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

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办公室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地质
  • 北极海域
  • 地质考察
  • 海洋科学
  • 极地研究
  • 沉积地质
  • 地球物理
  • 构造地质
  • 海床地形
  • 资源勘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4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29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主要介绍了北冰洋及周边区域地质概况,我国北极海洋底质考察研究概况,白令海与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质来源研究,白令海沉积记录与古环境演化特征,楚科奇海沉积记录与古环境演化研究等。

目录

第1章 北冰洋及周边的区域地质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北极地区的气候、生态与环境特征
1.1.2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1.3 北冰洋的自然地理概况
1.2 区域地质概况
1.2.1 北极地区构造背景
1.2.2 北冰洋周边大陆地质地貌
1.2.3 北冰洋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1.3 北极冰盖和海冰
1.3.1 北极冰盖的形成历史
1.3.2 北极地区的冰盖与冰川
1.3.3 北冰洋的海冰

第2章 我国北极海洋地质考察研究概况
2.1 第五次北极科考海洋地质考察
2.1.1 考察区域
2.1.2 考察工作量
2.1.3 主要考察内容
2.1.4 主要考察设备
2.1.5 考察完成情况
2.2 第六次北极科考海洋地质考察
2.2.1 考察区域
2.2.2 考察工作量
2.2.3 考察完成情况
2.3 我国的北冰洋海洋地质研究概况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表层沉积物分析
3.1.2 柱状沉积物分析
3.1.3 悬浮颗粒物分析
3.2 主要研究方法
3.2.1 沉积物样品分析
3.2.2 悬浮体样品分析

第4章 白令海与西北冰洋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质来源研究
4.1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4.1.1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4.1.2 表层沉积物输运机制探讨
4.1.3 ,J、结
4.2 表层沉积物矿物学(xRD)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4.2.1 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4.2.2 样品与方法
4.2.3 表层沉积物全岩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4.2.4 物质来源分析
4.2.5 小结
4.3 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特征
4.3.1 轻矿物分布特征
4.3.2 重矿物分布特征
4.3.3 基于碎屑矿物资料的物质来源初探
4.4 表层沉积物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4.4.1 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4.4.2 样品与数据
4.4.3 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
4.4.4 底栖有孔虫分布规律的古环境意义
4.4.5 一卜结
4.5 表层沉积物浮游有孔虫稳定氧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4.5.1 样品与数据
4.5.2 表层沉积物年龄
4.5.3 有孔虫氧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
4.5.4 有孔虫氧同位素与海水的对比
4.5.5 有孔虫碳同位素与水团和营养盐的关系
4.5.6 有孔虫的生态迁移和同位素信号
4.6 表层沉积物四醚膜类脂物研究及其生态和环境指示意义
4.6.1 GDGTs的生态和环境指示意义
4.6.2 样品和数据——
4.6.3 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
4.6.4 TEx巍一ssT的估算
4.6.5 CBrr/MBT与陆地MAT和土壤pH值的估算
4.6.6 生物标志物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4.6.7 TEx基一ssT在北极的应用
4.6.8 进一步的尝试
4.6.9 ,J、结
4.7 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初步研究
4.7.1 样品与数据
4.7.2 沉积物磁化率分布特征
4.7.3 沉积物磁化率特征的环境指示意义
4.7.4 ,J、结

第5章 白令海沉积记录与古环境演化特征
5.1 白令海西部近百年来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
5.1.1 研究背景分析
5.1.2 样品与数据
5.1.3 沉积物粒度特征与。mPb沉积速率
5.1.4 沉积物中有机碳、氮和碳酸钙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5.1.5 白令海不同区域沉积有机碳来源的初步分析
5.1.6 白令海沉积有机碳的埋藏保存及区域对比
5.2 白令海北部陆坡全新世以来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5.2.1 研究背景分析
5.2.2 样品与年龄框架
5.2.3 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
5.2.4 全新世以来白令海陆坡区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3 阿留申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5.3.1 岩心地层特征与年代框架
5.3.2 沉积物粒度特征
5.3.3 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4 末次冰消期以来阿留中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元素地层学特征
5.4 小结
5.4.1 白令海西部近百年来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
5.4.2 全新世以来白令海陆坡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5.4.3 阿留申海盆的元素地层学特征

