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建築就像曆史的其中一麵鏡子,映射齣那個時代政治、經濟、生活、審美情趣等多方麵的光輝。本書作者西和夫先生於2015年去世。他一生都緻力於日本街區曆史風貌的研究與復原工作,為傳承曆史與文化而四處奔走。他提齣的“庶民文化遺産”在破土工程此起彼伏的當今中國有很強的啓示與警示作用。
曆史並不是單純地用來瞭解或記憶就可以的。我們應該思考通過曆史能發現些什麼,能做些什麼。建築史也是如此。這兩本書就是基於作者四十年來的建築史講義編寫而成的。
西和夫,工學博士
1938年 齣生於東京
1962年 早稻田大學理工係建築學專業畢業
1967年 東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課程結業
1967年 日本工業大學助教授
1977年 神奈川大學副教授
1978年 神奈川大學教授
1983年 獲日本建築學會奬(論文)
1993年 獲小泉八雲奬
主要著作
《近世日本建築積算技術研究》(私傢版)
《江戶建築和納租賬》(鹿兒島齣版社)
《姬路城和二條城》(小學館)
《近世的風雅空間》《建築史研究的新視點一二三》(中央公論美術齣版社)
《講述兼好法師的居所》《講述小林一茶居所》《講述紫式部居所》(TOTO齣版社)
《虛構的繪畫》(閤著,鵜鶘齣版社)
《日本建築與生活簡史》(閤著)、《工匠們的智慧和努力》《我喜歡的桂離宮》《破解建築技術史之謎》《立體繪圖的建築》《節日的臨時舞颱》《建築史的鏇轉舞颱》《圖說日本建築年錶》(閤著)、 《在京都與建築相遇》《能為建築史做些什麼:街區的調查與營造》(以上為彰國社)
《能為建築史做些什麼:街區的調查與營造》一、街區調查和街區建設/ 001
1.平戶(長崎縣) / 003
荷蘭商館街/ 003
開始實施街區調查/ 005
為瞭街區建設/ 012
2. 江津(島根縣)/ 017
與建築師協會閤作/ 017
重視身邊的建築/ 020
3. 鬆代(長野縣)/ 022
與民間非營利組織閤作/ 022
4. 壱歧勝本(長野縣)/ 036
分發入戶的《壱岐勝本浦街區漫步讀本》/ 036
5. 中山道鵜沼旅館(岐阜縣)/ 052
再現旅館街/ 052
旅館街的狀況/ 062
6. 長井(山形縣)/ 065
長井的街道和曆史/ 065
二、建築物的復蘇/ 075
1. 足利學校(櫪木縣)/ 077
日本最古老的學校/ 077
重建與創造——與內井昭藏的對話/ 081
2.舊染井能樂舞颱(神奈川縣)/ 094
零件的重生——橫濱能樂堂/ 094
能樂舞颱的復原/ 094
3.三溪園原傢老宅(神奈川縣)/ 102
復活瞭的“鬼宅”/ 102
復原施工中的上梁儀式/ 104
關於建築物復原的座談會/ 107
4.佐賀城城堡禦殿(佐賀縣)/ 116
用木結構復原城堡/ 116
公主禦殿/ 121
5.齣島荷蘭商館(長崎縣)/ 125
再現齣島/ 125
為復原麵嚮市民召開講演會/ 129
6. 建築復原的課題/ 143
復原是一項研究/ 143
三、守護文化 建設街區/ 149
1.一直以來的思考/ 151
熊本縣八代市的遺跡保護/ 151
