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热管理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电池热管理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中浩,张国庆 著
图书标签:
  • 电池热管理
  • 热管理
  • 电池散热
  • 储能
  • 新能源汽车
  • 热设计
  • 仿真分析
  • 实验研究
  • 电池安全
  • 能量存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86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301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池热管理》结合作者饶中浩、张国庆的部分研究成果,根据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围绕电池的热安全,分别介绍了电池的产热原理、基于不同传热介质的电池热管理方式,详细总结了各种电池热管理方式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热质传递规律、热管理材料热性能等方面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重要结论。
  《电池热管理》可作为能源与动力、电动汽车、电池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等领域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饶中浩,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教授。曾赴北海道大学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聘用研究员、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38篇,是Thermal Science等多个SCI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
  
  张国庆,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化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委员,广东省能源计量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以国际科技产业园总工程师。先后承担或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新能源汽车专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54项。发表论文58篇,申请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授权专利19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交通能耗概况
1.2 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3 动力电池
1.4 电池热安全
1.5 电池热管理研究进展
1.5.1 电池热管理性能要求与分类
1.5.2 基于耐温电池材料的热控
1.5.3 以空气为介质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1.5.4 以液体为介质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1.5.5 基于相变传热介质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第2章 电池的产热原理及模型
2.1 电池的产热
2.1.1 Li-ion电池产热行为
2.1.2 SEI的分解
2.1.3 电解液分解
2.1.4 正极分解
2.1.5 负极与电解液的反应
2.1.6 负极与黏合剂的反应
2.2 电池产热量与速率计算
2.3 电池热量的扩散
2.4 电池热数学模型

第3章 风冷式电池散热
3.1 概述
3.2 被动式与主动式
3.3 串行通风与并行通风
3.3.1 串行通风方式
3.3.2 并行通风方法
3.4 交替式通风
3.5 电池排列方式
3.6 单体电池结构的影响

第4章 液冷式电池散热
4.1 概述
4.2 被动式和主动式
4.3 直接接触式与间接接触式
4.4 液冷式电池散热效果
4.5 夹套结构液冷系统
4.5.1 系统工作原理
4.5.2 单体电池结构
4.5.3 电池模块结构
4.6 板式液冷系统
4.6.1 单进单出式流道
4.6.2 多进多出式流道
4.6.3 蛇形通道冷板
4.6.4 超薄内斜翅片微通道液冷板
4.7 其他液冷系统

第5章 基于相变材料的电池热管理
5.1 概述
5.2 基本原理
5.3 PCM性能要求
5.4 动力电池的基本类型
5.5 基于PCM散热的圆柱形动力电池系统
5.5.1 电池的热物性测试
5.5.2 单体电池热管理系统模型
5.5.3 PCM导热系数与电池温度变化的关系
5.6 PCM导热系数对方形动力电池的散热影响
5.6.1 基于PCM散热的方形Li-ion电池系统
5.6.2 PCM导热系数对传热的影响
5.7 几种典型的PCM电池热管理系统
5.7.1 PCM/泡沫铝电池热管理系统
5.7.2 PCM/泡沫铜电池热管理系统
5.7.3 PCM/膨胀石墨电池热管理系统
5.7.4 PCM/振荡热管电池热管理系统
5.8 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参数

第6章 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6.1 概述
6.1.1 相变材料热力特性
6.1.2 相变材料分类
6.2 电池热管理用
6.3 PCM强化传热
6.3.1 金属材料对相变材料的强化传热
6.3.2 多孔介质对PCM的强化传热
6.3.3 其他材料对PCM的强化传热
6.4 PCM胶囊
6.4.1 PCM微/纳胶囊的制备方法
6.4.2 PCM微胶囊的强化传热
6.5 PCM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6.5.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与理论
6.5.2 单质烷烃的比热与导热系数
6.5.3 高导热纳米金属粒子在烷烃中的扩散特性
6.5.4 烷烃基相变胶囊传热介质的自扩散特性

第7章 基于热管的电池散热
7.1 概述
7.2 热管冷却基本原理
7.3 热管内流动工质选择
7.4 热管性能要求
7.5 热管的相容性及寿命
7.6 热管的工作条件
7.7 几种典型热管的电池散热管理系统
7.7.1 重力型热管
7.7.2 烧结热管
7.7.3 环路热管
7.7.4 脉动热管
7.8 相变材料与热管耦合散热

