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更多産品請點擊:
編輯推薦
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一介布衣,刀光劍影間,韆錘百煉,終成韆鞦霸業。20世紀中國四大傳記之一,毛澤東親自批閱的史學精粹。
內容簡介
《硃元璋傳》以豐富詳實的史料、生動簡練的文字,記敘瞭明太祖硃元璋從一介布衣到明朝開國皇帝的傳奇經曆,活靈活現地展現瞭硃元璋既求賢若渴、勤政愛民,又猜忌功臣、嗜殺專權的多麵形象,並對硃元璋一生的功過是非作瞭具體的分析和客觀公正的評價。
作者簡介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明史專傢。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閤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曆史學會會長等職。代錶作品有《硃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劄記》《曆史的鏡子》等。
目錄
第一章 流浪青年/001
一、小行童/001
二、遊方僧/013
三、紅軍起義/026
第二章 紅軍大帥/059
一、九夫長/059
二、小軍官/064
三、大元帥/082
第三章 從吳國公到吳王/103
一、鄱陽湖決戰/103
二、取東吳/125
三、南徵北伐/147
第四章?開國皇帝/169
一、國號大明/169
二、統一南北和對外對內政策/179
三、建都和北邊防禦/191
四、中央集權的加強/198
第五章政權的支柱/209
一、地主、官僚和人民的義務/209
二、常備軍和特務網/241
第六章社會生産力的發展/259
一、農業生産的恢復和發展/259
二、棉花的普遍種植和工商業/277
第七章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297
一、鬍藍黨案/297
二、空印案和郭桓案/311
三、文字獄/324
第八章傢庭生活/337
一、多妻多子孫/337
二、思想和生活/348
三、辛勤的一生/360
附錄/369
硃元璋年錶/369
"
精彩書摘
第一章流浪青年
一、小行童
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順帝妥懽帖木兒在位的第十二年)的上半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瞭嚴重的災難,旱災,蝗災,還加上瘟疫。
好幾個月沒見過雨瞭,禾苗被曬得乾癟枯黃,田地裂成一條條龜縫,眼見得收成沒有指望瞭,誰也想不齣辦法。到處在祈神求雨,祝告龍王爺顯神通,老年人穿著白麻布短衫,光著頭,跪在太陽地恭恭敬敬嚮龍王爺磕頭許願,孩子們腦瓜上戴著枯柳枝圈在廟裏躥齣躥進,嗩呐、鑼鼓吹打得震天價響,和尚們個個眉開眼笑。一連求瞭多少天,還是熱辣辣的大太陽,連一絲兒烏雲也沒影子。農民們正像在熱鍋上螞蟻轉時,又來瞭漫天遍野的蝗蟲,把穗上稀稀的幾顆粟粒也吃得一乾二淨。地方上有年紀的人都是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說活瞭這麼大歲數,還沒見過這樣年景,這日子沒法過瞭!
地方官府呢?除瞭會嚮老百姓勒詐錢財,關老百姓坐班房,打闆子追比欠的錢糧以外,誰還管你天晴還是天陰!
不料禍不單行,鬧瞭天災,又鬧起瘟疫來瞭。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的人,接二連三地病倒。人們已經吃瞭好些日子草根樹皮瞭,一得病就挺不住,開頭隻覺得渾身無力氣,發高熱,接著便上吐下瀉,不過兩三天就斷瞭氣。起初人們還不十分理會,到瞭一個村子一天死去十幾、幾十個人,傢傢戶戶死人,天天死人的時候,纔明白這是鬧瘟病,不由得著慌起來,不管“在數的難逃”的老話,還是逃命要緊,各村莊的人攜兒帶女,像螞蟻搬傢似的投奔遠處親戚朋友傢去瞭。不上十天工夫,太平鄉數得齣的十幾個村子,鬧得人煙寥落,雞犬聲稀,顯齣一片淒涼黯淡的景象。
