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

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成,杨百忍,金建祥 编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废水治理
  • 运营管理
  • 设施运维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控制
  • 工业废水
  • 城镇污水
  • 环保技术
  • 处理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92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8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4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从事污水处理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习和使用,还可作为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上岗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本科、大专院校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1 以实际操作为主线,介绍了污水处理各个阶段的常见问题、解决措施和注意事项,实用性强。
2 通过本书的学校,可以显著提高污水处理厂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见效快。使其处理突发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效率。
3 《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 》中介绍了大量的案例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解决方案,具有很高的操作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从技术与工艺管理角度出发,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运营管理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污水处理过程各单元的操作技术,如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化学处理技术、污泥处理技术等工艺原理、运行方式、工艺参数等,以及附属设施、电气仪表、污废水监测等内容,并针对运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提供解决措施,体现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污水处理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习和使用,还可作为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上岗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本科、大专院校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丁成,盐城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教授,丁成,1971年10月8日出生,博士,盐城工学院教授,江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007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开始担任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系主任,并负责筹建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当年底即申请到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 2008年10月,经上级部门批准,由丁成等几名教师联合盐城工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筹资100万元,注册成立了江苏科易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原盐城盐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为首批进驻盐城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企业。本人现为盐城工学院环境学院院长,在公司中担任董事长、总经理。
近5年来,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创新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科研到账经费300多万元。研究成果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
2006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2009年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立项资助;2010年获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立项,本人为团队负责人。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概述 1
一、基本概念 1
二、形势与发展 1
第二节 污水的来源 2
第三节 排水系统 3
一、城市污水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二、雨水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三、工业废水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四、排水系统的体制 3
第四节 污水的出路 4
第五节 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 5
一、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5
二、化学耗氧量(COD) 6
三、悬浮固体(SS) 6
四、总有机碳(TOC) 7
五、有毒物质 7
六、pH 与碱度 7
七、氮 8
八、磷 8
第六节 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8
一、处理方法 8
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9
第七节 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10
一、《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998年1月1日实施) 10
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003年7月1日实施) 10
第二章 污废水物理处理技术与设备 12
第一节 均和调节 12
一、概念 12
二、调节池 12
三、调节池的混合 14
四、调节池的操作管理 14
第二节 过滤分离法 14
一、基本原理 15
二、常见设备 15
第三节 重力分离法 17
一、沉淀与混凝沉淀法 17
二、上浮与气浮法 20
三、离心分离法 22
四、蒸发与结晶法 23
第四节 常见的物理处理构筑物运行管理 27
一、沉砂池 27
二、格栅 29
三、初沉池 31
第三章 污废水的化学处理技术与设备 38
第一节 中 和 38
一、功能与原理 38
二、中和处理常见方法 39
三、酸碱废水中和设施 40
四、药剂中和处理设施 41
五、过滤中和设备设施 42
第二节 混 凝 43
一、混凝的原理 43
二、混凝的作用 43
三、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43
四、混凝剂 44
五、专用设备 47
六、操作管理 51
第三节 氧化还原 52
一、基本原理 52
二、氧化法 52
三、还原法 53
四、设备与装置 54
第四节 化学沉淀 55
一、基本原理 55
二、设备和装置 56
第四章 物理化学处理单元技术与操作管理 57
第一节 气 浮 57
一、适用对象 57
二、气浮的基本原理 57
三、气浮类型 57
四、加压溶气气浮工艺 59
五、气浮池 59
六、专用设备 60
七、运行管理 61
第二节 吸 附 61
一、适用条件 61
二、吸附平衡与吸附量 62
三、操作方式 62
四、吸附剂及再生 62
