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经典译丛: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历史·文化经典译丛: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 著,刘北成,龚晓庄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政治学
  • 绝对主义
  • 国家理论
  • 西方政治思想
  • 文化史
  • 译著
  • 经典
  • 社会思想史
  • 近代早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8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1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外文名称: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1
字数:4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佩里·安德森反对现行进化历史观和单一模式,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致力西欧和东欧的比较,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国地区类型,揭示其在向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安德森的《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的续作,是他宏大的四卷本欧洲史的第二卷。绝对主义国家是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来临而趋于消亡。
  本书作者以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与普鲁士、波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来说明其不同形态。

作者简介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1938— )历史社会学家、思想史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和社会学系教授,主持《新左派评论》达20年之久,发表了大量著述,代表作有《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等。被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 誉为“不列颠较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目录

中译者序言 / 1

前言 / 1


第一部 分西欧

第一章 西欧绝对主义 / 3

第二章 阶级与国家:分期问题 / 24

第三章 西班牙 / 37

第四章 法国 / 57

第五章 英国 / 78

第六章 意大利 / 101

第七章 瑞典 / 125


第二部分 东欧

第一章 东欧的绝对主义国家 / 143

第二章 贵族和君主政体:东欧形态 / 163

第三章 普鲁士 / 174

第四章 波兰 / 207

第五章 奥地利 / 223

第六章 俄国 / 246

第七章 伊斯兰帝国 / 271


第三部分 结论


两篇笔记

一、日本的封建主义 / 329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 / 348


名词索引 / 415

引著者索引 / 444


精彩书摘

  《历史·文化经典译丛: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阿拉贡王国的经济政治特点则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阿拉贡上腹地保留着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富压迫性的领主体制,地方贵族在穷乡僻壤保有充分的封建权力,那里仍保存着农奴制,被俘的摩里斯科(morisco)农民为天主教领主们辛勤劳作。另一方面,加泰罗尼亚从传统上一直是地中海商业王国的中心,巴塞罗那则是中世纪西班牙最大的城市,其城市显贵是该地区商业阶级的首富。不过,在封建制度大萧条时期,加泰罗尼亚的繁荣受到沉重打击.14世纪的瘟疫以其特有的流行性特性猛烈冲击着这一地区,并在黑死病后一再地在这里肆虐,使其人口在1365年至1497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一。商业破产因热那亚人在地中海水域咄咄逼人的竞争而加剧,与此同时,较小的商业手工业行会还在市镇中举行反抗显贵的起义。15世纪的乡村农民在起义中抛弃“陋习”、占领荒地。最后,王室与贵族之间的一场内战将所有社会集团都拉人了旋涡,也进一步削弱了加泰罗尼亚的经济。不过,它在意大利的海外基地未受触动。王国的第三个省份巴伦西亚的社会状况则处于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之间。贵族剥削摩里斯科人的劳动;15世纪期间,随着财政优势从巴塞罗那向沿海地区转移,这里的商人集团也扩展起来。但是,巴伦西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补偿加泰罗尼亚的衰落。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由斐迪南和伊莎贝拉联姻造成的王国合并中经济的不平衡:阿拉贡三个省份的人口总计不过100万,而卡斯蒂利亚的人口则有500万至700万。另一方面,两个王国之间政治上的反差也十分强烈。因为在阿拉贡王国内,人们可以看到在欧洲大约是最完整、最坚实的等级会议结构。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和阿拉贡三个地区都有各自的议会,而且每个地区还有特殊的检查机构,即由议会派生出来的常设司法控制机构和经济管理机构。加泰罗尼亚的Diputacio-议会的一个常设委员会——是其最有效率的典范。此外,据法律规定,每个议会要定期召开,实行一致通过的体制,这是西欧独一无二的。更加完善的阿拉贡议会分成显贵、乡绅、教士和市民四级。总体看来,这套复杂的中世纪“自由”为中央集权化的绝对主义的建立展现出一幅非常难以驾驭的前景。事实上,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体制上的不对称将贯穿于随后西班牙君主政体的整个发展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显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在卡斯蒂利亚建立不可动摇的王权这一工作之上,因为这里的条件更合适。阿拉贡是反对中央集权化国家的最顽固的政治障碍,而且,经济收入的前景也远不那么乐观。卡斯蒂利亚有多达五至六倍的人口,更为丰裕的财富却没有得到任何相应的体制壁垒的保护。因此,两位君主为其行政改组制定了井井有条的纲领:废除了军事性的骑士团并没收其庞大的领地和收入;将贵族城堡夷为平地;边境地区的诸侯遭到驱逐;严禁私人之间进行战争;取消了市镇的自治权,任命官方市长(corregidores)对其进行管理;王室司法权得到巩固和扩大。国家收回了对教会封地的控制,使地方教会机构与教皇辖地相分离。议会逐渐被驯服:1480年后,成功地免去了贵族和教士出席议会的权力。由于召集议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军事冒险行动(首先是为在格拉纳达和意大利的战争)征税,而第一、第二等级又属于免税等级,他们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反对这一限令。财政收入的提高令人瞠目:卡斯蒂利亚的岁入从1474年的90万里亚尔(reales)左右提高到1504年的2600万里亚尔。王室政务院得到改组,清除了大贵族的影响。新政务院由出身于小乡绅的律师官僚(letrados)组成。由君主直接领导专业化秘书班子工作,处理公务相当快捷。换言之,卡斯蒂利亚的国家机器被理性化、现代化了。不过,新君主政体并未将它与整个贵族阶级相对立。最高的军事外交职务总是留给显贵们,他们保留了大总督、省督的职位,小贵族则出任市长。王室收回了1454年以来被巧取豪夺走的王室领地,但是早期被吞并的、所占比重更大的王室领地仍然留在贵族手中;格拉纳达的新地产又扩大了他们的财产面积。由长子继承权体现的农村财产的固定性得到确认。此外,向乡村所谓“麦斯达”(Mesta),即羊毛业主同业公会授予广泛的特权,保护以南部大地产为主的畜牧业。对谷物生产则采取歧视性措施,甚至最终限定了谷物的零售价。在市镇中,对新生城市工业施以限制性的行会制度,对于皈依者(conversos)的宗教迫害使犹太资本撤离。在卡斯蒂利亚,所有这些政策都得到坚决而有力的贯彻。
  ……

