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750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张洁/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目 录 | |
【战国策 目录】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005 秦攻宜阳…………………… 007 东周欲为稻………………… 008 周文君免工师藉…………… 009 温人之周… ……………… 010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010 昌他亡西周………………… 011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 012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013 雍氏之役…………………… 014 司寇布为周zui谓周君……… 015 秦欲攻周… ……………… 016 秦策 苏秦始将连横……………… 018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024 说秦王曰…………………… 024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032 楚攻魏…………………… 034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034 陈轸去楚之秦……………… 035 齐助楚攻秦………………… 037 楚绝齐……………………… 040 医扁鹊见秦武王…………… 042 秦武王谓甘茂曰…………… 042 甘茂亡秦且之齐…………… 044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046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047 范子因王稽入秦…………… 048 范雎至秦………………… 050 范雎曰……………………… 056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058 应侯失韩之汝南…………… 059 秦攻邯郸………………… 060 蔡泽见逐于赵……………… 062 秦昭王谓左右曰…………… 068 秦王欲见顿弱……………… 070 说秦王曰…………………… 071 或为六国说秦王曰………… 077 谓秦王曰…………………… 078 秦王与中期争论…………… 081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081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084 文信侯出走………………… 086 四国为一…………………… 090 齐策 靖郭君将城薛……………… 094 靖郭君善齐貌辨…………… 095 成侯邹忌为齐相…………… 097 田忌亡齐而之楚…………… 097 邹忌修八尺有余…………… 098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100 秦伐魏… ………………… 101 苏秦为赵合从……………… 103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 105 张仪事秦惠王……………… 106 昭阳为楚伐魏……………… 108 秦攻赵长平………………… 109 楚王死……………………… 110 齐王夫人死………………… 114 孟尝君将入秦……………… 115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116 孟尝君出行国……………… 117 齐欲伐魏…………………… 119 齐人有冯谖者……………… 119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123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125 齐人见田骈曰……………… 127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 127 齐闵王之遇杀……………… 129 楚策 魏王遗楚王美人…………… 131 赵策 郑同北见赵王……………… 133 赵太后新用事……………… 134 魏策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138 韩策 史疾为韩使楚……………… 139 燕策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140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 143 宫他为燕使魏……………… 144 苏秦为燕说齐……………… 145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曰…… 146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148 宋卫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 153 卫人迎新妇… …………… 154 中山策 阴姬与江姬争后…………… 156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 158 |
| 精彩书摘 | |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③,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④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⑤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⑥。”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⑦之下、沙海⑧之 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⑨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⑩壶酱甀11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12,漓然13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14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15,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注释】 ①九鼎:周王室的传国之宝。 ②颜率:周王朝的大臣、谋士。 ③画计:商量。 ④实:实际利益。 ⑤陈臣思:齐威王的名将田忌。古代陈字拟读dien,田字读dyen,二字几乎同音。 ⑥梁:即魏国。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⑦晖台:台名。 ⑧沙海:地名。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⑨叶庭:地名。在今湖北华容。 ⑩醯(xī):醋。 11 甀(zhuì):瓮。 12兔兴马逝:形容轻快。 13漓然:水渗流的样子。 14 挽:牵引。 15被具:士卒运鼎需要准备的器具。 【译文】 秦国出兵逼近东周,向东周君索求九鼎,周君为此十分担心,就与颜率商讨对策。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向东去齐国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国不讲道义,打算向东周出兵,向周君索求九鼎。我东周君臣在朝中商量,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秦国,不如送给贵国。您保存了面临危亡的周国,这是美名;得到了九鼎,这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出兵五万,任命陈臣思为将军前往救助东周,于是秦兵撤回。当齐王将要索求九鼎的时候,周君又担心起来。颜率说:“大王不必忧虑,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君臣父子才得以保全,所以情愿献上九鼎,但不知道贵国从哪条道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齐王说:“我打算向梁国借道。”颜率说:“不可以。因为梁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脚下、沙海边上已经谋划很长时间了。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出不来了。”齐王又说:“那么我打算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可以。因为楚国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密谋很久了。假如经过楚国,九鼎也必定出不来了。”齐王说:“那么我究竟该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敝国也私下为大王忧虑这件事。这个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 以怀揣手拿到齐国,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跳马跑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武王伐纣获得九鼎之后,一只鼎就用九万人牵引,共有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器械等准备物资也相当于这个数目。