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好书-小书馆:文言浅说(精装)

2015中国好书-小书馆:文言浅说(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蜕园,周紫宜 著
图书标签:
  • 文言文
  • 古代文学
  • 国学
  • 经典
  • 普及读物
  • 文化
  • 教育
  • 语言文字
  • 中小学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2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56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小书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1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书馆:文言浅说》是一本文言知识的入门读物,本书虽篇幅短小,著者却寥寥数笔,点出文言的奥窍,功底可见一斑。这本掩于尘埃半个世纪之久的戋戋小书,今天读来,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才情和他们的温雅依然清晰可感。斯人已去,带着那一代人的传统和旨趣渐行渐远了,唯有他们留下的文字在静静地讲述。

作者简介

瞿蜕园(1894—1973),原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现代史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他出身望族,为清末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的幼子、曾国藩之女曾纪芬的女婿。早年师从晚清大儒王闿运等,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精通英文,并通晓德、法、俄等国语言。曾在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执教。抗日战争期间,滞留北京。1949年后,寓居上海,以著述为业。曾被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特约编辑。
  瞿蜕园一生交游广泛,与胡适、陈寅恪、章士钊、钱穆、吴宓、周作人、金性尧、齐白石、黄宾虹、郑逸梅、沈尹默等诸多文化名家有学问切磋之谊。他博学多才,涉猎广泛,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方志考稿》《历代官制概述》《养和室随笔》《铢庵文存》《秦汉史纂》《中国骈文概论》《汉魏六朝赋选》《刘禹锡集笺证》《学诗浅说》等。

  周紫宜(1908—2000),名鍊霞,字紫宜,别号螺川,江西吉安人。现代知名画家和诗人。早年先后师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和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等学习书画诗词。她才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坛、艺坛活跃的才女之一,与当时知名的女作家苏青、张爱玲、潘柳黛等齐名。她是上海画院擅诗词的画家,诗词作品得到冒鹤亭、苏渊雷、唐圭璋、钱仲联等诸多词学大家的推崇,知名作家董桥称其为“再世易安”。晚年移居美国。

精彩书评

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晚,“2015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推选,24本好书入选“2015年度中国好书”。

  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小书馆”系列丛书之《文言浅说》,入选“2015年度中国好书”人文社科类获奖图书第二本。

主办方给予其高度评价:“文言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言简意赅,韵味无穷,能写娴熟优美的文言文译者寥若晨星。两位作者出身名门,一生浸淫于文史书画,可谓大家风范。本书以短小精炼的篇幅,呈现了文言的历程、文法、题材风格、应用范例等见骨见肉的精华。这是一部普及文言知识的精品之作。”


目录

一 古文的历史发展

所谓古文

上古的文章

《诗经》

《论语》

《孟子》

《左传》和《史记》

两汉的文章

六朝人的“文”与“笔”

