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了:纪连海辣说康熙帝

康熙来了:纪连海辣说康熙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连海 著
图书标签:
  • 康熙帝
  • 纪连海
  • 历史
  • 清史
  • 人物传记
  • 八卦
  • 趣味历史
  • 通俗历史
  • 野史
  • 帝王将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4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76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学术明星、麻辣名嘴纪连海再度开讲!
  内附多张历史漫画,形象生动介绍了康熙的一生!
  颠覆性点评康熙帝的双面人生;野史正说、去伪存真,纪连海告诉你一个重磅头条:康熙来了!
  历史上的康熙,是一个硬汉。他少年即位,智擒鳌拜,降服吴三桂,三打噶尔丹,一统台湾,打败俄罗斯,最终迎来太平盛世。
  历史上的康熙,也是一个情圣。他谈过姐弟恋,妻妾成群,有四个正牌皇后……
  问题在于,当时别的人出天花之后都死掉了,为什么偏偏这个年仅一岁多的爱新觉罗·玄烨得了天花后却没事呢?他为什么可以熬过来呢?这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康熙皇帝身边特别重要的女人对他的照顾。
  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吴三桂是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们后面自然要考证这个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回答另一个问题:陈圆圆到底是什么人?她到底
  有多大的才能吸引了吴三桂?
  在康熙皇帝的一生当中,收复台湾这件事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我们可以说,智擒鳌拜集团既体现出少年康熙皇帝的机智勇敢,又体现出了他幼稚不成熟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平定“三藩之乱”既体现出青年康熙皇帝的考虑事情不周到,又体现出了他坚韧顽强的性格。而我们要讲到的任用施琅武力收复台湾,则完全表明康熙皇帝日益走向成熟。
  从现有的史料看,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妻妾人数,就已经是创纪录的了,一生中拥有有名分的妻妾55名。不过,有名分的仅仅是那一小部分,“大头”在没有名分的那一部分。据说,他实际拥有妻妾200多名。

