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孔韶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
  • 地方文化
  • 文化变迁
  • 社会变迁
  • 银翅
  • 田野调查
  • 人类学
  • 社会学
  • 历史社会学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08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31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字数:4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孔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位人类学(民族学)博士,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翘楚,在海内外社会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银翅》是中国社会人类学里程碑式的著作,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银翅》采用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学风俗志的小说写法,写出了福建古田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缩影的变迁,采用史诗式的视角,可以看到土地改革的激烈斗争,基层军队和政治的权力博弈,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馑和灾难,“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戏剧性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激增,福建重男轻女思想在地方家庭中令人扼腕的广泛影响,民间宗教信仰下的“灵异”视角……深受儒家传统浸淫的农业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生长出顽强务实的商业精神,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对儒家“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势理解,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形成了东方式的呼应。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历史风俗地方志,不但适合学者研究之用,也适合一般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作者简介

庄孔韶,中国*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研究,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1990-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研究员(1997-1998),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美国摄影师学会终身会员。现任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教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专业期刊《人类学研究》主编。近年来的重要著作有:《行旅悟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人类学通论》(主编)(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类学概论》(主编)(2006年*规划精品教材),《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英文版)》(多人合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等。近年来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其医学人类学纪录片《虎日》(暨学术论文)获2004年中英项目(HAPAC)奖和亚洲“*佳实践”奖。本书《银翅》的配合影片《端午节》(英文,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成功入围美国纽约米德电影节。

精彩书评

  起初他(庄孔韶)透过我的《金翼》首次认识了福建乡镇社会的过去;如今我则从他的学术性续本《银翅》很快发现了我家乡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
  ——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 1995年1月27日
  
  这是一部观察入微、文笔细腻、叙事长远的反思性民族志 (reflexive ethnography)。 除引用闽东农村第一手社会史数据外,庄教授更系统回顾了当代西方人类学重要理论发展,将台湾学界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所提出的见解与假设一起、揉合于一堂。对有意了解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何以会出现如此坎坷多难困境的研究者来说,应可在本书寻得满意的答案。
  ——著名人类学家 学者黄树民 2014年8月15 日

目录

再版前言i
林耀华序Ii
黄树民荐言iv
作者导言vii
第一章重访金翼黄村1
第二章农人与田制19
第三章“汉堡包”结构:新绅与军人集团35
第四章谷地之火64
第五章后—张鲁社会大实验88
第六章革命的思维与行动122
第七章银翅舒展145
第八章松软的田埂165
第九章在流通的链环上188
第十章宗族与房的理念与行为209
第十一章家族主题变奏(一)240
第十二章家族主题变奏(二)264
第十三章女神陈靖姑信仰299
第十四章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一):道教与佛教321
第十五章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二):儒家思想及其制度340
第十六章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三):基督教360
第十七章文化与人事的过程378
第十八章反观法和文化的直觉主义:一个扩展的讨论405
参考书目441
今日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464