元和古文运动

南宋以后的文体

比较近代的变化

二 古文文法的特点

古文中的字和词的用法

助字的用法

(一)之

(二)其

(三)者

(四)于

(五)而

(六)以

(七)为

(八)所

(九)是

(十)相、见

(十一)只、仅

(十二)请

(十三)庶

(十四)不、弗、非、莫等

句首助词

(一)夫

(二)盖

句尾助词

(一)也

(二)矣

(三)乎、哉

(四)焉

(五)其他复合助词

三 古文的体裁与风格

《古文辞类纂》

《古文观止》

学习古文的关键

文章的基本规律

四 学习文言的要点

五 文言应用范例

语体文言对照的范例

(一)约朋友旅行游览的信

(二)报告旅行见闻的信

(三)劝戒朋友的信

(四)答复劝戒的信

(五)向人求贷的信

(六)辞谢代人经手事件的信

(七)答复求荐事的信

(八)祝寿的信

(九)谢为父母祝寿的信

(十)吊慰遭父母丧的信


精彩书摘

 六朝人的“文”与“笔”
  魏晋以后直到唐初,骈文占了优势,古代质朴的文风变得愈来愈华靡了。著名的文学理论专书——《文心雕龙》就是用骈体写的。但是六朝人仍然行用两种文体,骈体名为“文”,而散行的名为“笔”。在笔的方面,他们使用了当时的口语,与传统的文言文法融合起来,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新鲜感。举《世说》一则为例: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南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明日之言邪(耶)?”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里“有人从长安来”的六个字和今天的口语简直没有区别,但在汉以前,“从”字一定不用而用“自”字。可见文言与口语同时在变化中。而六朝时期的变化与我们今天的关系最深。例如现在口语中“这个”、“那个”、“的”、“他”等字都是从那时期继承而来的,不过有的字写法不同罢了。这说明文言与口语是有接近的趋向的,当然,也有些词汇现在不再行用,因而不易了解。
  像《世说》这样的文风,有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平淡淡,不费气力,不装腔作势。上例一段中,句头句尾也都不用助字,只在末后一个问句用一个“耶”字,表示这是当失望的时候用迟疑的口气说的。少用助字,也能使语意十分清楚,读起来使人感觉沉静,这是《世说》的特长。
  与《世说》方向稍为不同的是《水经注》,《世说》不是没有词藻,而是词藻淡素,《水经注》则较为明秀。《世说》的故事性强,所形成的典故和成语已经为后世所普遍采用,脍炙人口,《水经注》则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专长,后人作游记一类的文章很能从其中得到启发。举例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日)月,至于夏水襄(上)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更)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意其词藻之丰富华美,造句之整齐精炼,这样的题材与这样的风格确是配合适当的。以前的古书中虽然也不是没有片段文章与此类似,但总还没有充分发展过。汉赋中描绘自然景物的也不少,但偏于用浓厚的渲染来表达,不像《水经注》手法之空灵轻秀。这对于后世写景抒情的文章起重大影响,唐宋古文中记序一类,尽管并不袭取其外表形式,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六朝末期,特别在南方文坛上起了一种惹人厌薄的风气,无论什么文章都不免涂上一层艳丽的色采,三言两语总离不了风云月露和妇女容饰的描绘,当然在这时期中也有优秀的作品,不过一般的作品只有外表而无内容,到后来就连外表也不新鲜了。于是在北周有苏绰等人创导复古运动,企图把文体扭转到秦汉以上,在当时也是对骈文滥调必然的反感,但单纯的复古究竟是行不通的。只是昙花一现就偃旗息鼓了,以后的二百多年仍旧是骈文盛行的时代。
  ……