内容简介

  康熙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开创中华帝国的另一个黄金时代。本书纪连海通过诙谐的语言对康熙帝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作者简介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历史教师。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一,以诙谐幽默、激情澎湃的讲解风格,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已出版《历史上的多尔衮》《历史上的和珅》《历史上的纪晓岚》《纪连海说甄嬛》等多种畅销书。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天子
第一节 即位真相
一份神秘的遗嘱 / 002 曹雪芹掺和了进来 / 005 太监、和尚和死人 / 006 皇家疾病史 / 008
第二节 天花不死
身世那叫一个惨 / 010 多亏有个“姑” / 011 清代《大长今》 / 012 生死姐弟恋 / 015
第三节 最重要的女人
三个要回答的问题 / 018 四个突出的作用 / 019 一个不寻常的女人 / 026
第二章 智擒鳌拜
第一节 战神诞生
老子英雄儿好汉 / 030 出生时间要推算 / 036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 037
第二节 走上权力顶峰
押注成功 / 045 好事多磨 / 048 人生转机 / 051 巅峰时刻 / 053
第三节 鳌拜专权
这个天下不太平 / 057 “三面红旗” / 059 埋了三个雷 / 062 民族问题很重要 / 063 杀了一个洋人 / 065 这个地主当不得 / 068
第四节 职务被解除
早就被盯上了 / 070 害人也有大学问 / 072 十几比一的胜利 / 074 《鹿鼎记》里的高手 / 078
第三章 三藩之乱
第一节 吴三桂抗清
清初“四人帮” / 084 吴三桂让人搞不明白 / 087 也是个有背景的人 / 090 不是学文的料 / 094 冲动不是魔鬼 / 096 有胜也有败 / 098 吴三桂升职记 / 100 当上了军队高干 / 103
第二节 降清谜案
三年拉锯战 / 105 三封“邀请函” / 110 投降做“农民” / 114 一个女人引发的叛局 / 116 当红女演员陈圆圆 / 119 女人该不该背这个黑锅 / 121 谍中谍 / 125
第三节 三藩叛乱
怎么又反了 / 131 赌徒失算 / 139
第四节 朱三太子之谜
太子和三太子 / 144 真假朱三太子 / 146
第五节 平定三藩之乱
腹黑的王辅臣 / 150 终于折腾完了 / 152 那个女人去哪儿了 / 154
第四章 收复台湾
第一节 郑成功抗清
康熙皇帝的“三个代表” / 158 郑成功他很成功 / 159 清政府眼中的刺头 / 161
第二节 死对头
千万不要得罪下属 / 166 一个巴掌两颗枣 / 171 收复台湾没得商量 / 173 没一点省心的事儿 / 175
第三节 四海归一
软的不行来硬的 / 179 坏人坏到骨子里 / 183 终于做对了一件事 / 185 生死两冤家,去留一台湾 / 187
第五章 三打噶尔丹
第一节 噶尔丹叛乱
又总结出一项功绩 / 196 蒙古族的分布 / 197 可真不是凡人 / 197 西北一孤狼 / 201
第二节 亲征噶尔丹
第一次亲征,让老狐狸溜了 / 205 第二次亲征,老狐狸又跑了 / 208 第三次亲征,老狐狸死了 / 212
第六章 打败俄罗斯
第一节 北极熊也是纸老虎
饿极了的北极熊 / 214 对俄自卫反击战 / 215 打服了再谈判 / 219
第七章 治理天下
第一节 经济政策
很人性的土地制度 / 222 不加税的好皇帝 / 223 慈善做得也不错 / 224 水利工程得民心 / 227
第二节 文字狱
吃人的文字 / 229 《明史》案 / 232 《南山集》案 / 236 王锡侯案 / 238
第八章 情满后宫
第一节 皇帝好色
老婆确实有点儿多 / 240 令人无语的辩护文章 / 243
第二节 妻妾成群
亏谁不能亏老婆 / 247 康熙老婆大盘点 / 249
第三节 正牌皇后
女人有时挺可怜 / 254 强扭的瓜也甜 / 255 红颜薄命 / 256
第四节 递补皇后
老二也是短命鬼 / 258 老三转正一天就挂了 / 259 老四死了才转正 / 259
附录:康熙大事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少年天子
  第一节即位真相
  讨论康熙的即位问题,离不开顺治的去世之谜之分析。长期以来,一直有所谓的清宫四大疑案这样一个说法。清宫四大疑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和乾隆身世。也就是说,这个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死亡的原因、时间和地点,是清宫四大疑案中的第二个疑案。关于顺治出家与死亡原因的问题,我们将在其他书中详细介绍。
  一份神秘的遗嘱