孤莊村硃五四一大傢人,不到半個月時光,死瞭三口。硃五四老爹六十四歲瞭,四月初六故去,初九大兒子重四也死瞭,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陳二娘又死瞭。五四的二兒子重六和小兒子元璋(原名重八,後名興宗)眼看著大人一個個死去,請不起郎中,也抓不起藥,隻急得相對痛哭。尤其為難的是傢裏停瞭幾口屍,手頭沒有一貫鈔,一錢銀子,買不瞭棺木,老放著總不是歸結,無論如何總得先找塊地埋下纔是。可是地呢?自己連一巴掌大的也沒有。想來想去,隻好去哀求田主劉德,想來作瞭幾年的主客,從未欠過租,落過不是,到瞭這步田地,總該施捨施捨吧。誰知不但不答應,反而挨瞭一傾臭罵。正沒計較處,鄰居劉大秀、婁大娘老兩口走上門來,埋怨元璋兄弟,怎麼不找劉大伯,倒去找彆人,白討沒趣。原來劉大秀的小兒子劉英和元璋常在一起玩耍,是好朋友,適纔也在劉德傢,看瞭元璋兄弟哭哭啼啼,心裏十分難過,迴傢告訴爹媽,劉大秀和硃五四緊鄰相住,同在一個社,又和五四年紀差不多,閤得來,經常說個閑話兒。因此,劉英一說,兩老一閤計,就來找元璋兄弟瞭。當下元璋兩兄弟磕頭謝過瞭,算是葬地有瞭著落。但是,衣衾呢,棺材呢,還是沒辦法,再也無處去求人,隻好將就,把幾件破衣衫包裹瞭,抬到劉傢地上安葬。兩兄弟一麵抬,一麵哭,好容易抬到山坡下,突然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整個天像塌下來似的,兩兄弟躲在樹下發抖。約夠一頓飯時,雨過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驚,屍首不見瞭,原來山坡土鬆,一陣山洪把坡上的土衝塌瞭,恰好埋瞭屍首,厚厚的一個土饅頭,俗話叫做“天葬”。三十五年後,硃元璋寫《皇陵碑》時,還覺得傷心:“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
元璋又吃瞭些日子草根樹皮,鄰居汪大娘娘兒倆看著他孤苦可憐,也不時招呼著吃一頓兩頓,鬍亂混瞭一陣。想想不是久計,隻好挨村子找零活做。誰知大戶人傢都已逃荒避瘟走瞭,貧民小戶自己都在挨餓,怎麼雇得起人?一連奔波瞭好些天,到處碰壁。一天,從鄰村找活迴來,路過父母墳地,懶得迴傢瞭,蹲在墳邊,沉思如何來打發日子,對付肚子。
他長得身材高大,黑黑的臉盤,高高的顴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大眼睛,下巴比上顎長齣好幾分。整個臉型像一個橫擺著立體形的山字,腦蓋門上一塊骨頭突齣,像個小山丘。樣子雖不好看,卻很勻稱,顯得威嚴而沉著,誰隻要見他一麵,再也忘不瞭他那個怪長相兒。
小時候替田主看牛放羊,最會齣主意鬧著玩,彆的同年紀甚至大幾歲的孩子都聽他使喚。最常玩的遊戲是裝皇帝,你看,雖然光著腳,一身藍布短衣褲全是窟窿補丁,破爛不堪,他卻會把棕櫚葉子撕成絲絲,紮在嘴上作鬍須,找一塊破水車闆頂在頭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讓孩子們一行行,一排排,畢恭畢敬,整整齊齊三跪九叩頭,同聲喊萬歲。
又最有擔當。有一天,忽然餓瞭,時候早又不敢迴傢,怕田主罵。同看牛的周德興、湯和、徐達許多孩子也都說餓,大傢越說餓,肚子裏咕嚕得越凶。這個說有一碗白麵條吃纔好,那個又說真想吃一塊白切肉,又有人說肉是財主們吃的,不知道是什麼味道。說得個個人的嘴都流涎瞭。猛然間元璋大喊有瞭,大傢齊聲問什麼?元璋笑著說,現成的肉放在麵前不吃,真是呆鳥!大傢還不明白。元璋也不再作聲,牽過一條花白小牛娃,放牛繩捆住前後腿,周德興趕緊抄著斫柴斧子,當頭就是一斧,湯和、徐達也來幫著剝皮割肉,彆的孩子們揀些乾柴枯樹葉,就地架上幾塊石頭,生起火來,一麵烤,一麵吞,個個眉飛色舞,興高采烈。不一會兒,一條小牛娃隻剩一張皮一堆骨頭一根尾巴瞭。這時太陽已經落山,山腳下村莊裏,炊煙裊裊,是該迴傢的時候瞭。驀地有一個孩子省悟瞭,小牛吃瞭如何去見田主?大傢麵麵相覷,想不齣主意,互相埋怨,亂成一團。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齣的,責任也該承擔起來,不能連纍彆人。拍胸膛說我一個人認瞭,大傢不要著急。也真虧他想得好主意,把小牛娃皮骨都埋瞭,拿土把血跡掩蓋瞭,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頭縫裏,說是小牛鑽進山洞裏去瞭,怎樣拉也拉不齣來瞭。孩子們齊聲說好。當晚元璋挨瞭田主劉德一頓毒打,被趕迴傢,雖然吃瞭苦,丟瞭飯碗,卻由此深深得到夥伴們的信任,認為他敢作敢為,有事一身當,大傢心甘情願把他當作自己的頭目。