前言/序言

再版前言
《银翅》的中文版首发于1996年(台湾桂冠书局),其最初写作可追溯至1989—1990年,而后在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期间(1990—1992)续写、修订并完成,它属于改革开放后呈现的第一批讨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著作之一。
20多年来,中国乡村人类学和历史学过从甚密,最大特点是点和面的研究都得以深化。那么,回过头来又如何面对“儒学教化”(the Confucian project)的老题目呢?“中国化模型”(the sinicization model或直言不讳的“汉化模型”)讲的是儒学怎样如墨渍弥散式地进入传统帝国的边缘社群,完成一统天下的梦想;笔者主要思考的则是“帝国”从上到下如何传递儒家理念,从而实现“濡化”与“德化”的内在社群问题。和早期人类学考察相对孤立与无文字部落社会的不同之处是,面对“中华帝国”有必要深度关注文字载体与农本社群的长期交互作用模式,即儒家理念何以长久地大面积“过化”,以此在方法论意义上思考该如何研究中国。
本书的田野工作与书斋分析正是强调早已先在的儒学理念如何“为哲学家所发明、政治家所强化、教育家和乡土文人传播,并最终由农人所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携带着传承与应变的中国文化过程,也是田野反观法的观察基础。由文字一统引申的儒学理念和农本社群结合,笔者并没有单一倚重西方学术圈着力强调的权力的支配性视角,而是把儒学的“理念先在”意义容纳进“中国化模型”之中并使之转向。似乎唯物主义和功能主义都回避或忽略了这一点。
学术同行也注意到近年来关于中心—边缘的深度点状研究,应该说,被认为是“去中国化”的某些研究议题实质上难能可贵地凸显了大面积“中国化”历史过程中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文化涵化效应。当然,这本书也回答了金翼之家何以跨越时空再次成功“察机”,以银耳科技作为家族主义的新动力,冲击三十年重农主义的藩篱,率先窜出“平衡”的系统,开启新农村之路。
笔者强调最后一章,是想把田野中文化的直觉发现“抛”给经典研究的哲学家,意在找到中国古代文献的深厚哲理的落脚点,以及增加剖析文化直觉的群体性和场景性田野实践。显然,说到人类学家的亲历和体认,文化的直觉是一个不能在论文中忽略和放弃的人际的精灵,尽管我们只能小心地梳理它难以捉摸的思维历程。
感谢三联生活书店的积极支持,能够在我的导师林耀华先生1944年原始版《金翼》中译本面世的同时,让其学术性续本《银翅》得以再度刊行。
庄孔韶2014年10月16日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序言 《银翅》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中国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宏大画卷,由无数细微的笔触勾勒而成。作者以其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中国广袤的土地,走访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聆听了代代相传的故事,将那些流淌在民间、沉淀在习俗、闪烁在日常的社会脉络与文化肌理,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并非要讲述一个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地方”,那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孕育着独特风俗、也在时代洪流中悄然转型的空间。 第一章 寻迹:被遗忘的角落与被忽视的生命 本章的开篇,作者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尘埃的村落,一个在地图上或许并不显眼,却承载着千百年来的生活轨迹的地方。这里没有耀眼的摩天大楼,没有喧嚣的都市霓虹,只有依山而建的土墙黛瓦,和静静流淌的岁月痕迹。作者并非以猎奇的眼光审视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去感受那份淳朴与坚韧。 我们将会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或许是村里最后的说书人,口中念叨着祖辈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那些故事里藏着对自然的神往,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在贫瘠土地上求生的智慧。他的话语如同陈年的老酒,醇厚而富有韵味,却也透露出一种失落感——当年轻一代纷纷涌向城市,这些承载着村庄灵魂的故事,又将何去何从? 还会遇见一位辛勤劳作的农妇,她的双手布满老茧,却能编织出精美的草鞋,或是在灶台边烹饪出令人垂涎的家常菜。她的生活或许清贫,但她的眼神里却闪烁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希望。作者将细致地描绘她的一日劳作,从日出到日落,从耕田到育子,展现出普通中国女性在地方社会中的核心作用。她们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她们的付出,构成了地方社会最坚实的基础。 本章更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视的“生命”——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匠人,那些在田埂上挥洒汗水的农民,那些在家庭中操持家务的女性,以及那些在村口闲谈的老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困惑,构成了地方社会最真实的面貌。《银翅》将打破我们对“进步”和“发展”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生命依然可以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第二章 脉络:血缘、地缘与乡规民约的交织 中国的地方社会,其运行的根本动力往往源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银翅》深入探究了这些“脉络”,揭示了血缘、地缘与乡规民约如何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血缘方面,我们将看到宗族的延续与变迁。在一些传统村落,宗族依然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家族祠堂的矗立,族谱的传承,都象征着一种对过去的回溯与对未来的期许。作者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在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大事中的集体参与,以及在家族内部发生的矛盾与调解。然而,随着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宗族力量也在面临挑战,这种变迁是如何发生的,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将进行深入的探讨。 地缘,即地域上的联系,同样是地方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村庄内部的公共事务的协商,都离不开地缘关系的维系。作者会描绘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多年的邻居,他们之间或许有小摩擦,但更多的是在关键时刻的相互关照。土地的共享,水源的争夺,公共设施的维护,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构成了地方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 乡规民约,作为一种不成文的社会规范,更是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它或许不像国家法律那样严谨,却在潜移默化中约束着村民的行为。邻里之间的小纠纷,如何通过村长或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调解?公共财产的保护,如何通过共同的约定来执行?《银翅》将呈现这些生动的乡规民约,展现它们如何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软约束”的作用,维系着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本书并不将这些关系理想化,而是展现其复杂性。血缘的亲疏,地缘的远近,乡规民约的执行,都可能伴随着利益的博弈、权力的运作,以及人性的考量。作者将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剖析这些脉络的形成、发展和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 第三章 转型:新旧观念的碰撞与文化基因的重塑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地方社会都无法置身于时代洪流之外。《银翅》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中国地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分析。 首先,我们将看到经济的变迁对地方社会带来的冲击。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家庭的生计来源,这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也带来了家庭的分离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式微。工厂的建立,市场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当外来的商品和信息涌入,它们如何与本土的文化发生碰撞? 其次,教育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也深刻地改变着地方社会的精神面貌。年轻一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的视野和思想与父辈发生了显著的差异。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普及,将外界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带入乡村,这既带来了新的知识和信息,也可能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甚至质疑。 书中将重点描绘“新旧观念的碰撞”。例如,关于婚恋观的改变,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关于生育观的改变,从多子多福到计划生育;关于儿童教育的观念,从传授劳动技能到追求学业成功。这些观念的转变,是地方社会最生动的写照。 文化基因的重塑,是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一些传统的习俗,如祭祀、节日庆典,可能在形式上得到保留,但在内涵上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技艺,如手工编织、民间戏曲,可能面临失传的危机,但也可能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例如被开发为旅游文化产品。作者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这些文化基因如何在“新”与“旧”的张力中,经历着重塑的过程。 第四章 记忆:个体经验与集体情感的涌动 《银翅》并非冷冰冰的社会学分析,它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作者深知,地方社会的变迁,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和“集体”的情感涌动之中。 