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

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杜威·德拉埃斯马 著,张朝霞 译
图书标签:
  • 记忆
  • 认知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遗忘
  • 回忆
  • 大脑
  • 心理学
  • 科学普及
  • 思维
  • 人类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97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07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一:本书荣获4项荷兰国家大奖(2项文学奖+2项科学奖)
  入围英国Aventis受欢迎科普图书大奖
  世界第1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人》推荐
  是一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口碑佳作
  推荐二:普鲁斯特、纳博科夫、狄更斯、伍尔夫……多位文学大家现身感性畅谈记忆
  带你与伟大作家一起探索“记忆”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
  推荐三:18种语言版本热销全球,具人文情怀的科普读物
  推荐四:书中生动探讨了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濒死体验”“失忆症”“学者综合征”“似曾相识感”等记忆谜团,为读者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奇妙现象。

海报

data-lazyload=//img30.360buyimg.com//vc/jfs/t148/215/1682157424/254922/285a6d88/53b65e70N98ccafe2.jpg

内容简介

  

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为什么会像照片一样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往事,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恍如昨日?

转瞬即逝的似曾相识感,是前世的轮回还是现世记忆的魔法?虚无缥缈、错综复杂的人类记忆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在本书中,荷兰心理学家杜威·德拉埃斯马将带你进行一次记忆的探秘之旅,与你一起揭秘个体生命编年史“自传体记忆”的运作规则,并为你转动记忆的万花筒,展现“似曾相识”“闪光灯记忆”“普鲁斯特现象”“濒死体验”等各式记忆风景的奇幻瑰丽。作者笔下的记忆研究,既有着学者的客观严谨,又饱含浪漫的诗意和人文情怀。他一面信手拈来心理学史上有关记忆的各种理性研究,一面又招来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狄更斯、伍尔夫等文学大家现身感性说法,让你在为“记忆奇景”而感叹的同时,又为记忆的文学面向而心醉神迷。翻开本书,在作者温柔诗意的叙述中聆听记忆的回响,给自己一个机会放慢疾驰的脚步,回望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悠悠时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Draaisma),1953年生于荷兰,专攻人类记忆本质和运作方式的研究。1999年因记忆研究上的成就,荣获海曼斯奖(theHeymansPrize)。现任荷兰格罗宁根皇家大学(UniversityofGroningen)心理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记忆的隐喻》等,皆被译成十多国语言。


  译者简介:
  张朝霞,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国伯明翰大学MBA。
  在IT、政府、金融、管理、咨询服务、教育等跨行业、跨专业领域有逾20年从业经验,业余从事翻译工作近20年,出版英语专著3部,译著12部,最新译著为美国著名世界宗教学权威休斯顿?史密斯(HustonSmith)的《欢心喜乐每一天》(AndLiveRejoicing)。


精彩书评

  

  ★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热情来从事的一件事。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它们是那么简单朴实,也许这就是所有童年记忆的特征,也是童年记忆的力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只要一闻到粘贴瓶子商标的浆糊味道,一种无法承受的力量就会唤回我儿时所有痛苦的回忆。
  ——查尔斯·狄更斯


  ★读完本书,读者将不只对人类记忆的错综复杂、变化无常有更清楚的认知,也会对遇上这么一本精妙、富娱乐性与启发性的记忆领域入门书籍,真心感到喜悦与满足。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


  ★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有很多风趣的轶事,写作风格也十分老道。
  ——《卫报》(TheGuardian)


  ★用诗意的笔触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和当前的研究成果。对记忆感兴趣的人,会得益于这本书扎实的内容,也会喜爱它丰富的隐喻。
  ——《自然》(Nature)

目录

1章“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联想与回忆实验(伦敦)

揭示“怀旧效应”的第一人

量化记忆实验(柏林)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数据的最初胜利

主流记忆研究模式:可验证性

新旧记忆研究的更迭

联想实验重出江湖

为什么要探究记忆之谜

答案不只存在于心理学中

2 黑暗中的闪光:最初的记忆

留在记忆中的一碗冰

m和n的区别

弗洛伊德如是说

最初记忆的语言

故事还是记忆

记忆与个人感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童年记忆

记忆在亲吻中苏醒

3 嗅觉和记忆——追寻逝去的时光

新鲜的锯末

实验室里的气味和记忆

嗅觉剖析

味道和气味的恒久性

4 刻骨铭心的记忆——羞耻是用永不褪色的墨水记录下来的

受辱经验为什么让人记忆深刻

回想受辱经历时你会看见自己

5 闪光灯记忆——肯尼迪总统遇刺时,你身在何方,跟谁在一起?