五、影响吸附剂的因素 63
六、吸附设备 63
第三节 离子交换 64
一、基本原理 64
二、离子交换工艺过程及设备 65
三、操作管理与维护 65
第四节 电 解 67
一、基本原理 67
二、电解槽 67
三、电解处理过程中异常问题 68
第五节 膜分离 68
一、膜分离法的分类与特点 68
二、膜分离的方法 69
三、超滤法 71
第五章 生物化学处理单元技术与操作管理 73
第一节 活性污泥法 73
一、基本概念 73
二、活性污泥法 78
三、曝气 96
四、运行中的常见问题 102
五、A/O运行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05
六、An/O工艺运行应注意的问题 105
七、A2/O运行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05
第二节 生物膜法 106
一、生物膜法概述 106
二、生物膜的主要形式 109
三、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126
第三节 厌氧生物处理 132
一、概述 132
二、厌氧生物处理的工艺和设备 138
三、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 146
第六章 污泥处理与处置 154
第一节 概 述 154
一、污泥的来源及其分类 154
二、污泥的性质指标 154
三、污泥处理的目标 155
四、污泥处理系统 155
第二节 污泥的储存与运输 156
一、污泥的储存 156
二、污泥的运输 157
第三节 污泥浓缩 157
一、污泥浓缩概述 157
二、常用污泥浓缩法及运行管理 158
第四节 污泥消化 163
一、厌氧消化原理和功能 163
二、污泥厌氧消化法的分类 163
三、厌氧消化系统的组成 164
四、消化池的运行与管理 165
第五节 污泥的脱水与干化 169
一、污泥的机械脱水 169
二、污泥的自然干化 175
第六节 污泥干燥与焚烧 175
一、污泥干燥 176
二、污泥焚烧 176
第七节 污泥的处置和利用 176
第七章 附属设施操作管理 178
第一节 泵及泵的管理 178
一、水处理常用泵的分类与性能参数 178
二、泵简介 181
三、一般泵的运行与维护 191
四、离心泵的维护与检修 197
五、轴流泵的运行维护 200
六、潜水泵的运行维护 202
七、螺杆泵的使用、维护和注意事项 206
八、蠕动泵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208
九、螺旋泵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209
第二节 风机及风机的管理 210
一、水处理常用风机的基本知识 210
二、风机的运行与维护保养 214
第八章 污废水监测 217
第一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监测 217
一、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217
二、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 217
三、水质监测项目与方法 219
第二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224
一、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和混合液挥发性悬浮物浓度(MLVSS) 224
二、污泥沉降体积(SV或SV30) 225
三、污泥体积指数(SVI) 225
第三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生物相及其指示作用 225
一、样品的采集及保存方法 225
二、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226
三、微生物对活性污泥状况的指示作用 227
第四节 水质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229
一、水质检测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229
二、水质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230
第五节 突发性水质异常的监测 230
第九章 电气仪表与自动化 232
第一节 污废水处理厂(站)供配电系统 232
一、供配电装置 232
二、高低压电气设备 235
三、高低压电气设备运行操作 238
第二节 过程测量、计量和常用仪表 240
一、污废水处理过程的测量 240
二、污废水处理常用检测仪器仪表 243
第三节 自控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246
一、概述 247
二、自动控制基础知识 247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 248
四、PLC控制技术 250
五、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252
六、集散控制系统 253
第四节 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和仪表系统 255
一、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和选择 255
二、污水处理厂仪表系统的基本构成和选择 256
第十章 污水处理厂运行实例 260
第一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实例一 260
一、污水来源 260
二、污水处理工艺运营管理 262
第二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实例二 265
一、污水来源 265
二、污水处理工艺运营管理 267
第十一章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281
第一节 污水处理厂运营方案 281
一、污水处理厂试运行管理 281
二、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281
三、污水处理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 282
四、水质管理 282
五、运行人员的职责与管理 282
第二节 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评价和运行管理 282
一、技术经济指标 282
二、基本建设投资 283
三、生产成本估算 283
四、经济评价方法 283
五、运行记录与报表 283
第三节 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284
一、预处理的运行管理 284
二、初次沉淀池的运行管理 285
三、生化曝气池及二沉池的运行与管理 286
四、消毒系统的运行与管理 286
五、流量计量装置的运行管理 287
第四节 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 287
一、运行调度 287
二、异常问题对策 288
三、污泥脱水机的运行管理 288
第五节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 289
一、污水处理厂设备管理概述 289
二、设备的完好标准和修理周期 289
三、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 290
四、污水处理厂设备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290
第六节 污水处理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293
一、电气设备的四种状态 293
二、高压配电装置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293
第七节 污水处理厂自动化与测量仪表的管理与维护 294
一、污水厂运行工艺参数的在线测量 294
二、测量仪表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295
第八节 污水处理的运营管理 295
一、运行考核的主要指标 295
二、记录与统计 296
三、管理制度 296
四、安全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299
五、对工艺和设备的管理 299
六、对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 299
七、组织制定和实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99
八、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 300
九、防火防爆与压力宣传品管理 300
十、事故报告制和调查程序 301
十一、人员伤亡事故的报告制和调查程序 301
参考文献 302

