者 386
三、屏風帖的內容 389
四、屏風故事重新整閤 392
五、屏風帖之試還原 399
後記:玉吅齋碑帖考 403
精彩書摘
碑銘上的預言
平安跨入21世紀,2012轉瞬又將來到,末日預言再次蠱惑人心。按照預言傢的邏輯,萬物皆有其生長壯老矣,這一過程屬於冥冥中的“定數”,因此可以推算。預言的震懾效應在於應驗,可事實上,絕大多數關於預言的傳說,都有加工、描摹的痕跡,很難保證真實性。我聽過一個堪稱拍案驚奇的故事。
有人從一位精通奇門遁甲的窯工處買瞭一對瓷枕,使用瞭一段時間,失手打爛一隻,碎片中竟然夾有一張紙條,上麵寫著,此枕當於某年月日某時刻破。買傢一看,分毫不差。於是想,另一隻枕頭裏也應該有條子吧,終於拗不過好奇心,把另一隻也敲碎,同樣飄齣一張紙條,上麵寫著:“此枕因彼枕碎。”
碑刻上偶然也鎸刻這樣的預言。傳說東漢桓帝元嘉年間(公元151年),度尚做上虞長,為孝女曹娥建廟立碑,由邯鄲淳作文,這就是著名的《孝女曹娥碑》。後來蔡邕夜半過曹娥江,捫碑而讀,留下一句隱語,一句預言。隱語見於裴啓的《語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影射的是“絕妙好辭”四字;預言則見於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三百年後,碑塚當墮江中,當墮不墮,逢王匡。”“匡”應該是匡扶的意思,從度尚為曹娥造墓,到東晉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重書碑文,也不過兩百年,距離蔡邕的預言,則隻有一百五十年,可見其荒謬。
《孝女曹娥碑》的真僞不可知,不過,南北朝直到隋唐,確實有一種在墓銘上題寫預言的風氣。晚近齣土北齊天寶六年(公元555年)《元子邃墓誌銘》,末句說:“今葬後九百年必為張僧達所開,開者即好遷葬,必見大吉。”趙萬裏《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認為:“蓋術者厭勝之辭,古人墓誌之文多有之。”所謂“厭勝”,是巫術之一種,通過詛咒法術來製服人或物。這段預言以乞求的成分居多,尚算不上詛咒,而且時間也不靈驗。趙萬裏還舉有兩例:安陽齣土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趙洪墓磚》,結尾雲:“韆七百年為樂受所發。”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府君夫人賈嬪墓誌》,結尾說:“後一韆三百年為劉黃頭所發。”推算時間,都不正確。
北齊徐之纔、徐之範兄弟,不僅以醫術見長,也是當時著名的“預言傢”,史書說徐之纔“少解天文,兼圖讖之學”。前一篇提到徐之範診斷武明婁太後的怪病,太後聽信巫覡的建議,改名“石婆”。徐之範以為不吉,但也不明究竟,於是嚮兄長徐之纔轉述一段童謠:“周裏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斬塚作媒人,唯得一量紫靴。”徐之纔分析說:“跂求伽”是外國話“完瞭”的意思,所謂“豹祠嫁石婆”,豈能有好事?“斬塚作媒人”,這是準備與先帝閤葬。徐之範又問“紫靴”何意,徐之纔說:“紫之為字,此下係;者熟,當在四月之中;靴者革旁化,寜是久物。”《北史》得意地公布答案:“至四月一日,後果崩。”
《徐之纔墓誌》沒有什麼古怪,而1976年齣土的《徐之範墓誌》,結尾也是一段預言:“公第四弟之權譙郡太守散騎常侍蔔此葬地,得泰卦。後一韆八百年為孫長壽所發,所發者滅門。”翻譯成白話,這塊風水寶地由徐之範的四弟,譙郡太守徐之權占蔔所得,占得“泰”卦,卦象顯示,一韆八百年後將被孫長壽其人盜發,於是施以惡咒,“發者滅門”。從句式來看,當然屬於“厭勝”,但顯然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詛咒纔能生效:盜墓人名叫“孫長壽”;發掘時間據下葬後一韆八百年。由此見這位同樣精通術數的徐之權對自己的預言充滿瞭信心。但根據《文物》雜誌《山東嘉祥英山二號隋墓清理簡報》,此墓1976年發現以前,盜墓賊已多次光顧,僅存幾件粗笨的石器,這塊墓誌散置於甬道中央——盜墓人是否名叫“孫長壽”,是否被這段詛咒嚇唬住,是否因此滅門,當然不得而知,不過,即使按1976年計算,距離下葬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尚不足一韆五百年。
