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文明变局的关口(精装珍藏版)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文明变局的关口(精装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倬云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明
  • 许倬云
  • 变局
  • 文化
  • 中国历史
  • 社会
  • 思想
  • 精装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6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3935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关怀。本系列书一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西文明的对照》《文明变局的关口》《台湾四百年》。
《文明变局的关口》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四本。本书中,作者从资本主义经济、主权国家、科学技术这三大支柱出发,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处境,指出其面临的种种危机。他把现代文明分四个阶段,认为如今已到了第三阶段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正在衰微,而第四阶段的现代文明,是将世界其他文明的经验整合在一起的文明,即后现代文明。他尝试在西方传统之外,引入“生命现象的价值观”这一新的元素,作为新的人类共同文明结构的基础。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代表著作包括《万古江河》、“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等。

目录

序创造现代文明新秩序自序前言从兴盛到衰颓第一章现代西方主流文明的困境第二章资本主义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病与矫正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最近发生的问题第五章西欧和美国民主化的历史过程第六章现代国家的形式与运作(上)第七章现代国家的形式与运作(下)第八章现代科技的发展(上)第九章现代科技的发展(下)第十章资本主义目前的问题第十一章最近科技发展的情形第十二章为现代文明把脉第十三章国家功能的衰变第十四章主权国家的排他性第十五章资本主义与国家的运作第十六章现代社会的松弛和解体第十七章现代科学呈现的宇宙观第十八章中国和印度形而上学所建构的“生命现象价值观”宇宙论第十九章后论

精彩书摘

资本主义兴起后,经过一百年左右,那些新兴的工业国家,例如英、美和西欧几个国家,掌握了帝国主义发展必须要夺取的资源。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跃升使得这些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至少达一个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其实是在争夺资源和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中胜利的一方,例如英、法,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失败的一方,例如德国,却必须寻求种种重建的途径,重振国家的力量。在东方,日本趁着大战之中东方市场上的空虚,应势而起成为东方第一个工业国家。于是,古典经济理论在胜利者的一方看上去又是无可指摘的发展指针。
可是,很快地,世界陷入第一次全球不景气,那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第一次面临严重的考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发生了经济萎缩并面临崩溃。欧洲出现的经济萧条主要是在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法国为了惩罚德国,也可以说是为了解除德国再兴的潜力,通过停战和约将德国的生产力基本上限制了,还将德国拥有煤铁资源的阿尔萨斯、洛林 两省交还法国。德国的工业被摧毁了,资源断绝了,德国面临空前的货币贬值,马克的币值落到谷底,百姓全面沦于贫穷。德国的经济崩溃牵动了欧洲全局,英、法也不能躲开德国经济崩溃的震撼。几乎用了二十年之久,欧洲的经济力量才重新复原。
在美国则是另外一个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欧洲移民迁入美国和加拿大。他们进入空旷而肥沃的内地开拓农场,用机器耕作大面积的田地,造就了空前的农业高产量。这些粮食和内陆的物资涌入市场,因为供过于求,农产品的价格被拉得极低。中国俗语所谓“谷贵殃民,谷贱伤农”,庞大的农村地区却是因为高产而导致经济几乎崩溃,大批百姓不再具有购买力,也拉垮了工业产品的市场。于是,工厂也面临商品滞销,不得不裁员减薪。在农民已经没有购买力的情况下,劳工大众也失去了购买力,美国经济一落千丈。那些以贷款赢利的银行和以股票吸收资本的股票市场,一个个跟着破产。许多美国工商业者血本无归,失业的群众整日排队等候求职,却没有工作机会。
欧洲、美国的经济大恐慌,牵动了全世界的经济形势。欧战期间,中国和日本的新兴工业也曾一时得到发展机会,填补西方企业撤退后在东方留下的缺洞。但是,大恐慌的浪潮到来,东方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日本因为要发展军事力量,国家公权力尽其一切资源,尤其是利用从中国掠夺的资源,帮助企业家发展重工业,因而奠定了日本“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的战争力量。中国在那个夹缝期间,也发展了一些近代工业化的基础。然而,许多私营企业在大恐慌的冲击下,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前言/序言

