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夫的建筑史讲义(套装共2册)

西和夫的建筑史讲义(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西和夫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西方建筑
  • 建筑理论
  • 建筑设计
  • 艺术史
  • 文化史
  • 西和夫
  • 建筑教学
  • 建筑经典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11971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8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本的建筑就像历史的其中一面镜子,映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生活、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光辉。本书作者西和夫先生于2015年去世。他一生都致力于日本街区历史风貌的研究与复原工作,为传承历史与文化而四处奔走。他提出的“庶民文化遗产”在破土工程此起彼伏的当今中国有很强的启示与警示作用。

内容简介

  历史并不是单纯地用来了解或记忆就可以的。我们应该思考通过历史能发现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建筑史也是如此。这两本书就是基于作者四十年来的建筑史讲义编写而成的。

作者简介

  西和夫,工学博士

  1938年 出生于东京

  1962年 早稻田大学理工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67年 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结业

  1967年 日本工业大学助教授

  1977年 神奈川大学副教授

  1978年 神奈川大学教授

  1983年 获日本建筑学会奖(论文)

  1993年 获小泉八云奖

  主要著作

  《近世日本建筑积算技术研究》(私家版)

  《江户建筑和纳租账》(鹿儿岛出版社)

  《姬路城和二条城》(小学馆)

  《近世的风雅空间》《建筑史研究的新视点一二三》(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

  《讲述兼好法师的居所》《讲述小林一茶居所》《讲述紫式部居所》(TOTO出版社)

  《虚构的绘画》(合著,鹈鹕出版社)

  《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合著)、《工匠们的智慧和努力》《我喜欢的桂离宫》《破解建筑技术史之谜》《立体绘图的建筑》《节日的临时舞台》《建筑史的旋转舞台》《图说日本建筑年表》(合著)、 《在京都与建筑相遇》《能为建筑史做些什么:街区的调查与营造》(以上为彰国社)


