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第4版)

农业植物病理学(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利锋,徐敬友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
  • 植物病理学
  • 病理学
  • 植物病害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原菌
  • 诊断
  • 防治
  • 第四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01972
版次:4
商品编码:119453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业植物病理学(第4版)》由绪论、植物病理学基础(上篇)和农作物病害(下篇)3部分组成。绪论简要介绍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以及农作物病害的重要性。上篇“植物病理学基础”共分6章,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一般规律、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及措施。下篇“农作物病害”分工。章,介绍我国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和甘薯)、纤维作物(棉花和麻)、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和芝麻)、烟草、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茶、桑、果树(苹果、梨、柑橘、桃、葡萄、猕猴桃、香蕉、荔枝和芒果)和蔬菜(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等)的重要代表性病害的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发病因素和综合治理方法。每个病害配有病原物图和病害循环图,下篇的每章末简要列出了较常见或局部发生的作物病害。为了便于读者自学,每章设有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书末附常用化学农药名称中英文对照和农作物病害病原物学名索引。《农业植物病理学(第4版)》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农学、园艺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四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绪论
上篇 植物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定义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类型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病征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植物病原物
第一节 植物病原原生动物
第二节 植物病原色菌
第二节 植物病原真菌
第四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五节 植物病原病毒和亚病毒
第六节 植物病原线虫
第七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循环
第一节 植物病害发生
第二节 植物病害循环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第一节 植物病害流行
第二节 植物病害预测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病原物致病力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
第三节 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机制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
第一节 植物检疫
第二节 农业防治
第三节 抗病品种利用
第四节 生物防治
第五节 物理防治
第六节 化学防治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篇 农作物病害
第七章 水稻病害
第一节 稻瘟病
第二节 水稻纹枯病
第三节 稻曲病
第四节 水稻白叶枯病
第五节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第六节 水稻病毒病
第七节 水稻恶苗病
第八节 水稻苗期病害
第九节 水稻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麦类作物病害
第一节 小麦锈病
第二节 小麦赤霉病
第三节 小麦纹枯病
第四节 小麦白粉病
第五节 小麦病毒病
第六节 小麦黑粉病
第七节 小麦全蚀病
第八节 小麦根腐病
第九节 大麦条纹病
第十节 麦类作物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旱粮作物病害
第一节 玉米小斑病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
第三节 玉米灰斑病
第四节 玉米茎基腐病
第五节 玉米黑粉病
第六节 玉米病毒病
第七节 谷子白发病
第八节 甘薯黑斑病
第九节 甘薯茎线虫病
第十节 旱粮作物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棉和麻病害
第一节 棉花苗期病害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
第三节 棉花黄萎病
第四节 棉铃病害
第五节 黄麻炭疽病
第六节 棉和麻的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油料作物病害
第一节 油料作物菌核病
第二节 油菜病毒病
第三节 大豆孢囊线虫病
第四节 大豆花叶病
第五节 大豆根腐病
第六节 花生黑斑病
第七节 芝麻茎点枯病
第八节 向日葵锈病
第九节 向曰葵列当病
第十节 油料作物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烟草病害
第一节 烟草病毒病
第二节 烟草黑胫病
第三节 烟草赤星病
第四节 烟草青枯病
第五节 烟草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糖料作物病害
第一节 甘蔗凤梨病
第二节 甘蔗黑穗病
第三节 甜菜根腐病
第四节 甜菜褐斑病