  顺治皇帝死了之后,按照孝庄皇太后的懿旨和顺治皇帝的遗嘱,由顺治皇帝年仅不足8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年号康熙。康熙王朝真的来临了!问题在于,顺治皇帝为什么会选择他年仅不足8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呢?
  这就引出了顺治皇帝的遗嘱问题。
  相传,临死前的顺治皇帝是让爱新觉罗·玄烨的师父魏承谟记录的遗诏。
  但事实上呢?是魏承谟记录的遗诏吗?
  曹雪芹掺和了进来
  在查证所有相关的记载后,我们可以知道:绝对不是魏承谟记录的遗诏。
  那么,在历史上,记录遗诏的到底是谁呢?
  在历史上,记录遗诏的是两个人,一个叫张熙,另一个叫麻勒吉。那怎么就会出来个魏承谟呢?到底有没有魏承谟这个人?
  在查证所有相关的记载后,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根本没有魏承谟这个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康熙皇帝的师父是谁呢?
  我查了查,康熙皇帝的师父叫范承谟。
  也就是说,不但魏承谟这个人没有,而且在历史上也没有魏承谟的儿子魏东亭这个人——没有爹,哪里会有儿子呢?
  但是,在很多影视剧中,魏东亭这个角色是陪着幼年康熙皇帝读书的。在历史上,陪着幼年康熙皇帝读书的这个角色到底是谁呢?那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的祖宗。谁啊?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网络上一直存在一个争论:这个曹寅到底是曹雪芹的父亲,还是曹雪芹的爷爷?我认为这个曹寅应该是曹雪芹的爷爷。
  不管怎么说,您可以看到,人家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出《红楼梦》来?那是人家家学渊源,人家祖上是陪皇上读书的人。
  而且曹寅他们家是江宁织造,就是管理南京进贡的丝织品的。那时候南京的丝织品都是给皇帝用的,所以曹寅家也应该是有点儿钱的,再加上曹寅在皇宫里,因此,曹雪芹描述的《红楼梦》里面的那些奢华的生活应该是有的。
  太监、和尚和死人
  另外,还要提到一个登基大典——在电视剧里面,顺治皇帝死了以后,康熙皇帝即位的时候有一个登基大典,这个登基大典是由吴良辅主持的。其实,历史上,真正的登基大典是完全不可能由吴良辅来主持的。
  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吴良辅是个太监。
  您听说谁家登基大典由太监来主持?这不等于说大清朝到这儿就没后代了吗?
  此外,在电视剧中,当时吴良辅还有个更加特别的身份,也挺有意思的,他还是鳌拜的干儿子。
  这在历史上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鳌拜给吴良辅当干儿子还差不多。您听说过谁家找太监当干儿子的?这不是诅咒人家绝后吗?
  您看人家魏忠贤,手下好几十个干儿子,您听说魏忠贤是哪个正常人的干儿子了?不可能的。何况,在当时,吴良辅还是很红的一个人——比鳌拜要红多了。
  吴良辅在当时是极红的一个人,但他的红不是因为他是鳌拜的干儿子,而是因为他很受皇帝的赏识,皇帝宠他比宠别人都厉害。皇帝最听他的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前朝的太监——吴良辅伺候过明朝的皇帝。
  到清朝入关以后,他又伺候清朝的皇帝,他知道怎么讨皇帝的欢心——当时整个清朝宫廷里所有的太监都归吴良辅一个人管。
  由此可见吴良辅权力之大!而且那一阵子,顺治皇帝跟明朝学了不少陋习——明朝皇帝设置的东厂、西厂、锦衣卫之类,顺治皇帝也设置了类似的特务机构。而且上述衙门统统都归吴良辅管辖。谁家有一点儿风吹草动,比如鳌拜今儿个说皇上什么坏话了,吴良辅马上就可以知道。
  第二个原因:吴良辅出家了。
  吴良辅为什么会出家呢?吴良辅是替顺治皇帝出家的。您想想,您听说过登基大典找和尚主持的吗?因此,这也不对。所以,已经出家做了和尚的吴良辅是不可能主持登基大典的。
  第三个原因:吴良辅这个人没了。
  什么叫没了啊?没了就是死了的意思。好好的一个人,一个刚刚成为和尚的吴良辅怎么会没了呢?他是被谁弄死的呢?那当然是孝庄皇太后了。可是,孝庄皇太后为什么要弄死他呢?那是因为孝庄皇太后恨吴良辅。
  在孝庄皇太后看来,就是因为你吴良辅天天陪着我儿子,最后让我儿子出家当和尚了;就是因为你吴良辅没照顾好我儿子,天天让我儿子跟董鄂妃泡在一起,最后董鄂妃得天花而死,导致我儿子也因天花而死。你是干吗吃的?没你,我儿子不会有今天这么惨,弄得我们原来是孤儿寡母,现在不是了,现在我们是孤孙寡奶了——这个大清朝真是一场危机连着一场危机啊,这些危机都是你吴良辅造成的。所以她恨吴良辅。
  因此,在顺治皇帝去世之后,孝庄太皇太后马上派人处死了吴良辅。您想想,这个时候的吴良辅已经没命了,他还怎么主持康熙皇帝的登基大典呢?
  现在的问题是,顺治皇帝为什么会选择他年仅不足8岁的儿子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呢?
  ……

