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二战时期,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组建于1940年年底,其装备的三号突击炮,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新式武器系统。后在1943年年中被改编为装备“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第197突击炮营存在的时间,基本与德军突击炮早期实战的时间相符,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德军突击炮实战历史的参考。
《二战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一书通过参战官兵战时日记、战后回忆,以及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客观而真实地还原了该营自1940年初创到1943年改编,所经历的突击炮大决战的精彩场面。
《二战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一书以多位197突击炮营官兵的战时日记、回忆材料和作战报告为线索,真实再现了第197突击炮营的组建经过、训练成军,以及在巴尔干、苏联国境线、乌克兰、克里米亚和东线中部地区的战斗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和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完整的二战战史。
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记录了战争中的人情与人性。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士兵的回忆和大量历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现出一些激烈战斗场面,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收益。
黄锴,1985年生,南京人,现从事外贸行业,对“二战”历史有着持久浓厚的兴趣,编著有《士兵突击:二战德军653重装甲歼击营战史》(全2册),合编著有《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官方战史》(全3册)等作品。
冯涛,1986年生于江西广丰,200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自2007年起成为军事刊物专职德文翻译,2009年起担任编辑,从事德国军事历史题材翻译、编辑工作。合编著有《意大利空战1943-1945:欧洲软肋上空的殊死争夺》等作品。
前言
第一章 第197突击炮营的组建和训练历程(1940年11月25日至1941年4月6日)
第二章 远征巴尔干以及继续备战时期(1941年4月7日至1941年6月21日)
第三章 乌克兰战记(1941年6月22日至1941年11月20日)
第四章 克里米亚战记(1941年11月16日至1942年7月29日)
第五章 东线中部地区战记(1942年7月30日至1943年1月30日)
第六章 第197突击炮营的老兵回忆
第2连的埃里希·施密特霍伊泽的回忆
营部连的汉斯·塔姆斯的回忆
第1连的维利·齐默尔曼少尉的回忆
第七章 第197突击炮营的相关行动报告
第3连从1941年8月13日至16日的行动报告
第2连的维尔纳·萨拉蒙少尉的记录
维尔纳·萨拉蒙少尉就与一列苏军装甲列车交战的行动报告
1942年4月24日的1份与苏军坦克交战的行动报告
在刻赤半岛以及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行动报告
第八章 附录
第197突击炮营历任营长
1941年4月9日至1943年6月12日,第197突击炮营的行动大事记
第197突击炮营的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获得者
橡叶饰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约翰内斯·施皮尔曼少校
第九章 第197突击炮营车辆涂装范例
参考文献
以下为第197 突击炮营第1 连的齐尔克上士在苏德战争期间于乌克兰境内作战时的日记。