第五节 糖料作物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 茶和桑病害
第一节 茶云纹叶枯病
第二节 茶饼病
第三节 桑矮缩病
第四节 桑细菌性青枯病
第五节 茶和桑的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 果树病害
第一节 苹果和梨树腐烂病
第二节 苹果和梨轮纹病
第三节 苹果早期落叶病
第四节 梨黑星病
第五节 梨锈病
第六节 柑橘溃疡病
第七节 柑橘黄龙病
第八节 柑橘疮痂病
第九节 桃褐腐病
第十节 桃流胶病
第十一节 葡萄霜霉病
第十二节 葡萄黑痘病
第十三节 葡萄白腐病
第十四节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第十五节 香蕉枯萎病
第十六节 荔枝霜疫病
第十七节 芒果炭疽病
第十八节 水果采后病害
第十九节 果树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六章 蔬菜病害
第一节 蔬菜霜霉病
第二节 蔬菜灰霉病
第三节 蔬菜枯萎病
第四节 蔬菜疫病
第五节 蔬菜病毒病
第六节 蔬菜根结线虫病
第七节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第八节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第九节 茄科蔬菜青枯病
第十节 豆科蔬菜炭疽病
第十一节 蔬菜其他病害
小结
复习思考题
附录 常用化学农药名称中英文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农作物病害病原物学名索引
《田野卫士:现代农业植物病害识别与防治实操指南》 在广袤无垠的农田中,作物宛如辛勤耕耘的士兵,默默承受着自然界的风雨阳光,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粮。然而,在这场关乎丰收与生计的持久战役中,一场看不见的威胁——植物病害,时刻觊觎着这片绿色的希望。它如同狡猾的敌人,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作物的根、茎、叶、果,轻则导致产量下降,重则颗粒无收,将辛勤的汗水化为泡影。面对这严峻的挑战,每一位现代农业的耕耘者,都亟需成为一名合格的“田野卫士”,掌握精准识别和有效防治病害的本领。 《田野卫士:现代农业植物病害识别与防治实操指南》正是为响应这一时代需求而倾力打造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冗长的理论堆砌,而是以高度的实践导向,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各类常见且重要的农业植物病害,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易于操作的防治策略。本书的编写团队由一群在植物保护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一线农技推广人员及富有教学经验的学者组成,他们将多年的田间经验、科研成果与最新的技术进展融为一体,力求为广大农民、农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学生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份真正实用、可靠的参考。 精炼的病害图谱,精准的诊断利器 植物病害的防治,首要在于准确识别。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详实而精美的病害图谱。我们深知,在田间地头,直观的图像往往比抽象的文字更能帮助决策者快速锁定问题。因此,本书精选了数百幅高清、逼真的病害症状图片,覆盖了作物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病害在不同部位(叶片、茎秆、根系、果实、种子等)可能呈现的典型症状。每幅图片下方都附有简明扼要的描述,指出关键的病征特征,如病斑的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特征,以及是否伴有霉层、溃疡、斑点、枯萎等具体表现。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那些容易混淆的病害。我们通过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相似病害在症状上的细微差别,帮助读者避免误诊,从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例如,对于叶部病斑,本书会区分真菌性病斑(如早期可能出现水浸状,后期形成同心轮纹)、细菌性病斑(如常为油浸状,边缘有黄晕)和生理性病害(如缺素引起的黄化、冻害造成的坏死),并配以相应的图例。这种精细化的鉴别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判率,为精准施药奠定坚实基础。 系统性的病原学解析,深入理解敌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掌握了外部症状后,了解病害的“幕后黑手”——病原体,对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本书在病害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类病害的病原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解析。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引起病害的主要病原类型,包括真菌(如霜霉菌、白粉菌、炭疽菌、锈菌等)、细菌(如青霉菌、黄单胞菌、欧文氏菌等)、病毒(如花叶病毒、坏死病毒等)以及线虫和非侵染性因素(如生理性障碍、环境胁迫等)。 对于每一种主要的病害,本书都会对其病原体的形态特征、侵染循环、传播途径以及在环境中的存活方式进行详细介绍。例如,在讲解白粉病时,本书会阐述其病原菌(真菌)的孢子萌发条件、侵染机制、越冬方式,以及风、雨、昆虫等传播媒介的作用。这样的深入解析,有助于读者理解病害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关键环节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事半功倍。本书并非简单列举病原体名称,而是注重解释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如何影响其致病过程,以及这些特性如何为防治工作提供切入点。 多元化的防治策略,应对复杂挑战 植物病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单一的防治手段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局面。