绎史(套装共10册)

绎史(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马骕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历史
  • 史学
  • 通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史
  • 经典
  • 套装
  • 长编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3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983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9
套装数量:10
字数:4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绎史(套装共10册)》共160卷。《绎史(套装共10册)》正文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五部分,一为太古三皇五帝,共10卷;二为三代即夏、商、西周,共20卷;三为春秋十二公时事,共70卷;四为战国至秦亡,共50卷;五为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共10卷。书后还列世系图表与正文配合,这在以往的史书中属前所未有,“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
  《绎史(套装共10册)》在内容上既详载各代治乱兴替及其规律,又详载诸子百家之学说和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材料上,除儒家经典外,广采百家学说,将经、史、子、集一例看待,互相印证。考订极为精详,容纳材料相当全面。在体裁上,既具有记事本末特色,又糅合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长处。他创造了集记人、记事、图表、书表于一书的综合史书体裁。

内页插图

目录


徵言
绎史
附录一
附录二

前言/序言

  绎史百六十卷。今灵阳令邹平马侯所误。计为部有五:首曰太古部卷十;次日三代部卷二十,又次日春秋部卷七十;又次曰战国部卷五十;合其末之十卷日外录部者,共百六十卷,而编成统名之日绎史。而因前侍御八宝乔公缄呩予,属为其叙。予启而谊之,几两月。而业始卒。乃喟然叹曰:呜呼,斯文之在天壤,犹日月也,历终古而常新;犹江河也,逮尾闻而愈大。謏闻小生少见多怪夕动谓古今人不相及不谬哉?试以秦后所称经世大典言之,自漠而后署,漠以前无有也。自晋而后有“部”晋以前无有也。自唐而后有“典”自宋而后有“目”唐与宋以前无有也。自元而后有“考”自明而后有“补”,元与明以前无有也。迄今而绎史复出矣。以一人揽百世之奇夕以十年穷三才之业。试取漠署、晋部、唐典、宋目、元考、明补与绎史相衡,古今人果不相及?否也。予读之,善其独胜古人者有四焉:一曰体制之别创也。编年之例,肇自丘明夕苟氏而下夕莫之能易曰乘、越绝、楚檮机无论已;马侯举例发凡夕惟以事为经,而不袭夫系月系时之故夕其独胜者一也。一日谱牒之咸具也。年月之表,起自司马,范晔而后,莫之能述,三国,六朝、五代无论已,马侯鳞次眉列,兼以图佐表,而一洗夫有学无问之陋,其独胜者二也。一曰纪述之靡舛也。书以汉纪,而上述陇年;志繇宋名夕而泛取鸟纪。麒名思义,究何居焉?绎史则上迦太皡,下讫亡秦,纪事纪人,总以首尾为疆畔。其独胜者三也。一日论次之最窍也。中垒着书,仅有题署,承旨作史,并绝赘疣,知人论世,不太晷欤:绎史则文成腧万,其旨盈千,或夺或予,遂以笔舌为衮钹,其独胜者四也。至于万千百国,十有二代之闲夕大而洪荒剖判之繇,小而名物训诂之让,与夫贞元运会之乘除,皇帝王霸之兴废夕阴阳淑慝之消长,礼乐兵刑之因革,以迄日蚀、星陨、水流、山峙之篇,金生粟死、仰骄倪替之说。若内若外,或事或文,莫不网罗囊括于百上八十卷之中。控六籍。吞百家,驾九流,跨四部,辟之水然:汉晷,崑仑也;晋部、唐典、宋目、元考以迄明补,龙门、积石、太史、马颊也;当吾世而绎史乃出,其真尾间矣乎,其真尾阎矣乎:或曰:以经为史可欺。曰:奚不可:夫唐、虞作史而综为经。两漠袭经而别为史,盖经卽史也。或曰:以子为史可欤。曰:奚不可:夫诸志夕史也,而错以经。小学,经也,而错以子。故子亦史也。或曰:以笺、传为史,以蕾粹为史,可欤?曰:是则有闻。然如颜、马之注漠注史,杜、郑之为典为志赤孰非与史相表襄者。呜呼:以史为史易,以经为史难。以经为史易,以子为史难。以经为史、以子焉史犹易。以笺、传为史、以菅粹为史则尤难。远绍旁搜,不知绎史所得视汉、唐诸人孰多乎?
《中华史脉:上下五千年》 一部恢弘壮阔的中国通史巨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 《中华史脉:上下五千年》并非仅仅是对既有历史叙事的简单罗列,它是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历史重构与对话。本套书共十二卷,旨在以宏大的叙事框架为骨架,以细腻的史料挖掘为血肉,全面展现中华文明自远古洪荒到近现代风云变幻的壮阔历程。我们力求突破传统史学过于侧重政治军事的局限,将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经济形态、科技发展以及民族融合等多个维度纳入考量,构建一个立体、饱满、富有张力的历史图景。 第一卷:太古洪荒与文明曙光(远古至夏商)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迷雾。从地质变迁到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再到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兴起与农业革命的萌芽,我们详细梳理了仰韶、河姆渡等重要文化遗址所揭示的早期社会面貌。重点探讨了“五帝”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并深入分析了夏朝的建立及其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商代的青铜文明,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被置于世界古代文明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其在祭祀、王权与社会结构中的核心作用。我们不仅描述了殷墟的宏伟,更试图还原彼时人们的宇宙观和日常生活图景。 第二卷:礼乐与制衡:周秦的奠基(西周至秦代) 周朝的“封建”制度、宗法血缘和礼乐文明,被视为中华政治伦理的起点。本卷详尽阐述了分封制如何维系了庞大的早期帝国,以及“天命观”如何成为皇权合法性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大动荡,被视为一次思想的“大爆炸”。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诸侯争霸的表象,而是深入剖析了铁器应用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城市化进程对旧秩序的瓦解,以及百家争鸣背后不同学派对“治”与“乱”的深刻反思。秦朝的统一,被视为一次空前的制度创新——中央集权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文字度量衡的统一,如何为后世两千年的帝国模式打下了不可逆转的基石。 第三卷:帝国气象与儒家正统(汉代:西汉与东汉) 汉代是中华帝国形态成熟的标志。本卷将重点考察汉承秦制并加以修正的复杂过程。西汉对匈奴的战略博弈,不仅是军事较量,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边疆地带的长期互动样本。在文化上,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其成功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成为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东汉的士族政治、豪强地主的发展,以及宦官与外戚的权力斗争,则展示了帝国体制内部的张力与脆弱性。此外,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被作为重要章节进行呈现。 第四卷:分裂与融合的熔炉(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充满“士人悲歌”与民族大迁徙的时代。本卷力求展现“玄学”的兴起,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政治幻灭中的精神出路。佛教的全面本土化,尤其是禅宗的孕育,是理解这一时期文化变迁的关键。同时,本书将南北朝的“胡汉杂居”视为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实践。我们详细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南方士族如何在战乱中保全了文化血脉,最终为隋唐的统一蓄积了能量。 第五卷:盛世的结构与文治(隋唐帝国:制度与开放) 隋朝的短暂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大运河的修建和科举制的初步奠定,展示了极强的制度设计能力。