1941年6月22日。3时15分,炮弹和火箭弹落到了索卡利(Sokal)及其东北方向的高地上。我们连准备在扎布兹(Zabuze)沿着与布格河平行的一条公路前进。3时50分,连队作为我们营的最后一个连,在索卡利经一座大桥跨过了布格河。这座大桥位于第57步兵师战区内,连队因此必须调头向左行军,前往第75步兵师和第202步兵团的地段。部队过河后,连长向各排发布了这么一道信息:“我军尚未肃清主路上的敌人,部队得从其他路线穿过该地区!”各排随即调头向右,穿过火焰熊熊的索卡利东北郊的园林地带,前往一座砖厂。第202步兵团在那里遭遇到强大的苏军碉堡群。我们的突击炮及时介入战斗,摧毁了碉堡群前方的大量机枪巢,苏军碉堡群也暂时哑火了。因此,第2排接到命令,绕过碉堡防线和反坦克壕,转向右面,前往通向塔尔塔科夫(Tartakow)的公路;第1排则绕过碉堡群,转向左面;第3排随后跟在了第2排身后。第2排与第202步兵团第2营在索卡利至塔尔塔科夫公路左侧并肩作战。
经过一番艰难战斗,第2排来到了赫布科夫(Horbkow)。第1排的富特(Foth)上士在突击炮里被苏军近距离平射火力击中,成为我们连第一位阵亡的士兵。我们顶着敌军逐渐缓和的抵抗,继续向塔尔塔科夫前进。部队必须消灭苏军在那里的猛烈反坦克火力。由于友军仍在炮击塔尔塔科夫,部队因此暂时停止继续前进。第2排留在了塔尔塔科夫,负责警戒东北方向。一个小时后,第1和第3排抵达塔尔塔科维采(Tartakowice),他们随后在这里经历了5个小时的炮火煎熬。下午,他们曾两次奉命出战。苏军一个炮兵连用猛烈的炮火将我们的步兵压制在阵地上。在消灭这个炮兵连的战斗中,我们的突击炮击毁了两辆苏军装甲车,并击伤了另外一辆。俄国人从东北方向发动了一次反击,第2排因此第二次奉命出击,随后击退了苏军的这次进攻,并摧毁了一门轻型火炮和两门反坦克炮。第2排在晚上撤回到了塔尔塔科夫,随后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平静的夜晚。
连队其余单位在3时30分起床,并继续留在“手帕树林”。只有三个后备炮组和一辆18吨牵引车(带平板拖车),经索卡利于清晨时分与连作战单位会合。20时20分,所有辎重队经过霍罗布若夫和奥普尔斯克(Opulsko),前往扎布兹。它们随后在24时抵达了那里。公路上挤满了向前推进的车队。
1941年6月23日。大约3时,第3排动身前往塔尔塔科夫东北郊,前去警戒俄国人可能发起了的一次反击。3个小时后,连队再度开拔,作为第202步兵团的侧翼警戒力量,前往塞瓦亚兹(Cerwiatyze)。
……
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组建于1940年年底,后在1943年年中被改编为装备“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有些读者可能要问,在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战史已问世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出版第197突击炮营的战史,笔者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第197突击炮营装备的三号突击炮,在二战初期无疑是一种新式武器系统,德军的三号突击炮采用三号坦克底盘,最初安装一门短身管75毫米主炮,用于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打击敌军的坚固目标和支援性火力点,如堡垒、机枪火力点和炮击炮火力点等目标。第197突击炮营存在的时间,基本与德军突击炮的早期实战的时间相符,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德军突击炮实战历史的参考。
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官方战史已问世后,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关于该营前身第197突击炮营的战争经历并不是特别详细。近年,恰好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挖掘出了大量197突击炮营老兵的战士日记、回忆材料和作战报告以及相册。尽管这些资料不是官方的战史,但将其汇编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和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完整的二战战史。
本书通过多位第197突击炮营官兵的个人日记、回忆和行动报告,展现第197突击炮营的组建历程、训练成军,以及在巴尔干、苏联国境线、乌克兰、克里米亚和东线中部地区的战斗历程。书中多位老兵的日记和回忆多方位直观地描述了一些激烈战斗,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日记、回忆和行动报告不代表编著者的立场。
最后,笔者在此感谢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劳动以及在本书制作过程中指导和帮助笔者的各位。
愿喜爱二战著名部队战史的读者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笔者!