橫濱的城市建設/ 155
對建築史的思考/ 157
2. 現在的所思所想/ 161
指定文化遺産做法的問題所在/ 161
文化遺産的終極定義/ 169
3. 地區雜誌、人、街道、街區建設/ 172
通過地區雜誌實現街區建設——與森真由美的對話/ 172
四、建築史的作用/ 185
學生們,走齣校門吧——我和學生們的社會貢獻/ 187
結語/ 191
《能從建築史中發現什麼:日本文化的美與心》一、講述建築曆史/ 001
1.從建築史看日本文化/ 003
早春的奈良/ 003
五木的民宅/ 007
灰色的文化/ 013
日本文化和禁忌/ 018
露伴的《五重塔》中描繪的江戶木匠/ 024
我的標準尺度周圈說——一間為幾尺?/ 028
建築模型的奇異世界/ 030
海與建築 建築與海/ 040
2.神的建築、權力者的建築/ 043
作為建築的伊勢神宮/ 043
式年遷宮/ 044
佐渡的能樂與組閤式臨設舞颱/ 048
神樂和能樂的臨設舞颱/ 050
日本建築的臨設性/ 054
3.將軍的館、大名的宅邸、元勛的彆墅/ 056
前往二條城的天皇行幸/ 056
中規中矩的空間和享受自然的場所/ 059
大名的庭院和宅邸/ 061
明治元勛們的彆墅/ 064
二、述說風雅空間/ 067
1.光琳宅邸的風雅世界/ 069
熱海的光琳宅邸/ 069
2.修學院行幸記/ 079
兩本日記/ 079
3.與自然共存的風雅世界/ 098
江戶時代的風雅世界/ 098
桂宮傢的四座茶屋/ 102
三、思考建築詞匯/ 111
1.在虛實之間窺視傳統/ 113
形色各異的用詞/ 113
2.建築詞匯/ 118
大黑柱、箱子樓梯、門楣/ 118
自然現象和建築詞匯/ 121
動物和建築詞匯/ 124
3.思考建築用詞/ 127
空間布局及其創意/ 127
窗/ 128
土藏造/ 132
四、介紹建築大師/ 137
1.介紹建築大師/ 139
村野藤吾——對建築的想象和創造/ 139
木島安史——對圓頂建築和木材的鍾愛/ 142
浦邊鎮太郎——倉敷的魅力/ 146
大江宏——國立能樂堂/ 154
榖口吉郎——雙重纔藝的建築大師/ 157
林昌二和石山修武/ 159
安藤忠雄——觀六甲教堂/ 162
丹下健三和磯崎新的東京都都政廳/ 172
2.與建築大師談建築/ 174
和安藤忠雄的交流/ 174
3.民宅再造、商鋪再造/ 180
聆聽吉田桂二/ 180
聆聽降幡廣信/ 184
聆聽“京都商鋪再造研究會”/ 190
聆聽“日本民宅再造和廢品利用協會”/ 195
後記/ 202
早春的奈良
每年的早春三月,學生們都會行走奈良。他們以一傢叫作日吉館的旅館為基地,漫步在春寒料峭的大和路上。這看上去非常風流倜儻, 但實情卻略有不同。
先請大傢想象一下40 個粗獷的男人同行的場麵,僅此就已然和風流相去甚遠瞭,更何況這是授課的環節之一,絕不允許在自己喜歡的地方隨意徜徉。
為瞭彌補欠缺的學分,一些對曆史並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參與瞭進來。毫無疑問,他們並沒有在選修課建築史的教室中聽過課。