前言/序言

  中译者序言
  一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的书名及全书的核心概念“绝对主义”(absolutism)可能是陌生的。但是,对于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支配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著作被奉为经典的国家来说,这是十分奇怪的事情。因为本书所论述的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的概念。
  绝对主义原本特指欧洲近代历史上继等级君主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新君主国”(马基雅维利的用语)。在西方学术界,这种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名称是absolute monarchy(德文:die absolute Monarchie),直译成中文就是“绝对君主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这种政治体制。例如,《共产党宣言》:“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指资产阶级——引者注)是等级君主制或绝对君主制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又如,《论住宅问题》:“旧绝对君主制的基本条件——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间的均势”;再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7世纪和18世纪的绝对君主制,就是这样,它使贵族和市民等级彼此保持平衡。”这里引用的文章应该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但是,在中文版里,“绝对君主制”一直被译成“专制君主制”或“专制君主国”(分别见1995年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第3卷,第191页;第4卷,第172页)。
  我们认为,有必要恢复直译的“绝对君主制”,因为这涉及对马克思、恩格斯一些重要思想的理解。
  首先是绝对主义与专制主义的区别。专制主义和绝对主义有相似之处,都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专制主义”(德文:Despotismus,英文:despotism)一般是用于“东方”,特指“东方专制主义”(又译为“东方专制制度”)。这可见于《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文章。他们只是在有些时候用这个词来形容西方的绝对君主制。
  其次是专制主义和绝对主义这两者与封建主义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前两者与封建主义是不相兼容的概念。封建主义的概念最初是对中世纪西欧军事分封制和等级所有制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只承认这种本来意义上的封建主义。因此,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东方社会没有“封建主义”,只有“东方专制主义”。在西欧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发展起来的王权,因其权力集中,形成绝对君主制,也破坏了原有的“封建主义”。这种君主制的社会基础也不是纯粹的封建贵族,而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间的均势”。因此,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中,前面所引那段文字中的“等级君主制”改为“半封建君主制”。
  第三,进一步涉及“五种生产方式说”。既然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东方没有封建主义,只有专制主义,因此把普适性的“五种生产方式说”归结到马克思那里,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我们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中关于“前资本主义形态”的论述中很难得出那种结论。相反,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和其他一些论述中关于东方发展道路的探讨,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任何时代思想家的认识都不可能脱离前人和当代的思想资料。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想明显地受到自18世纪以降欧洲人的东西方历史差异观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孟德斯鸠、亚当·斯密、黑格尔以及一些人的游记。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专制主义、封建主义和绝对君主制等概念时,是与当时西方学术界基本一致的。
  承认马克思、恩格斯乃至19世纪西方思想界的历史局限,也就承认后人有创新发展的权利。100多年来,对东西方社会历史的认识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国际学术界(包括中国)对“封建主义”、“东方专制主义”以及相关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已经反反复复,多有歧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术界从来没有把“专制主义”与“绝对主义”混为一谈。欧美包括前苏联学者曾就“绝对主义”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展开过热烈讨论。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家性质,日本原来也有一派学者(“讲座派”)持“绝对主义王权说”。只有在中国,许多学者用“专制主义”一言以蔽之,见到absolutism就不假思索地译成“专制主义”,甚至在中文里见到“绝对主义”或“绝对君主制”的概念反而奇怪。其结果是把东方的“专制主义”与西方的“绝对主义”混为一谈。
  中国学术界还进一步创造出“封建专制主义”的概念,似乎在历史上,越“封建”就越“专制”。创造总是值得赞许的。但如果说这是根据马克思的思想,那就需要首先理清自己的说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提是搞清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其中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所用术语的辨析。不同的西文术语,应有不同的译名,这才能使中国读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术语运用差异中深入思考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另外,我们认为,这些概念的辨析十分必要,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我国学术界对中外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中国的历史发展特点,甚至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
  本书作者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者”。他1938年生于伦敦,是一个热忱的社会主义者,而不是一个职业学问家。他在剑桥读书时就与一些新左派分子合办了一个杂志《新大学》(New University)。1962年,当英国新左派的主要杂志《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创建于1959年)陷入困境时,安德森加入编辑部,制定了新的编辑方针,使《新左派评论》调整了方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主持《新左派评论》达20年之久,发表了大量著述,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自己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安德森的著述也逐渐确立了他在欧美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近些年来,安德森转移到美国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他先是在纽约新社会研究所(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in New York)从事研究,后转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系。
