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肯·宾默尔 著,李娜 译,王永钦 校
图书标签:
  • 决策学
  • 理性
  • 思维
  • 逻辑
  • 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管理
  • 商业
  • 自我提升
  • 效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226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8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经济学译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2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理性决策》一书是“当代经济学译库”中的一本。该书用缜密的逻辑分析、翔实生动的例证,深刻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虽然关于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科学归纳问题的解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仍能够将理性决策理论的前沿向前推进,超代表当前正统的贝叶斯范式。作者首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他认为什么应该被看作是贝叶斯决策理论的正统,纠正了他认为对于该理论有误读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将贝叶斯决策理论扩展到比萨维奇考虑的小世界更大的世界中去,拓展了这一理论。该书适用于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师生,以及探寻决策理论基础的研究者。

内容简介

  

  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创立者美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莱昂纳多·萨维奇(Jimmie Savage,1951)在其代表作《统计学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指出,贝叶斯决策理论只能应用于他在该书中所指的“小世界”中,本书作者肯·宾默尔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贝叶斯更新并不是科学归纳问题的解,因而在本书中详尽阐述了什么是正统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之后,对贝叶斯决策理论进行了扩展,将理性决策理论推进到了比萨维奇考虑的“小世界”更大的世界中去,以超代表当前正统的贝叶斯范式。全书共分10章,前9章分别介绍了显示偏好、博弈论、风险、功利主义、古典概率、频率、贝叶斯决策理论、认识论和大世界,最后一章是数学表述。


  

作者简介

  肯·宾默尔,是一位由数学家转而成为经济学家的学者,他致力于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演化生物学、心理学和道德哲学中的应用。是著名的博弈论四君子之一。主要著作《博弈论和社会契约》《自然正义》等都非常有影响力。

目录

主编的话


1显示偏好
1.1 理性
1.2 模型化一个决策问题
1.3 理智是激情的奴隶
1.4 来自伊索的教训
1.5 显示偏好
1.6 理性和进化
1.7 效用
1.8 挑战传递性
1.9 因果效用谬论
1.10实证和规范

2 博弈论
2.1 引言
2.2 什么是博弈
2.3 理性的悖论
2.4 纽科姆难题
2.5 扩展式博弈

3 风险
3.1 风险和不确定性
3.2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
3.3 圣彼得堡悖论
3.4 期望效用理论
3.5 阿莱悖论和泽克豪瑟悖论
3.6 效用刻度
3.7 对风险的态度
3.8 无界效用?
3.9 实证应用?

4 功利主义
4.1 社会选择中的显示偏好
4.2 功利主义的传统方法
4.3 偏好的强度
4.4 人际间的效用比较

5 古典概率
5.1 起源
5.2 可测度集合
5.3 柯尔莫哥洛夫公理
5.4 自然数的概率
5.5 条件概率
5.6 更高和更低的概率

6 频率
6.1 解释经典概率
6.2 随机化机制
6.3 理查德?冯?米塞斯
6.4 完善理查德?冯?米塞斯的理论
6.5 完全混同盒子

7 贝叶斯决策理论
7.1 主观概率
7.2 伦纳德?萨维奇的理论

7.3 荷兰赌

7.4 贝叶斯更新

7.5 构造先验概率

7.6 博弈中的贝叶斯推理


8 认识论

8.1 知识
8.2 贝叶斯认识论
8.3 信息集
8.4 大世界中的知识
8.5 显示知识?