如今大王纵使有这等人力和物力,又从哪条道把九鼎运出来呢?臣暗地里一直为大王担忧。”齐王说:“你屡次前来劝谏我,无非是不想把九鼎给我!”颜率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您赶快决定好搬运路线,敝国一定把九鼎迁出来,以便您随时将其运走。”齐王只好作罢。 秦攻宜阳 【原文】 秦攻宜阳①,周君谓赵累②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③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④之军二十万,景翠⑤以楚之众,临山⑥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⑦,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⑧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⑨,官为柱国⑩,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11煮枣12,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13东周。 【注释】 ①宜阳:位于洛阳西南熊耳山北端,为韩国西陲的军事要塞。 ②赵累:周臣,身世不详。 ③材士:指训练有素的士兵。 ④公仲:韩相国,名倗。 ⑤景翠:楚国将领。 ⑥山:指伏牛山。 ⑦甘茂: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 被张仪、樗里疾引荐给秦惠文王。秦武王曾派甘茂定蜀,委以左丞相。 ⑧削迹:除名,革除官职。 ⑨执圭:爵位名,为楚国zui高爵位。 ⑩柱国:楚国的zui高武官。 11效:献。 12煮枣:魏国城邑,一说在今山东东明县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 市西北。 13德:感恩,感激。 【译文】 秦国攻打宜阳城,周赧王对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zui终会怎样啊?”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攻破。”赧王说:“宜阳城方圆八里,勇士十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此外还有韩国的公仲率领的二十万,以及附近的楚将景翠率领的兵马,他们依山扎营,相机发兵援救,秦国必定无功而返。”赵累回答说:“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将会被秦国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坚持要攻打宜阳,如果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会因此而感到耻辱。所以我才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周赧王说:“你替我谋划一下,我该怎么办?”赵累说:“您可以这样对景翠说:‘您的爵位已经是执圭,官职也升到了柱国,即便参战取胜,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万一失败了,则会送命。不如背弃秦国,要是秦国攻下宜阳,您就出兵,秦国担心您在秦军疲惫时攻打它,一定会用珍宝来讨好您,韩国公仲也会认为您是为救韩国而攻秦的,一定会给您送上珍宝。’”秦军攻陷了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十分恐惧,马上把煮枣城送给了景翠。韩国也送上了珍宝。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又接受了韩国的财宝,因此非常感谢东周。 东周欲为稻 【原文】 东周欲为①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②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③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④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注释】 ①为:种植。 ②苏子:通常指苏秦,这里指一个虚拟的人。 ③病:损害。 ④一仰:都仰仗。 【译文】 东周打算种植水稻,可是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十分担心。苏子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出使西周,说服西周放水,可以吗?”于是前往西周,拜见西周君,说:“您的谋划不对啊!现在不放水,反而富了东周啊。如今东周的百姓全都种麦子,不种别的作物了。您若想害他们,不如放水给他们,来破坏他们的庄稼。您放了水,东周一定会改种水稻;等他们种了水稻以后,您再断他们的水。如果您这样做,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放水。苏子也得到了两国的酬金。 周文君免工师藉 【原文】 周文君免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①也。君有闵闵②之心。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③,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④释相为司空⑤,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⑥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⑦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⑧。 【注释】 ①说:同“悦”。 ②闵闵:忧虑的样子。 ③诽誉:褒贬。 ④子罕:姓乐名喜,春秋时宋国贵族。 ⑤司空:管理土木工程的官。 ⑥女闾:指妓院。 ⑦三归:一说为管仲自筑之台名,一说为齐桓公赐给管仲的封地 名,一说为娶三姓女。 ⑧不免:指没有罢免吕仓。 【译文】 东周昭文君罢免了工师藉的相位,任用吕仓为相国,国民都不高兴。昭文君对此闷闷不乐。有人对昭文君说:“国家每做一件事,国人一定有褒有贬,忠臣总是把诽谤引到自己身上,而把赞扬归于君主。宋国的国君强占百姓的耕作时间为自己修筑高台,使得百姓怨声载道,这是由于没有忠臣替他掩饰的缘故。宋国的子罕辞去相位,降任司空,百姓责备子罕,而赞美宋君。齐桓公在他的宫廷里开了七个市场,七百个妓院,齐国人没有不非议他的。于是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起一座‘三归台’,以此掩饰桓公的过错,并非他自己有意伤害民心。《春秋》一书记载了数以百计的臣子弑杀君主的事件,而这些大臣都是备受赞誉的大臣呀。因此,大臣受到赞誉对国家并非是好事。所以说,众多成强,增高成山。”这样昭文君才没有罢免吕仓的相位。 |
| 前言 | |
前言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自春秋之后,一直到秦灭六国,约二百四十五年(前460年—前221年)间,谋臣策士辅佐君主的活动和他们游说、辩论时所提出的种种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或者说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行总集。 《战国策》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年代约在战国末年或汉代初年,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校订和zui后编订。经过刘向的整理,《战国策》按国别记述,依时间编排,去其重复,补其缺损,共成书三十三篇。东汉末年,高秀为其作注。后来,刘向集录本和高秀注释本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佚,至北宋中叶,经曾巩重新校正,补足了刘向集录本三十三篇。南宋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现在流行的《战国策》共分三十三卷,总计四百九十余章,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军政大事。 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的时代。《战国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内容,既广泛又错综复杂,突出表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矛盾重重的时代特点。 一方面,《战国策》记录了如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等游说之士为求一己之功名利禄,借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纵横捭阖,巧妙地利用各国间的利害关系,忽而连横,忽而合纵,或背盟相弃,或罢兵修好。另一方面,《战国策》还赞颂了一些廉洁不屈的志士和舍生忘死的义士。冯谖高瞻远瞩为孟尝君“烧券买义”,聂政舍生取义为燕太子丹“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王斗敢言直谏当面讽刺齐宣王好马、好酒、好色,唯独“不好士”,唐雎更“挺剑而起”,以士怒则“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折服暴秦。