  在主持《新左派评论》时,鉴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比较薄弱,安德森把提高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为一项主要任务。这项任务的难度在于不仅需要翻译和介绍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果,更需要通过艰苦的研究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要在两条战线上进行斗争,一方面反对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抵制苏式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安德森的著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与现状。在这方面,他结集发表了两部著作。第一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1976)。该书着重分析了1918—1968年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发展史。第二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程》(In the Track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983)。该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7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面对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衰的历史。
  据我们所知,中国学者最初接触到的安德森的著作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该书的中文摘译最早发表于1980年前后国内一份内部杂志上。当时正值“思想解放”运动。该书的观点对于中国读者开拓视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史起了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安德森以很大的精力进行历史研究。他发表了一部可以归入史学理论的著作:《英国马克思主义的论争》(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 1980)。该书主要探讨了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Edward P.Thompson, 1924—1993,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1963]的思想,评价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该书讨论了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价值,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阶级的性质,法律的功能等问题。
  在具体历史研究方面,安德森计划写作四卷本的欧洲史。根据总体计划,他陆续撰写和发表了各个章节。1974年,他结集推出前两卷。第一部是《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Passages from Antiquity to Feudalism)。第二部就是这部《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安德森计划中的第三卷和第四卷将分别论述“从尼德兰起义到德意志统一的一系列重大资产阶级革命”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结构”。
  安德森与E.P.汤普森的历史研究分别代表了当时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个互补的角度与重点。E.P.汤普森侧重于下层群众的研究,或者说“自下向上看的研究”,而安德森则侧重于国家研究,或者说“自上向下看的研究”。因为在安德森看来,国家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问题。以安德森为代表的这种历史研究形成了所谓“国家中心理论”(state�瞔entered theory)。与安德森呼应的,还有美国学者斯科克波(Theda Skocpol)、查尔斯·梯利(Charles Tilly)以及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stein)等。
  安德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他反对线性进化历史观和单一模式。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从他已发表的两部历史研究著作的标题看,“过渡”(passages)和“系谱”(lineages)都是复数。这是明确地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不仅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起源和性质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且对于西欧和东欧的不同发展道路作了比较。《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更是致力于通过西欧和东欧的比较,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国的地区类型(regional typology),揭示其在向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在安德森的历史研究著作中,表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历史叙述同理论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所使用的各种描述社会历史的概念,积极地参与对这些概念的探讨,如封建主义、绝对主义、亚细亚生产方式(包括东方专制主义)等概念。从中国学术界看,我们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重视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但是,这类概念如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绝对主义等,应该具有确定的内涵和相对的适用范围,而不能简单地到处套用。因此,安德森的研究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就“绝对主义”的研究而言,安德森的观点自成一家之言。欧美和苏联史学界大多认为,绝对主义是建立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平衡上的一种君主政权,是向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过渡形式。安德森全面地参与这一讨论。在他看来,绝对主义是一种欧洲特有的现象,从本质上看仍是基于贵族的政权形式,但是西欧和东欧各国的绝对主义各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轨迹,从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其原因应该从国家与阶级的互动关系以及各国在欧洲的“国际国家体系”中的地位来寻找。
  三
  关于本书的翻译,在此作几点说明。
  本书由两个人合译。龚晓庄翻译西欧部分和关于日本封建主义的笔记。刘北成翻译前言、东欧部分、结论以及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笔记,并对全书作了统校。
  对于注释的翻译,我们采取了与以前不同的办法。以前注释中的学术著作及作者通常都译成中文,而不附原文,这就失去了检索的价值。鉴于中国学术界的进步,本书注释中提及的英文书名或篇名以及作者姓名,一般不予翻译。其他文字的书名或篇名在第一次出现时译成中文,但保留原文。
  书中术语涉及多种文字,我们尽力查阅有关资料并向专家请教,以求准确。如有错误不当之处,衷心欢迎批评指正。
  最后,我们衷心地感谢佩里·安德森教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寄予极大的同情并慨然允许中译本的出版。
  刘北成