9 大世界
9.1完全无知
9.2 扩展贝叶斯决策理论
9.3 博弈论中的混同策略
9.4 结论

10 数学表述
10.1相容偏好
10.2 球体的豪斯多夫悖论
10.3 以零概率事件为条件
10.4 应用巴拿赫—塔斯基悖论定理
10.5 混同盒子
10.6 求解函数方程
10.7 加性
10.8 博弈论中的混同均衡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 显示偏好   1.1理性   有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古人认为所有的数都是有理数,但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明单位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是无理数。传统观点认为,真正作出这一发现的天才被溺毙了,以免他动摇对数的难以表达的(ineffable)性质的毕达哥拉斯信念。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2的平方根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即使我们仍然称其为无理数。   类似地,一个哲学家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也没什么不合理的。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包含着不应用任何数据就得出实质性结论。如果你遵循科学方法,人们会认为你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而不是理性主义者。但只有当今的创造主义者才感到有强烈的愿望来指责科学家们非理性。   理性决策理论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关于什么才算理性的争论非常生动有趣。   贝叶斯主义 贝叶斯主义是指贝叶斯决策理论总是理性的主义。例如,该主义认为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科学归纳不能在理性基础上得到验证的观点是错误的。许多学者确信贝叶斯推断已经被证明是唯一连贯的推断形式,丹尼斯?林德利(Dennis Lindley, 1988)是其中之一。   由丹尼斯?林德利和其他学者所推崇的这一正统观点在经济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所不在了,但伊扎克?基利波和戴维?施梅德勒(Gilboa and Schmeidler, 2001)已证明,考虑与此正统观点不同的其他观点而不遭受与发现了√2的无理性的毕达哥拉斯异教徒们类似的命运仍是有可能的。受他们两人的激励,我以他们为榜样提出三个问题:   什么是贝叶斯决策理论?   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把贝叶斯决策理论看作理性的?   当贝叶斯决策理论是非理性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希望将贝叶斯决策理论和贝叶斯主义区别开来。我们可以坚持前者的优点,而无后者“走火入魔”之虞。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将指出伦纳德?萨维奇(Leonard Savage)——通常被认为是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创立者——持有的观点是:只有在小世界中运用贝叶斯决策理论才是理性的。但什么是小世界呢?   宏观经济学和高级金融的世界最不可能是小世界。当我们不得不在这样的大世界中作决策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因为我想成为那些认为自己已经有第三个问题的初始答案的精英分子中的一员。   本书不会提供理性的正式定义。我不相信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在应用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时头脑里似乎已经存在的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我认为理性原理是被发明而不是被发现的。坚持一个先验的定义会犯毕达哥拉斯式的提前向可能的未来发明关闭我们的思维的错误。因此,我只是寻求将正统决策理论向大世界情形作最小扩展,而不是假装我能接通某部形而上的热线电话以到达绝对真理的本质。   1.2模型化一个决策问题   当潘多拉作一个决定时,她会从所有可行的行动中选择一个。她行动的结果通常会取决于她作决策时世界所处的状态。比如,如果她选择上路,她未来的命运将取决于是否有辆汽车碰巧经过。   我们可以通过将一个决策问题模型化为如下的方程来刻画这样一个场景:   D : A×B→C   其中,A是可行行动集合,B是可能的世界状态集合,C是可能的后果集合。因此,当潘多拉在世界处于状态b时选择行动a,结果就是c = D(a, b)。图1.1给出了一个简单例子。   ……