脑海中的“现在打印”指令

闪光灯记忆=照片?

6 记忆的方向——记忆的录像为什么没有后退的功能?

时光倒流的想象试验

7 博尔赫斯笔下的绝对记忆

幻想与现实中的记忆超人

现实中的记忆超人

视觉化记忆法:7是留小胡子的男人 74通感记忆:文字有颜色、味道,甚至痛感 76绝对记忆的缺陷

绝对记忆=没有记忆

失眠:绝对记忆的折磨

8 学者综合征——天才与白痴的距离有多远

算术超人:乡下农夫巴克斯顿

“万年历计算天才”:戴夫

图像记忆:史蒂文·威尔特希尔

音乐天才

陨落的天才?

脑功能单侧化

9 盲棋大师的记忆之谜——与托恩·西杰布兰兹的对话

运用代码减轻记忆的压力

高度选择性的记忆


10 脑损伤和记忆——身心的巨大创伤对记忆的影响

特雷布林卡集中营

辨认德米扬科

脑损伤和记忆

犯罪现场:苏比堡

后 记

11 记忆不可察的生命风景——时间都去哪儿了?

从圣诞晚餐看人生风景的沧桑变化

其他诠释人生历程的手法

12章狄更斯笔下的似曾相识

狄更斯笔下的似曾相识

面纱脱落的那一瞬间

幻影成真——梦境与现实相伴而行

你曾身处险境却绝处逢生

似曾相识感就像电影预告片?

左右脑的交接班失误

似曾相识和人格解体

似曾相识、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症

椭圆镜

13 怀旧情结

怀旧效应

童年记忆中的痛

“就好像发生在昨日”

“在整个广袤的世界里我只见琳娜一人”

震惊世界的是你20岁时发生的事

“我站在那里,在我的出生地,一个失落的灵魂”

14 为何生命随年龄的增长加速流逝

街道下面是地下街道

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笔下的时间感

时间的方向感

望远镜现象

怀旧效应

心理钟

青春长,老年短

15

记忆和遗忘

被遗忘的遗忘

黑暗中的书写

空白的恐惧

16 我看见生命从眼前闪过

海蒙的坠崖经历

“跌进了天堂”