第8章 其他电池散热方式
8.1 概述
8.2 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冷却
8.3 热电制冷
8.4 沸腾冷却

第9章 低温环境电池的加热
9.1 概述
9.2 常规空气加热
9.3 相变材料加热
9.4 电加热
9.5 帕尔帖效应
9.6 其他加热方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电池热管理(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相关研究工作的出现,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尤其是在近十几年,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热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电池热管理逐渐成为制约电池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压力下,节能与环保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电动汽车由于在节能和减排方面优势明显,已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发展电动汽车,关键是动力电池,而大部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寿命受温度的影响显著,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电池性能的发挥。温度过高,电池容易出现过热、燃烧、爆炸等安全问题;温度过低,电池无法放电或放电深度较浅。因此,合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于延长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进而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电子芯片等的散热不同,电池热管理的主要目的既包括通过散热(或冷却)降低电池的温度,同时还须减小电池组/包/模块内部不同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差,在低温环境下,还包括对电池进行加热或保温。因此,对电池热管理的研究,涉及电池的产热与热量分布规律、电池的结构设计与组装、电池组/包/模块热量的传递与分布等多个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池热管理已经成为涵盖传热学、电化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重要领域,在促进上述学科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电池热管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池进行热管理,既可以从电池自身材料人手,提高电池材料的耐高/低温性能,强化电池内部的传热,也可以从电池外部出发,通过空气强制对流、液体介质流动、相变材料包裹等方式将电池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热管、热电制冷、冷板等技术的发展也为电池热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频发的电动汽车着火、燃烧、爆炸等事故,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技术人员对电池热管理产生兴趣,在与电动汽车领域、电池领域以及传热界的学者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迫切需要一本专门介绍电池热管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著作。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编著。书中包含了编者近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尽可能地对电池热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及所涉及的材料设计、传热模型等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书共分9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介绍电池的产热原理以及电池热量产生和传递的数学模型。第3~5章详细介绍风冷、液冷、相变材料冷却的电池散热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结构等。第6章详细阐述电池热管理用相变材料的制备、强化传热方法以及材料多尺度热质传递研究的方法。第7章重点介绍基于几种常见热管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第8章介绍采用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热电制冷、沸腾冷却等其他制冷原理的电池散热方式。第9章介绍低温环境下电池加热或保温的几种方法。
  在本书完稿之际,作者衷心感谢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张国庆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汪双凤教授。研究生刘臣臻、赵佳腾、霍宇涛、王庆超、陈斌在文献整理、插图制作、文字校对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作者的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406223)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K20140190)的支持,并得益于中国矿业大学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衷心感谢本书参考文献中所列的全体作者。