自序
一般言之,从欧洲发轫的现代文明,是从十六七世纪开始的。东方传来的火药炸毁了封建城堡,也因此结束了封建社会;罗盘的使用使欧洲船只可以在茫茫大洋中寻找航道;纸张和印刷使思想和信息都能保留长久,也得以传播到远处。尤其最后这一项,带来的是宗教革命和启蒙运动。欧洲人终于摆脱了天主教会长期以来的神权统治,开始寻找自己。在启蒙时代,人找到了个人的自觉,这一自觉带来的是个人主义。于是,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个人必须有所表现,才能印证上帝的神恩——这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工作积极性。个人向政府争回自己的权利,国家只是许多公民合约的共同体。科学的追寻则是在摆脱了神意的束缚后,以自己的理性追寻对于一切事物的解释。这几个方向的发展,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因为如此积极进取,这四五百年间,人类缔造了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上辉煌的篇章。
现代文明起于欧洲,扩及美洲,这一族群积极进取,经过三四百年,取得了整个美洲新大陆,又取得了印度洋、太平洋等广大地区的殖民地。欧洲人占领土地、掠夺资源、奴役劳力,凭借如此庞大的力量,主宰世界达四百年。欧美学者不断地在讨论,现代文明如何能够发展到如此的地步?但是至今几乎没有人正面地提出,西方人是如何以枪炮、组织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夺取这么一大片原居民拥有的土地,奴役欧洲以外大半人类的。
本书的各章就是叙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此处必须提出的,乃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个人的自觉”。在韦伯的理论中,资本主义下的个人仍是经过神恩的眷顾才能成全其事业;个人不能为一己之私为所欲为。国家共同体内的个人虽然有自由,而对这个共同体也有相应的责任。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以为科学万能;也有人抱持谦虚的态度,认识到未知的范围远非我们的能力能够完全理解。对技术的使用,有人竭泽而渔,也有人不敢一味“戡天而用之”,仍然保留了对自然的一分尊敬。
20世纪以来,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加上全球化以后人类文化的多元,犹太教、基督教的神恩不再能约束个人主义的脱缰而去。于是,资本主义追逐利润,压过了个人主义对自己的约束,一变而无所不用其极。在国家层面,共同体组织复杂、事务繁重,公权力的压力也压倒了个人的自由。在科学发展方面,不断追寻开拓的浮士德精神,加上知识也成了一种资本和权力,有些科学家忘记了求知本身的基本态度。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创造了空前的舒适和方便。工业化的后果,是生产量愈来愈大,取之于自然的资源也愈来愈多,终于造成了今天对自然环境的极大毁损。
综合言之,原本是人类自觉的个人主义,竟逐渐转变成只顾及自己的自私,每一个人的自私都有可能损害别人的利益之处,整个人类社会就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竞争,而不再是彼此合作的关系。更可虑者,是“自私”导致的自我封闭:人际疏离、亲情淡薄、家庭破碎、社会解体;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暖的情感,却愈来愈多彼此的利用。在人类本身解散为无数游离的个人时,占尽资源的强者和富者以暴力垄断资源,权利和权力之间不再有公平和互惠。昨天读到一个统计,最近一年来,美国自杀的人数平均每天有157人!死因大多是由于孤独、无助和工作压力产生的忧郁症!
四五百年的发展,现代文明竟走到了夕阳衔山的时光。再下一步,也许就是茫茫长夜。今天,我们也许还可以欣赏灿烂秋光,这本书只是停车沉思。然而,我们不能只是感慨。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正是我将接受重大手术的前夜,留下的叮咛也不过是尽一己绵力,提供给这一代和下一代思考,盼望人类共同缔造第二个“现代文明”,对“人/我”“群/己”“天/人”彼此的关系,有较为妥善的安排。