第6章 楚科奇海沉积记录与古环境演化研究
6.1 样品与方法
6.2 地层年代框架建立
6. 2.1.P23岩·心
6. 2.2.BN03岩心
6.2.3 M()R02岩心
6.2.4 P37岩心
6.2.5 。M04岩·心
6.2.6 M06岩·心
6.3 楚科奇边缘地晚第四纪冰筏碎屑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6.3.1 楚科奇海台的IRD事件
6.3.2 北风海脊的IRD事件
6.3.3 楚科奇海台和北风海脊地区的IRD事件及其来源
6.3.4 IRD事件指示的北极冰盖演化
6.4 楚科奇海盆黏土矿物组合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6.5 楚科奇海台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6.5.1 P23岩心有孔虫丰度与IRD含量的变化
6.5.2 P23岩心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变化
6.5.3 Nps~6埽0和一6¨C记录与古水团变化
6.6 北风海脊氧同位素5期以来的水体结构变化
6.6.1 P37岩心有孔虫组合特征
6.6.2 P37岩心氧碳同位素特征
6.6.3 有孔虫丰度和组合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6.6.4 浮游有孔虫Nps氧碳同位素记录与古水团变化
6.7 小结
6.7.1 楚科奇边缘地MlIS5期以来的冰筏碎屑来源分析
6.7.2 基于黏土矿物特征的楚科奇边缘地物质来源分析
6.7.3 基于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记录的古水团特征分析

第7章 北冰洋中心海区沉积特征及古海洋环境演化研究
7.1 研究背景介绍
7.2 样品与数据
7.3 门捷列夫海脊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学记录
7.3.1 MA0l岩心地层年代框架
7.3.2 MA01岩心粒度与IRD变化
7.4 阿尔法海脊的古海洋与古环境研究
7.4.1 地层划分和对比
7.4.2 北冰洋中部的沉积速率对比
7.4.3 沉积物粒度组分变化
7.4.4 有机碳和有机碳同位素指示的沉积来源变化
7.5 罗蒙诺索夫海脊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学记录
7.5.1 ICE02岩心地层年代框架
7.5.2 ICE02岩心IRD含量指示的古气候变化

第8章 亚北极北大西洋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演化研究
8.1 自然地理概况
8.1.1 北大西洋西北部自然地理概况
8.1.2 北欧海自然地理概况
8.2 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8.2.1 北大西洋北部海域
8.2.2 北大西洋西部海域
8.2.3 北欧海海域
8.2.4 基于硅藻化石组合的古海冰研究进展
8.3 样品与数据
8.4 末次盛冰期以来挪威海北部陆源物质输入变化
8.4.1 年代框架建立
8.4.2 粒度和颜色反射率分布特征
8.4.3 XRF扫描测试结果
8.4.4 挪威海北部26calkaBP以来物质来源变化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
8.5 冰岛北部陆架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环境记录
8.5.1 年代框架建立
8.5.2 主要硅藻种类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8.5.3 MI)99-2271的硅藻组合带
8.5.4 冰岛北部陆架古环境重建
8.6 格陵兰西部海域中全新世以来海冰定量研究及其影响机制探讨
8.6.1 年代框架建立
8.6.2 Disko湾中晚全新世以来古海冰重建及机制探讨
8.6.3 Holsteil3sbogDyb海槽中全新世以来古海冰重建及机制探讨
8.7 小结
8.7.1 挪威海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物质来源变化
8.7.2 冰岛北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
8.7.3 格陵兰西部海域中全新世以来海冰定量研究及其影响机制

第9章 白令海与西北冰洋悬浮颗粒物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9.1 悬浮颗粒物含量分布
9.1.1 白令海悬浮颗粒物含量分布
9.1.2 西北冰洋悬浮颗粒物含量分布
9.2 悬浮颗粒物颗粒组成特征
9.2.1 白令海悬浮颗粒物颗粒组成特征
9.2.2 楚科奇海悬浮颗粒物颗粒组成特征
9.3 悬浮颗粒物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
9.4 小结