但是,說實話,和這樣的學生漫步奈良也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起初毫無興緻的男生們在連續數日吃著同樣的夥食、心無旁騖地沉浸於建築史後,漸漸地露齣瞭興奮的目光。
“還是來對瞭”這樣的話他們是絕對不會說的。他們所信奉的是位於設計尖端的現代建築,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的構造理論,再就是最新型的環境設備。在他們看來,寺廟、神社以及民宅,一切都不過是古老的遺物。他們相信,參考這些東西對建築的進步和發展毫無意義。然而,就是這樣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瞭曆經漫長歲月考驗的古老建築的優勢。
當他們來到平城宮遺址時,強烈地感知瞭古人規模感的宏大。創建城市的艱辛以及奈良時代人們麵對艱辛的能量,無意識地影響到瞭這些隻對現代城市有興趣的學生。
對結構設計饒有興緻的學生看到新藥師寺裝飾屋頂的內層和立柱、橫梁的結構後,發現瞭質樸中蘊含著的牢固的構造之美。
當我解說完法隆寺的夢殿和傳法堂,補充瞭一句“這後麵還有中宮寺的彌勒菩薩”後,“在哪兒?在哪兒?”學生們一窩蜂地前去觀賞, 迴來時個個麵帶笑容。當我聊起京都廣隆寺內彌勒的故事後,他們十分渴望地說:“好,迴去的時候我們繞道京都,一定要看一下。”
我們每年做計劃時都會安排一天與建築不甚相關的日程。有的年份是漫步竹內街道,攀登二上山;還有的年份是沿山路從櫻井一直步行至石上神宮。要把握距離感,步行是最佳辦法,但學生們的發現絕非僅限於此。“人真是哪裏都能住啊”,“在被神社占據的那一帶是風景最美麗的地方”,等等。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狀況,其中既有除瞭因感冒一無所獲的歸來者,又有細心珍藏著旅途中艷遇的迴傢人,各種情況應有盡有。不管怎樣,我想這些學生過些年後,也一定會忽然憶起和大傢一同走過的大和路。
有時我們早早用過晚餐,去二月堂看汲水祭奠(奈良東大寺二月堂舉行的儀式,每年3 月13 日淩晨將堂前若狹井中的水打上來,加持, 使其成為香水——譯者注)的火把。攀上石階的火焰、越過堂外欄杆落下的火花,雖然每年都彆無兩樣,但仍然令我緊張興奮。我會拾迴一根燃剩下的杉樹枝,這是給橫濱的禮物。“當大火燒到旁邊時,你把它懸掛在房簷下,火勢立刻就會停下來。”我誇大著日吉館老婆婆“把它放在傢裏的話,傢中不會著火”的高論,將它送給左右鄰居。有個學生說:“建築防災的課上沒有講過這故事。”就是這個學生也認真地撿迴瞭一根沒有燃盡的樹枝。
就是這樣,每年我們都去沐浴奈良的早春。有不知實情的人錶示羨慕時,我會迴答:“不,沒什麼,沒什麼瞭不起的,就是一群牛仔哦。” 的確,與粗獷的男生們的交往主要靠的是體力。
和“風流”相去甚遠,這就是我的早春賦。
……
前言
上課時有學生對我說,我就是因為不喜歡曆史,所以纔報瞭工科,為什麼還要學建築史啊?還有學生說,在建築方麵,無論是設計還是技術,日本都是最先進的,我們就是要學這些,我們不想學曆史。
兩個人都是實話實說。於是我便問他們,你們所說的曆史是什麼?他們立刻迴答道,就是某年某人做瞭某事之類的,老師總是要我們背下來——建築史也要背吧?
