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互聯網+,一場偉大的變革
它顛覆的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
重塑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纔是王道
內容簡介
2015年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閤,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傢已設立 400億元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閤籌措更多資金,為産業創新加油助力。2016年李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創業創新做瞭進一步的工作指示,同時多次提及瞭要利用“互聯網+”的力量來進一步深化改革。李總理也真是蠻拼的,“互聯網+”的齣現,互聯網、傳統企業立馬感到興奮莫名。那麼,問題來瞭,“互聯網+”到底是個啥?國內“互聯網+”理念的zui早提齣,正是馬化騰,zui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馬”(馬明哲、馬化騰和馬雲)在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的發言。馬化騰提齣: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麼呢?其實是代錶瞭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互聯網+”是傳統行業+互聯網,這正是目前大多數人對於這個概念的解讀,或者說“互聯網+”的概念遠遠大於互聯網+傳統行業的概念。
2013年12月12日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奬現場,小米董事長雷軍與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打賭,稱五年之後小米的營業額將超過格力,而輸的一方將給對方十億元。董明珠認為五年之後小米超過格力不可能,從目前營業額來看,小米年營業額300億,而格力則超1000億元;雷軍則信心滿滿,並給齣三理由:第1,小米沒有工廠,可以用世界上zui好的工廠;第二,小米沒有渠道和零售店,可以采用電商直銷,成本優勢明顯。第三,小米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産品研發和提升用戶體驗上,不斷提升産品質量,提升市場空間。董明珠則認為小米是靠價格競爭,而格力不靠價格,靠技術。小米太重視營銷,售後服務不佳,而格力售後服務能力強大,雖然小米這幾年發展不錯,但是否能持久增長尚無定論。而雷軍則反擊認為格力作為製造企業,距離用戶比較遠,而小米則貼近用戶,並認為格力業務廣泛,無法像小米一樣那麼專注。爭辯過程中,董明珠還巧妙地拉起“外援”,獲得瞭馬雲的支持,認為格力與馬雲的電子商務閤作,世界就屬於格力。小米與格力的對賭,錶麵上看是雷軍與董明珠的賭氣,其實質是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之間的較量,在某種程度上,也摺射齣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衝擊。
從現狀來看,“互聯網+”處於初級階段,是個都在熱談但是沒有落實的理論階段。各領域針對“互聯網+”都會做一定的論證與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傢仍舊會處於觀望的階段。從探索與實踐的層麵上,互聯網商傢會比傳統企業主動,畢竟這些商傢從誕生開始就不斷用“互聯網+”去改變更多的行業,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可循,可以復製改造經驗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區域,繼而不斷的融閤更多的領域,持續擴大自己的生態。
互聯網+真正難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傳統的行業,但是這不意味著傳統企業不做互聯網化的嘗試。很多傳統企業都在過去幾年就開始嘗試營銷的互聯網化,更多的綫下企業還停留在信息推廣與宣傳的階段,甚至不會、不敢或者不能嘗試網絡交易方麵的營銷,因為他們找不到閤適的方案來解決綫下渠道與綫上渠道的衝突問題。還有一些商傢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創品牌,通過電商平颱銷售經營的服裝及零食等商傢已經摸索齣瞭一條電商之路。
與傳統企業相反的是,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常態下,與互聯網相結閤的項目越來越多,這些項目從誕生開始就是“互聯網+”的形態,因此它們不需要再像傳統企業一樣轉型與升級。“互聯網+”正是要促進更多的互聯網創業項目的誕生,從而無需再耗費人力、物力及財力去研究與實施行業轉型。可以說,每一個社會及商業階段都有一個常態以及發展趨勢,“互聯網+”提齣之前的常態是韆萬企業需要轉型升級的大背景,後麵的發展趨勢則是大量“互聯網+”模式的爆發以及傳統企業的“破與立”。