前言/序言


雍正:承继与开创 一部洞察帝王心术与时代洪流的鸿篇巨制 本书并非对康熙朝的琐碎宫闱秘闻进行翻新解读,亦非聚焦于某位特定历史人物的个人轶事。它以清朝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雍正皇帝的统治为核心,旨在深入剖析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帝国版图中,以雷霆手段和深远谋虑,重塑权力结构,推动社会变革,并为乾隆盛世奠定坚实基础的全过程。 权力中枢的重塑:从“人治”到“制度化”的艰难蜕变 雍正朝,是一个充满了张力和效率的时代。本书将详细梳理雍正帝如何一步步打破康熙晚年因皇子争储和吏治松弛所遗留下的权力真空与体制弊病。我们不再满足于表面上的“勤政”赞誉,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制度创新。 一、秘密立储的终结与乾纲独断的强化: 康熙晚年遗留的“秘密立储”制度,虽有避免诸王争斗的初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造成了朝局的动荡与权力分配的模糊。雍正继位后,如何通过公开的、具备制衡性的制度设计(如“立嫡立长”的回归倾向与对皇子培养的严格管控),重塑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与稳定性?本书将通过分析朱批奏折中对未来储君教育的隐晦指示,勾勒出雍正对“继承人危机”的深刻恐惧与周密部署。 二、军机处的诞生与效率革命: 军机处的设立,绝非仅仅是康熙“南巡”的产物,而是雍正对中央决策效率极限的追求。本书将详尽分析军机处在体制上对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架空过程,揭示其“承奉旨意、秉公办理”的运作机制如何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政令的即时传达。我们会探讨那些看似寻常的军机大臣,如隆科多(早期的失势)与张廷玉(后期的独重),他们是如何在这一新型权力机构中扮演“工具人”与“首席执行官”的双重角色。 三、奏折制度的精细化管理: “朱批奏折”是理解雍正思想的活化石。本书将精选并解读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奏折往来,分析雍正如何利用这种“皇帝与地方大员的直接对话”模式,绕过层级繁复的官僚体系,直接掌握地方实情,实施“耳目遍布”的监控网络。这不仅仅是批阅奏折,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对官僚体系忠诚度和执行力的“压力测试”。 社会经济的铁腕干预: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 如果说对权力的整合是内政的骨架,那么对国家财政和土地问题的改革,则是雍正强国之路的血肉。本书将重点探讨这些看似冷峻的经济改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一、摊丁入亩的深远影响: 丁银(人头税)的历史包袱极重,它使得贫富差距对税负的影响愈发显著,也间接鼓励了隐匿人口。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实质上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将税负的压力更多地转移到了拥有土地的士绅阶层。本书将分析这项改革在不同省份(如富庶的江南与贫瘠的西北)推行时遭遇的阻力,以及雍正如何利用地方大员的更迭来确保政策的落地,即使这触动了地方士绅集团的既得利益。 二、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的建立: “火耗”(地方政府在征收钱粮时额外加收的损耗费)是清朝中期官场腐败的温床。雍正通过“火耗归公”,将这笔灰色收入纳入国库管理,并从中拨出“养廉银”高薪聘用地方官。这看似是“以腐治腐”的权宜之计,实则是将原本分散的、不可控的腐败源头,转化为国家财政的一部分,用高薪来提高官员的职业道德底线。我们将对比分析康熙末期官员的灰色收入与雍正推行养廉银后的财政透明度变化。 文化控制与思想防线:文字狱与“异端”的清理 雍正朝的文化控制,常被后世简略地定性为“苛酷”。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的分析:在面对严峻的外部军事压力和内部思想潜在的离心力时,雍正的文化政策是如何服务于其政治稳定的核心目标。 一、文字狱的政治功能分析: 我们不会简单罗列文字狱的案例,而是分析其挑选的标准。那些被严惩的文人,其罪名往往指向对满族统治合法性的质疑,或对皇帝个人权威的轻蔑。这些案件是帝王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政治规训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确保文人在思想上对新王朝保持绝对的忠诚。 二、对道教与西方传教士的差异化管理: 雍正本人对道教颇有研究,他能够区分“妖言惑众”与“宗教信仰”。书中将对比他对民间秘密教派(如“天地会”的早期苗头)的坚决镇压,以及他对传教士(如汤若望案的余波)的审慎态度。这种差异化管理体现了雍正对意识形态风险的精准评估能力。 军事与外交的铁腕:边疆的巩固与“改土归流” 雍正的统治,是在对外战争与边疆治理的持续高压下完成的。他继承了康熙的战争遗产,但采用了更为务实和节约成本的策略。 一、青海与准噶尔的僵持: 雍正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冲突,是清朝版图完整性的关键一役。本书将详细解读雍正如何平衡前线将领(如岳钟琪)的激进主张与财政的承受能力,通过“以战养战”和对西藏的深度介入,逐步将准噶尔势力从战略上孤立。 二、改土归流的深层逻辑: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是用中央委派的流官取代世袭的土司制度。这不仅仅是行政管理权力的回归,更是一种文化与经济上的整合。本书将分析,雍正如何利用有限的军事力量,配合经济利益的诱导,逐步瓦解土司的割据势力,将这些广袤的边疆地区彻底纳入国家的税收和管辖体系。 结语:一个“超负荷”君主的遗产 雍正皇帝的个人生活,少有传闻,他将几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国事之中,其勤政程度在历史上罕有匹敌。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探讨这种超负荷运转的统治模式,其积极意义(为后来的“乾隆盛世”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框架)与潜在的消极影响(对官僚体系的过度压榨,以及个人崇拜的强化)。