唐朝的强盛则建立在一系列精妙的制度设计之上:三省六部制的成熟、均田制与租庸调的有效运作,以及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本卷将重点描绘长安城的国际化面貌,唐诗作为文学的巅峰,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自信与浪漫。安史之乱被视为一个分水岭,它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地方藩镇坐大和赋税制度开始瓦解的结构性危机。 第六卷:藩镇割据与士大夫的兴起(晚唐、五代与宋代前期) 唐末藩镇的坐大,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衰弱。五代十国的混乱,凸显了中央权威的缺失。宋朝的建立,带来了政治上“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直接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气质。本卷深入探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理学的形成——这是儒家思想对佛道挑战后的内化与升华。汴京和临安的繁华背后,是与北方游牧民族(辽、金)之间持续的军事与经济拉锯战,展现了弱势政权如何利用文官政治和经济实力维持生存的智慧。 第七卷:内陆的转向与民族的互动(宋代中后期至元朝) 南宋时期,技术革新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然而,政治的衰落与外部压力的增大,最终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崛起。本卷详述了蒙古铁骑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建立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元朝的建立,是中华帝国史上一次重大的“异族统治”经验。我们分析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以及色目人阶层的地位,探讨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在权力顶端的复杂共存状态。 第八卷:帝国的晚期形态与早期近代思潮(明代)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汉族政权对中原的收复,以及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峰——内阁制度与厂卫特务机构的并存。本卷重点关注明代的社会经济转型:白银的流入如何引发了通货膨胀与商品化加速,士绅阶层的壮大,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普及对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对外政策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后期的“海禁”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帝国对海洋的态度摇摆。 第九卷:转型期的挣扎与帝国的黄昏(清代前期:康乾盛世) 满族入主中原,清朝在制度上采取了“满汉互参”的策略。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辉煌的顶点,人口激增、疆域稳定、国家富庶。然而,本卷亦深刻剖析了这一盛世下的危机:文字狱对思想的钳制、闭关锁国对外界技术变革的隔绝,以及“摊丁入亩”等改革未能触及的土地兼并深层矛盾。这一时期的社会治理模式,最终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第十卷:危机的全面爆发(清代中后期: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 本卷描述了西方工业文明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后,中华帝国所经历的剧烈震荡。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制度的全面落后。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海战,构成了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寻求自救的痛苦历程。我们细致分析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维新派试图自上而下进行政治结构改革的努力与挫折。 第十一卷:帝国的终结与共和的探索(辛亥革命至民国初建) 清朝的覆灭并非终点,而是漫长过渡期的开始。本卷聚焦于辛亥革命的爆发逻辑,考察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分歧与合作。民国建立初期,袁世凯的崛起与专制复辟的尝试,展现了共和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土壤中生根的艰难。军阀混战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催生了新文化运动。 第十二卷:现代国家的重塑与文明的选择(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抗日战争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整体觉醒与浴火重生。本卷详细梳理了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的努力与挣扎,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通过土地改革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累力量。最终,国共两党在战后围绕国家未来走向的最终决战,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中最具决定性的篇章。本书在描述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后,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对未来历史走向的深思空间。 《中华史脉》的特点: 宏观与微观结合: 既有对大制度、大思想的梳理,又不乏对市井生活、风俗习惯的生动描绘。 多学科视角: 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思想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叙事张力: 采用富有感染力的笔法,将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成功与失败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您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方式,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永恒的历史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通常习惯于阅读特定主题的断代史,但尝试完整地阅读这套跨越巨大时间尺度的《绎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建立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内部逻辑系统,使得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显得无比自然,不再是割裂的片段。当我读到卷末尾的部分时,再回过头看开篇的论断,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所有零散的知识点都被这套书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完整的网。它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微妙的调整,比如在描述先秦的质朴与汉代的雄浑之间,就能感受到语言色彩的变化,这非常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总而言之,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连贯而深刻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历史的进程,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系统性、深度历史解读的渴望。