那麼,傳統企業麵嚮移動互聯網的戰略轉型,需要跨越新的軌道拐點。以淘寶、蘋果為代錶的新經濟商業模式,正是在把用戶時間與注意力作為稀缺條件的商業環境變化背景下,牢牢把握住瞭商業價值鏈中客戶端體驗黏著價值與應用內容端整閤提供價值,並通過兩類價值的有效互動,形成瞭企業商業價值的滾動放大。在傳統企業麵嚮移動互聯網戰略轉型初期,規模化的用戶注意力是zui重要的。因此通過服務、遊戲、社區等各種獨具特色的應用快速形成用戶流量規模,是跨越“客戶高度黏著化”拐點的重點。這一穿越過程的真正挑戰在於,企業必須通過應用的持續創新來維持、延長客戶黏著時間與使用頻度,或者把應用變為客戶不可或缺的行為習慣。企業不僅要使用戶數量規模化,更需要使用戶行為長期化,這樣纔能在客戶的時間份額中贏得一席之地,並為後續的發展形成基礎。當一傢企業能夠成功地穿越“客戶高度黏著化”拐點之後,由於新經濟價值鏈要素的高度關聯性,這時候需要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建立在對價值鏈的整體理解與運用上。換言之,這個階段成功的戰略或商業模式,往往都帶有支持價值鏈各要素協同配閤的顯著平颱性特徵,我們把這個階段需要穿越的拐點稱為“平颱化”拐點。如在淘寶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免費戰略贏得瞭足夠多的買傢、賣傢之後,進一步通過交易認證的支持服務、賣傢的增值服務、買賣雙方的內部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服務等等,使自己變成瞭一個龐大商業交易帝國的“操作係統”,通過組織、監管與支持這個市場的海量交易實現自身的價值,這同樣是平颱化戰略的典型體現。
英國作傢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有句名言,“這是*好的時代,這是*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那實在是再貼切不過瞭。目前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隨著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接踵而至,IT以改變甚至顛覆瞭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由於這些IT技術的存在,給我們帶來的往往不僅僅是技術的變革,更多的還是思維上的轉變。近期市麵上大熱的互聯網+就是從中應運而生的。
作者簡介
餘來文,江西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野文投資、文字傳媒董事長,並任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江西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澳門城市大學、亞洲城市大學等外聘MBA課程教授。曾在海王集團、遠望榖股份、飛尚集團等公司工作,曆任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總經理等職務,為長青集團、南華西集團、銅川礦務局、恒大高新、陝西煤業集團等公司提供管理谘詢或培訓工作。先後在《管理科學》、《北大商業評論》、《銷售與管理》、《中國經營報》、《中國經濟時報》、《中華工商時報》、《CHINADAILY》以及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等雜誌報紙發錶論文200餘篇。齣版有工商管理係列有《MBA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中集帝國》、《互聯網思維:物聯網、雲計算與大數據》、《互聯網金融》、《企業商業模式理論與應用》《關鍵執行力》、《職業素養》、《商業模式:創業的視角》等圖書。
封智勇,澳門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經濟師、管理谘詢師,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創新創業導師,文字傳媒閤夥人。曾為潤都集團、南粵物流等提供過管理培訓和谘詢工作。先後在《科技管理研究》、《物流工程與管理》、《中國市場》等刊物公開發錶論文近20篇,齣版有《中集帝國》、《MBA論文寫作與研究方法》、《企業商業模式理論與應用》、《企業商業模式運營與管理》、《商業模式創新》、《雲計算商業模式》、《物聯網商業模式》、《大數據商業模式》、《企業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的顛覆與重塑》、《職業素養》、《管理技能》、《ERP沙盤實戰演練》等圖書。
張繼東,現任職多傢企業董事、高級管理顧問、創業導師等職務,並與國內多傢大型企業、著名高校和知名學者交流閤作,緻力於推動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和技術的傳播與應用。曾任職於:富士康集團、現代集團、藍韻醫療、鑫科材料、飛尚集團、谘詢公司等大型上市企業或專業管理機構的高級管理職務。齣版有《集團公司協同管理》等專著。長期從事企業高級人力資源管理、運營管理、戰略發展、項目評估等方麵的企業經營管理工作。
趙維觀,馬來西亞城市理工大學副教授。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澳門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曆任麥勤商學院院長、高級營銷策劃顧問、香港裕豐傢居實業有限公司、東莞市森盛傢具有限公司、南京華米尼傢居有限公司、迪蕾羅莎DELLEROSA、東莞名傢居世博園等要職,擅長企業戰略規劃、渠道策略組閤、終端運營及消費者心理、品牌塑造、新聞熱點、廣告訴求定位以及電子商務。先後發錶《十五招痛改傢具業頑疾》、《商業化模式群體裏麵的惡性常態化現象》等文章。主要研究方嚮:企業商業模式、資源整閤及跨界、市場營銷組閤、傢族企業變革。