精彩书摘

COD是指在酸性条件下,利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和H2O所消耗的氧的量。检测速度快,用它指导生产较方便。
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高锰酸钾氧化力较弱,往往只有一部分有机物被氧化,因此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差别较大。重铬酸钾氧化能力很强,能使污水中绝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使用中常常将重铬酸钾的化学耗氧量CODcr的测定值,近似地代表污水中的全部有机物含量。对于同一种污水来说,COD值与BOD值之间常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当污水含有有毒物质而不能测定时,也可通过测定COD值来弥补不能测定BOD的缺陷。而且,COD测定速度快,指导生产方便、测定时并不受水样浓度和溶解盐类对测定精度的影响,重现性好。
COD指标的意义:
COD=无机物耗氧量+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BOD5+不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CODN·P。
从上式可看出,根据COD值的测定情况,可在卫生意义上直接说明问题。
COD与BOD的关系:
1、COD—BOD近乎代表微生物所不能降解的有机物量,该值越大,不能降解的有机物的量就越多。不能降解的有机物常用化学法去除。
2、工业废水成份复杂、各有其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有机工业废水都可以生化处理。一般用BOD5/COD来表征城市污水的生化处理的可能性:其值越大说明越易生化处理,反之则不易,一般经验性数值如下:
BOD5/COD ≥45% 易生化
BOD5/COD ≥35% 可生化
BOD5/COD ≥30% 较难生化
BOD5/COD <25% 不可生化
3、生活污水类的BOD5与COD有明显的相关性,大致BOD5≥0.58COD;工业污水无一定的相关性。
三、悬浮固体(SS)
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污水都被固体物质所污染。固体物质的组成包括有机物质(挥发性固体)和无机物质(固定性固体)。
悬浮固体(SS)简称悬浮物,是检测污水的重要指标。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包括浮于水面的漂浮物质、悬浮于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沉于底部的可沉物质,这些可沉物质主要由有机物形成,称为污泥。主要由无机物组成的称为沉渣。
一般污泥的含水率极高,其比重近于1,所以可认为污泥的体积与其中固体物质含量的百分率成反比,如含水率P1(%)的污泥体积为V1,则当含水率降低到P2(%)时V2可按下式计算。

在化验室采用过滤法可测定悬浮固体,即滤后滤膜和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即为悬浮物,它包括部分胶体物质。总体积=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即:(TS=SS+DS)。
生活污水中的SS约为52~58%,是微生物不能降解的惰性物质。挥发性悬浮固体占悬浮固体的75~80%,城市污水中的SS大约在200~300mg/L,平均约250mg/L,每人每日平均约50~90克。
SS指标的意义:
1、表示污水的污染情况,SS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水环境的外观情况,也不利于水的复氧过程。
2、可反映用简单沉淀方法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反映该污水是否易于处理。
四、总有机碳(TOC)
为了快速测定污水浓度,产生了测定水样TOC值的方法,TOC是指污水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在TOC测定仪中,当样品在950℃中燃烧时,样品中所有的有机碳和无机碳皆燃烧成CO2;此即为总碳(TC)。当样品在150℃中燃烧时只有无机碳转化成CO2,此即为总无机碳(TIC);总碳与总无机碳之差为总有机碳(TOC)。即:TOC=TC-TIC。
COD值近似地代表了水样中全部有机物被氧化时耗去的氧量,故COD换算成TOC值的系数为2.67(由于1克有机碳氧化时须耗去32/12克即:2.67克氧生成CO2)。
如前所述,我们可根据COD/TOC之比值大小评价了解水样的一些情况:
COD/TOC<2.67说明样品中有部分有机物不能被K2Cr2O7氧化。
COD/TOC>2.67表明污水中含较多无机还原性物质。
五、有毒物质
某些物质在达到一定浓度后,能够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水体中的水生物或者影响污水的生物处理等,我们把这些物质称为有毒物质。它的种类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两类:非重金属(氰化物(CN)和砷化物(AS))和重金属(汞(Hg)、镉(Cd)、铅(Pb)、铬(Cr)、锌(Zn)、铜(Cu)、镍(Ni)、锡(Sn)、铁(Fe)、锰(Mn)等)。有些有毒物质作用快,易为人们所注意;有些有毒物质如镉、汞、铬等经常是通过食物在人体富集、在达到一定浓度后才显示出症状。总之,我们应特别注意毒物污染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毒物还有氰化物、甲基汞、砷化物、镉、铅、六价铬等,我国已对这些有毒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做了严格的规定。
六、PH与碱度
PH表示水质的酸碱性,是其所含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7为中性,PH<7为酸性,当PH>7时为碱性。
一般污水的PH值在6.5~9之间。当PH<6或PH>9都将会影响生物处理,并对混凝土和金属有腐蚀作用。这时,需进行污水预处理并对处理设备作防腐处理。对于物化处理PH是重要的参数。