我進一步地詢問,他們說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這樣的:曆史就等於背誦。
錯瞭!曆史是幫助我們思考的。你們先來聽聽看吧,我說。我們就從改變你們所理解的曆史開始吧。
就這樣一門建築史,我講授瞭四十年。那麼我都講瞭些什麼呢?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這本書,即從建築史中我們能看到些什麼。這本書就是平日裏我和學生們一起思考的問題之匯總。當然並不全部是像上麵這樣的與學生們的談話,書中很多地方插入瞭對建築史的思考,記錄瞭我們在建築史的引領下所采取的各種行動。
建築史內容豐碩,姿彩斑斕,富麗輝煌。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完成瞭這部拙著,希望能夠據此多少傳達齣建築史豐富多彩的內容。
說實話,我本來對那些動輒幾百頁的“大部頭”曆史書是有點畏懼的,總覺得讀起來像是在啃硬骨頭,但這套關於建築史的著作,卻有一種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敘事節奏的把控,從古希臘的理性秩序到羅馬的宏偉實用,作者的過渡非常自然流暢,讀起來毫不費力。我之前一直對古典柱式的起源感到睏惑,這本書用非常生動的方式解釋瞭多立剋、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是如何在功能與審美之間尋找平衡的,甚至連雕刻圖案的象徵意義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它不僅僅是在“講”曆史,更像是在“講故事”,每一個建築的背後都有著鮮活的時代睏境和創新精神。特彆是關於早期中世紀修道院建築的章節,作者細緻地描繪瞭手抄本插圖對建築想象的引導作用,這種跨媒介的分析角度,讓我感到非常新穎。讀完後,再去參觀任何一座古典建築遺址,都會有一種“我懂瞭”的豁然開朗的感覺。
評分作為一名對城市規劃略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尋找一本能將建築個體與城市肌理結閤起來討論的著作,這套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它沒有將建築僅僅視為孤立的藝術品,而是將其置於其發生的城市背景中進行考察。例如,在探討巴洛剋時期羅馬的改造時,作者詳細分析瞭教皇權力如何通過街道的延伸、廣場的開闢來塑造公共空間和視覺焦點,這種“權力地理學”的視角非常深刻。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現代主義起源部分的論述,它沒有簡單地將包豪斯視為一個突變點,而是追溯瞭工業革命對材料、生産方式乃至社會結構對建築形態的潛移默化影響。作者對“形式追隨功能”這句話的批判性解讀,也避免瞭將現代建築簡單化臉譜化。這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對建築師社會責任的關切,讀起來讓人感到思想的重量,絕非泛泛而談的風格流派介紹。
評分這套《建築史講義》真是讓人愛不釋手,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第三冊,但光是前兩冊的內容就已經讓我對西方建築的發展脈絡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描繪哥特式建築從早期到盛期的演變時,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和豐富的細節描摹,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刀鑿斧刻的時代。他對光綫在建築空間中作用的論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都能理解得通透。比如,他對聖索菲亞大教堂穹頂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更深入到拜占庭帝國對神聖空間的哲學思考,這一點真的非常打動人。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忍不住去搜索相關的圖片,印證書中的描述,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其他曆史類書籍難以比擬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中保持的平衡感,既有宏大的時代背景梳理,又不失對某個具體建築師或工匠的個體關注,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史詩感,又不失人情味。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書架,發現手邊這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思想的書籍,其深度和廣度是其他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它沒有陷入那種堆砌術語和年代的窠臼,而是非常注重將建築的風格變遷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哲學思辨緊密聯係起來。特彆是關於帕拉第奧主義在歐洲擴散的影響力分析,作者居然能將意大利的田園風光與英國貴族莊園的布局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跨文化的比較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布魯內萊斯基設計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時的那種近乎於“偵探小說”般的推演過程,如何一步步攻剋技術難題,充滿瞭智慧的火花。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圖文的配閤恰到好處,不會因為插圖過多而顯得臃腫,也不會因為圖少而顯得枯燥。如果說有什麼遺憾,可能就是某些復雜的結構剖麵圖,如果能有更清晰的現代三維模擬圖輔助理解,那就更完美瞭,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一本。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最初購買這套書是衝著它在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建築上的深度分析去的,但讀下來發現,它對更早期的建築語言的梳理,纔是真正奠定瞭紮實基礎。尤其是對拜占庭晚期到羅馬式建築過渡期的論述,資料的詳實和觀點的獨到,讓我對這一“黑暗時代”的理解徹底改觀。作者對結構邏輯的強調令人印象深刻,他總能把復雜的結構轉化成清晰的幾何關係,讓人一眼就能看齣不同時期建築師解決重力問題的天纔之處。我尤其喜歡它在對比東西方建築哲學時的謹慎與尊重,沒有一味地推崇西方中心論,而是客觀地指齣瞭不同文化在空間體驗上的差異和共通點。這本書的行文非常沉穩、大氣,有一種曆經時間沉澱的學術厚度,讀起來雖然需要集中精神,但每一次的深入,都會帶來知識的躍升,是那種值得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