通过对这些制度细节和政策博弈的深入挖掘,读者将得以更全面、更审慎地评价这位在历史的夹缝中,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开创了帝制中国最后辉煌的君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辣”味儿拿捏得恰到好处,绝不是那种为了博眼球而故意泼脏水的“野史”作风。它是在尊重史料的前提下,用一种极为犀利、甚至可以说是略带戏谑的现代视角去解构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作者似乎对传统历史叙事中的“圣人化”倾向深恶痛绝,他笔下的康熙,有着极强的实用主义精神,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冷酷无情,尤其在涉及权力巩固和清除异己时,那种毫不手软的决断力,读着让人心里直发凉。但我喜欢这种坦诚。与其把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偶像,不如展示他们作为政治家的真实面貌——如何在权力的游戏里做出艰难且未必光彩的选择。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清初政治史更深层次的研究兴趣,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批判性的解读框架。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剂强心针!我本来以为康熙这个人物已经被各种稗官野史和正史嚼烂了,没想到作者能从中挖掘出如此多新鲜的视角和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尤其对康熙早期政治手腕的分析,那叫一个入木三分,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场景再现。你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皇帝如何在九子夺嫡的阴影下,步步为营,巧妙地平衡着朝中各方势力。那些关于他如何处理鳌拜的段落,简直可以拿出来当成权谋教科书看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历史典故的“祛魅”,没有一味地神化康熙,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私心也有大智慧的复杂个体。读完之后,我对康熙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刻板印象,而是一个鲜活、充满矛盾的帝王形象。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历史普及读物的期待值。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书的,毕竟市面上以清朝皇帝为主角的书汗牛充末,大多是故作高深或者纯粹猎奇。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节奏感,瞬间就抓住了我。它不像那种学院派著作那样故作晦涩,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叙述起来又像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特别是书中对康熙帝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的描摹,非常细腻。比如对后宫管理、对子女教育上的那些“小插曲”,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不禁感叹帝王家的“难处”——即便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无法完全掌控人性的复杂。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细节的笔法,让整个历史画面变得立体而有层次感。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流畅度是顶级的。很多涉及复杂的朝堂斗争或军事部署的段落,通常会让人昏昏欲睡,但作者总能找到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妙的转折点来提神醒脑。比如他对某次围剿行动的描述,完全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欣赏,那种紧张感和策略的博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自信和力量,没有那种小心翼翼的“也许”、“可能”的揣测,而是大刀阔斧地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强烈的作者意志反而给了读者一种信服感。它成功地把一个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人物,拉到了触手可及的距离,让我读完后,像是刚和一位睿智又幽默的“内幕人士”聊完了一场关于康熙的深度八卦,意犹未尽,忍不住想再去翻阅相关的原始文献印证一番,这才是历史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我尤其喜欢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采取了主题式、或者说“议题切入式”的结构。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康熙生命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无论是其对汉文化的吸收融合,还是他对边疆民族政策的强硬手腕,亦或是他个人与儒家思想的内在冲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使你对某段历史细节不熟悉,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观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入了周边史料作为佐证,比如对当时西方传教士记录的引用,或者对民间传说的甄别与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维度。读完后感觉,这不是一本单纯写康熙的书,而是一部通过康熙这个核心人物,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文化、思想剧烈碰撞的百科全书式作品。

评分

在电视上看到过喻老师,这次买本来看看。

评分

很不错,孩子很喜欢的

评分

内附多张历史漫画,形象生动介绍了康熙的一生!

评分

好书,值得读,辨证看历史。继续关注该系列图书。

评分

大品牌值得信赖,很好。

评分

挺好的,喜欢

评分

看了几页,感觉还是不错的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