本章将聚焦于“记忆”。那些存在于个人生命史中的独特经验,那些流传在家族中的口述历史,那些承载着地域特色的传说故事,都构成了地方社会的“记忆库”。作者会深入访谈,记录那些可能被时间消磨的珍贵回忆。例如,一位老人关于童年时村庄模样、游戏方式的描述;一位中年人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家庭生活发生巨变的感受;一位年轻人关于在外地漂泊,对家乡复杂情感的抒发。 集体情感的涌动,是地方社会群体性认同和情感联系的体现。在特定的节日,在面临共同的危机时,人们会表现出高度的集体凝聚力。例如,春节回家团聚的喜悦,抗洪救灾时的同舟共济,对家乡发展变化的共同关切。这些集体情感,是维系地方社会的重要力量。 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记忆与情感背后的故事。为什么某个习俗会世代相传?某个传说为何会如此深入人心?村民们对家乡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盼?这些问题,都将通过对个体经验和集体情感的细腻描绘,得到解答。 第五章 未来: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银翅》并非以悲观的姿态看待地方社会的变迁,而是以一种审慎的目光,去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地方社会正努力寻找着微妙的平衡。作者将关注那些正在进行的积极探索。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如何通过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式,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一些有识之士,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赋予老物件新的生命;一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如何将现代管理理念引入传统农业,或是在乡村建立新的产业。 本书将呈现一些“微观的希望”。可能是某个濒临失传的手艺,在年轻人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可能是某个式微的传统节日,在创新中找到了新的仪式感;可能是某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因为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吸引了新的目光。 《银翅》的最终落脚点,是对中国地方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它并非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地方社会的独特风貌?如何在新旧文化的交融中,构建具有韧性的社会结构?如何让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生命,在新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结语 《银翅》就像一只停歇在历史长河中的银色翅膀,它记录着中国地方社会从过去到现在的迁徙轨迹,捕捉着文化基因在时代风雨中的低语。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并非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还有无数个鲜活、复杂、充满故事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孕育着丰厚的文化,也经历着深刻的变迁。本书致力于展现这些“地方”的生命力,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智慧与韧性。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多棱面,也引发我们对自身、对家园、对未来的深沉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完美结合。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最动人的瞬间。他对于地方社会变迁的分析,既有对整体趋势的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它们就像一块块拼图,共同构建起了一幅完整的中国社会变迁图景。我能从中看到,在时代的大潮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是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又是如何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加贴近历史,更加理解那些生活在过去的人们。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最终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所书写的,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金属质感,仿佛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厚重的故事。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从排版、字体以及开篇引言的文字风格,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那种笔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书中即将展开的世界充满了期待。书页的质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漂浮的、轻飘飘的感觉,而是踏实而有分量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细腻的观察。我尤其关注那些细小的文字,比如脚注、参考文献的格式,以及章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流畅。从这些细节上,我能大致判断出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扎实程度,以及他对于知识传播的认真态度。我已经预感到,这会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书,而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一遍就丢下的读物。我喜欢这种需要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仿佛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这个宏大的主题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只是觉得它听起来很有分量。但当我看到书中出现的那些具体案例和生动的描述时,我的认知就被彻底颠覆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些发生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比如某个村落的习俗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悄然改变的,某个家族的传承是如何面临挑战的,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物件,是如何承载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的。这些微观的叙事,汇聚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壮丽画卷。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是如何努力生活,如何坚守,又如何适应的。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叙事,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日常。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充满温度的社会风情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地方社会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村落、家族,甚至一个个体的生活细节中去。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些古老习俗的生命力,也能体会到在时代变迁的冲击下,人们所经历的挣扎与选择。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虽然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让我看到了真实的生活痕迹。我仿佛能够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的忧愁思虑。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文化变迁”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融入血肉、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就必须深入到那些最基层、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去。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地方社会在文化变迁中的种种表现。我能从书中读到那些传统习俗的演变,也能感受到新旧文化碰撞时的张力。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细致描摹,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沉睡在历史角落的故事展现在我面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细微之处的关注,例如某个节日习俗的改变,某个家庭的婚丧嫁娶的变化,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面貌。

评分

国内社会学的名书,必读书籍

评分

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么经典的两本书终于凑齐了。准备认真研究研究中国乡村演变的历史。

评分

与其说是一部社会学小说,不如说是社会学讲述。作者能将旧时代的社会临摹出来,难免平铺直叙夹叙夹议,缺少了小说的冲突感和戏剧色彩。但是不失为一部社会学名著,带我们认识民国的基层面貌。

评分

还可以,现在书的价格上涨很厉害,支出明显大了,优惠力度还越来越小了,没办法

评分

经典社会学著作,必读书,了解中国

评分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

评分

林耀华(1910-2000),知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著有《严复研究》、《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凉山夷家》等。

评分

经典社会学著作,必读书,了解中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