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位人类学(民族学)博士,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翘楚,在海内外社会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银翅》是中国社会人类学里程碑式的著作,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银翅》采用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学风俗志的小说写法,写出了福建古田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缩影的变迁,采用史诗式的视角,可以看到土地改革的激烈斗争,基层军队和政治的权力博弈,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馑和灾难,“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戏剧性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激增,福建重男轻女思想在地方家庭中令人扼腕的广泛影响,民间宗教信仰下的“灵异”视角……深受儒家传统浸淫的农业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生长出顽强务实的商业精神,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对儒家“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势理解,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形成了东方式的呼应。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历史风俗地方志,不但适合学者研究之用,也适合一般爱好者阅读。
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庄孔韶,中国*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研究,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1990-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研究员(1997-1998),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美国摄影师学会终身会员。现任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教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专业期刊《人类学研究》主编。近年来的重要著作有:《行旅悟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人类学通论》(主编)(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类学概论》(主编)(2006年*规划精品教材),《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英文版)》(多人合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等。近年来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其医学人类学纪录片《虎日》(暨学术论文)获2004年中英项目(HAPAC)奖和亚洲“*佳实践”奖。本书《银翅》的配合影片《端午节》(英文,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成功入围美国纽约米德电影节。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最动人的瞬间。他对于地方社会变迁的分析,既有对整体趋势的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它们就像一块块拼图,共同构建起了一幅完整的中国社会变迁图景。我能从中看到,在时代的大潮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是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又是如何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加贴近历史,更加理解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们。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最终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所书写的,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金属质感,仿佛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厚重的故事。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从排版、字体以及开篇引言的文字风格,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那种笔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书中即将展开的世界充满了期待。书页的质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漂浮的、轻飘飘的感觉,而是踏实而有分量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细腻的观察。我尤其关注那些细小的文字,比如脚注、参考文献的格式,以及章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流畅。从这些细节上,我能大致判断出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扎实程度,以及他对于知识传播的认真态度。我已经预感到,这会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书,而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一遍就丢下的读物。我喜欢这种需要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仿佛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
评分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这个宏大的主题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只是觉得它听起来很有分量。但当我看到书中出现的那些具体案例和生动的描述时,我的认知就被彻底颠覆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些发生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比如某个村落的习俗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悄然改变的,某个家族的传承是如何面临挑战的,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物件,是如何承载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的。这些微观的叙事,汇聚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壮丽画卷。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是如何努力生活,如何坚守,又如何适应的。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叙事,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日常。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充满温度的社会风情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地方社会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村落、家族,甚至一个个体的生活细节中去。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些古老习俗的生命力,也能体会到在时代变迁的冲击下,人们所经历的挣扎与选择。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虽然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让我看到了真实的生活痕迹。我仿佛能够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的忧愁思虑。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文化变迁”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融入血肉、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就必须深入到那些最基层、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去。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地方社会在文化变迁中的种种表现。我能从书中读到那些传统习俗的演变,也能感受到新旧文化碰撞时的张力。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细致描摹,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沉睡在历史角落的故事展现在我面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细微之处的关注,例如某个节日习俗的改变,某个家庭的婚丧嫁娶的变化,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面貌。
评分国内社会学的名书,必读书籍
评分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么经典的两本书终于凑齐了。准备认真研究研究中国乡村演变的历史。
评分与其说是一部社会学小说,不如说是社会学讲述。作者能将旧时代的社会临摹出来,难免平铺直叙夹叙夹议,缺少了小说的冲突感和戏剧色彩。但是不失为一部社会学名著,带我们认识民国的基层面貌。
评分还可以,现在书的价格上涨很厉害,支出明显大了,优惠力度还越来越小了,没办法
评分经典社会学著作,必读书,了解中国
评分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
评分林耀华(1910-2000),知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著有《严复研究》、《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凉山夷家》等。
评分经典社会学著作,必读书,了解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