目录

《能为建筑史做些什么:街区的调查与营造》一、街区调查和街区建设/ 001

1.平户(长崎县) / 003

荷兰商馆街/ 003

开始实施街区调查/ 005

为了街区建设/ 012

2. 江津(岛根县)/ 017

与建筑师协会合作/ 017

重视身边的建筑/ 020

3. 松代(长野县)/ 022

与民间非营利组织合作/ 022

4. 壱歧胜本(长野县)/ 036

分发入户的《壱岐胜本浦街区漫步读本》/ 036

5. 中山道鹈沼旅馆(岐阜县)/ 052

再现旅馆街/ 052

旅馆街的状况/ 062

6. 长井(山形县)/ 065

长井的街道和历史/ 065

二、建筑物的复苏/ 075

1. 足利学校(枥木县)/ 077

日本最古老的学校/ 077

重建与创造——与内井昭藏的对话/ 081

2.旧染井能乐舞台(神奈川县)/ 094

零件的重生——横滨能乐堂/ 094

能乐舞台的复原/ 094

3.三溪园原家老宅(神奈川县)/ 102

复活了的“鬼宅”/ 102

复原施工中的上梁仪式/ 104

关于建筑物复原的座谈会/ 107

4.佐贺城城堡御殿(佐贺县)/ 116

用木结构复原城堡/ 116

公主御殿/ 121

5.出岛荷兰商馆(长崎县)/ 125

再现出岛/ 125

为复原面向市民召开讲演会/ 129

6. 建筑复原的课题/ 143

复原是一项研究/ 143

三、守护文化 建设街区/ 149

1.一直以来的思考/ 151

熊本县八代市的遗迹保护/ 151

横滨的城市建设/ 155

对建筑史的思考/ 157

2. 现在的所思所想/ 161

指定文化遗产做法的问题所在/ 161

文化遗产的终极定义/ 169

3. 地区杂志、人、街道、街区建设/ 172

通过地区杂志实现街区建设——与森真由美的对话/ 172

四、建筑史的作用/ 185

学生们,走出校门吧——我和学生们的社会贡献/ 187

结语/ 191

《能从建筑史中发现什么:日本文化的美与心》一、讲述建筑历史/ 001

1.从建筑史看日本文化/ 003

早春的奈良/ 003

五木的民宅/ 007

灰色的文化/ 013

日本文化和禁忌/ 018

露伴的《五重塔》中描绘的江户木匠/ 024

我的标准尺度周圈说——一间为几尺?/ 028

建筑模型的奇异世界/ 030

海与建筑 建筑与海/ 040

2.神的建筑、权力者的建筑/ 043

作为建筑的伊势神宫/ 043

式年迁宫/ 044

佐渡的能乐与组合式临设舞台/ 048

神乐和能乐的临设舞台/ 050

日本建筑的临设性/ 054

3.将军的馆、大名的宅邸、元勋的别墅/ 056

前往二条城的天皇行幸/ 056

中规中矩的空间和享受自然的场所/ 059

大名的庭院和宅邸/ 061

明治元勋们的别墅/ 064

二、述说风雅空间/ 067

1.光琳宅邸的风雅世界/ 069

热海的光琳宅邸/ 069

2.修学院行幸记/ 079

两本日记/ 079

3.与自然共存的风雅世界/ 098

江户时代的风雅世界/ 098

桂宫家的四座茶屋/ 102

三、思考建筑词汇/ 111

1.在虚实之间窥视传统/ 113

形色各异的用词/ 113

2.建筑词汇/ 118

大黑柱、箱子楼梯、门楣/ 118

自然现象和建筑词汇/ 121

动物和建筑词汇/ 124

3.思考建筑用词/ 127

空间布局及其创意/ 127

窗/ 128

土藏造/ 132

四、介绍建筑大师/ 137

1.介绍建筑大师/ 139

村野藤吾——对建筑的想象和创造/ 139

木岛安史——对圆顶建筑和木材的钟爱/ 142

浦边镇太郎——仓敷的魅力/ 146

大江宏——国立能乐堂/ 154

谷口吉郎——双重才艺的建筑大师/ 157

林昌二和石山修武/ 159

安藤忠雄——观六甲教堂/ 162

丹下健三和磯崎新的东京都都政厅/ 172

2.与建筑大师谈建筑/ 174

和安藤忠雄的交流/ 174

3.民宅再造、商铺再造/ 180

聆听吉田桂二/ 180

聆听降幡广信/ 184

聆听“京都商铺再造研究会”/ 190

聆听“日本民宅再造和废品利用协会”/ 195

后记/ 202


精彩书摘

  早春的奈良

  每年的早春三月,学生们都会行走奈良。他们以一家叫作日吉馆的旅馆为基地,漫步在春寒料峭的大和路上。这看上去非常风流倜傥, 但实情却略有不同。

  先请大家想象一下40 个粗犷的男人同行的场面,仅此就已然和风流相去甚远了,更何况这是授课的环节之一,绝不允许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随意徜徉。

  为了弥补欠缺的学分,一些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了进来。毫无疑问,他们并没有在选修课建筑史的教室中听过课。

  但是,说实话,和这样的学生漫步奈良也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起初毫无兴致的男生们在连续数日吃着同样的伙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建筑史后,渐渐地露出了兴奋的目光。

  “还是来对了”这样的话他们是绝对不会说的。他们所信奉的是位于设计尖端的现代建筑,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构造理论,再就是最新型的环境设备。在他们看来,寺庙、神社以及民宅,一切都不过是古老的遗物。他们相信,参考这些东西对建筑的进步和发展毫无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历经漫长岁月考验的古老建筑的优势。

  当他们来到平城宫遗址时,强烈地感知了古人规模感的宏大。创建城市的艰辛以及奈良时代人们面对艰辛的能量,无意识地影响到了这些只对现代城市有兴趣的学生。

  对结构设计饶有兴致的学生看到新药师寺装饰屋顶的内层和立柱、横梁的结构后,发现了质朴中蕴含着的牢固的构造之美。

  当我解说完法隆寺的梦殿和传法堂,补充了一句“这后面还有中宫寺的弥勒菩萨”后,“在哪儿?在哪儿?”学生们一窝蜂地前去观赏, 回来时个个面带笑容。当我聊起京都广隆寺内弥勒的故事后,他们十分渴望地说:“好,回去的时候我们绕道京都,一定要看一下。”