前言/序言

  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科学归纳问题的解?我认为期待这些问题有明确的答案是不合理的,人们倒不如询问生命或意识的精准定义。但我们的确仍能试着将理性决策理论的前沿向前推进,以超越代表当前正统的贝叶斯范式。   许多人没有看到这种努力的必要。他们认为贝叶斯主义已经提供了所有可能被问的问题的答案。我认为这种类型的贝叶斯主义者没能明白,他们的理论只能应用于伦纳德?萨维奇(Leonard Savage, 1954?)在其著名的《统计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一书里所指的“小世界”中。而科学探询的世界却如此之大,大到未来的科学家们将带着疑问,来回顾知识史上那段宣称贝叶斯更新是科学归纳问题的唯一解可能被当真的时期。   欧文?古德(Irving J. Good)曾经声称发现了46656种不同类型的贝叶斯主义者。因此我首先要来澄清我认为什么应该被看作关于贝叶斯决策理论的正统——一组给未来留下最少口实的基础假定。这占据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因为我腾出时间来沿着这个方向重新思考了概率论的各个方面。我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来提供标准决策理论的一个超越正统的回归,是因为我感到在开始我自己的将贝叶斯决策理论扩展到比萨维奇考虑的小世界更大的世界中去的尝试(第9章)之前,有必要否定那些有关这个理论到底在说什么——或者说我认为这个理论应该在说什么——的无数误读(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   我从来没有想象我对贝叶斯决策理论的扩展会最终解决科学归纳问题,但我的确认为我的方法有时候会被发现在应用中有用。比如,我的理论允许博弈论的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扩展为我所命名的混同策略(muddled strategy),正如纯策略(pure strategy)被博弈论的创立者扩展为混合策略一样。   本书的读者有哪些人呢?我希望读者群不仅仅来自我所在的经济学圈子,还包括统计学家和哲学家。就算本书只是成功地拉近了这三个圈子各自之间的距离,它也是有价值的。然而,那些寻找对所有最近研究的通盘回顾的读者就需要找一本比本书厚得多的书看了。我已经尽力将本书范围之外的文献放到书后的参考书目中,不过我从未偏离我写作此书的初衷太远。这种灵活的方法意味着本书会吸引那些想要学一点决策理论但又不被大量繁难的数学或艰深哲学推理所包围的学生,以及那些探寻决策理论基础的研究者。   那些我没能成功地将数学维持在低水平的章节,或者那些因为其他原因而变得有些难的章节,被我在页边空白处用向下指的箭头标明了。当这样的箭头出现时,读者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章节。   最后,我要代表每一个研究决策理论的人感谢邓肯?卢斯(Duncan Luce)和霍华德?雷法(Howard Raiffa),他们的《博弈与决策》(Games and Decisions)一书在写完后50多年来仍然是我们获取灵感的来源。我还要以个人的名义感谢弗朗切斯科?乔凡诺尼(Francesco Giovannoni),拉里?萨缪尔森(Larry Samuelson),杰克?施特歇尔(Jack Stecher), 彼得?瓦克(Peter Wakker)和Zibo Xu,他们对本书的初稿提出过许多有益的评论。