前言/序言

 《文言浅说》是继《学诗浅说》之后,瞿蜕园(1894—1973)与周紫宜(1906—2000)合著的又一普及读物,1965年初版于香港,后在台湾有过盗版,而在内地则是50年来首次问世。
  虽是普及读物,却因所谈系文言常识,既要引导阅读,更要教会写作,这就需要作者自身具备熟练驾驭文言的能力。这样的人才现已寥若晨星,故而对于希望掌握文言的读者来说,本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我青年时代有幸师从蜕老,也见过被郑逸梅誉为“金闺国士”的周紫宜。当年他们撰写本书之际,正是我经常登门请益之时。多年来我在回忆文章和相关书序中已不止一次谈及蜕老的生平成就,现再从文言角度略作补充。
  蜕老原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人,是在史学与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他早岁受业王闿运、王先谦、曾广钧等名师门下,很早即能写典雅的古文和骈文。翻一下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约翰声》,就能读到不少时为圣约翰大学学生的蜕老用娴熟而优美的文言发表的文章。事实上他的前期著作都使用文言。1920年商务印书馆还出过他用文言翻译的上下册侦探小说《隅屋》。1925年,当甲寅派与新文学阵营就文言与白话展开论争时,他在《甲寅周刊》发表《文体说》,认为“欲求文体之活泼,乃莫善于用文言”。此文充分反映出他对文言的偏爱,当然也因观点守旧而受到抨击。他后来也放弃成见,开始使用白话,1934年出版的《中国骈文概论》便用白话写成。之后他更发表了大量用流畅白话写的文章,50年代还曾将多种重要史籍选译成白话或编译成白话故事。不过他从未放弃文言,而是两种文体兼用。在适当场合,譬如在书画题跋或致友人书简中他都始终使用文言,即使“文革”受冲击之后,这习惯也未改变。我至今还保存着他1967年给先父的一封文言书信,谈的是当时几位老人彼此间唱和的事。
  周紫宜又名鍊霞,别号螺川,江西吉安人,是上海画院最擅诗词的画家。我没有读过她的长篇古文,但从诗词和画上题跋可以领略她深厚的文言功底。此外,听女画家汪大文说,上世纪60年代汪和其他几位青年被上海画院招为学员。拜师学画的同时,为提高文学修养,院方又安排周紫宜为他们讲授诗词和《古文观止》。她告诉我,周曾以《冬日可爱》为题,让学员们学写散文。由此看来,本书和《学诗浅说》对周而言,似还具有备课和讲义的性质。
  由文言高手撰写,又带有指导学员的目的,这就使得本书在知识传授上严谨准确,浅显实用。全书从简述古文的发展历程入手,接着讲解文言有别于白话的主要特征,重点说明文言虚词的用法,然后介绍两种最流行的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和《古文观止》,再进一步指出学习的途径与要点,最后以文白对照的各种书信为例,为读者提供具体的范本。这样的章节安排我以为是很适宜初学者入门的。而在具体讲述中,本书的优长也很突出。
  首先,因为对历代古文十分精熟,所以娓娓道来,脉络甚为清晰,既突出重点,又鸟瞰全局。蜕老出过《古史选译》、《左传选译》,故谈古文即从源头谈起,对《尚书》等等一语即能道出其文体特征。中间插入《诗经》,当然不是误将诗歌当古文,而是为了告诉读者,助词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文句的语气与情调。之后各节也都写得简练而精辟,重点阐述的是由韩愈、柳宗元开创,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同时从实用出发,没有忘记《世说新语》乃至南宋洪迈、陆游的笔记体,也十分重视晚近以来古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变迁。这里,可以顺便一提的是,本书所谈“文言”,仅限于古文,而不涉及骈文。这是因为,宋明以来古文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而成为最通行的文体,另一方面,骈文因涉及对偶声律而较难入门。其实蜕老对骈文深有研究,也写得极好。记得当年我读了他为《春雨集》写的骈文序,欣羡之余,曾问他骈文可不可学?他的回答是,不仅可学,而且应当学。为此,他在为我题写扇面时,特地抄录一段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韩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于骈偶声律之文宜不屑为。而其《滕王阁记》推许王勃所为序,且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意思是,即使是古文领袖韩愈,对于自己的文字能与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放在一起,也是感到光荣的。蜕老说,从事写作的人,多掌握一种笔墨,有什么不好?所以我想,诸位读罢本书,大致学会古文后,倘有兴趣涉猎骈文,也不妨加以尝试,而蜕老的《中国骈文概论》便是很好的读本。
  本书第二部分谈古文的文法与用词。这属于古代汉语的范畴,但作者写来并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一板一眼,枯燥乏味,而是轻松活泼,如话家常。譬如谈到古今动词的不同用法,就若不经意地以一个普通的“走”字为例,指出现在的“走”,在古文中只能说“行”,而古文中的“走”,则相当于现在的“跑”,于是又信口列出驰、骋、骤、奔等同义词,进而提醒大家,古文中不能说“快慢”,而要根据情境用“迟速”或“缓急”来代替。讲解虚词时,也总是通过生动的例证让读者领会不同词汇用法上的细密区分。譬如谈疑问助词“乎”、“哉”的区别,就举一段《孟子》为例,指出以“乎”字结尾的问句通常是需要对方回答的,而以“哉”字结尾的问句只是一种反诘口气,并不需要对方回答。由于引文中还有一个疑问词“与”(即后世常用的“欤”),故又顺带说明,“欤”与“乎”的用法大致相同,只是语气更委婉或俏皮一点而已。接下来对疑问词还有种种具体而微的分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三部分的行文风格与前文相同,要旨乃是强调多读多写。介绍《古文辞类纂》和《古文观止》,是为了引导读者多读优秀的古文。建议大家用文言写日记,又通过示范让大家学写文言信,则是为了提供比较可行的练笔方式。在“学习要点”部分,有几段关于“用高速度阅读”的议论,特别让我感到亲切,因为那正是当年蜕老面授我的读书方法。他认为,初学者趁着年轻,应该养成快读多读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多少算多少,不必对所有的难点都穷根究底,否则一辈子也读不了几本书。而随着读书日多,有些先前的难点自会逐渐明白。如果将来从事研究和著述,再将有关书籍重新细读也不迟,而且现在的快读多读也是在为日后的精进打基础。约在1960年前后,蜕老应我所请,曾随手用毛笔宣纸写下一份国学入门提纲,主要谈的就是读书问题。他指出,“《四库全书总目》是一切学问总钥,必须翻阅”。他从《五经》谈到《说文》,兼及书法;又从《史记》、《汉书》谈到《资治通鉴》及胡注;又说“稍暇则宜略观《文选》,方知文章流俗以及修词使事之法,有可诵读者,能上口一二篇最好”;然后又谈到“子部之书”,谈到“诗词之属”。而在提纲的最后一段,更明确地以“高速度”相激励。这份提纲我一直珍藏着,现将末段抄录如下,作为与读者诸君的共勉——
  学问要识门径,既得门径,要能博观约取,以高速度猎取知识,以敏锐眼光把住关键,即无往而不利矣。
  俞汝捷