  我们每年做计划时都会安排一天与建筑不甚相关的日程。有的年份是漫步竹内街道,攀登二上山;还有的年份是沿山路从樱井一直步行至石上神宫。要把握距离感,步行是最佳办法,但学生们的发现绝非仅限于此。“人真是哪里都能住啊”,“在被神社占据的那一带是风景最美丽的地方”,等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的状况,其中既有除了因感冒一无所获的归来者,又有细心珍藏着旅途中艳遇的回家人,各种情况应有尽有。不管怎样,我想这些学生过些年后,也一定会忽然忆起和大家一同走过的大和路。

  有时我们早早用过晚餐,去二月堂看汲水祭奠(奈良东大寺二月堂举行的仪式,每年3 月13 日凌晨将堂前若狭井中的水打上来,加持, 使其成为香水——译者注)的火把。攀上石阶的火焰、越过堂外栏杆落下的火花,虽然每年都别无两样,但仍然令我紧张兴奋。我会拾回一根燃剩下的杉树枝,这是给横滨的礼物。“当大火烧到旁边时,你把它悬挂在房檐下,火势立刻就会停下来。”我夸大着日吉馆老婆婆“把它放在家里的话,家中不会着火”的高论,将它送给左右邻居。有个学生说:“建筑防灾的课上没有讲过这故事。”就是这个学生也认真地捡回了一根没有燃尽的树枝。

  就是这样,每年我们都去沐浴奈良的早春。有不知实情的人表示羡慕时,我会回答:“不,没什么,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一群牛仔哦。” 的确,与粗犷的男生们的交往主要靠的是体力。

  和“风流”相去甚远,这就是我的早春赋。

  ……

前言/序言

  前言

  上课时有学生对我说,我就是因为不喜欢历史,所以才报了工科,为什么还要学建筑史啊?还有学生说,在建筑方面,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日本都是最先进的,我们就是要学这些,我们不想学历史。

  两个人都是实话实说。于是我便问他们,你们所说的历史是什么?他们立刻回答道,就是某年某人做了某事之类的,老师总是要我们背下来——建筑史也要背吧?

  我进一步地询问,他们说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的:历史就等于背诵。

  错了!历史是帮助我们思考的。你们先来听听看吧,我说。我们就从改变你们所理解的历史开始吧。

  就这样一门建筑史,我讲授了四十年。那么我都讲了些什么呢?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这本书,即从建筑史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这本书就是平日里我和学生们一起思考的问题之汇总。当然并不全部是像上面这样的与学生们的谈话,书中很多地方插入了对建筑史的思考,记录了我们在建筑史的引领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建筑史内容丰硕,姿彩斑斓,富丽辉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完成了这部拙著,希望能够据此多少传达出建筑史丰富多彩的内容。