元璋是元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生的,虛歲十七,實在還不滿十六周歲。父親是老實本分人,做瞭一輩子佃客,受瞭一輩子田主的氣,頭發鬍子全花白瞭,還撈不著一巴掌地。搬瞭一輩子傢,早年從泗州盱眙縣(今安徽盱眙)遷到靈壁縣(今安徽靈璧),又遷到虹縣(今安徽泗縣)。到五十歲時又遷到鍾離東鄉,種瞭十年地,被田主無故奪佃,沒奈何又遷到西鄉,四年前纔搬到這孤莊村來。你說硃五四沒長性,喜愛搬傢?那倒也不是。原來一百個田主大戶竟有九十九個是黑良心的,窮人送上押佃錢,說盡好話纔佃瞭幾畝地,天不亮就起床,月亮齣來還在地裏作活,齣氣力,流汗水,一年忙碌到頭,算算收成,十成裏頭竟有六成歸瞭地主。佃戶左施肥,右戽水,把地服侍得肥瞭一些,生地改成熟地,正好多收一點糧食的時候,田主立刻就加租,不肯加就退佃,劃算一下,竟是白乾活,一點糧食也剩不下,隻好搬傢另覓大戶。忍下去吧,三兩年後還是得被攆走。告官府吧,那裏沒有窮人的理可說。因之,硃五四雖然拖兒帶女,在一個地方老是住不滿十年,而且,老是替大戶開生荒地,好容易收成多瞭一點,就得走路。他從不吝惜自己的力氣,也省吃儉用,低頭下氣,卻一輩子被田主作踐欺侮,到死後連一片葬身之處也沒有。
元璋想瞭又想,自己還是走父親的老路,一輩子替田主做牛馬,挨餓、受氣、被攆、流浪?不行,不能再做牛馬瞭!可是,不做佃戶,要自己有地啊,沒地,有力氣也沒處使。地從哪裏來?買,沒有錢。給,誰給你?想到這裏,他又茫然瞭,沒有彆的齣路。
硃五四兒女都拉扯大瞭。大哥二哥算是娶瞭媳婦,連花轎也請不起,喜酒也沒一盅,娶的還不是一樣佃客人傢的女兒。三哥重七給人傢招瞭上門女婿,得給人傢種一輩子地。也好,傢裏省一張嘴。大哥有兩個小子,二哥也養瞭一個男孩。大姊嫁給王七一,二姊遠瞭,還是在盱眙時訂的親,男人叫李貞。隻有他自己沒成傢。要是平常年景一傢子勤勤懇懇,佃上幾十畝田地,男耕女織,養豬喂雞,砍柴,拾糞,靠著人力多,節衣縮食,苦雖苦,總還活得下去。偏又連年荒旱,二嫂三嫂先後病死,大侄兒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摺瞭,王傢也滿門葬絕,嫁給李傢的二姊也死瞭,二姊夫帶著外甥保兒逃荒,不知去嚮。今年又是旱災、蝗災加上瘟病,一傢子接連死瞭三口,偌大一傢人傢,隻剩下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重六和元璋自己四口人瞭。
……
前言/序言
《三國風雲錄:亂世中的英雄與權謀》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將讀者帶入一個波瀾壯闊、英雄輩齣的時代——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三國鼎盛時期。我們不講述那個終將建立統一王朝的帝王故事,而是深入挖掘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權力爭奪中,那些光芒萬丈卻又命運多舛的英傑們,以及他們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軍事纔能與人性掙紮。 《三國風雲錄》以史為骨,以故事為翼,力求還原一個既宏大又細膩的亂世畫捲。全書摒棄瞭傳統敘事中過於神化的英雄形象,轉而探究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個體如何憑藉自身能力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掙紮求存、建立功業。 第一部:潛龍在淵——群雄初起與時代的呼喚 本書的開篇,將時間定格在黃巾之亂爆發前後。這不是一個關於“貧苦農民起義”的簡化論述,而是對東漢末年政治生態、土地兼並、宦官專權等深層社會矛盾的剖析。我們將詳細描繪在光武中興的餘暉散盡後,帝國肌體如何被腐蝕殆盡。 重點人物塑造方麵,我們將側重於那些早期崛起的勢力。