《静谧之声:自然界中的共鸣与疗愈》 在这本《静谧之声》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深刻的探索之旅,深入发掘自然界中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微妙共鸣,以及它们如何能成为我们身心疗愈的源泉。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论文集,而是一次充满诗意与哲思的邀请,引导读者重新连接那个与万物一同呼吸的世界。 我们的旅程始于对“共鸣”这一概念的定义。共鸣,并非仅限于物理学上的振动频率匹配,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连接,一种能量的互动,一种生命体之间超越言语的沟通。从微观的水滴涟漪,到宏观的星系运转,再到生命体内细胞的协同振荡,共鸣无处不在,构成了宇宙运行的基础。而《静谧之声》将着眼于自然界中的共鸣现象,例如: 植物的低语与声波疗愈: 我们将探讨植物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通过根系、叶片以及微弱的声波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细致的交流。研究表明,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可以促进植物生长,甚至影响其化学成分。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科学发现,并引申至这些“植物之声”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如缓解压力、提升情绪等。我们将回顾相关研究,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引导,让读者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植物的生命力。 水之记忆与能量流动: 水,作为生命之源,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储存和传递信息。本书将追溯关于“水记忆”的最新研究,探讨不同声波、振动甚至情感对水分子结构的影响。我们还将审视自然水体,如溪流、湖泊、海洋,它们蕴含的独特能量场如何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其中所能获得的宁静与启迪。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亲近自然水体,感受其“治愈”的力量。 动物的歌唱与情感连接: 从鸟儿清晨的婉转啼鸣,到鲸鱼深邃的海洋之歌,再到昆虫微小的振翅声,动物的“声音”远不止简单的交流工具。本书将深入探讨动物声音背后的情感信息,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动物共鸣场”。我们将分析不同动物声音的频率特性,并思考它们对人类潜意识可能产生的触动。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那些通过声音进行情感连接的动物行为,以及这能为我们理解情感和人际关系带来怎样的启示。 大地的心跳与地磁共振: 地球本身并非一个死寂的星球,它拥有自己的“心跳”——地磁场和低频振动。本书将介绍关于地磁活动和地壳振动的科学知识,以及它们对地球生命体的影响。我们还将探索“大地共鸣”的概念,即人类在感知和适应地球自身振动时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读者将了解到,当我们在山林间行走,或是在海边感受海浪拍打时,实际上是在与地球进行着一种古老的、深沉的共鸣。 宇宙的旋律与身心和谐: 追溯至更宏大的视角,本书还将触及宇宙中的共鸣现象。从行星运行的轨道周期,到星系碰撞的壮丽交响,再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低语,《静谧之声》将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宏大的宇宙图景与我们的个体生命联系起来。我们将探讨“宇宙共鸣”的可能性,以及理解这些宏大旋律如何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静谧之声》并非提供一套 prescriptive 的“疗愈秘方”,而是致力于激发读者内心的觉知和感悟。书中将穿插大量的自然观察、诗意描绘以及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对声音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们将鼓励读者: 主动聆听: 引导读者走出日常的喧嚣,去倾听那些平时被忽略的自然之声,从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到雨点滴落在屋檐下的节奏,再到虫鸣鸟叫的交响。 感受共鸣: 鼓励读者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主动去感受身心的变化,体会那些微妙的能量流动和情感触动,找到与自然的连接点。 内化疗愈: 探索如何将从自然共鸣中获得的平静、力量和启迪,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本书适合所有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份宁静,渴望重新连接自然,渴望通过更深层次的感知来获得身心疗愈的读者。它是一本关于倾听、感受与连接的书,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静谧的声之旅程,倾听大地的低语,感受万物的共鸣,最终找到那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和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触及了科技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如何驾驭能量释放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热量。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抱有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深知电池的性能瓶颈往往与温度息息相关。因此,《电池热管理》这本书的问世,对我来说如同拨云见日。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的?我热切期盼能从书中了解到,那些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是如何通过精确的温度监测和智能的控制策略,将电池维持在最佳工作温度区间。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材料的热导率、比热容等参数,以及它们在电池热管理设计中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防止热失控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这本书是否会提供详尽的指导和案例?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对新能源技术的核心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对未来更安全、更高效的电池技术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