本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防治策略的介绍上,我们采取了“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原则。本书将防治措施分为以下几大类,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在不同病害和不同作物上的应用: 农业防治: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本书详细介绍了耕作制度(如轮作、间作)、种植密度、土壤管理(如深翻、排水)、植物残体处理、抗病品种选择等方面的具体操作。例如,在讲解作物枯萎病时,本书会强调选择抗病品种和实行轮作的重要性,并解释其背后的原理。 物理防治: 介绍利用物理方法控制病害的技术。这包括对土壤、种子、工具的消毒(如高温、药剂熏蒸)、诱捕器、防虫网等。本书还会探讨一些新兴的物理防治技术,如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或温度来抑制病原菌生长。 生物防治: 关注利用生物资源来防治病害。本书将深入介绍一些重要的生物防治制剂,如拮抗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生物杀菌剂(如几丁质酶、植物源杀菌剂)以及寄生性天敌。对于每种生物防治剂,本书都会提供其作用机理、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 化学防治: 作为一种高效的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在现代农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对各类化学农药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其作用机理、分类、选择原则、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以及抗药性管理。特别强调了“精准用药”和“绿色用药”的理念,指导读者如何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合理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书中也包含了对一些国家鼓励使用的低风险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介绍。 抗性诱导与植物免疫: 这是一个前沿领域,本书将其融入到防治策略中。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剂、或一些天然提取物来激发作物的内源抗性,提高其自身的防御能力,从而在不直接杀灭病原体的情况下,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并非孤立地介绍某一种防治措施,而是强调将上述各种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一套“一体化”的综合防治体系(IPM)。本书会根据具体的作物和病害,提供不同组合的防治方案,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和经济成本。 覆盖广泛的作物与病害,服务多元农业 《田野卫士》的编写遵循“精而广”的原则,力求覆盖我国农业生产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作物及其主要的病害。本书将重点关注: 粮食作物: 如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玉米(玉米锈病、丝黑穗病、大斑病)等。 经济作物: 如棉花(棉铃虫、枯萎病、黄萎病)、油菜(菌核病、霜霉病)、花生(叶斑病、锈病)、大豆(锈病、灰霉病)等。 蔬菜作物: 如番茄(晚疫病、灰霉病、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炭疽病、枯萎病)、辣椒(炭疽病、病毒病)、马铃薯(晚疫病、疮痂病)等。 果树: 如苹果(褐腐病、黑星病、炭疽病)、柑橘(溃疡病、炭疽病、黄龙病)、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对于每一种作物,本书都将详细梳理其主要的病害,并按照前述的“图谱-病原-防治”的模式进行深入讲解。这种结构化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方便地检索和学习特定作物上的病害问题。 创新性内容与前沿技术,引领未来方向 除了对传统病害的经典阐述,本书还积极融入了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 分子诊断技术: 简要介绍PCR、ELISA等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害早期检测和病原鉴定中的应用,帮助读者了解更先进的诊断工具。 精准农业与智能化防治: 探讨如何利用传感器、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病害的早期预警、精准监测和靶向施药,提高防治效率,减少农药使用。 抗病育种进展: 介绍当前抗病育种的研究方向和取得的进展,为读者了解未来抗病品种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病害预警系统: 讨论如何构建和利用病害发生发展的预警系统,帮助农民提前做好防范。 实用性设计,贴近读者需求 为了最大化本书的实用价值,我们在设计上也力求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 图文并茂: 大量的图片和示意图,辅助文字说明,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理解性。 案例分析: 穿插一些田间实际案例,说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防治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录信息: 包含常用农药名称、对照表、以及与病害防治相关的常用术语解释等,方便读者查阅。 《田野卫士:现代农业植物病害识别与防治实操指南》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或参考书,它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田野伙伴”,一位“绿色屏障”的构建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赋能每一位农业生产者,让他们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应对植物病害的挑战,守护丰收的希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相较于市面上那些侧重于速效药剂推荐的工具书,这本书的视角显得更为宏大和长远。