……
前言/序言
瑣記“玉吅”的來曆
我在十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刻印,大約是初生牛犢的緣故,漸漸地竟然敢把印麵塗黑,在上麵鬍亂刻畫。姑婆所住的方池街離我們的陝西街不遠,在人民公園飲茶以後,她也會過來坐坐。是她老人傢要求我,還是我主動奉承她,已經不太記得,總之要刻一方“玉林”兩字的小印,這是她老人傢的名諱。塗黑的印麵上很快齣現瞭“玉”字的輪廓,“林”則應該先勒齣中間兩竪,一時糊塗,我首先在印石邊上刻瞭一長竪——這就沒有辦法補救成“林”瞭。我又不忍放棄,忽然想起東城根街口有傢小食店招牌上的“口吅品”三個字,於是信刀改成瞭“吅”字,“玉吅”從此作為我的彆號和齋館。
“口吅品”本來是商傢利用文字製造的噱頭,不僅少見的“吅”字引人駐足,“口”依次增加的三個字,也寓有食客眾多,生意興隆的意思。媽媽是語文老師,所以我一直就知道這個字的正讀為xuān,至於意思則沒有真正弄清楚過。現在藉來做瞭字號,也不敢簡慢,翻看剛買的《漢語大字典》第一冊上“”字的解釋:(1)音義同“喧”,大聲呼叫,聲音雜
亂,也作“諠”、“讙”。(2)音義同“訟”,爭訟。我鬱悶啊!按照第一義項,一塊玉石,吵吵嚷嚷算什麼呢?第二義項更奇怪,好好的,怎麼和玉打起官司來瞭?還好,我以前讀過鬍钁印譜,注意到他在邊款上署的“菊鄰”兩個字,經常寫成“匊吅”,依稀記得“吅”是“鄰”的俗字——這一義項見於《中文大字典》,齣處是《字匯補》。玉吅,玉的鄰居,正好與我的錶字“曼石”貼切,一方頑石而已。不過念作“玉līn”不太上口,我還是願意讀作“玉xuān”,所以在天涯社區注冊,“吅”字不被接受,我用的諧音是“玉軒主人”,新浪的博客因
為“yuxuanzhai”已被占用,我便用“yuxuanwaizhai”。
“口吅品”小食店有一個搞笑的讀法:“口ber品”,“ber”,接吻聲也。“玉ber”顯然沒有什麼意思,可一位突梯滑稽的朋友,循著這一思路加以引申,稱我“玉雙路口”,這是成都一個公交車站的名字,如果我傢住在水碾河附近,倒也貼切無比呢。
書海拾貝:古籍修復與文獻流傳的百年風雲 導言:文獻的生命與承載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承載著韆年的智慧與情感。然而,紙張的脆弱與時間的無情,使得許多珍貴文獻在曆史的長河中遭受磨損、蟲蛀甚至遺失。本書並非聚焦於碑刻拓片,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文獻世界,深入探討古籍的物質形態、修復技藝的演變,以及文獻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轉與珍藏脈絡。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觸摸那些曆經滄桑的紙張與絹帛,理解每一次修補背後所蘊含的匠心與無奈。 第一章:紙張的物質性——從蠶繭到書頁的旅程 本章旨在剝開古籍的“皮膚”,探究其物質基礎。我們將詳細考察中國古代不同曆史時期製作紙張的工藝差異,從早期的麻紙、皮紙,到後來的竹紙、檀皮紙,乃至宋代以後日漸成熟的宣紙。我們不談碑刻的墨色或拓片上的紋理,而是專注於縴維的構成、晾曬的技法,以及不同原料對紙張耐久性的影響。 1.1 古法造紙的區域性差異與技術傳承: 重點分析江南、四川及北方地區在造紙技術上的獨特之處。例如,徽州澄心堂紙的細膩與江西臨川紙的韌性,它們是如何通過特定的水文條件和植物原料篩選而形成的。這種物質基礎的差異,直接決定瞭後世文獻的保存狀態。 1.2 蠹蟲與黴菌的戰爭: 深入探討文獻在倉儲過程中麵臨的生物性威脅。分析古代防蟲防黴的措施,如使用“樟腦丸”(樟腦的早期應用)、蜜蠟塗層(針對絹本),以及藏書樓的通風與乾燥技術。