《史记》:开创性的历史巨著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这部鸿篇巨制不仅以其宏大的叙事跨度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础,更以其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学笔法,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体例革新:纪传体的奠基 在司马迁之前,中国史学著作多采用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依年记事,虽然脉络清晰,但在人物刻画和事件的相互联系上容易显得支离破碎。《史记》的出现,彻底革新了史学体例,确立了“纪传体”的典范。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五大部分: 1. 本纪(十二篇):以帝王将相的生平为主线,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的世系沿革和重大政治事件。这部分构成了历史的主干,体现了作者对王朝兴衰的宏观把握。 2. 表(十篇):以表格形式,系统地梳理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国家兴衰和宗室血脉,是辅助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重要工具。 3. 书(八篇):专注于记载典章制度的演变,涵盖了礼乐、律历、天文、河工、经济等诸多领域,展示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的深度。 4. 世家(三十篇):记录了诸侯、采邑的兴衰史,特别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详尽叙述,为后世研究这一分裂而活跃的历史阶段提供了最可靠的材料。 5. 列传(七十篇):这是《史记》中篇幅最大、人物最丰富的部分,集中描绘了各类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道德情操和历史贡献,包括刺客、侠客、儒生、谋士、孝子、佞臣等,极大地拓宽了历史叙事的广度和深度。 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时间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和命运的跌宕起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史识深邃:对历史规律的探寻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盛世的末期,亲历了国家从强盛走向隐忧的转折点。他的史学创作,深受其父史官遗志的影响,更是在遭受“腐刑”的巨大人生变故后,淬炼出了一种洞察人性、批判现实的独特史识。 《史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天道”与“人事”关系的深刻反思。司马迁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忠奸”评判,而是力求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普遍规律。 他敏锐地观察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而非线性的。成功的帝王未必是德行最高尚的,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如刺客荆轲、义士张良、乃至被主流史学贬抑的项羽,却可能在关键时刻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司马迁以近乎悲悯的笔触,书写了英雄的壮志未酬和个人的不幸遭遇,流露出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书中对秦朝速亡的分析尤为精辟,他并未简单归咎于秦始皇的残暴,而是深入剖析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政治哲学,揭示了权力扩张的内在悖论。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批判性思维,使《史记》具备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三、文学成就:情文并茂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杜甫对《史记》的赞誉,精准地概括了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司马迁不仅是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成功地将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完美结合。 人物肖像的塑造:司马迁的传记艺术登峰造极。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环境描写来刻画其性格,而非直接的道德评判。例如,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刘邦的“隆准而龙颜”的狡黠,都跃然纸上。尤其是在描写刺客列传时,那种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和对悲剧宿命的咏叹,感染力极强。 叙事的张力与节奏: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司马迁懂得如何运用戏剧性的结构来增强效果。他常常在事件的高潮处戛然而止,或在关键转折处留下悬念,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语言的凝练与传神:古文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当有力。《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画面感。许多经典名句,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早已融入了汉语的表达体系,成为后世引用的圭臬。 四、《史记》的深远影响 《史记》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对后世史学的影响:自汉代以后,几乎所有正史,如《汉书》、《后汉书》等,都沿袭了《史记》的纪传体框架,可见其体制的强大生命力。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唐宋的传奇、明清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无不借鉴了《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经验。许多民间故事和文学原型,都可以在《史记》中找到源头。 对士人精神的影响:司马迁忍辱负重、秉笔直书的精神,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人格和历史良知的精神象征。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激励着后世的学者和文人。 总而言之,《史记》不仅是一部记录过去辉煌与衰落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命运和道德的永恒著作。它以其博大的胸襟、深刻的洞察和精湛的文笔,成为了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磨灭的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赞叹。它兼具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优美,叙述的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时而又如同微观探针,深入到某一文化细节的肌理之中,让人领略到历史的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他没有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起高墙,而是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入他的思想迷宫,最终豁然开朗。对于非专业历史爱好者而言,这种可读性极高的叙述方式,无疑是打开深度历史思考的一把绝佳钥匙。

评分

读毕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人性”这一永恒母题的深刻洞察。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真正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终究还是人。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精英阶层的选择、普通民众的反应,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个体命运的描摹,极其生动且富有人情味。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矛盾、挣扎与局限。这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使得那些遥远的过去仿佛触手可及,让人在惊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同时,也对自身的处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是一部让人在阅读时会不断与作者进行思想交锋的佳作,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评分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处理东西方文明比较时,摆脱了传统上那种简单的优劣对立框架,转而采取了一种更具兼容性和动态性的视角。他清晰地指出了不同文明在面对生存压力和内部演化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长远后果。这种跨文化、跨时空的横向对比,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很多过去被我们固化理解的概念,在作者的重新审视下,变得流动而富有弹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着一张巨大的文明互动图谱,思考着究竟是哪些核心价值塑造了今日世界的格局。这不仅仅是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可能性”的哲学思考集。

评分

这部作品的视野之开阔,视角之独特,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时间长廊尽头的智者,俯瞰着人类文明兴衰更迭的波澜壮阔。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和驱动力。尤其是在探讨不同文明之间互动与碰撞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我们今日所处的境地,是否也正是在历史某个关键节点的重演?书中对“变局”二字的拿捏,精妙绝伦,它不是一个突发的事件,而是一个漫长酝酿、最终爆发的过程,其间的微小征兆和关键转折点,都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并加以阐释。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穿透历史迷雾、理解当代世界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

装帧精美,捧在手中确有厚重之感,但这并非徒有其表。内容上的深度与广度,完全配得上这份珍藏的体面。它引发了我对于知识传承方式的思考。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拥有一部体系完整、论证扎实的著作,进行一次完整、深入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仪式感。它催促着读者慢下来,去消化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洞见,而不是满足于快速的摘要和结论。每一次翻阅,都能在旧有的认知上添砖加瓦,甚至推倒重建,那种与智者对话的满足感,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已经习惯了在京东买书,正版,送货快,会一直支持

评分

好书不厌百回读,啦啦啦

评分

做活动优惠买入,储备待读。

评分

老人家说好就是好啊啊啊啊

评分

正版,送货快,家里的东西都选京东。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需要调货的一本书,也比我想象得快,京东的服务就是好

评分

凑齐一套,许倬云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大家之作你值得拥有的经典,下次还来,振聋发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