潜意识何时取代意识

《美国丽人》片尾的全景记忆

全景记忆案例统计

关于幻觉产生的阐释

濒临死亡

17 来自记忆

肖像静物画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记忆有其自身意愿。我们对自己说:“我必须记住这件事情,我必须铭
  记这个时刻,必须记住这个表情、这种感觉、这种爱抚。”然而不出几个月,或者只不过寥寥数日,我们发现记忆已不再像希冀中那般,在被唤醒时有着斑斓的色彩、诱人的味道和甜美的芳香。作家西斯·诺特波姆(CeesNooteboom)在诗作《仪式》(Rituals)中有这么一句:“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只要从未听过、见过、经历过和体验过,只要所有的一切统统可以忘却,记忆就不会留意。但是这种规律无从把握,在宁静的夜晚,当我们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时,记忆总会不期而至。记忆真的是一条狗,它找回我们刚刚丢弃的东西,摇着尾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探讨与记忆相关的问题,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是记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个人对于往事的回忆。自传体记忆可以说是人生的一部编年史,一部浩瀚的纪录片,不管谁在什么时候问起我们最初的记忆,问起我们孩提时居住的屋子外观或是问起我们最近读过的一本书,都可以从自传体记忆里找到答案。自传体记忆和忘却是同步的。这就好像你让一位缺乏责任感和领悟力的秘书记录你的人生,有意义的、重大的事情他也许没记下来,而那些无关紧要、你宁可忘记的东西他却十分认真地整理。在你过得最精彩时,他会装模作样地卖力干活,而实际上他手上钢笔的笔帽还没拿掉呢。
  自传体记忆遵从一些神秘的自身规律。为什么我们三四岁以前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呢?为什么令人伤怀的事情总是会被用永不褪色的墨水记录下来?为什么蒙羞和受辱可以有如案件记录般不折不扣地铭刻在心、经年不忘?为什么记忆总是在暗淡昏沉的时刻,在阴霾密布的事件中启动?抑郁和失眠将我们的自传体记忆变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每一个不愉快的记忆通过一张网络与其他不愉快的记忆联系起来,而这张网络是承前启后的、压抑性的。我们会冷不防地被自己的记忆吓一跳。某种嗅觉会让我们突然记起30年来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7岁时见过的某条街道现在看来已经变窄变小、陌生不已,人生迟暮时对年少时的记忆好像比40岁正当年时要清晰得多,而那不过是些稀松平常的记忆罢了。或许你还想搞清楚,为什么你依然清楚地记得从何处听到英国戴安娜王妃遇难的消息?似曾相识是怎么回事?为何生命在随着年纪的增长加速流逝?
  直到近些年,心理学家们才明确了诸如“自传体记忆”这样的概念,这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常说的“记忆”正是储存个人经历的工具和事后回忆起这些经历的能力。个人记忆还可能包括“个人经历”以外的其他东西吗?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一种误解。每一本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都将记忆划分成数十种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以记忆储存的时间划分,比如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和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也有的根据将不同类型的记忆联系在一起的官能划分,比如听觉记忆(auditorymemory)和映像记忆(iconicmemory);还有的是根据记忆储存信息的类型划分,比如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运动记忆(motormemory)或视觉记忆(visualmemory)。所有这些记忆类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记住一个词义的方法和记住驾车时的脚下动作是不同的,记住勾股定理和记住上学第一天的情形也是大相径庭的。细想起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记忆中一个表示储存个人经历记忆的专有名词才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人们不禁会想,关于自传体记忆的研究为何会启动,又为何如此滞后呢?
  自传体记忆早期研究之一:联想与回忆实验(伦敦)
  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本可以在一个世纪前就轻轻松松地展开。世界上第一个关于自传体记忆的实验是1879年由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Galton)所做的。高尔顿对自己的联想能力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沿着帕尔摩街漫步的时候,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所看到的物体上,同时将其引发的联想用笔记下来。结果,高尔顿惊奇地发现,那些联想千差万别,并且往往是对一些忘却已久之事的回忆。在研究自己的意识活动时,高尔顿偶尔会碰到“持续凝视某物而思维却随意游走”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高尔顿先让心绪放松一会儿,浮想联翩,然后屏息凝神静待几个念头涌现在脑海之中,接着,他猛然将注意力转到那几个念头上,“仔细观察并记录它们准确的样子”,就像突然捕捉或搜索什么东西一样。散步过后,高尔顿决定用一种更为系统的方法来重复这个实验。他草拟了一份有75个单词的单词表,这些单词的选择似乎切合他自身的情况,比如“马车”、“修道院”和“下午”。高尔顿将这些单词写在几张纸上,将其中一张纸压在一本书下,纸摆放的位置使得他要俯身才能看得到纸上的下一个词。接下来,实验按部就班进行。高尔顿俯身向前,看见了某个单词并按了一下秒表,等头脑中出现关于这个单词的几个联想后再按下秒表。他将那些联想以及产生那些联想所需的时间都记录了下来。
  “很快我就习惯了用这种系统、自动的方式来记忆单子上所有的单词。”高尔顿解释说:“在某个单词在眼前显现之前,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过也要专心致志,可以说是严阵以待,一触即发。”这并不是说高尔顿喜欢这个实验。恰恰相反,实验枯燥乏味、令人生厌,而他不得不坚持下去。高尔顿先后