历史·文化经典译丛:现代世界的开端与转型 一部深入剖析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社会、政治与思想变迁的恢宏巨著。 本卷选入的著作,聚焦于西方文明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文艺复兴晚期到启蒙运动初期,特别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的漫长过渡阶段。这个时代,旧有的封建秩序正在瓦解,新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形态方兴未艾。本书旨在通过对一系列核心议题的考察,展现欧洲如何一步步奠定其日后主导全球的现代性基础。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塑与社会结构的演变 本部分着重描摹了欧洲社会结构在经济、宗教和法律层面经历的深刻动荡与重组。 一、经济基础的转型:重商主义的兴衰与资本的萌芽 我们将审视早期现代国家如何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来积累财富和增强国力。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银的简单积累,而是涉及一套复杂的经济哲学和实践体系——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国家与商业的共生关系: 深入分析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和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的英格兰,国家如何通过特许公司、关税壁垒和殖民地扩张来推行其经济政策。探讨这些政策在促进民族经济统一性的同时,如何在内部催生了资产阶级这一新兴阶层的力量。 农业生产力的停滞与人口压力: 考察在技术革新相对缓慢的背景下,欧洲(尤其是东欧和地中海地区)的农业结构如何成为社会进步的瓶颈。分析人口增长与有限资源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阶层间的摩擦。 早期金融工具的发展: 介绍股份制公司、国家债券和现代银行体系(如英格兰银行的建立)的初步形态。这些工具如何改变了国家融资的模式,并为未来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埋下伏笔。 二、宗教冲突的余波与世俗化的推进 宗教改革的后果远未平息,欧洲在三十年战争后进入了一个寻求宗教宽容与政治稳定的新阶段。 宗教派系的地理性固化: 分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如何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实质上将宗教信仰的权威从普世教会转移到了主权君主手中。探讨天主教、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以及东正教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政治影响力。 异见与反叛: 考察那些不愿接受国家主流宗教政策的群体,如英国的清教徒、法国的胡格诺派(在《枫丹白露敕令》废除《南特敕令》后)的流散,以及他们在荷兰和美洲殖民地的定居,这些迁徙塑造了新的社会和政治生态。 自然法思想的兴起: 探讨在宗教纷争背景下,思想家们如何试图寻找超越具体教义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和法律基础。格劳修斯和普芬道夫的工作,标志着法律和伦理思考开始逐渐脱离神学解释的直接束缚。 第二部分:政治哲学的革新与国家权力的界定 本部分聚焦于对“国家”(State)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以及君主权力合法性的构建与挑战。 一、主权理论的奠基与实践 十七世纪是主权理论(Sovereignty)形成的关键时期,它试图为无序状态中的最高权力寻找一个不容置疑的合法性来源。 霍布斯的《利维坦》: 详细解读霍布斯如何通过“自然状态”的恐怖想象,论证社会契约的必要性,并最终将所有权力授予一个拥有绝对强制力的主权者。分析其对“个人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关系的冷峻权衡。 波丹的早期思想与主权概念的演进: 回溯让·博丹对“最高权力不可分割性”的论述,并将其置于君主制演变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 二、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张力 国家权力的扩张并非一帆风顺,它持续与地方特权、贵族势力以及传统的法律制度进行博弈。 官僚机构的渗透: 探讨君主如何通过建立和依赖专业的文官体系(而非仅仅依赖世袭贵族),来直接管理税收、司法和军事。分析这种行政效率的提升如何削弱了地方领主的传统权力基础。 