时代印记与空间叙事:一部西方建筑史的宏大画卷 这部两册套装的西方建筑史讲义,并非仅仅是对风格流变与技术进步的机械罗列,而是一部深刻探索建筑如何作为历史、文化、社会与思想的物质载体,并在特定时空中留下其独特印记的宏大叙事。它以一种辩证的视角,将建筑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解析建筑的诞生、演变、消亡,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卷:古至今,文明的基石与精神的象征 第一卷追溯了西方建筑的源起,从史前人类对自然空间的最初改造,到古希腊、古罗马辉煌文明的物质沉淀。 史前与古代文明的奠基: 我们可以预见,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人类早期建筑的萌芽,或许会从巨石阵、洞穴居所等早期遗迹入手,考察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以满足生存和信仰的需求。部落的集体居住模式、早期防御工事的雏形,都可能被细致地剖析。随之,目光将转向更复杂的古代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宏伟神庙和宫殿,埃及金字塔与神庙的神秘与永恒,它们不仅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更是与宇宙秩序、来世观念紧密相连的精神寄托。对这些早期文明建筑的分析,将侧重于其功能性(如居住、宗教祭祀、军事防御)、象征意义(如对神灵的崇拜、对王权的颂扬)以及技术上的局限与突破。 古希腊:理性、和谐与理想之美的典范: 希腊建筑,以其严谨的比例、和谐的韵律和对人体比例的模仿,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精神世界。我们将看到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进与特征,如何通过柱廊、山墙、檐壁等构件的组合,创造出帕特农神庙这样堪称完美的建筑典范。讨论将深入到雅典卫城的设计理念,它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将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巧妙融合,并赋予其民主与哲学思想的光辉。建筑的材料选择(如大理石的细腻质感)、施工工艺(如精确的测量与切割)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都将是探讨的重点。 古罗马:实用、宏伟与帝国扩张的印记: 罗马人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的建筑智慧,并在此基础上,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宏大的规模,建造了足以传颂千年的宏伟建筑。拱券、穹顶、混凝土的应用,使得罗马人能够建造出浴场、竞技场、水道、 Basilica(巴西利卡)等功能多样且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从庞大的罗马斗兽场,到承载着帝国统治与法律精神的罗马广场,再到将水源输送到城市各处的宏伟水道,都将展现罗马人强大的组织能力、工程技术以及对帝国荣耀的追求。对这些建筑的分析,将突出其在城市建设、社会生活、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实际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作为帝国力量的物质体现,向世界展示罗马的强大。 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信仰的转化与新的空间语言: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建筑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从早期基督徒在地下墓穴或普通建筑中进行的秘密聚会,到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宏伟教堂的出现,建筑的宗教功能与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圣索菲亚大教堂那令人惊叹的穹顶,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更是将世俗空间转化为神圣领域的象征。拜占庭建筑的马赛克装饰、色彩的运用以及对光线的处理,都为营造神秘而庄严的宗教氛围起到了关键作用。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基督教教义如何影响建筑空间的设计,如中殿、祭坛、洗礼堂等空间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宗教仪式和信徒的信仰体验。 第二卷:中世纪的信仰虔诚,文艺复兴的理性回归,近现代的变革与反思 第二卷将继续沿着历史的脉络,展现西方建筑在中世纪的宗教热情、文艺复兴的理性复苏,以及近现代社会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创新。 中世纪:罗马式与哥特式的信仰表达: 中世纪的建筑,特别是宗教建筑,是当时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罗马式建筑以其厚重的墙体、圆拱和相对低矮的形体,展现出一种朴实而坚固的宗教力量,仿佛是大地向上苍的祈祷。而哥特式建筑,则以其高耸的尖塔、飞扶壁、肋拱和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天空,创造出一种神圣、轻盈而充满光明的空间体验。对哥特式建筑的分析,将着重于其结构上的创新(如飞扶壁如何将墙体重量分散到外部),以及这些创新如何为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采光,从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氛围。教堂的建筑也成为了当时社会凝聚力的象征,聚集了大量工匠和艺术家的智慧。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曙光与古典精神的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目光重新投向古希腊罗马,建筑也随之回归理性、和谐与秩序。布鲁内莱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是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与人文主义精神结合的杰出代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建筑的比例、对称和装饰,并将其融入到新的设计理念中。 palazzo(宫殿)、 villa(别墅)等建筑形式开始兴盛,体现了富裕阶层的品味与生活方式。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建筑师们如何研究古代建筑遗迹,学习古典的建筑语汇,并将其与新的功能需求相结合。对比例、黄金分割等数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对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升,都将是重点。 巴洛克与洛可可:情感的张扬与装饰的繁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建筑风格开始走向更加戏剧化、情感化和装饰化的方向。巴洛克建筑以其强烈的动感、夸张的曲线、丰富的装饰和对光影的戏剧性运用,营造出一种宏伟、华丽而充满力量的氛围。而洛可可风格则更加精致、轻巧,色彩明亮,装饰繁复,常用于室内设计,营造出一种轻松、优雅而富有情趣的空间。这些风格的探讨,将涉及其在宗教、宫廷和贵族住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 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的变革: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风格的多元化: 19世纪是西方建筑风格趋于多元化和快速变革的时期。一方面,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是对理性与秩序的回归,追求严谨的比例和古典的装饰。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建筑材料(如钢铁、玻璃)和建造技术,催生了新的建筑类型(如火车站、博物馆、工厂)。同时,历史主义风格的兴起,使得建筑师们开始借鉴和融合各种历史风格,出现了新哥特、新文艺复兴等形式。对19世纪建筑的分析,将重点关注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建筑的生产方式和城市面貌,以及建筑师们如何应对新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挑战,风格的冲突与融合将是重要的叙事线索。 20世纪至今:现代主义的革命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20世纪是建筑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时期之一。现代主义建筑,以其对装饰的摒弃、对功能的强调、对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对社会公平和大众住宅的关怀,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认知。