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隐知识》以比较庄子、波兰尼、斯滕伯格、迪恩斯的内隐知识理论的侧重与特点为基点,系统梳理了内隐知识的研究历史,通过不同研究领域内隐知识定义的对比,揭示了内隐知识的本质。确定手感、直觉、语感与文化等这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因具有内隐知识的基本特征而属于内隐知识的一员。并在双加工理论的基础之上深入理解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关系。总结不同领域研究内隐知识的方法,对不同的研究范式深入地分析,实验验证包括个体性、自动性、优先性、情境性等内隐知识的性质。最后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建构教师内隐知识的四元结构(包括个人维度、个体间维度、组织维度、情境维度),比较不同因素对教师内隐知识的影响。
《内隐知识》合于教育、企业或具有一定团队文化的管理者阅读,推荐对直觉和无意识研究有兴趣的研究者与学生作参考。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内隐知识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哲学背景
第二节 心理学背景
第三节 教育学背景
第二章 内隐知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内隐知识研究的源起
第二节 内隐知识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内隐知识研究的现状
第三章 内隐知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理论意义
第二节 现实意义
第四章 内隐知识理论的代表
第一节 庄子
第二节 迈克尔·波兰尼
第三节 罗伯特·斯滕伯格
第四节 佐尔坦·迪恩斯
第五节 野中郁次郎
第五章 内隐知识的内涵
第一节 内隐知识的定义
第二节 内隐知识的本质
第三节 内隐知识与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
第四节 内隐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和无意识知识
第六章 内隐知识的类别
第一节 内隐知识的多层次论证
第二节 内隐运动知识:手感
第三节 内隐判断知识:直觉
第四节 内隐语义知识:语感
第五节 内隐情境知识:文化
第七章 内隐知识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无意识知识的测量
第二节 情境判断测验
第三节 积贮格栅技术
第四节 线索积累任务
第五节 两项三元组合程序
第八章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关系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内隐认知加工与外显认知加工
第二节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
第三节 外显提示对接球者视角线索判断及接球准确率的影响——兼论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关系
第九章 内隐知识性质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内隐知识的个体性
第二节 内隐知识个体性的实验研究:线索积累任务中教师与学生的目标词猜测差异
第三节 内隐知识的情境性
第四节 内隐知识情境性的实验研究:情境性线索积累任务对内隐知识判断的影响
第五节 内隐知识的自动性
第六节 内隐知识自动性的实验研究:两项三元组合时间序列中的准确率与反应时
第七节 内隐知识的优先性
第八节 内隐知识优先性的实验研究:手感与信念:排球发球者内隐知识的优先性
第十章 内隐知识结构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内隐知识的结构模型
第二节 教师的内隐知识结构测量的必要性与测量实例
第三节 教师内隐知识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教师内隐知识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五节 教师内隐知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第十一章 内隐知识的综述
第一节 内隐知识的实验启示
第二节 内隐知识的理论探新
第三节 内隐知识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内隐知识》:
第二节心理学背景
一、内隐认知加工的研究
内隐认知加工揭示的是知觉、记忆、学习、人格形成、社会判断等认知过程中无意的识认知活动。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理论的发展,内隐认知问题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性课题,包括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等在内的一系列的研究中,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差异证实了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这两个信息加工系统的存在,分别对应着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的两个领域。如(杨治良,高桦,&郭力平,1998)通过对刻板印象、晕轮效应、记忆错觉等的研究发现,在社会认知中内隐记忆效应表现更为强烈。内隐认知加工与外显认知加工可以从意识水平、言语表达、加工的自动性与控制以及任务操作所需的心理容量来区别两种认知方式,一般认为内隐认知无论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还是加工的结果,都是难以言语通达,常常是在无觉察的状态下完成,冈而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性在行为上表现为是自动加工的,是自发进行的而不受主体意识所影响的。而外显认知加工更依赖于语言清晰而准确地表达,从加工的过程到结果主体都是沿着意识的方向来完成,因而是受主体控制的,是一种主体主动完成的加工过程,由于主体工作记忆受容量的限制,一种加工往往会影响到另外一种加工过程,加工方式多是串行的,容易受到注意和分配资源限制的加工方式。可见,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加工这两个系统的存在是清晰可辨的,两者有着鲜明的界限。那么原本储存在两种认知加工系统中的知识(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加工与编码的方式是否一致?是否同于两种加工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区别?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作为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中的两种类型知识在存在和积累的形式上,使用或传递方式上是否也存在着鲜明的界限?内隐知识与内隐认知不但从字面上看有着相似的“内隐”的概念,无论从言语通达能力、意识水平、加工的自动性上看也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因而,内隐知识的研究必然成为是内隐认知加工研究重要的组成成分,与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一起共同成为内隐认知加工一族的重要成员。
二、对知识表征的分析
知识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记忆、背景、模式和联系的结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系统,是一个过程。由于每一个人不同的经历、经验、信仰、态度、素质、洞察力、直觉以及行为能力,对这些原理产生小同的反映和体验。知识的问题长期受到认识论的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作为信息和有组织的结构状态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人们对信息的表示方式就是知识的表征。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安德森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概念、命题、理论等,是能够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类型,它的转化方式是抽象的,表现形态一般为言语符号。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命题表征,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或者是图式形式如“从单位回家的路可以有几条”等,往往是一些事实、原理和明确事物属性的知识,因此表征知识的信息相对较少;而程序性知识包括一系列行为或有组织的操作过程,是能够回答怎样做的知识,一般认为“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最小的单位,某一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产生式”经过联系和组合形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如“骑自行车”或“设计一个漂亮的实验”。如果说,若干命题通过其共同的观念而形成命题网络,那么产生式通过控制流而相互形成复杂的联系(罗伯特.L.索尔所&M.;金伯利,麦克林奥托.H.麦克林,2008)。由两种不同表征方式的知识类型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知识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出现时,如在意识状态或控制行为之外的,即知识的使用过程在无意识之下,那么这类知识是以命题形式还是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抑或是其他形式?因而,对知识表征方式的分析促发了对内隐知识表征方式的思考。外显知识存在着两种表征方式(程序性和陈述性),那么内隐知识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表征方式,抑或是其中的一种?内隐知识的表征方式的差异与加工方式、加工内容、加工过程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知识表征留给我们对内隐知识的进一步思考。
……
内隐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