此外,《战国策》也暴露和鞭挞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毒辣残暴。赵人李园为一己富贵先后将其妹进献给春申君和楚考烈王,又设计“尽灭春申君之家”,篡夺大权,阴险毒辣。楚怀王夫人郑袖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用毒计谗害了魏美人。秦宣太后淫乱后宫,私爱面首魏丑夫,死后要其随葬。这些事例都充分暴露了战国时期贵族阶级为人的残暴和生活的腐朽。《战国策》作为战国时代的基本史料,在流传和成书过程中难免杂有纵横家、策士采集引用的拟作、传说,有许多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不可尽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国策的史学价值。但它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历代研究者所认同。它的故事情节生动典型,上承《左传》,下启《史记》;人物刻画精雕细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个性分明;此外,语言表达生动精练,简明流利,善用寓言故事,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有人称许《战国策》“繁辞瑰辩,烂然盈目”,宋代李文叔赞它为“文辞之zui”。 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此次编订只是节选《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目,共节选八十二篇文章,以飨诸君。在编译过程中,本书以中华书局2012年6月出版的《战国策》为底本,同时参考和借鉴了历代前贤的研究著述和独到见解,在译文中以直译为主,力求达到信、达、雅兼顾,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读懂这部经典,从侧面感受中华国学的博大精深。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
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尤其痴迷于古代的策略和外交博弈,所以对《战国策》的研究一直没有断过。市面上关于战国策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地理读本”这个定位的准确把握。战国时代的纷争,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具体的地理形势和资源展开的,而这本书的注释中,对于关键地点、河流、山脉的提及和解释,往往能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当时诸侯国间的战略版图。这种将文本内容与地理空间相结合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战国战略部署的理解深度。过去读某些篇章,总觉得人物的决策有些突兀,但结合了地理因素后,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联盟与背叛,瞬间就变得顺理成章。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体现了编撰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让这部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打开了古代历史的一扇窗户,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合纵连横的历史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上零星的记载,感觉人物形象都很扁平,事件也只是孤立的点。但拿到这本书后,那种生动鲜活的感觉立刻就出来了。作者在注释和翻译上真是下了大功夫,不仅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解释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还努力还原了当时的文化语境。读起来完全不是枯燥的文本解读,更像是亲身参与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外交辞令、谋士的纵横捭阖,通过精妙的注释,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权谋与智慧,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极其有帮助。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非常人性化,原文、注释、译文的对照阅读,极大地方便了初学者,也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够快速查阅和深化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古代智慧的启蒙读物,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局势”与“应对”的艺术。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国学经典”这类书都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要么太过学术化,要么就是对原著的过度解读,让人抓不住重点。但《战国策》的这本精粹版,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价值不在于把所有史料都堆砌起来,而在于“精粹”二字。它挑选了那些最能体现战国时期政治风貌、思想交锋的篇章进行深入剖析。注释部分的处理尤为高明,它不像那种工具书一样只是简单地解释词义,而是会点出某些典故背后的历史背景或者文化渊源,让阅读的层次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我特别喜欢它在翻译上的选择,没有为了追求文采而牺牲准确性,也没有为了追求直白而变得平庸,它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让现代的读者能够流畅地进入文本的世界。读完一些著名的游说辞,我甚至能想象出苏秦张仪在朝堂之上舌战群雄的场景,那种紧张感和戏剧性,通过文字的力量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这才是好的经典普及版应该有的水准。
评分我对古籍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其注释是否能够超越简单的字面意思,能否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支撑。在这方面,这本书的“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是名副其实的。在阅读某些篇章时,比如涉及各国君主的性格特质、不同学派(如纵横家、名家)的思维定式时,注释部分总能提供恰到好处的补充材料,让我对人物的动机和时代的思潮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它似乎并没有试图“简化”战国策的复杂性,而是提供了一套高效的“解码器”,让读者能够安全地进入那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政治漩涡。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非常用心,纸张质量和字体大小都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历史叙事的读者的优秀版本。
评分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深知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尤其是像《战国策》这种充满古代说辞和修辞手法的文本。我之前尝试过直接阅读白话译本,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少了点历史的厚重感。这本“注释、原文+译文”的组合模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通常会先通读一遍译文,建立对故事脉络的初步认知;然后立刻对照原文,去体会那些古人是如何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逻辑的;最后再仔细研读注释,解决那些困扰我的生僻字和文化典故。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学习的效率非常高,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它不是那种一次性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工具书和阅读伴侣。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代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让“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被日常汲取智慧的源泉。
评分我没收到货,妈的,钱白花了,我要解释
评分ok
评分好(?▽?)
评分很不好
评分很好!
评分国粹经典需要慢慢品读,战略
评分书质量很好,很划算,很满意
评分好东东
评分很好的一部书,很实用,价格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