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从事光催化材料及光催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科研院所工作人员。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在本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对有关光催化材料的资料以及近些年在光催化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总结,共分5章,第1章介绍了光催化技术和光催化材料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光催化材料的应用技术,第2章介绍了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评价,第3章介绍了光催化材料在室内环境净化中的应用,第4章介绍了光催化材料在饮用水微量污染物净化中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光催化材料在国防军事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从事光催化材料及光催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科研院所工作人员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光催化技术概述1
1.1光催化技术简介1
1.1.1光催化技术的起源及特点1
1.1.2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方法1
1.1.3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机理6
1.1.4真空紫外光技术8
1.2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9
1.2.1光催化剂的改性及固定化9
1.2.2光催化反应器11
1.2.3光催化反应动力学13
1.2.4光催化剂固定化技术14
1.2.5光催化技术的环境净化应用15
1.2.6影响光催化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17
1.2.7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潜在优势18
1.3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展望18
1.3.1光催化技术面临的问题18
1.3.2光催化技术研究热点19
参考文献20
第2章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及表征24
2.1纳米TiO2系列催化材料24
2.1.1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24
2.1.2TiO2的AC、ACF的负载化28
2.1.3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合成31
2.1.4TiO2/Al光催化薄膜的制备42
2.1.5TiO2薄膜上纳米贵金属粒子的可控负载51
2.1.6浸渍涂覆法制备MnOx/TiO2膜材料65
2.1.7反应磁控溅射制备氮掺杂TiO2光催化膜材料67
2.2纳米ZnO系列催化材料75
2.2.1水热法制备纳米ZnO75
2.2.2两步法制备ZnO/TiO2和ZnO/SnO2复合粉体80
2.2.3一步法制备稀土掺杂ZnO纳米材料92
2.2.4醇辅助水热法制备贵金属掺杂ZnO纳米材料99
2.3纳米In2O3系列催化材料103
2.3.1纳米In2O3光催化剂的可控合成103
2.3.2具有微孔-介孔结构的In2O3纳米片合成114
2.3.3石墨烯-In2O3光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120
2.4纳米Ga2O3催化材料126
2.4.1制备条件对氧化镓前驱体形貌的影响127
2.4.2Ga2O3催化剂的表征131
参考文献136
第3章光催化材料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138
3.1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138
3.1.1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浓度138
3.1.2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140
3.1.3室内挥发性有机物间的反应与二次释放141
3.1.4室内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44
3.1.5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研究现状145
3.2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146
3.2.1真空紫外气相光催化分解有机物146
3.2.2真空紫外光催化实验系统147
3.2.3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150
3.2.4真空紫外光催化降解实验151
3.3TiO2薄膜VUV催化降解甲醛和副产物臭氧的控制152
3.3.1动态真空紫外光催化实验系统组成152
3.3.2VUV催化、UV254nm+O3催化及UV254nm催化比较153
3.3.3Pd/TiO2真空紫外光催化降解甲醛与副产物臭氧控制158
3.3.4Pd/TiO2复合薄膜对甲醛和臭氧的同步去除162
3.3.5Mn负载TiO2薄膜对甲醛和臭氧的同步去除166
3.4臭氧/TiO2光催化降解甲苯研究171
3.4.1实验装置、方法与步骤171
3.4.2催化剂制备方法172
3.4.3实验内容及步骤173
3.4.4结果与讨论173
参考文献188
第4章光催化材料在饮用水微量污染物净化中的应用190
4.1水中微量污染物的光催化净化研究190
4.1.1实验装置190
4.1.2结果及讨论191
4.2环管式光催化反应器光催化降解水中氯代有机物200
4.2.1环管式反应器的结构参数201
4.2.2反应器中催化剂的布置形式204
4.2.3VUV光源辐射下微量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206
4.3光催化法处理水中全氟辛酸研究213
4.3.1全氟辛酸的毒性213
4.3.2片状In2O3纳米结构光催化降解PFOA的性能214
4.3.3束状氧化镓对PFOA的光催化降解及其机理215
4.3.4In2O3纳米颗粒与石墨烯复合产物(NP-G)光催化降解PFOA的性能218
4.3.5针状氧化镓对PFOA的光催化降解220
4.3.6影响光催化降解纯水中PFOA的反应因素的研究224
4.4臭氧光催化-活性炭净化地下水源水的研究227
4.4.1试验条件及分析方法228
4.4.2O3/TiO2/UV和单独O3氧化去除有机物效果比较228
4.4.3O3/TiO2/UV-GAC工艺去除地下水中天然有机物(NOM)230
4.5天然有机物臭氧光催化降解技术研究236
4.5.1实验室试验条件与分析方法236
4.5.2O3/TiO2/UV氧化NOM的影响因素分析236