参考文献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城市建筑的百年变迁与未来趋势”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含任何关于“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的元素,力求自然流畅: --- 城市建筑的百年变迁与未来趋势 一部跨越世纪的城市形态演化史诗 本书导语: 我们的城市,是人类文明最宏伟的物质载体,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道的布局,都深刻铭刻着时代的精神、技术的革新与社会的需求。从蒸汽时代的拥挤巷陌到信息时代的摩天云端,城市建筑的面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城市建筑的百年变迁与未来趋势》并非仅仅罗列建筑风格的更迭,而是深入剖析支撑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材料科学的突破以及人类对居住环境的永恒追求。我们试图构建一座跨越百年的时间隧道,带领读者亲身体验城市如何从历史的泥土中生长、挣扎、最终蜕变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有机体,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展望其不可避免的未来走向。 --- 第一部分:工业化浪潮中的诞生与重塑(约1900-1945年) 本部分聚焦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这一关键时期,世界主要城市形态如何被工业革命的巨大惯性所彻底重塑。 一、钢铁骨架的崛起:从承重墙到框架结构 本书详尽考察了钢筋混凝土和结构钢材的广泛应用如何彻底解放了建筑的形态。我们不再受制于厚重的石墙,建筑师得以向天空发起挑战。案例分析将集中在芝加哥学派的早期实践,探讨功能主义如何开始渗透到设计美学之中。重点研究威廉·莱巴伦·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和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先驱工作,分析他们如何将“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融入日益密集的城市中心。 二、理想都市的蓝图与实践:现代主义的萌芽 随着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凸显,对“理想居住环境”的探讨空前高涨。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光辉之城”概念,尽管在实践中饱受争议,但其对高密度、高效率居住单元的构想,深刻影响了战后全球的城市规划。我们将对比分析欧洲(如魏森霍夫集体住宅)和早期美国(如新乡村运动)在解决住房短缺问题上的不同策略,揭示早期现代主义设计中潜在的社会阶级与美学冲突。 三、装饰的退隐与功能的回归 这一时期的建筑美学是激进的。装饰艺术(Art Deco)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提供了一种技术与奢华并存的过渡风格,本书将分析其在摩天大楼立面上的象征意义。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包豪斯(Bauhaus)及其流亡势力如何将极简主义和工业化生产思维推向极致,探讨纯粹的功能性设计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成为一种政治宣言。 ---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飞地扩张与全球化(约1945-2000年) 战后,全球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不再是线性扩展,而是进入了复合、扩张与全球连接的复杂阶段。 一、郊区化与汽车文化的塑造 本书将详细描绘二战后美国郊区的大规模扩张现象,重点分析联邦住房政策、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如何共同催生了“汽车依赖型城市”(Car-Dependent Cities)。我们将分析这种空间分离对社区结构、城市中心衰落以及能源消耗的长期影响。对统一住宅开发(如列维敦或美国的“边缘城”现象)的剖析,展示了标准化预制构件在快速实现大规模住房供应中的角色。 二、国际风格的统治与反思 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哲学在战后几十年内占据了全球商业建筑的主导地位。本书将讨论国际风格如何通过透明玻璃幕墙和简洁的几何体块,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一种看似统一、实则缺乏地方文脉的城市景观。随后,我们将引入对这种均质化趋势的反抗——后现代主义的登场。对文丘里(Venturi)“复杂与矛盾”的解析,标志着建筑师开始重新关注历史符号、地方特征和装饰的“讨人喜欢的俗气”。 三、巨型结构与基础设施的野心 冷战背景下的技术竞赛,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枢纽、政府大楼)向巨型化、纪念碑式发展。本书将探讨巴西利亚、庞贝(Potsdam)等规划城市的案例,分析宏大叙事下的城市规划如何脱离了居民的日常体验,最终遭遇的挑战与局限。 ---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与可持续性的挑战(约2000年至今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千年,全球化加速、信息技术渗透以及气候危机成为定义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态的核心议题。 一、参数化设计与数字建造的革命 本书前瞻性地介绍了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工具如何改变建筑的创作过程,从简单的几何体到复杂的仿生形态,技术突破使得建筑的复杂性在计算辅助下得以实现。我们将探讨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事务所的作品如何体现这种“流动性”美学,以及3D打印和模块化建造在提高建造速度和减少浪费方面的潜力。 二、可持续性:从绿色点缀到系统核心 可持续性不再是可选的附加组件,而是城市建筑的生命线。本书深入探讨了被动式设计(Passive House)、零能耗建筑(Net-Zero Buildings)以及城市生物气候学(Bioclimatic Urbanism)的最新进展。对垂直农场、雨水收集系统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策略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建筑如何从消耗者转变为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三、智慧城市与社区韧性 未来建筑的关键在于数据驱动的交互性。本书讨论了物联网(IoT)传感器网络如何集成到建筑管理系统中,优化能源使用和维护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的概念,分析在面对极端天气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建筑和社区空间应如何被重新设计,以确保社会和功能上的持续运行能力。例如,如何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增强社区在危机中的自给自足能力。 结语: 《城市建筑的百年变迁与未来趋势》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揭示技术、社会、经济与美学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今天的城市建筑,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消化过去百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积极应对气候和人口变化的严峻挑战。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以更深刻的眼光审视身边的城市环境,思考我们正在为未来两百年留下何种物质遗产。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材料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 详实案例: 覆盖了从欧洲现代主义到亚洲超高层建筑群的数百个经典与新兴案例。 图文并茂: 附有大量原始设计草图、历史照片与最新的3D模拟图解,直观展现设计理念的演变过程。 深度访谈: 收录了多位当代顶尖建筑师、城市理论家关于未来城市形态的独家见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史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古老地质信息的探求。书中关于古海洋沉积物的分析,以及从中解读出的地球气候变化的信息,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关于板块运动和海底扩张的解释,虽然有些专业,但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图文并茂,让我能够一步步理解。尤其是对不同地质构造的描述,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地球的史书,让我看到了亿万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岩石样本分析的章节,虽然我无法亲身接触这些样本,但通过文字的描绘,我仿佛也能触摸到那些古老的地质信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地球是一颗充满活力的星球,她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评分