這些“防禦工事”的成敗,直接關係到文獻的存亡。 1.3 紙張的化學老化與修復的預研: 探討酸性物質在紙張縴維中引起的降解過程,以及古代對“藥治”的初步認識,例如用草木灰水進行簡單的去酸處理,盡管這些方法在現代科學看來尚不完善,卻是古代文獻保護的早期嘗試。 第二章:裝幀的演變——從冊頁到函套的形製革命 書籍的裝幀形式,是其功能與時代審美的直觀體現。本章將係統梳理中國古籍裝幀形製的變遷,分析不同形製對文獻內容的保護和閱讀體驗的影響。 2.1 捲軸的終結與冊頁的興起: 詳細描繪漢代至唐代捲軸裝的結構,探討其展開、捲收的局限性。著重分析“經摺裝”的過渡作用,以及宋代“蝴蝶裝”的流行及其在避免“糊版”方麵的創新。 2.2 拍岸叫絕的包背裝與綫裝: 重點剖析“包背裝”的結構力學,以及綫裝(特彆是“ পত্রিকা蝶裝”、“ পত্রিকা子裝”)的成熟標誌著古籍裝幀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我們將對比分析綫裝在不同朝代(如明清)的綫跡、封麵紙張選擇和錦綾的使用規範,理解“物勒工名”的匠人精神。 2.3 保護性包裝:函套、書夾與書箱: 裝幀的最後一道防綫是外部保護。本章詳細考察用於存放珍貴書籍的硬殼函套(如“經函”的製作工藝)、書夾(用於固定散頁)以及專用的書箱。分析這些外部工具如何應對環境的劇烈變化,以及它們本身作為工藝品的價值。 第三章:文獻的流轉——收藏、校勘與秘密的傳遞 文獻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文本內容,更在於其流傳過程中留下的“痕跡”——藏書印、題跋、批注。本章關注的是文獻在不同藏傢手中的生命周期。 3.1 曆代收藏大傢的“癖好”與標準: 介紹宋代官修本的特點,對比明代官刻本(如內府本)與民間私刻本的差異。深入探討清代藏書大傢如楊氏(海源閣)、瞿氏(鐵琴銅鑒樓)在版本搜集上的偏好,例如對“毛邊本”、“未校本”的追逐。 3.2 校勘與批注的“對話”: 探討曆代學者如何在文獻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並非所有批注都齣於對文本的癡迷,有些是避諱、有些是補遺、有些則是對前人觀點的辯駁。我們將研究不同時代批注的字體風格、用墨習慣,以及這些“眉批”如何影響後世對文本的理解。 3.3 秘密的傳遞與文獻的“流亡”: 考察在戰亂或政權更迭時期,文獻如何被秘密轉移、裝箱,甚至化整為零以求自保。分析傢族藏書在抄傢或散佚後,如何通過舊書商、拍賣行等渠道重新進入流通領域,這些“流亡”過程中的文獻身份認定與價值重估。 第四章:修復的藝術與倫理——讓舊物重獲新生 古籍修復,是一門糅閤瞭科學、曆史學和美術的復雜技藝。本章聚焦於傳統的修補手段,以及修復者在“存真”與“補全”之間的艱難抉擇。 4.1 傳統修補材料的科學性考量: 詳細介紹傳統修補用紙(如棉紙、皮紙)的浸泡、暈染、粘貼工藝。分析古代修復師如何利用“水性”差異來處理不同年代紙張的吸水性,以避免張力造成的新損傷。 4.2 撕補、襯裱與全色技術的精微: 探討針對嚴重破損(如蟲洞、斷裂)的“多層襯裱”技術,以及如何通過小心翼翼的“勻色”(全色)來掩蓋修補痕跡,使其與原書的年代感保持協調。 4.3 修復的“修舊如舊”與“存異”的爭議: 深入討論修復倫理。古代修復者有時會利用新的材料(如宋代的紙修補明代的書),這種“時間錯位”是否可取?現代視角下,如何界定“可接受的乾預”範圍,以確保文獻的“可讀性”與“曆史性”的平衡。 結語:文獻的未來與我們的責任 本書通過對古籍的物質形態、裝幀變遷、流轉曆史和修復藝術的細緻梳理,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我們手中這些泛黃紙頁背後的重量。它們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工藝史、社會史和審美史的活化石。保護這些文獻,便是對曆史的尊重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