  4次在不同的场合研习了这份单词表,每次时间间隔在一个月左右,最后共产生了505个联想,总耗时为660秒,这就等于1分钟产生50个联想。高尔顿认为,这比在自然的空幻状态下产生联想的速度要慢得多。而且这505个联想的内容有所重复,实际上联想数量还要更少,只有289个。
  这大大出乎高尔顿的意料,因为他在帕尔摩街散步时所做的初次实验,结果是那么的丰富多变。他的联想就像演员在一个望不到头的人行队伍中表演,他们从队伍的一头跑回台后,又加入到另一头。联想不断重复出现,证实了“我们的思维轨迹有其一成不变的定式”。
  揭示“怀旧效应”的第一人
  高尔顿还发现,有不少联想都与他少年时期的事情相关,这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小于39%。有几个单词让高尔顿想起了小时候他在一位熟识的化学家的实验室里玩耍的情形。相比之下,关于近来发生之事的联想比例要小得多,只有15%。研究结果还表明,“旧的”联想即是联想不断循环往复的根源所在:有1/4关于童年往事的联想在先后4次实验中出现过,换句话说,后3次实验所产生的联想重现了第一次实验的有关联想。还有一个发现是,教育背景和培养锻炼对成年人的联想起着重大决定作用。尽管高尔顿阅历颇丰,且以开拓者的身份闻名,但是他惊异地发现自己的联想是典型的英国式联想。的确,当高尔顿审视那份单词表时,他发现它反映了自己出生和成长的社会环境特点。
  实验完成之际,高尔顿心满意足。通过实验,他证实了人们可以将转瞬即逝的联想记录下来作统计分析之用,也可以将联想分类整理并标注日期。他洞察了大脑中“朦胧而深邃”的东西。他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联想以其奇特鲜明的方式揭示了人类思想的基础,将自我的心智活动更形象化、更真实地展现出来,当中有些内容我们可能不愿意公之于世。”实验给高尔顿留下的总体印象是:“就像我们不少人曾经有过的经历一样,只有在对房屋地下室进行全面修缮时,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那些下水道、煤气管、水管、暖气管、电铃线等是多么复杂的系统,而平时那些东西只要不出问题,我们就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通过这个实验,高尔顿本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自传体记忆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阐明怀旧效应(reminiscenceeffect)的人,他认为,当人步入60岁之后(高尔顿做实验时57岁),总是会回忆起年少时候的事情。他首次设计了一种进入大脑各部分的方法,在他之前,从未有人就此系统地做过研究。不过,高尔顿的实验未能取得轰动效应,因为另外一个人的存在掩盖了他的光芒。在高尔顿做实验的同时,也就是1879年左右,还有一个人也正忙于有关记忆的实验,所用的也是作为记忆材料的单词表和记录时间的秒表。此人就是德国人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
  自传体记忆早期研究之二:量化记忆实验(柏林)
  赫尔曼·艾宾浩斯是一位哲学家。他早年曾在英国和法国任私人教师,之后奉召回到柏林在宫廷辅导华德玛王子,华德玛王子于1879年不幸患白喉病逝。王子死后,艾宾浩斯决定改变职业生涯,去尝试做一名私立大学的哲学讲师。其实,艾宾浩斯在普鲁士宫廷辅导王子的时候就开始了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像高尔顿一样,他也是独立自主地研究自身的记忆活动。
  艾宾浩斯设计了自己的记忆材料。他发明了无意义音节(nonsensesyllables,尽管有些音节是实意词),无意义音节是由两个辅音夹一个元音构成,如“nol”、“bif”或“par”。艾宾浩斯把辅音和元音一切可能的组合写在卡片上,总共得到了2,300个音节,然后他从这些音节中随机抽取用来记忆的音节。具体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艾宾浩斯将秒表放在桌子上,随机抽取几张用来记忆的音节,并将卡片上的音节抄在一个笔记本上。接着,他开始拨弄手上的一串木头珠子,每次数到第10个珠子时,他就将其涂成黑色。然后,他开始以每秒两三个音节的速度飞快地读出那些音节,直到将它们默记于心。
  每一组音节的初次实验后,他会间隔一段时间(长短从20分钟到6天不等,有时甚至长达1个月),然后使用相同的音节重复实验。艾宾浩斯用初次记忆那些音节所需的重复记忆量扣除再次记忆那些音节所需的重复记忆量,从而获得了一个他所谓的“节省指数”(saving):再次记忆比初次记忆所需的重复记忆量小,但是小多少取决于初次记忆和再次记忆之间时间间隔的长短。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通过这个实验,艾宾浩斯找到了量化记忆的间接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无法直接检测已经遗忘的内容,但却可以获知再次记忆所需的重复记忆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宾浩斯通过曲线的方式来解释其研究成果:曲线在头20分钟急速下滑,一个小时后趋于平缓,一天后变为水平。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forgettingcurve):时间间隔越长,遗忘的东西越少。另一个发现是,记忆材料所需的重复记忆量随着音节数量的增大而不成比例地增加,换句话说,记忆的内容愈多,所用的时间就愈长。如果要记忆的音节数为7个,那么只需一次就可以记住它们;如果音节数为12个,那就需要17次重复记忆才能记住它们;如果音节数为16个,则重复记忆量会增加到30次。这种不成比例记忆量的增加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法则”(Ebbinghauslaw)。
  1880年,艾宾浩斯向柏林大学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HermannvonHelmholtz)提交了关于上述实验的研究报告,作为竞聘该校讲师教职的论文。赫尔姆霍兹对这份报告予以肯定,并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处理表示赞赏。尽管他认为实验的结果“并没有多令人震撼”,但他还是承认这样的结果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他最终决定聘用这个“聪明的家伙”做一名不领薪俸的讲师。实现了做一名大学讲师的心愿后,艾宾浩斯继续在学校研究记忆,他重复早期的研究,并补充了新的内容。他继续充当自己的实验对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写道:“这要求实验者耐心、专注地数月重复这样一件十分令人厌倦的工作——识记那些音节,凭良心说不能奢望任何其他人有这样的韧性。”艾宾浩斯就这样每天早上端坐在那里,拨弄着那串木珠,口里嘟哝着那些音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1885年出版了著名的《论记忆》一书。