评价二: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我一直以为海洋地质研究都是枯燥的数据和图表,但这本书却将科学严谨与人文关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地质现象,更着重描绘了考察团队成员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状态和内心世界。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科考船在冰海中缓慢前行,与巨型冰山擦肩而过的场景所打动。那种置身于茫茫冰海中,孤独又充满使命感的氛围,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书中对北极地区独特生态环境的描述,也让我对这片神秘的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我不太懂那些具体的科学术语,但作者善于用类比和生动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读这本书,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严寒的环境,感受着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完全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对地球的神秘面纱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揭示了其中一部分。作者在书中对于北极海域的地质活动,特别是那些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海洋地质学在理解地球系统中的作用的强调,这让我对科学研究的宏观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关于海底沉积物如何记录地球历史的描述,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冰层之下隐藏的巨大信息宝库。此外,作者在文中穿插的对一些地质现象的类比和比喻,更是让复杂晦涩的科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科学探索,对脚下的这颗星球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浪漫。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充满情感的笔触,记录了科学家们在北极海域进行地质考察的每一个细节。从考察前的准备工作,到考察过程中的每一个发现,再到最后的数据分析,都写得有条不紊,引人入胜。我特别被那些关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描述所吸引,虽然我不懂其中的技术细节,但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们严谨的态度和对科学的执着。书中对于不同考察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对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海洋地质的知识,更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力量。

评分

评价一: 读完这本书,我简直像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极探险!虽然我一直对海洋地质充满好奇,但这本书的描述,尤其是关于冰层下潜行的深海探测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极寒环境下,科学家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挑战人类认知的极限。书中对于海底地形的细节描写,比如那些形态各异的海山,仿佛就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不禁想象那里孕育着怎样独特的生命。还有对冰川运动如何塑造海底地貌的解释,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地球演变的新视角。读到那些关于海底热液喷口的部分,我更是感到一种生命的顽强和神秘。虽然我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沉浸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特别是那些充满未知的探索过程,读起来比任何探险小说都要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