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可持续农业背景下的病害管理哲学,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农药名称和使用剂量。例如,在讨论抗性育种章节时,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罗列已有的抗性基因,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应对病原体的“基因组进化压力”,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抗性破译问题,并提出了轮换抗性策略的理论框架。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读者在学习现有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规划能力。它教导的不是如何“杀死”病原体,而是如何与它们长期共存,如何在生态系统中维持平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学科,更是在接受一种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教育,这对于指导未来的科研方向或长期作物规划至关重要,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责任感。

评分

这本教材的插图和照片质量绝对是业界标杆,这一点必须大书特书。许多教科书为了压缩成本,配图往往模糊不清,或者只是简单示意,但这里完全不是这样。即便是那些极其微小的病原体结构,在显微镜下的清晰度也令人赞叹,色彩还原度和细节捕捉能力一流。更棒的是,书里穿插了大量的田间实景照片,记录了病害从初期潜伏到爆发的全过程,那种真实的病斑形态、叶片变色的渐变过程,对于现场诊断来说,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的辅助工具。我记得有一次在果园里遇到一个棘手的黄化症状,我立马想起了书里关于微量元素缺乏和真菌侵染引起的黄化对比图,那两种细微的叶脉褪色差异,在书中被清晰地标示出来,让我瞬间明白了自己诊断的偏差。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晦涩知识的理解门槛,让抽象的病理学知识变得可视化、可触摸,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厚重感,那种经典的教科书风格,虽然不是那么花哨,但让人感觉内容一定扎实可靠。我拿到手时,沉甸甸的分量,翻开扉页,目录的条理清晰得简直像是某种精密的仪器说明书。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极其细致,从基础的病原体分类到具体的病害诊断,再到田间的综合防治策略,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丝毫没有含糊不清的地方。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深度上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做”,还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的生物学机制。比如,在讲解植物免疫反应时,它会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信号传导通路,那些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细节被描绘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学者,只要肯下功夫,也能逐步建立起对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宏观理解。不过,说实话,对于一个只想快速了解几种常见作物病害的农户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密度可能有点过高,初次阅读时需要准备好大量的笔记和查阅时间,但对于科研工作者或者专业学生而言,这简直就是一本可以传家的宝典,细节之处藏着无数的知识点,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索引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关怀。虽然内容深奥,但实际使用起来的便利性却很高。章节之间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如果你正在阅读关于“叶斑病”的部分,书本会明确提示你参考“真菌细胞壁合成抑制剂”那部分关于药理作用的描述。更值得称赞的是其详尽的术语索引,不仅收录了主要的拉丁学名和中文俗名,甚至连一些在特定实验方法中使用的专有缩写也赫然在列,检索起来效率极高。在实际工作中,查找某个特定病害的详细发病条件时,我能迅速定位到相关表格和图示,极大地节省了查阅时间。这种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使得这本内容密度极高的专业著作,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真正成为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书。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的行文极为严谨、规范,充满了学术的庄重感,但也因此带来了一定的阅读挑战。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力求信息密度最大化,用词精准到近乎苛刻。这当然保证了科学表达的准确性,但也意味着它不适合轻松阅读。初次接触时,某些段落的逻辑推导非常密集,需要逐字逐句地去解码,有点像在啃一块非常坚实的硬骨头,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例如,关于孢子萌发和侵染机制的描述,引用的各种实验数据和统计模型,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专业术语,甚至回头去复习前面章节的基础概念,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一旦克服了最初的“翻译”阶段,你会发现这种严谨性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它建立了一个无比坚实的知识框架,让你后续学习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时,都能感觉到基础的牢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