  ……

前言/序言

  

《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 引言: 在人生的长河中,记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神秘的存在。它们如同画布上的色彩,勾勒出我们的过去,塑造着我们的现在,并引领着我们的未来。然而,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格,它们时而清晰如昨,时而模糊如烟,更常常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我们为何对某些瞬间铭记于心,对另一些却遗忘得一干二净?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我们回忆,又是什么机制导致了遗忘? 《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这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探索记忆奥秘的旅程。我们并非要提供一套关于如何“记住一切”的秘籍,也不是要揭示某种万能的遗忘术。相反,本书将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视角,审视记忆在我们生命中的角色,剖析其运作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如何与我们的情感、认知、社会互动,乃至我们对自身身份的认知紧密相连。我们将一同翻阅“记忆的风景”,理解那些让我们回首时感到温暖、有时又会隐隐作痛的画面,并试图解开那些被时间悄悄抹去的片段背后的缘由。 第一章:记忆的基石——感知与编码 我们的记忆之旅始于感知,始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注视、每一次触摸。当外界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便开始了编码的过程。这一过程远非简单地“录入”信息,而是涉及复杂的神经活动,将感官信号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和储存的模式。 感官世界的入口: 从视觉的色彩斑斓,到听觉的潮起潮落,再到嗅觉的芬芳气息,我们的感官系统是记忆的第一道门。每一个感官输入都携带着独特的信息,它们如何被大脑接收、过滤和初步处理,直接影响了我们能否将其转化为可储存的记忆痕迹。例如,一个强烈的气味,往往能勾起我们深埋的过往,这便是嗅觉信息与情感记忆之间特殊而直接的联系。 注意力:记忆的守护者: 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注意力扮演着关键的筛选者角色。只有那些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信息,才更有可能被进一步加工和编码。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忙碌时,往往会错过很多细节,而当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某件事时,记忆的留存会更加深刻。我们将会探讨不同类型的注意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记忆的编码效率。 编码的层次: 信息编码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存在不同的深度。浅层编码可能只关注信息的表面特征,而深层编码则涉及对信息的语义理解、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甚至是进行情感加工。研究表明,越是深层、越是有意义的编码,越能形成持久而牢固的记忆。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编码的机制,并阐释为何“意义”是记忆的燃料。 第二章:记忆的仓库——储存与提取 编码后的信息被储存起来,形成我们称之为“记忆”的宝藏。这些宝藏并非静静地陈列在某个固定的地方,而是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于大脑的神经网络之中。而当我们试图回溯这些信息时,便进入了提取的环节,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与变数。 短期记忆与工作记忆: 我们每天都在与短期记忆打交道,它是我们处理当前任务的“工作台”。而工作记忆,则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加入了主动的加工和操纵能力。例如,你在电话里需要记住一个地址,然后将其输入导航系统,这整个过程就充分调动了你的工作记忆。我们将讨论短期记忆的容量限制,以及工作记忆如何支撑我们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 长期记忆的类型: 长期记忆是构成我们人生画卷的主体。它又可以细分为陈述性记忆(可以言语表达的记忆,如事实、事件)和非陈述性记忆(难以言语表达的技能、习惯,如骑自行车)。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情景记忆(个人经历的事件)和语义记忆(普遍事实和知识)。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记忆类型,以及它们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 储存的神经机制: 记忆的储存依赖于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改变,即突触可塑性。每一次学习新事物,每一次经历,都在悄悄地重塑我们大脑的连接网络。我们将简要介绍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揭示记忆在微观层面的物理基础,以及这些连接是如何支持我们储存和提取信息的。 提取的艺术与陷阱: 提取信息的过程,如同在庞大的数据库中检索。线索的质量、提取的情境,都对我们能否成功回忆至关重要。有时,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个特定的气味,都能瞬间将我们拉回过去。然而,提取过程也并非完美无瑕,它容易受到干扰、联想和偏差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创造”出并非真实发生的记忆。 第三章:记忆的变迁——遗忘的法则 遗忘并非记忆的“失败”,而是其正常运作的一部分。大脑并非一个无限容量的硬盘,它需要清理和优化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储存新的信息。遗忘,是记忆为了适应环境和效率而进行的必要“断舍离”。 衰退理论:时间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被重复激活的记忆痕迹会逐渐衰退,变得难以提取。这种遗忘就像物品放在仓库里久了,会蒙上灰尘,变得不那么容易找到。我们将探讨遗忘的速度,以及哪些类型的记忆更容易衰退。 干扰理论:记忆的碰撞: 新旧信息的相互干扰是遗忘的另一大原因。前摄抑制(旧信息干扰新信息)和倒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如同交通堵塞,让信息难以顺利通过。例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有时会不自觉地套用旧语言的语法规则,这就是一种干扰。 编码失败与提取失败: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遗忘”了某件事,实际上是信息从未被有效地编码,或者在需要提取时,缺乏足够的线索。这并非遗忘,而是记忆的“缺失”。本书将区分真正的遗忘与编码/提取失败。 有选择的遗忘: 并非所有信息都会平等地被遗忘。那些与强烈情感相关的事件,或者那些被反复强化的信息,往往更能抵抗遗忘。反之,那些平淡无奇、缺乏情感共鸣的信息,则更容易被大脑“淘汰”。我们也将探讨,遗忘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帮助我们摆脱不愉快的经历。 