评分

这套《绎史》(共10册)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每一册的封面都采用了不同色调的布面材质,摸上去手感温润而厚实,给人一种典籍传承的厚重感。尤其是烫金的书名“绎史”,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庄严的光泽,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来一探究竟。我最欣赏的是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非常考究,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每册的侧边都有独特的纹饰装饰,这些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看着这十本书并排放置在书架上,简直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比起市面上那些追求轻薄、快速消费的图书,这套《绎史》显然是为那些愿意沉下心来品味历史的读者准备的。从拿到包裹到小心翼翼地拆开,那种仪式感,是现代快餐文化中难得一遇的。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相信在这样的载体中承载的内容,也必然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精品。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这套书的,坦白说,我花了近一周的时间才初步适应它的阅读节奏。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惊人,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会用大量的白话和故事来稀释信息,而是直接将核心的史料和考证成果呈现在你面前。这意味着,你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下随身带着的笔记本或电子设备来做背景知识的补充。但一旦你跟上了它的节奏,那种知识洪流灌入脑海的充实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点时,引用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原始文献片段,这让原本模糊不清的史实变得清晰起来。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的认知图谱又被拓宽了一圈。这套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随便丢在床头翻看的“闲书”,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全神贯注去攻克的学术工程,但回报是丰厚的,它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史料的辨析能力。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看似宏大的历史合集是有些保留态度的,总怕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者陷入纯粹的年代罗列。然而,当我翻开第一卷的序言时,那种作者试图构建完整叙事脉络的雄心便展露无遗。行文风格老辣却又不失灵动,不像有些史书那样板着脸孔,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多种学说的对比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考维度。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人物性格侧面时所用的细腻笔触,那些帝王将相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符号,而是有了血肉和复杂动机的个体。这种“写人”而非“记事”的深度,让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更具逻辑性和可信度。读起来,我总能捕捉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感,仿佛自己亲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历史脉络、而非走马观花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石。

评分

这套《绎史》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展现出的那种对“文明演变”的宏大关怀。很多历史著作关注的是王朝的兴衰更替,但这套书似乎将视角拉得更远,它探讨的是文化基因、社会结构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积累、演变,乃至自我修正的。尤其是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和民间信仰变迁的章节时,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仿佛能看到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流动方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斗争,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总和。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切换非常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地域文明之间互动和影响的描述,那种跨越地理界限的文化交流,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相互关联的古代世界。

评分

《绎史(套装共10册)》共160卷。《绎史(套装共10册)》正文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五部分,一为太古三皇五帝,共10卷;二为三代即夏、商、西周,共20卷;三为春秋十二公时事,共70卷;四为战国至秦亡,共50卷;五为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共10卷。书后还列世系图表与正文配合,这在以往的史书中属前所未有,“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

评分

绎史编辑

评分

多年心愿已实现,接续资治通鉴先秦至上古部分

评分

搞活动买的,相当于五折,还是挺合算的

评分

[005603377][恒山志五集][清·桂敬顺纂][清乾隆二十八年浑源县署刊本]

评分

书保存不好,太脏了。

评分

钱穆在评价马骕《绎史》一书在清代的影响时这样说:“后此汉学家所为主要工作,如校勘、辨伪、辑逸,宛斯此书均已发其大例。即后此汉学家目光所注,从事整理研讨,以成学名家者,宛斯此书,亦已囊括其十七八。极清儒成绩所至,最要者不过为古史作发明,则宛斯此书,岂不已牢笼范围,而为之大扬榷乎?后大名崔述东壁,为《古史考信录》,亦多有从宛斯所谓‘事同文异’、‘文同人异’处著眼者,则宛斯此书,影响有清一代经史考订之学,厥功至伟。”《绎史》的价值由此可窥一斑。

评分

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黏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作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最后祝京东越做越好,大家幸福平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评分

京东送货很快,书质量好,多快好省,首选京东,以后还会光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