流水线生产、简洁的几何造型、开放的空间布局,都成为了现代主义的标志。然而,随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出现,它挑战了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理性至上,重新引入了装饰、历史符号和地域文化元素,强调建筑的多元性、戏谑性和对传统的尊重。本卷的结尾,或许还将展望当代建筑的趋势,如可持续建筑、参数化设计、以及建筑与城市、技术、社会之间更加复杂的互动关系。 贯穿始终的思考: 这部讲义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并非将建筑孤立起来进行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技术、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下。每一座建筑、每一个风格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时代根源和文化内涵。它引导读者思考: 建筑如何反映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 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观念如何影响建筑形式? 技术革新如何重塑建筑的可能性? 建筑如何塑造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 建筑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记录者、纪念碑,还是变革的催化剂?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西方建筑史,不仅看到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更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与人类智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贡献。它是一次对物质世界的追溯,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与创造力的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最初购买这套书是冲着它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上的深度分析去的,但读下来发现,它对更早期的建筑语言的梳理,才是真正奠定了扎实基础。尤其是对拜占庭晚期到罗马式建筑过渡期的论述,资料的详实和观点的独到,让我对这一“黑暗时代”的理解彻底改观。作者对结构逻辑的强调令人印象深刻,他总能把复杂的结构转化成清晰的几何关系,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时期建筑师解决重力问题的天才之处。我尤其喜欢它在对比东西方建筑哲学时的谨慎与尊重,没有一味地推崇西方中心论,而是客观地指出了不同文化在空间体验上的差异和共通点。这本书的行文非常沉稳、大气,有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学术厚度,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精神,但每一次的深入,都会带来知识的跃升,是那种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这套《建筑史讲义》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第三册,但光是前两册的内容就已经让我对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哥特式建筑从早期到盛期的演变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和丰富的细节描摹,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刀凿斧刻的时代。他对光线在建筑空间中作用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都能理解得通透。比如,他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深入到拜占庭帝国对神圣空间的哲学思考,这一点真的非常打动人。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去搜索相关的图片,印证书中的描述,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其他历史类书籍难以比拟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平衡感,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梳理,又不失对某个具体建筑师或工匠的个体关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感,又不失人情味。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那些动辄几百页的“大部头”历史书是有点畏惧的,总觉得读起来像是在啃硬骨头,但这套关于建筑史的著作,却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节奏的把控,从古希腊的理性秩序到罗马的宏伟实用,作者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我之前一直对古典柱式的起源感到困惑,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方式解释了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是如何在功能与审美之间寻找平衡的,甚至连雕刻图案的象征意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它不仅仅是在“讲”历史,更像是在“讲故事”,每一个建筑的背后都有着鲜活的时代困境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关于早期中世纪修道院建筑的章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手抄本插图对建筑想象的引导作用,这种跨媒介的分析角度,让我感到非常新颖。读完后,再去参观任何一座古典建筑遗址,都会有一种“我懂了”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书架,发现手边这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思想的书籍,其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没有陷入那种堆砌术语和年代的窠臼,而是非常注重将建筑的风格变迁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思辨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关于帕拉第奥主义在欧洲扩散的影响力分析,作者居然能将意大利的田园风光与英国贵族庄园的布局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布鲁内莱斯基设计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时的那种近乎于“侦探小说”般的推演过程,如何一步步攻克技术难题,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图文的配合恰到好处,不会因为插图过多而显得臃肿,也不会因为图少而显得枯燥。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某些复杂的结构剖面图,如果能有更清晰的现代三维模拟图辅助理解,那就更完美了,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我书架上最常被翻阅的一本。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将建筑个体与城市肌理结合起来讨论的著作,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没有将建筑仅仅视为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其发生的城市背景中进行考察。例如,在探讨巴洛克时期罗马的改造时,作者详细分析了教皇权力如何通过街道的延伸、广场的开辟来塑造公共空间和视觉焦点,这种“权力地理学”的视角非常深刻。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现代主义起源部分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将包豪斯视为一个突变点,而是追溯了工业革命对材料、生产方式乃至社会结构对建筑形态的潜移默化影响。作者对“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的批判性解读,也避免了将现代建筑简单化脸谱化。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对建筑师社会责任的关切,读起来让人感到思想的重量,绝非泛泛而谈的风格流派介绍。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