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内容之详实,简直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二战时期德军的装甲部队,尤其是那些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又在关键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单位,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二战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寻幽探秘”的阅读需求。书名本身就点出了其独特性——聚焦一个“前身部队”的战史,这通常意味着更深入、更细致的挖掘,而非仅仅是大战役的宏观叙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第197突击炮营在早期战争中的部署、训练、装备以及其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后来赫赫有名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这种“成长史”的视角,远比单纯的战役记录来得更有故事性。我非常好奇,在那些关于“虎”式、“豹”式坦克的光辉事迹之外,这些突击炮部队是如何在早期战场的泥泞与硝烟中摸索前进,如何为后来的重型装甲力量奠定基础的。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历史大门,等待着我去探索那些被遗忘的战场足迹,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士兵们的故事。
评分我向所有对二战东线战场的细节感兴趣的军事爱好者强烈推荐这本书。书名中提到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苏联广袤土地上与红色洪流搏杀的德军装甲部队。第653重装甲歼击营以其装备的“象”式坦克歼击车而闻名,但这本书深入挖掘的却是它“前身部队”——第197突击炮营的作战历程。这无疑为理解第653营的形成和早期作战经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第197营在东线战场上经历的残酷战役,例如是否参与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或者库尔斯克突出部等关键节点。对于突击炮这种介于坦克和自行火炮之间的武器,我在战场上的运用策略、面对敌方装甲力量时的战术调整,以及其在复杂地形下的表现,都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 title 传递了一种“寻根溯源”的信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部队的故事,更是在揭示一段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于研究德军装甲战术演变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未被史书浓墨重彩记载但却默默在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单位感到着迷,而这本书的标题正是直击我的兴趣点。“二战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番号的“战史”,更是在追溯一个强大军事单位的“根”。我想象着,在早期战争的混乱与激情中,第197突击炮营是如何崭露头角的?它可能经历了怎样的装备更迭?又是在哪些关键战役中,磨练出了精湛的炮术和严密的战术?而它最终演变成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更是以其装备的“象”式坦克歼击车,成为了战场上的噩梦。书中对于这两支部队之间历史联系的阐述,无疑将是重中之重。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第197营的作战经验如何被继承和发扬,是如何为第653营的辉煌奠定基础的。这种“前身部队”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洞察,揭示军事发展的演进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探索的吸引力。“第1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这几个字眼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早期的突击炮,可能是“三号”或“四号”改装而来,在战场上孤军奋战,亦或是作为步兵支援单位,艰难地推进。而它最终演变成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则装备着令人生畏的“象”式坦克歼击车,在后期战场上扮演着“坦克杀手”的角色。我迫切地想知道,从突击炮到重装甲歼击营的转变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技术革新、战术演进和组织调整?第197营在成立初期,是以何种理念装备和部署的?它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法国战役、巴尔干战役,或者入侵苏联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战斗?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极大地丰富我对德军装甲部队发展史的理解,填补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些空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一场场战役,更在于揭示一个军事单位从萌芽到壮大,再到成为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完整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浓郁的历史研究气息,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二战德国陆军第1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这个标题暗示了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宏观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单位——第197突击炮营,并将其与后来大名鼎鼎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联系起来,揭示了其“前身部队”的身份。这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第197突击炮营在战争初期,可能装备的是何种型号的突击炮?它在哪些战役中发挥了作用?其作战风格和战术特点又有哪些独特之处?而它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一支以重型坦克歼击车为核心的部队?书中对这种转变过程的细致描绘,将是理解德军装甲力量发展演进的关键。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第197营在东线或西线战场上的实战经历,包括其装备的优劣势、面对的敌方威胁、以及士兵们的作战体验。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扇通往二战装甲战史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书脊都磕破了,包装书籍就不能用盒子吗?!
评分感觉还不错,下次还会来买的,京东的购物体验确实好。
评分今年恰逢日德兰海战一百周年,在整个日德兰海战中,最为引发人们争议的舰种便是英国近代海军之父费舍尔勋爵首创的战列巡洋舰了。在最初的接触战中,英国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接连爆炸沉没,指挥这支战列巡洋舰队的英国海军中将贝蒂还留下了“我们这些该死的船今天似乎有点毛病”这样的话语。这场海战中,战列巡洋舰的开山祖“无敌”号也壮烈地走向了自己的归宿。时隔25年后,在1941年那场著名的海战之中,英国海军最后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依然逃不出命运的诅咒,和日德兰海战中轰然先行的前辈们一样,“强大的胡德”以一种战列巡洋舰最为典型的形式轰轰烈烈地粉身碎骨而去。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战列巡洋舰大约是一种比较失败的舰种吧。
评分很好很不错还会再来光顾的
评分300-200,要的就是你,京东继续加油,干掉当当支持你…
评分很好
评分崎骏出版的书,排版、印刷、纸张都不错,很好。
评分很好的图书,包装很好,服务也满意。很好的图书,包装很好,服务也满意。很好的图书,包装很好,服务也满意。
评分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