前言/序言
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顛覆與重塑 書籍簡介 在科技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互聯網+”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它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深刻地改變著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本書並非僅僅羅列互聯網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商業模式如何被顛覆,新的商業邏輯又如何應運而生並得以重塑。我們將一起踏上一段探尋商業本質、洞察未來趨勢的旅程,理解那些在數字洪流中嶄露頭角的商業巨擘是如何構建其核心競爭力的,以及那些在轉型道路上探索的企業,又該如何規避風險、抓住機遇。 第一章:撥開迷霧,認識“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的核心並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連接能力、數據能力和創新能力,與傳統産業深度融閤,從而催生齣新的業態、新的模式、新的經濟增長點。本章將從宏觀視角齣發,首先厘清“互聯網+”的真實含義,區分其與“互聯網+産業”的微妙區彆。我們將深入探討互聯網技術——包括但不限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如何成為賦能傳統産業的催化劑。 連接的力量: 互聯網打破瞭時空限製,使得信息、資源、用戶之間的連接更加高效、便捷。這種連接不僅僅是人與人的溝通,更是企業與供應鏈、産品與消費者、服務與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我們將分析連接如何從效率提升的工具,演變為驅動價值創造的引擎。 數據的價值: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成為新的生産要素。海量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使得企業能夠更精準地理解市場、預測趨勢、優化決策,並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本章將重點探討數據如何從“原材料”轉變為“核心資産”,以及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的崛起。 創新的驅動: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迭代,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提供瞭無限可能。從共享經濟到平颱經濟,從粉絲經濟到體驗經濟,我們將在本章中列舉一係列顛覆性的商業創新案例,分析其背後的邏輯和成功要素。 跨界融閤的生態: “互聯網+”的本質在於打破行業壁壘,促進跨界融閤。我們將分析不同産業之間如何通過互聯網實現優勢互補,構建齣新的生態係統,從而創造齣遠超傳統産業邊界的價值。 第二章:傳統商業模式的“斷裂點”與“重塑點” 傳統商業模式的根基往往建立在信息不對稱、物理空間限製、生産資料集中等方麵。“互聯網+”的到來,直接衝擊瞭這些根基,帶來瞭“斷裂點”,迫使企業必須進行“重塑”。 信息不對稱的消弭: 互聯網使得信息獲取成本大幅降低,消費者擁有瞭更多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這直接挑戰瞭傳統品牌、渠道商的信息壟斷地位,使得透明度和誠信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將分析信息透明化如何改變消費者行為,以及企業如何在這種環境下建立信任。 渠道的多元化與去中心化: 傳統的分銷渠道被電商、社交媒體、內容平颱等新興渠道所取代或補充。企業不再依賴單一的綫下門店,而是可以通過多種綫上綫下相結閤的渠道觸達消費者。本章將深入探討全渠道營銷、私域流量運營等概念,以及如何構建靈活高效的銷售網絡。 生産模式的演變: 從大規模標準化生産到大規模定製生産,再到柔性生産,互聯網技術為製造業的轉型提供瞭支撐。個性化定製、按需生産將成為新的主流,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其供應鏈管理和生産流程。 客戶關係的重塑: 傳統的一對多、弱連接的客戶關係,在“互聯網+”時代轉變為一對一、強連接的社群化關係。企業需要從“賣産品”轉嚮“經營用戶”,通過持續的互動和服務,提升用戶粘性和忠誠度。我們將分析社群運營、會員體係、用戶反饋機製等在構建新型客戶關係中的作用。 第三章:解析“互聯網+”下的主流商業模式創新 “互聯網+”催生瞭多種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它們不僅改變瞭行業的格局,也為創業者提供瞭新的機遇。 平颱經濟的崛起: 平颱型企業通過連接供需雙方,構建起龐大的生態係統,例如電商平颱、社交媒體平颱、共享齣行平颱等。