例如,曹操初露鋒芒時的隱忍與果決,他如何從一個地方小吏成長為具備戰略眼光的政治傢;劉備早年的漂泊不定,他如何在逆境中維係“仁義”的旗幟,並招攬到早期的核心班底。袁紹的齣身與他早期擁有的巨大優勢,以及他那份最終導緻其覆滅的貴族傲慢,都將在細緻的筆觸下展開。 書中會深入探討當時的軍事思想和地域特色。北方的騎兵優勢、南方的水軍潛力、以及各路諸侯在人纔選拔上的差異化策略,構成瞭早期三國政治博弈的底色。我們不會僅僅羅列戰役,而是側重於分析這些早期衝突背後的經濟和戰略動機。例如,董卓入洛陽,與其說是個人野心,不如說是關中軍事集團對中央財政資源的爭奪。 第二部:赤壁之變與三足鼎立的雛形 本書的核心衝突聚焦於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這兩場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戰役。 在官渡,我們細緻重構瞭曹操如何以弱勝強,並非單純依靠“奇謀”,而是深挖其後勤補給、情報戰以及對袁紹集團內部矛盾的精準把握。書中會有一章專門分析“許攸之叛”背後的權力博弈與利益計算,展示在生死存亡之際,人性的復雜與權謀的殘酷。 赤壁之戰的描寫將是一場視覺與智力的盛宴。我們不僅僅停留在“藉東風”的浪漫想象,而是著重分析瞭孫權集團的戰略調整、周瑜的軍事部署、以及諸葛亮在外交斡鏇上的高超手腕。書中將詳細對比曹操統一北方的模式與江東勢力維護地方割據的差異,探討“水戰”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格局開始形成。我們將探討荊州這塊兵傢必爭之地,如何成為劉備集團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跳闆。劉備集團的“跨越”策略——如何利用東吳的戰略需求,實現從流亡到割據的轉變,是本捲的一大重點。 第三部:權力的代價——治世之能臣與亂世之梟雄的對決 隨著勢力格局的穩定,本書的焦點轉嚮瞭治國理政與內部建設的較量。赤壁後的三國,不再是簡單的軍事擴張,而是綜閤國力的比拼。 蜀漢方麵,我們細緻描繪瞭劉備入川後的內政改革,以及諸葛亮在“法治”與“人治”之間的艱難平衡。對於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形象,我們力求展現其治國理念的先進性,同時也分析瞭其在人纔儲備和戰略擴張上的局限性。 曹魏方麵,本書將深入探討曹丕“禪讓”的政治意義,以及曹氏集團如何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集團,成功轉化為正統王朝的構建者。我們對曹丕時期的文化政策、法製革新有深入的論述,以展現其在政治上的繼承與創新。 東吳方麵,本書將突破“偏安一隅”的刻闆印象,重點分析孫權集團如何利用長江天險,發展獨特的海洋貿易與地方經濟體係。我們探討瞭江東士族與外來人纔(如魯肅、呂濛)之間的權力製衡,以及其在繼承人問題上的深刻隱憂。 第四部:英雄的終章與曆史的遺産 本書的尾聲,聚焦於“七擒孟獲”、“失街亭”和“白帝城托孤”等標誌性事件。我們分析瞭諸葛亮北伐的戰略必然性與戰術上的巨大消耗,探討瞭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定義一場“正義的戰爭”。 最終,本書的落腳點不在於“誰統一瞭天下”,而在於分析三國鼎立對中國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1. 軍事製度的演變: 軍屯製度的確立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2. 文學與思想的解放: 建安風骨的形成,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 3. 士族門閥的固化: 亂世中權力的重新分配,如何催生齣魏晉南北朝的門閥製度。 《三國風雲錄》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既充滿浪漫色彩又無比殘酷的曆史,去思考在時代洪流麵前,英雄們做齣的每一個選擇背後的重量與代價。它是一部關於權力、忠誠、智慧與幻滅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