法律传统的抵抗: 研究在法国的“高等法院”(Parlements)以及西班牙的“科尔特斯”(Cortes)等传统咨询机构,如何在维护地方利益和“古老自由”的名义下,对君主的立法行为进行制约和抵制。 军事革命的驱动力: 考察火药武器的进步、常备军的建立以及新的军事战术(如腓特烈大帝时代普鲁士的军事体制)对国家财政和行政能力提出的极端要求,这反过来又迫使君主强化中央控制以确保征税和动员能力。 第三部分:思想的转向与启蒙的序曲 本部分审视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潮的交锋,它们为理解世界和重塑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认识工具。 一、理性与经验的辩论:认识论的转向 笛卡尔的怀疑论与方法论: 探讨笛卡尔如何通过彻底的怀疑,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起点,为欧洲思想界注入了一种以人类理性为中心的确定性。分析其对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 洛克的经验主义: 考察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对知识来源的经验主义定位。这种方法论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政治学和心理学对“人”的理解——人不再是天生带有特定观念的生物,而是通过经验塑造的。 二、政治伦理的重构:自由与天赋权利的萌芽 在绝对主义权力如日中天的时代,对个人权利的辩护从未停歇。 洛克的自然权利观: 深入分析洛克关于生命、自由和财产(后世演变为“追求幸福的权利”)的理论,以及他如何论证政府的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且这种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这构成了对传统君权神授理论的直接挑战。 早期对分权的思考: 介绍洛克关于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的初步划分,这些思想在当时主要被用以论证议会在英国宪政中的地位,但其深远影响在于为后来的三权分立理论奠定了蓝图。 三、科学革命的社会影响 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所建立的宇宙观,不仅是科学上的胜利,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既有权威的巨大冲击。 可预测的宇宙与社会秩序的类比: 分析“牛顿式的世界观”如何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的渴望。如果宇宙依照精确的、可理解的法则运行,那么人类社会是否也存在一套隐藏的、理性的运行规律? 科学社群与知识的传播: 考察皇家学会等机构的建立,它们如何提供了一个超越地域和宗教的知识交流平台,促进了新思想的快速传播和验证。 总结:迈向启蒙时代的欧洲 本书最终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图景:一个在中央集权和官僚化进程中不断巩固自身权力的“现代国家”正在崛起,同时,一股由理性、经验主义和对个人权利的强调所驱动的“思想革命”正在暗流涌动。十七世纪是“君主专制”的巅峰,但正是这种极度的集中化,为十八世纪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统一的靶子,使得他们能够系统地、全面地审视和批判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最终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一——启蒙运动。本书为理解现代世界的政治地理、经济结构以及思想起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国外经典著作的译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硬、晦涩或者明显带有翻译腔的句子,让人感觉作者的原意被扭曲或削弱了。然而,这本译本则完全不同,译者显然对原著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语境有着深刻的理解。行文流畅自然,学术概念的转换精准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思辨深度,又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原本可能很拗口的理论阐述,经过译者的精心处理后,变得清晰易懂,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种高水平的翻译,使得读者能够更直接、更纯粹地接触到原作者的智慧,而不是被中间的语言障碍所阻碍。这无疑是这部作品成功引进和传播的关键所在,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功力和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