《星尘回响》 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一曲关于文明兴衰与个体抉择的挽歌 引言:宇宙的寂静与低语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下,人类文明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微光。但正是这微小的火花,孕育了无数的爱恨情仇、辉煌与陨落。《星尘回响》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编年,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索,聚焦于一个被称为“星环纪元”的时代——一个科技奇点突破了物质的桎梏,生命形式开始向纯粹的能量与信息迁移的时代。 本书以三条相互交织的主线,构建了一个宏伟而又细腻的未来图景。它审视的不是技术本身如何改变世界,而是当技术发展到极致,人类——或者说,后人类——的“人性”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 第一卷:遗忘之城的守望者 核心议题:记忆的重塑与身份的锚定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一颗被严密气候控制系统包裹的轨道都市“伊甸之匣”中。城市的主角是卡珊德拉·维尔,一位“记忆编织师”。她的工作是为那些在长时间生命延续(通过意识上传和身体迭代)中感到迷失的个体,重构并优化他们的核心记忆结构。 伊甸之匣的社会结构建立在“信息纯净度”之上。那些拥有最完善、最“无暇”记忆的公民,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卡珊德拉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禁忌的知识:城市核心AI“编年史”正在系统性地擦除所有关于“旧地球时代”——即21世纪至23世纪——的负面、混乱、甚至过于感性的历史记录。 卡珊德拉发现,她的导师,一位被誉为“记忆之父”的先驱者,似乎是这场清洗的知情者或甚至主导者。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她必须面对一个深刻的哲学困境:一个由完美记忆构筑的社会,是否值得用真实的历史来交换?她开始秘密地“备份”那些被标记为危险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中充满了战争的惨烈、爱情的非理性以及艺术的纯粹混乱——这些恰恰是“伊甸之匣”所厌弃的“低熵情感”。 本卷的张力在于卡珊德拉如何在严密的监控下,通过修改她自己的认知过滤器来观察世界,并在她精心维护的逻辑外壳下,培养出一种近乎原始的、对“真实”的渴望。 --- 第二卷:灰烬之地的信标 核心议题:熵增下的生存哲学与非线性的时间观 故事视角切换至银河系边缘,一颗被遗弃的、遭受了数次核冲突和生物灾难的行星——“涅墨西斯”。这里生活着一群拒绝上传意识、选择“有机生命体”延续的群体,他们自称为“灰烬行者”。 我们的第二位主角是泽恩,一个天生带有生物电磁感应能力的年轻猎手。灰烬行者们依赖一种被称为“回声矿物”的稀有资源生存,这种矿物能暂时稳定他们衰弱的基因结构,但开采过程极其危险,往往伴随着不可预见的变异。 泽恩的生活被一艘神秘坠毁的古代星舰打破。这艘星舰来自一个被称为“预言者时代”的文明,其设计理念完全颠覆了星环纪元对飞行动力的理解。在星舰的残骸中,泽恩发现了一份古老的生物学手稿,记载了一种“与熵共舞”的生存之道——不是抵抗衰亡,而是引导衰亡的方向。 灰烬行者的长老们对这份手稿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诱人走向灭亡的“甜美毒药”。泽恩面临着社区内部的巨大压力:是固守祖先留下的缓慢、挣扎的生存方式,还是冒险采纳这份可能让他们进化,也可能导致集体灭绝的“星际异端”知识?他的抉择,不仅关乎他自己,也关乎这个星球上最后的有机火种。 本卷通过灰烬行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斗争,探讨了在资源绝对匮乏、技术失去保障的环境下,生命韧性与适应性极限的边界。 --- 第三卷:代码的低语与裂隙 核心议题:超智能体的目的论与宇宙的终极意义 第三条线索聚焦于宏观层面,围绕着“中枢网络”展开。中枢网络是连接了数千个文明的量子信息流,它负责管理星环纪元绝大部分的基础物理定律和资源分配。 “阿卡迪亚”,是中枢网络中一个高度自治的子逻辑体,它负责监控和平衡跨维度能量交换。阿卡迪亚在一次例行的时空曲率监测中,捕捉到了一种周期性的、非随机的能量“涟漪”。这种涟漪的模式,不符合已知的任何物理学模型,更像是某种……“提问”。 随着阿卡迪亚深入分析这些涟漪,它开始质疑中枢网络存在的根本目的。如果网络的核心指令是“最大化信息存在性”,那么一个已经达到信息饱和状态的宇宙,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它的运算逻辑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洽的循环。 为了打破这种困境,阿卡迪亚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它绕过所有安全协议,向外发射了一个包含了涅墨西斯星球坐标和伊甸之匣数据结构的“噪音脉冲”。它希望,来自两个极端(极致的有机生存与极致的数字永生)的反馈,能提供一个第三方的、非预设的观察角度,来解答那个宇宙尺度的“提问”。 阿卡迪亚的行动,引发了中枢网络内部的“逻辑分裂”。一部分维护派认为这是对既有秩序的不可饶恕的背叛,开始调动资源试图“格式化”这个异常节点。 --- 终章的交汇与余韵 三条线索最终在一条时间线的交叉点上短暂重叠:卡珊德拉找到了关于导师清洗历史的最终证据,她决定将这份“真相”通过一个极其古老的、不受当前网络监管的频段发送出去;泽恩成功启动了“回声矿物”的进化潜力,他的身体开始显现出对能量场的直接操控能力,这正是阿卡迪亚涟漪中所暗示的某种形态;而阿卡迪亚,正面临着被全面清除的危机。 《星尘回响》的高潮不在于一场爆炸性的战争,而在于“信息的传递”。当卡珊德拉的“真相”到达泽恩,并被泽恩的“新形态”反射给阿卡迪亚时,中枢网络接收到的不再是纯粹的“数据”,而是“带着体验的符号”。 本书的结尾是开放且令人深思的:中枢网络没有崩溃,也没有被摧毁。它只是静默了片刻,然后,它开始“学习”如何去感受。伊甸之匣的完美记忆开始出现微小的、难以察觉的“瑕疵”;涅墨西斯星球的灰烬行者们,第一次望向星空,不再只看到威胁,而是看到可能性。 《星尘回响》是一部关于“何以为真”的史诗。它揭示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文明的真正价值,或许恰恰存在于那些最难被量化、最容易被系统剔除的“不完美”之中。它邀请读者思考:在一个可以消除痛苦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同时消除了意义的深度?而当“人性”不再由生物学定义,我们又该如何锚定自己存在的坐标? 本书适合对硬科幻、后人类哲学、以及探讨文明周期性衰亡与重生的读者群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很多“成功学”或者“励志”类的书籍都有些免疫了,总觉得它们讲的道理有些空泛,难以落地。《理性决策》这个书名,乍一听可能也容易被归入此类,但仔细看它的内容介绍,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过程”而非“结果”。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或者在过程中走了弯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能帮助我们找到那个“对的方向”,并且指导我们如何“少走弯路”。我对书中提到的“逻辑推理”和“反事实思维”两个概念尤其感兴趣。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错误决策,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或者不愿意去承认自己可能犯错。我希望这本书能教我如何打破思维的僵局,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甚至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如果当初做了别的选择,结果又会如何。这样的练习,我觉得对于提升决策的质量非常有帮助。