第四章:记忆与情感——情感的印记 情感与记忆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关系。强烈的情感经历,无论喜悦还是悲伤,往往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甚至影响我们对事件的整体回忆。 情绪增强的记忆: 杏仁核等大脑区域在处理情绪时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会与海马体等负责记忆的区域协同工作,使得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事件更容易被编码和储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如婚礼、毕业典礼、甚至是伤心往事,记忆会如此清晰。 情绪的影响: 情绪不仅影响记忆的形成,也影响记忆的提取。愉悦的心情可能让我们更容易回忆起积极的往事,而悲伤的情绪则可能倾向于唤起负面的记忆。这种情绪一致性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创伤性记忆: 创伤性经历往往会形成异常强大但又难以控制的记忆。它们可能以闪回、噩梦等形式反复出现,对个体造成长期的困扰。本书将探讨创伤性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记忆与认知——身份的构建 记忆不仅是我们记录过去的方式,更是构建我们当下身份的基础。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自身过往经历的累积和整合。 自我叙事: 我们每个人都在编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由我们选择性回忆的事件构成。这个“自我叙事”是我们理解自己、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至关重要。我们的记忆,就是构建这个故事的原材料。 认知的塑造: 我们的知识、信念、价值观,都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每一次学习,每一次经历,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框架,进而影响我们如何理解新的信息和做出判断。 虚假记忆的产生: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记忆并非总是客观准确的记录。通过暗示、联想,甚至想象,我们的大脑有时会“创造”出并非真实发生的记忆。本书将探讨虚假记忆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对个人认知和人际关系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记忆与社会——集体记忆与历史 记忆并非仅仅是个体化的体验,它也以“集体记忆”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文化、历史、群体认同,都依赖于共享的记忆来维系和传承。 集体记忆的形成与传承: 通过故事、仪式、纪念碑、教育,社会成员共同构建和维护着对过去的共同认知。这些集体记忆塑造着群体的身份认同,并影响着群体对当下和未来的理解。 历史的解读: 历史的叙述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不同群体记忆的影响和解读。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使得对同一事件的记忆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历史的呈现。 记忆的政治: 记忆的权力往往与政治息息相关。谁有权决定记住什么,遗忘什么,以及如何记住,都可能成为社会博弈的焦点。 结论: 《记忆的风景:我们为什么想起,又为什么遗忘?》是一场关于人性深处探索的邀请。我们并非要成为无所不知的“记忆大师”,而是希望通过理解记忆的规律,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以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记忆是动态的,是流动的,是不断被重塑的。它既是我们最坚实的基石,也是最易变的情绪画布。理解记忆的风景,就是理解人生的风景,理解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以及我们如何走向未来的过程。希望这本书能为您打开一扇窗,让您在记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深刻领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络,各个章节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呼应,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读到后面,你会发现前面看似不经意提到的一个侧面论点,在后续的章节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形成了一种不断加深的螺旋式上升。这种结构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提供廉价的捷径,而是鼓励你像侦探一样去寻找那些隐藏的线索和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掌控力,他能够自如地在心理学、历史学乃至神经科学的边界上穿梭,但每一次跨越都显得逻辑严密,毫无割裂感。这种博学却不卖弄的写作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整本书的内涵深度,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被持续刺激的状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并非是获得了某个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了我对自身经历的重新审视和质疑。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给我贴上“你应该记住什么”或“你不应该忘记什么”的标签,反而提出了更根本的问题:我们所谓的“记忆”,到底是一种真实的回放,还是一种不断被重塑的艺术创作?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审视自己记忆中的某些关键事件,开始意识到那些被自己深信不疑的“事实”,很可能只是在无数次讲述和回想中被磨平棱角、美化了的“叙事版本”。这种自我解构的过程是痛苦但极其宝贵的,它剥离了我们对过去过于固执的依恋,让我们更坦诚地面对人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人类面对时间洪流时的无力感,却又从中提炼出一种积极的、与不完美和解的勇气。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赞叹作者叙事节奏的把控能力,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他似乎懂得如何在高潮迭起和舒缓过渡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在探讨那些宏大、抽象的哲学命题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极其生活化、充满烟火气的瞬间作为例证,这让原本可能变得枯燥的论述立刻鲜活了起来。我记得有那么一章,他描述了一段关于童年气味的记忆片段,那种细腻到几乎可以复刻的感官描写,让我猛地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构当年的场景。这种“代入感”是非常罕见的,它不是强迫你接受观点,而是邀请你参与到一种共同的回溯过程中去。作者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教导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在你身边低语,分享他自己一路走来对这些复杂人性的观察与感悟,让人感到亲切又信服。