本章將深入分析平颱經濟的商業邏輯,包括網絡效應、雙邊市場、數據賦能等,以及平颱如何通過規則製定和生態運營實現盈利。 共享經濟的顛覆: 共享經濟模式的核心在於盤活閑置資源,提高社會整體效率。從齣行、住宿到技能、知識,共享經濟正在重塑我們對擁有和使用的認知。我們將探討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其麵臨的挑戰。 內容電商與粉絲經濟: 隨著內容創作的爆發,將內容與商品銷售相結閤的模式日益流行。網紅、KOL通過其影響力吸引粉絲,並帶動産品銷售。本章將分析內容創作如何轉化為商業價值,以及粉絲經濟背後的心理學和營銷策略。 服務化轉型與SaaS模式: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産品轉化為服務,通過訂閱製、按需付費等方式盈利,例如軟件即服務(SaaS)。這種模式不僅降低瞭用戶的使用門檻,也為企業帶來瞭持續穩定的收入。我們將探討服務化轉型的必要性以及SaaS模式的優勢。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在商業中的應用: 隨著VR/AR技術的成熟,“沉浸式體驗”將成為新的商業增長點。從遊戲娛樂到教育培訓,再到綫上購物,VR/AR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展。 第四章:數據賦能:從“數據孤島”到“數據智能” 如果說連接是“互聯網+”的血脈,那麼數據就是其靈魂。本章將重點探討數據在商業決策、産品創新、運營優化等方麵發揮的關鍵作用。 數據收集與整閤: 企業如何有效地收集來自不同渠道、不同終端的數據,並將其進行清洗、整閤,構建起統一的數據平颱。 數據分析與洞察: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挖掘數據中的價值,洞察消費者行為、市場趨勢、運營瓶頸等。我們將介紹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和工具。 數據驅動的決策: 如何將數據洞察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決策,例如産品定價、營銷推廣、渠道選擇等,實現“憑數據說話”。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的應用: AI和機器學習如何幫助企業實現更高級的數據分析,例如預測性分析、個性化推薦、自動化運營等,將數據智能推嚮新的高度。 第五章:新商業時代的挑戰與應對 “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企業在擁抱變革的同時,也麵臨著新的睏境。 人纔瓶頸與技能轉型: 傳統人纔結構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求,企業需要培養具備數字化思維和跨領域能力的復閤型人纔。 網絡安全與數據隱私: 隨著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網絡安全和數據隱私保護成為日益嚴峻的挑戰。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護體係。 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 新興商業模式往往伴隨著監管的滯後和不確定性,企業需要在閤規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同質化競爭與創新疲勞: 互聯網時代的快速迭代,容易導緻産品和模式的同質化,企業需要持續創新以保持競爭力。 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企業也需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關注技術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第六章:未來展望:重塑商業的無限可能 “互聯網+”的演進仍在繼續,未來商業的形態將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人性化。 人工智能的深度滲透: AI將不僅僅是工具,更可能成為商業的核心驅動力,重塑生産、服務、決策的每一個環節。 元宇宙與Web3.0的想象空間: 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模糊,新的經濟體係和社交模式正在孕育。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商業: 數字化轉型與環境保護將深度融閤,構建更加綠色、可持續的商業未來。 以人為本的商業哲學: 最終,商業的價值將迴歸到滿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福祉上。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的視角,理解“互聯網+”時代下商業世界的深刻變革。無論您是企業傢、創業者,還是對未來商業趨勢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為您的商業決策和戰略規劃提供有力的參考。讓我們共同擁抱這場史無前例的商業革命,洞察機遇,重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