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逻辑层层递进,层次分明。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展现出极强的条理性。开篇通常会设定一个核心的理论框架或提出一个关键的时代特征,然后分章节细致地引入支持该框架的各种历史案例和理论模型。每深入一个层面,都会在前一个层面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扩展,使得读者可以非常顺畅地跟进作者的思维路径,不会感到突兀或信息过载。即便是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者也能通过精妙的案例对比来具象化抽象概念,让人在阅读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脉络感。这种严密的结构设计,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如同欣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个声部都恰到好处,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整体,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科学和历史哲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国家的起源。它不像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描述事件的结果,而是深入探究了达成这种结果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和内在机制。作者的论证充满了张力,挑战了许多既定的历史观念,迫使读者必须跳出原有的舒适区,用更审慎、更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评估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现实。这种论证风格不仅是学术性的,更带有一种哲学思辨的色彩,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自我辩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人学会在看似固定的历史形态中,去捕捉那些潜藏的、动态的、塑造着未来的力量的轨迹。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深深折服。它不是那种局限于单个事件或某位君主生平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从一个极为广阔的历史维度,去剖析一个政治形态的生成与演变逻辑。作者似乎拥有俯瞰历史长河的视角,能够将分散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政治实践,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网。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引导着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历史,亲眼目睹了不同社会力量是如何相互角力、妥协,最终塑造成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特定权力结构。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权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当下的许多社会现象,是否也能在更深的历史脉络中找到其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硬壳精装的质感,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庄重感和阅读的仪式感。封面采用了经典的暗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既复古又大气,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清晰易读,版心设计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对经典作品的尊重,这对于阅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沉浸其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表层。

评分

价格给力,送货给力,挺实惠的,不错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历史文化译丛,平装16开,书脊胶装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非常满意。

评分

重新出版,不可多得的经典,推荐。

评分

**

评分

**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双十一促销买的价格实惠。

评分

此书值得阅读,是哲学方面的经典之作

评分

左派史学家,强,无敌。比他兄弟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