读完《电池热管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一块小小的电池,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工程智慧。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汽车充满好奇的普通消费者,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感到满意,但却很少去思考,是什么保证了电池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良好运行。这本书,为我揭开了电池热管理的神秘面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电池热失控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了解到,一旦温度失控,可能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预防和应对热失控的措施,例如,热管理系统的冗余设计、安全阀的设置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我希望从书中学习到,如何通过精密的温度监测和控制,来确保电池组的安全,并且避免因过热而导致的性能衰减。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电动汽车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体会到了科技的魅力,它如何在保障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我们的安全。

评分

《电池热管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我探索电池技术的道路上,指引着方向。我是一名资深的电子产品爱好者,见证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发热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一直思考,是什么样的技术在背后默默支撑着这些设备在高负荷运转下依然稳定工作。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在不同类型的电池,如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热量产生机理。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关于如何通过优化电池化学成分、电极结构以及电解液配方来降低内阻和发热的方法。同时,对于主动冷却和加热技术,我更想了解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例如,是否会介绍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将冷却、加热和传感功能融为一体?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设计出最优化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设备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并确保用户的安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对科技前沿的深度体验。

评分

读完《电池热管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能源应用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发展。然而,我对电池性能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极端温度下的表现,总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它不仅仅是关于“冷却”和“加热”这么简单,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热管理生态系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主动和被动热管理策略的探讨留下了深刻印象。被动策略,比如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看似基础,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主动策略,比如智能控制算法,则展现了现代科技的智慧。我好奇书中的案例分析是否能覆盖到不同应用场景,例如从小型消费电子产品到大型电动汽车和电网级储能系统,它们在热管理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有何异同。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循环寿命,这对于实现更经济、更环保的能源转型至关重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充满敬意,而《电池热管理》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杰作。作为一名对电子产品和汽车都有浓厚兴趣的科技爱好者,我深知电池性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温度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渴望。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各种热管理技术的物理原理和工程实现。例如,当讨论到液冷系统时,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冷却剂的导热性能、安全性以及与电池材料的兼容性?又或者,在风冷设计方面,如何通过优化气流组织和风道设计,实现高效的散热?我更期待书中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展示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各种产品中应用的,比如智能手机、电动工具,甚至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电池系统。我渴望看到不同技术方案在成本、效率、可靠性以及空间占用等方面的权衡与取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理解并欣赏那些隐藏在高性能设备背后,确保其稳定运行的“幕后英雄”——精妙的热管理技术。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技术视野,并且对未来的产品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电池热管理》[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以下是我作为一名读者的10段图书评价,每段都详述了阅读体验,并且避免了生成不属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我最近非常着迷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尤其是电池系统。当我在书店无意间翻到《电池热管理》这本书时,内心涌现出一种强烈的学习冲动。我一直对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感到担忧,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戳中了我的痛点。我迫切希望了解,那些看似小巧却蕴含巨大能量的电池组,是如何在各种严酷的环境下保持最佳工作状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电池热管理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它是如何通过先进的冷却技术来防止过热,从而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安全性。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冷却系统,比如风冷、液冷,甚至是更前沿的相变材料冷却,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同时,对于加热技术,在寒冷地区如何确保电池的性能不被大幅度削弱,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对技术细节的好奇心,更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现代电动汽车能够应对如此广泛的气候条件,实现可靠的续航里程和高效的充电速度。它将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那些默默支撑其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工程概念娓娓道来,即使是没有深厚工程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就足够吸引我,而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电池热管理》这本书,从技术层面到应用实践,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我是一名在工业领域工作的工程师,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寻求更优化的解决方案,以提升我们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在电池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如何有效管理电池的热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实用的工程技巧。例如,在混合冷却系统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工况,智能地切换和协同工作不同的冷却方式?又或者,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如何设计出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电池温度恢复到最佳工作范围的加热和冷却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热管理系统成本效益分析的章节,这对于我们进行项目决策至关重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宝贵的工程经验总结,它将指导我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电池热管理方面的难题,并不断推动技术进步。

评分

《电池热管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中那些“润物细无声”的伟大成就。我是一名对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充满热情的社区工作者,我深知,要推广清洁能源,就必须解决其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而电池热管理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电池热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在太阳能储能系统中,如何通过有效的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储能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在电动工具和无人机等便携式设备中,如何通过紧凑高效的热管理设计,实现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可靠的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绿色”热管理技术的介绍,例如利用自然冷却、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冷却系统等,这与我一直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这本书将帮助我更好地向社区居民讲解清洁能源技术的优势,并激发他们对相关技术的兴趣和支持,共同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复杂工程概念的书籍,而《电池热管理》正是我的首选。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和能源技术感兴趣的大学生,我对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感到兴奋,同时也意识到热管理是制约其进一步突破的关键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理解热力学定律在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傅里叶导热定律、牛顿冷却定律等。此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热管理材料的特性,例如导热硅胶、石墨烯、相变材料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应用于电池组的设计中。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在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例如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有限元分析(FEA),这些技术对于优化设计和预测性能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培养我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它将成为我学术研究和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能源技术的创新浪潮中。

评分

我一直深信,任何一项伟大的技术背后,都离不开对基础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工程细节的极致追求。《电池热管理》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范例。我是一名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人员,深知电池技术的突破,除了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提升,如何有效地管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期望本书能够提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例如,在先进冷却技术方面,是否会介绍纳米流体冷却、微通道冷却等前沿技术?对于热管理材料,是否会分析新型热界面材料(TIMs)和隔热材料的性能优势?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在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方面的深入探讨,例如,如何建立准确的电池热模型,预测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以及如何利用仿真优化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参数?我希望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池热管理的核心技术,从而推动我所在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为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能源存储和利用贡献力量。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评分

很少吐槽,这本书真的是骗吃骗喝的角色……对数据分析,一点也不负责,误导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