前言/序言


《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核心原则、实践方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构建一个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富有生态韧性与文化底蕴的城市空间,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操作手册,致力于引导从业者和研究者超越单纯的美学考量,实现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时代视野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当代景观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追溯了景观规划思想的历史演变,从古典园林到现代主义的理性介入,再到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文化回归。重点剖析了生态学、社会学、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交织作用,特别是“可持续性”和“韧性城市”理念如何在空间层面得以落地。 景观生态学基础: 深入讲解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文调节、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如何量化并融入规划决策。讨论了斑块、廊道、基质等核心概念在城市尺度上的应用,强调构建功能性绿地网络的重要性。 社会文化视角: 剖析了公众参与在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性与方法论。景观不仅是自然元素的重组,更是社会记忆和文化身份的载体。本章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语言激活场所精神(Genius Loci),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规划法规与政策导向: 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滨水空间、历史街区保护等方面的规划政策与法律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设计实践必须遵循的宏观约束条件与机遇。 第二部分:规划设计方法论与技术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实践的工具箱。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景观规划到微观的场地设计分析的全过程。 场地分析与评估: 详细介绍了多维度场地分析技术,包括气候因子(日照、风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现有植被及人文要素的调查与评价方法。强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效能。 总体规划与专项设计: 区分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公园体系规划与具体项目设计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专项设计层面,深入探讨了硬质景观的材料选择(耐久性、可再生性、地域性)、种植设计的生态学原则(乡土植物应用、病虫害管理)以及照明设计对夜间空间体验的影响。 水景与水文管理: 鉴于城市水体对生态和景观的决定性作用,本部分专门设立章节阐述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景观中的应用,如雨水花园、生态湿地、渗透铺装等,旨在实现城市水循环的就地消纳与净化。 第三部分:特定景观类型的深度剖析 本书选取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领域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和设计策略探讨。 滨水空间再生: 探讨了如何平衡防洪安全、生态修复与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实现从“硬质堤岸”向“亲水性界面”的转变。分析了驳岸结构、水岸缓冲带的设计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 城市公园体系构建: 不再将公园视为孤立的绿点,而是将其视为支撑城市生态健康与社会交往的节点。讨论了不同类型公园(纪念性公园、社区公园、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差异及其网络化组织策略。 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再利用: 侧重于在保护遗产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适度的设计介入,使老旧街区或历史遗址重新融入当代生活,实现“活化利用”。重点讨论了风貌控制和材料的文脉传承。 城市慢行系统与交通环境景观: 探讨了步行道、自行车道如何与自然景观融合,提升慢行体验。分析了行道树种植的结构性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景观手段弱化或美化交通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干扰。 第四部分:数字化转型与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本书关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技术前沿与伦理挑战。 参数化与生成式设计: 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参数化工具如何辅助设计师探索更复杂的形态和更优化的生态性能。 公众互动与智能景观: 探讨了通过传感器、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实现景观环境的动态监测与反馈,使景观设计更具响应性。 气候变化下的设计伦理: 提出景观设计师在新气候常态下面临的责任,包括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升、碳中和目标下的材料选择,以及促进人与自然之间更深层次的伦理关系重建。 结语 《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使读者能够以系统性、生态性、人文性的眼光来审视和塑造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代能够创造出持久、健康、富于魅力的城市环境的设计师与管理者。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师生及规划设计行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视角三:环保政策研究者的视角 作为一名关注环保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研究者,《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深入了解当前污废水治理设施在实际运营层面的挑战和机遇。书中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梳理,揭示了政策法规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例如,国家或地方在污水排放标准上的要求,与现有设施的处理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差距。它详细阐述了在成本效益分析、设备更新改造的审批流程、以及跨部门协调等方面存在的复杂性。书中也隐晦地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污废水治理设施的长期投资和维护方面,可能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过于追求建设速度而忽视了运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然而,这本书在对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时,并没有深入探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政策发展趋势。例如,对于碳排放权交易、水资源税等新兴的环境经济政策,在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书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此外,对于“谁来付费”、“付费多少”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运营资金保障机制等根本性问题,书中更多的是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对市场化运作、PPP模式等经济层面的探讨,则相对有限。这使得我对政策研究者而言,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微观执行层面的洞察,而非对宏观政策体系的深入剖析。