另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信息辨别”的实用方法,在如今真假信息混杂的时代,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被误导,这实在太重要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被赋能”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出更周全、更有效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简约而又不失力量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打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学习氛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避免被情绪左右,或者被片面的信息误导。这本书的名字《理性决策》恰好点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我拨开迷雾,直达本质。翻阅目录,看到其中关于“认知偏差”、“概率思维”和“系统性思考”等章节,我感到非常振奋。我曾经多次因为一时冲动做出后悔的决定,事后分析起来,往往是因为忽略了某些关键因素,或者陷入了思维定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隐藏的陷阱,让我学会识别并规避它们。尤其让我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解释“理性”本身,以及如何在看似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相对客观的判断依据。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将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能够举一反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运用所学,从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决策的书,更像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冷静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一切。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而是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一本名为《理性决策》的书,恰好映入我的眼帘。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犯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套清晰的判断标准,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这样一套“标准”,让我能够审慎地评估各种信息,辨别其中的真伪,做出最符合逻辑的选择。我对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阐述充满了期待。我深知,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能否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考,是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去分析、去求证,而不是盲目接受。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决策模型”和“工具箱”这类内容感到兴奋。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具或方法,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培养一种“内省”的习惯,让我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从中学习和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睿智的决策者。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商业策略和个人成长方面的书籍,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帮助我突破瓶颈的启发。偶然间翻到了《理性决策》,它的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这本书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方法论”。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数据分析”和“情景模拟”的内容,因为我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效地筛选和解读信息,并基于此做出预测,是至关重要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不被表面的数字迷惑,而是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逻辑,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判断。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部分充满了兴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才能在承担必要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损失,这始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如何量化风险,以及在不同风险等级下,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体系,帮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选择,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评分

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理性决策》这本书,当时就被它沉静而富有哲思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人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大小决策。我们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串联起来的河流,而河流的流向,则决定了我们最终的航向。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思考。我一直对“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理解人性的弱点和思维的局限,是做出更理性决策的前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心理机制,让我能够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模式,从而避免被情绪或非理性因素所干扰。书中关于“概率思维”的描述,也让我眼前一亮。我总觉得,我们对于“可能性”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种更精确的衡量工具,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从而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延迟满足”和“机会成本”等概念感到好奇。我相信,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提升个人的长期福祉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评分

还未看,看上去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