4.5.3臭氧光催化反应器及工艺设计的指导原则243
参考文献244
第5章光催化材料在国防军事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47
5.1光催化材料处理偏二甲肼废水研究247
5.1.1偏二甲肼废水处理实验研究249
5.1.2影响复合光催化剂处理效果因素分析251
5.1.3偏二甲肼降解动力学过程259
5.1.4Cu/TiO2-GNP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的研究260
5.1.5臭氧强化TiO2薄膜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研究264
5.1.6O3/VUV/TiO2降解偏二甲肼的影响因素研究267
5.1.7ZnO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研究269
5.1.8稀土掺杂ZnO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研究275
5.1.9贵金属掺杂ZnO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研究276
5.2硝基氧化剂废水的光催化还原研究286
5.2.1紫外光下光催化反应286
5.2.2太阳光下光催化反应287
5.2.3模拟硝基氧化剂废水的强化光催化处理研究287
5.2.4负载化光催化剂还原硝基氧化剂废水实验290
5.2.5循环回收利用率291
5.2.6光催化还原NO-3的反应动力学分析292
5.2.7模拟超重力条件催化还原反应293
5.2.8反应条件的优化293
5.3TiO2/ACF复合光催化剂催化降解TNT研究297
5.3.1复合光催化剂降解TNT废水的影响因素298
5.3.2Fenton试剂对TiO2/ACF光催化降解TNT的作用301
5.3.3改性TiO2/ACF光催化降解TNT废水303
参考文献306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光催化材料和环境净化主题。 --- 图书名称: 《星际航行中的高级热力学与曲率驱动理论》 作者: 詹姆斯·A·霍金斯 (James A. Hawkins) 出版社: 环宇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详细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超光速航行理论的基石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中实现高效、安全星际航行的关键理论基础——高级热力学在极端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突破经典相对论限制的曲率驱动理论。 第一章:极端环境下的物质状态与能量转换 本章从修正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接近绝对零度或极高能量密度区域(如中子星或黑洞边缘)物质的宏观行为。重点分析了在超低温与超高压环境下,经典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如何被重新定义和修正。我们引入了“负熵流”的概念,用以描述在特定高能场作用下,系统如何维持或提高其有序性,这对于维持星际飞船内部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通过对量子场论的重新解读,我们构建了描述这些极端状态下能量平衡的新模型,并引入了一系列全新的状态方程。 第二章:曲率驱动理论的几何学基础 曲率驱动,这一被认为是实现超光速旅行的关键技术,其理论核心在于对时空几何的精确操控。本章详细阐述了黎曼几何在曲率驱动场生成中的应用。我们不仅回顾了经典微分几何,更深入研究了高维空间拓扑结构对局部时空曲率的影响。书中详细推导了“卡西米尔效应驱动器”的理论模型,阐释了如何利用负能量密度区域来“压缩”前方的时空并“拉伸”后方的时空。本章通过大量高维空间映射图解,清晰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确的场强调制,实现对沃纳-菲尔德(Warp Field)的稳定生成与维持,避免了传统虫洞理论中固有的奇点风险。 第二部分:高级热力学在推进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零点能提取与反作用力抑制 星际飞船的动力源是曲率驱动系统的核心。本章聚焦于如何从真空零点能中高效、持续地提取能量。我们详细描述了多相介质共振腔的设计原理,该腔体能够在极高频率下与量子涨落场发生耦合,从而实现能量的净输出。书中详尽分析了“反作用力抑制”技术,即在启动曲率驱动时,如何通过反向引力子场的精确部署,消除飞船在时空扭曲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冲击和结构应力,确保船体结构完整性。 第四章:时空边界层与航行稳定性 在曲率驱动场之外,飞船周围会形成一个独特的“时空边界层”。本章从流体力学和场论的角度,分析了该边界层内的物质粒子(如星际尘埃、高能宇宙射线)的行为。我们提出了“场致偏转角模型”,用于预测和计算在不同曲率设定下,边界层对外部粒子的偏转效率。同时,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该边界层作为“热力学缓冲器”,吸收并重新分配因空间几何形变而产生的热能,保持飞船核心系统的温度稳定。 第三部分:实验验证与未来展望 第五章:曲率驱动器的原型设计与实验数据分析 本章展示了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初步转化。我们回顾了“先驱者号”原型机在亚光速区间进行的曲率场测试数据。重点分析了在测试中记录到的微小时空涟漪和能量输出波动,并运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理论模型对这些偏差进行了详细的归因分析。书中包含了大量详细的传感器读数图表和数据拟合曲线,特别是对驱动器在不同功率等级下产生的时空扭曲梯度进行了量化评估。 第六章:超光速航行中的时间膨胀与相对论修正 实现超光速旅行后,经典的时间膨胀概念面临挑战。本章深入探讨了在曲率驱动场内,时间流逝的局部性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对时间协变性”理论,用于解释宇航员在曲率场内经历的时间与外部参照系时间之间的精确关系。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制定星际任务时间表和生命支持计划的根本依据。最后,本章展望了曲率驱动技术成熟后,人类探索遥远星系的潜力,并对可能出现的新的物理学现象(如多重宇宙间的局部渗透)进行了理论预判。 ---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并重: 理论推导严谨,从基础的黎曼几何到前沿的量子场论应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工程实用性: 结合了大量原型实验数据分析,为未来星际飞船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清晰的图示系统: 包含数百张高精度的三维时空结构图和能量流向示意图,极大地辅助了复杂概念的理解。 目标读者: 理论物理学家、航空航天工程师、高级空间探索技术研究人员、以及对宇宙学和前沿物理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