评分

视角五:环保技术研发者的期待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污废水治理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实际应用层面存在的诸多痛点,但同时也感觉它并未充分触及技术创新的前沿。书中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运营中的难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例如,高效去除低浓度污染物、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以及应对复杂工业废水的挑战等,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研发的方向。书中提及的对能源效率提升、污泥减量化等方面的需求,也提示了我们在开发新技术时需要考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这本书在介绍现有技术时,更多的是对工艺流程和运行参数的总结,而对于深层次的、微观层面的反应机理、动力学过程以及物质转化规律的探讨,则显得较为简略。例如,在生物处理部分,书中提及了活性污泥法,但对于影响微生物活性和群体演替的关键因素,例如,菌种的适应性、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胞外聚合物(EPS)的作用机理等,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同样,对于一些新兴的、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例如,光催化氧化、电化学处理、微生物燃料电池等,书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来探讨其技术原理、性能优势以及在特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对于我们这些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发人员来说,本书提供的更多的是“做什么”的启发,而对于“怎么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则需要我们从更专业的学术文献中去寻找答案。

评分

视角一:初窥门径的环保工程师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环保行业的工程新人,我对《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然而,在翻阅了部分章节后,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实际操作经验的积累和管理层面的决策,而对于我这种需要打牢理论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在某些关键技术原理的阐述上,显得有些过于精炼,缺少更深入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型分析。例如,在生物处理部分,书中对不同类型曝气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也提及了污泥龄(SRT)和食物来源比(F/M)等重要参数,但对于这些参数如何根据具体的废水成分和工艺要求进行精确计算和优化,并没有提供详细的步骤和实例。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更为前沿的治理技术,如膜生物反应器(MBR)或厌氧氨氧化(Anammox)等,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探讨其技术特点、应用前景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像一本教科书一样,能够详细讲解各种处理单元的设计依据、计算方法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和物理变化,但实际内容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和管理性的指导。虽然对于现场管理人员和资深工程师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但对于需要从零开始学习技术细节的我来说,还需要另寻他处补充理论知识,这让我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我期待的是一本既能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又能指导实际操作的“全能型”教材,而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后者。

评分

视角二:经验丰富的运维经理 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与污废水打交道的运维经理而言,《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操作手册”。它并没有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把复杂的理论用晦涩的语言包装起来,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用大量贴近实际的案例和经验性总结,为我们梳理了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书中对不同类型污水处理厂的常见故障分析,比如活性污泥法中的丝状菌膨胀、硝化反硝化不彻底,以及二沉池污泥沉降性能下降等,都给予了非常清晰的诊断思路和处置建议。特别是关于进水水质波动应对策略、化学药剂投加的经济性与有效性平衡,以及设备维护保养的周期性与预防性措施等方面,都充满了实战智慧。然而,我发现书中在对一些高科技、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方面,提及得相对较少。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优化能源消耗、预测设备故障,以及实现更精细化的水质监控,这方面的内容还不够深入。虽然书中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构建一套高效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如何培养一支具备数字化素养的运维团队,这部分内容还显得有些不足。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智能化、精细化运维方面更进一步的同行来说,这或许是这本书留下的一个小小遗憾,我们需要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探索和学习。

评分

视角四:项目投资者的考量 从一名项目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污废水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于行业风险评估和投资回报预期的重要参考信息,尽管它并非一本纯粹的投资分析报告。书中通过详述各种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例如,原材料(如药剂)成本的波动、能源消耗的不可控性、以及因设备老化或技术落后导致的处理效率下降,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项目的盈利能力。书中对于不同工艺路线的优劣势比较,以及不同地区环境标准的差异,也间接提示了在项目选址和技术选择上的风险。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并未放在直接的财务分析和市场预测上。例如,对于不同类型污废水治理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NPV)等关键财务指标的估算方法,书中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计算模型或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对于潜在的政策变化带来的市场机会(如政府补贴的增加、环保标准的提高带来的新项目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书中也鲜有提及。它更多的是在“运营”和“管理”的层面上,提醒我们作为投资者,需要关注到这些“软性”因素对项目长期稳定运行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但如果我想要基于这本书来做一份详细的投资决策,那么我还需要搜集大量的市场数据、财务报表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这本书在此方面提供的直接支持是有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