评分

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严肃论著那样,为了追求准确性而牺牲了美感。恰恰相反,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性,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转瞬即逝的、难以名状的心理状态时,他总能找到那个最精确、最能击中人心的词汇组合。那种行文的韵律感,让原本沉重的思辨过程也变得悦耳动听,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独白剧。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放慢阅读速度,不是因为内容难懂,而是因为想细细品味那些措辞的妙处,就像品尝一瓶年份久远的好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层次感和回甘。这本书证明了深度思考和优美表达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它提供了一种极高水准的阅读享受,让我确信,这本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我想向朋友们郑重推荐的作品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略带复古感的字体和柔和的色调,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往岁月的某种模糊的怀念。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顺滑而坚实的触感。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它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却像一个温柔的引子,把我一下子拉入了一个思考“时间流逝”与“个人历史”的氛围中。这本书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考究,字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沉浸思考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我感觉作者在设计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时,就已经在试图构建一种与“记忆”这种无形体验相匹配的触觉和视觉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对内容本身抱有了更高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份沉甸甸的份量感。

评分

记忆,记忆,读读吧!

评分

双十一的价格还是很实惠的

评分

号。隔天到超酷。非自用。

评分

几年前我也想过探讨这个话题。

评分

记这个时刻,必须记住这个表情、这种感觉、这种爱抚。”然而不出几个月,或者只不过寥寥数日,我们发现记忆已不再像希冀中那般,在被唤醒时有着斑斓的色彩、诱人的味道和甜美的芳香。作家西斯·诺特波姆(CeesNooteboom)在诗作《仪式》(Rituals)中有这么一句:“记忆像一条狗,躺在让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评分

不错挺好看的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实惠,有活动的时候更是惊喜,关键是物流非常快。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还没有用,感觉挺好的,赞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