《文言浅说》是一部旨在消弭古文与今语隔阂的力作,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深奥晦涩的文言文拆解、阐释,化繁为简,使其重焕生命力,走进寻常读者的视野。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经典传承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大众阅读兴趣流失的痛心。在信息爆炸、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与古籍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那些蕴含着千年智慧、历史回响的文字,渐渐蒙尘,变得遥不可及。本书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代沟,搭建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 本书的叙述方式并非枯燥乏味的考据或逐字翻译,而是匠心独运地将文言文的精髓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相结合。作者深入浅出,选取了大量脍炙人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言篇章,包括但不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辨、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明清小说的市井百态,以及历代史书中的荡气回肠。这些篇章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作者不仅仅是解释其字面意思,更着力于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在解读古文时,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首先,它会以最直白的语言,破除读者对生僻字词的恐惧,清晰地勾勒出句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含义。接着,作者会进一步分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探讨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微妙变化。更重要的是,本书会引导读者去理解古人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如何通过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出深邃的意境。每一次的解读,都像是一次解谜的过程,让读者在豁然开朗中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浅说”,更在于其“说之有道”。作者并非随意发挥,而是建立在一对一的严谨考证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之上。然而,与传统的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亲切自然,如同与一位学识渊博却又不失幽默感的朋友闲聊。作者善于运用现代的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中理解陌生的古文。例如,在解释古人的人情世故时,可能会类比当代的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在阐述古代的政治哲学时,则会联系现代社会治理的挑战。这种“古今对话”式的解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文言文背后文化的深度挖掘。文言文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承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作者在解读文字的同时,也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甚至是生活习俗。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礼、智、信的推崇,以及他们对于理想社会构建的思考;通过品味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开放、自信、浪漫的时代精神;通过翻阅《红楼梦》,我们能深入体会那个时代贵族阶级的兴衰更迭,以及人性的复杂与无奈。每一次的阅读,都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颇为用心,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文体分类进行,而是根据主题和内容的相关性进行编排,力求做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例如,可能会将关于友谊的古文篇章集合在一起,探讨古人对于朋友的定义和相处之道;将关于家国情怀的篇章放在一起,感受古人深沉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将描写自然风光的篇章汇集,领略古人寄情山水、感悟人生的独特情怀。这样的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单个篇章的精妙,更能体会到不同篇章之间的关联和呼应,形成对某一主题的整体认知。 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一大特色。作者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力求用最简洁、最生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来阐释古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读者学习的真挚期盼。在某些地方,作者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历史轶事,甚至是一些轻松的调侃,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非枯燥的学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逐步建立起自信。 《文言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博古通今的朋友。它鼓励读者放下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它用智慧和耐心,点亮古文的星空,让每一个渴望了解传统文化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璀璨。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经典,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也更好地走向未来。它相信,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束之高阁的古籍,而在于深入人心、活在当下的文字。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采用高品质的纸张和印刷,以及典雅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精装版的呈现,更是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对本书的重视,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佳的阅读体验。无论是作为自学教材,还是作为馈赠佳品,都显得十分得体。 总而言之,《文言浅说》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普及读物。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古老的文言文重新带回大众的视野,消除了阅读的障碍,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帮助读者重新连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它是一次对经典的回溯,也是一次对未来的启迪。阅读本书,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千年智慧殿堂的大门,每一次推开,都能获得新的发现和感悟。它将是您在文学海洋中,一次温暖而收获颇丰的航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小书馆:文言浅说》,我的心头便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在记忆深处寻回了久违的故土。书名中的“小书馆”三个字,就带着一种亲切而古朴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间堆满了泛黄古籍的雅致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简洁而又富有诗意的插画,它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几竿翠竹,一抹远山,再配上几只闲适的飞鸟,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入那悠远宁静的古代文人生活。精装的质感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封面材质细腻,字体烫金,拿在手中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去感受古人那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通往古老文明的神秘入口,一次与先贤对话的奇妙旅程。我期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位知无不言的挚友,引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评分

拿到这本《2015中国好书-小书馆:文言浅说》(精装)的瞬间,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仅仅是书的内容,而是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这个“中国好书”的称号,在我看来,是对其内容质量和思想价值的极高肯定。而“小书馆”三个字,则自带一种温馨而私密的氛围,仿佛是在低语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宝藏,引人入胜。精装版本的呈现,更是将这种期待感推向了顶峰,它暗示着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品质的严苛把控,从触感、视觉到整体的格调,都将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书本本身,更是它所能营造出的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在翻开它的那一刻,就能被一股淡雅的古典气息所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在那里,我可以静下心来,与文字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一本能够启迪智慧的书,一本能够让我重新审视传统、连接古今的书。

评分

这套《文言浅说》的精装版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并非仅仅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文化积淀和匠心独运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分量。书页的纸张挑选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设计无疑是它的一大亮点,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精心,从书脊的压纹到内页的排版,都力求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阅读便利性。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克制与品味,没有丝毫的浮夸,而是将焦点集中在内容的呈现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拿到手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怀着一份敬意去翻阅。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这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是一份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购买精装本,我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便捷,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文字、对知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件能唤醒内心深处那份对传统的向往的器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文化根脉的寻觅。

评分

对于《小书馆:文言浅说》这本精装书,我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中国好书”的这一荣誉之上。这个标签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权威性和价值感,它意味着这本书经过了专业的遴选,蕴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化意义和阅读价值。而“小书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名字,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静谧角落里,私藏着无数珍宝的书斋,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醇厚与知识的芬芳。精装的质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有了更高的期许,它不只是纸张和油墨的堆砌,更可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极致呈现。我设想,它会是那种即便放在书架上,也能散发出独特光芒的书籍,它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彰显出对阅读的郑重其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在现代喧嚣的生活中,寻觅一处精神的栖息地,在那里,我可以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扰,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智慧,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坦白说,在购买《2015中国好书-小书馆:文言浅说》之前,我对文言文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却又略带畏惧的态度。总觉得它遥不可及,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薄雾,难以看清其真容。然而,当这本精装书终于来到我的手上,那种“浅说”二字带来的承诺,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反复摩挲着封面的设计,它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没有张扬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图案,只是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仿佛在邀请我走进一个古老而宁静的世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书中的文字本身,更是它所能带来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够打破我对文言文的固有认知,用一种更加亲切、更加易懂的方式,将那些蕴含着千年智慧的篇章展现在我面前。它应该像一位温柔的向导,牵着我的手,一步步地走入文言的世界,去感受它的韵律,去理解它的精妙,去领略它跨越时空的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自我挑战的尝试,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

评分

好书通俗有趣又有工具书和文学书的双重价值

评分

美好有趣的书!热荐!

评分

京东物流给力,书不错,很满意!

评分

封面挺清雅的,不过用纸实在太差了,跟平装版的没啥区别,就是换了个硬壳,定价就翻了几番,有被坑了的感觉

评分

书不错,以前买过哲学史,太厚,不方便携带,这个可以。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的好书!不错不错

评分

书不错,以前买过哲学史,太厚,不方便携带,这个可以。

评分

学习如何欣赏书法,好书,精装本有点小贵……

评分

好书,满意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