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美国文学的旗帜人物,福克纳对自己的作品褒贬不一,《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是他自称的心爱之作、得意之作,在这个“得意系列”中,他还常常提到《去吧,摩西》。
2.福克纳有个非常爱戴的黑人老保姆卡洛琳?巴尔大妈,她去世后福克纳写下了被评论家认为是*深情的散文,《去吧,摩西》则是福克纳献给她的深情长卷。蒋方舟说:这本书把自己看哭了。对这本书,福克纳非常看重,在书付印之时,他特别交代:“不得改动标点符号或句子结构。”
3.福克纳的作品,向来极其挑战读者的阅读力,而《去吧,摩西》则是美国南方风情画卷的文字展示,娓娓道来,诗意浓郁,读之轻松畅快。
4.福克纳研究专家、翻译家李文俊心血译作,全新出版。
内容简介
《去吧,摩西》是一个由两个中篇、五个短篇组成的系列小说,福克纳认为它也是一部长篇小说:
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子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领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
七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又共同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关于南方荣耀和传统的画卷,宛如一曲凄美的挽歌。这些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缩影,是整个南方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
福克纳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1949年因“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福克纳是南方诸州的伟大史诗作家,涵盖了其所有的背景:那是一个建筑在廉价的黑奴劳动上的光荣的过去,经历了一场内战并遭失败,从而毁灭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结构所必需的经济基础,那种挫折的过渡时期延伸得时间颇长又令人痛苦;还有一点,一种工业的和商业的未来摆在面前,其生活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令南方人感到陌生,怀有敌意,南方人只得逐渐能够并且乐于适应这种生活。福克纳的小说是这种痛苦的过程的一种持续的而又不断深化的描绘,他对这个过程十分熟悉,并有切肤的感受,因为他实际上就来自这样一个家庭,那家庭不得不吞食失败的苦果,一直吃到被虫蛀咬的果核:贫困、腐败、众多而又姿态各异的堕落。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读了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莫言
《去吧,摩西》一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提供了一整个时期的历史画面,概括地反映了美国南方本质的一些问题。用福克纳自己的话说,这里的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缩影,是整个南方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李文俊
目录
总序
译 序
谱系图
本书主要人物表
话说当年
灶火与炉床
大黑傻子
古老的部族
熊
三角洲之秋
去吧,摩西
+X4
精彩书摘
话说当年
……
1
艾萨克?麦卡斯林,人称“艾克大叔”,早过七十都快奔八十了,他也就不再实说自己的年纪了,如今是个鳏夫,半个县的人都叫他大叔,但他连个儿子都没有a
这里要说的并非他亲身经历、甚至亲眼目睹的故事,经历与目睹的是年纪比他大的表亲麦卡斯林?爱德蒙兹,此人乃是艾萨克姑妈的孙子,说起来是家族中女儿一支的后裔,不过却是产业的继承人,到一定时候又会是赠予人,这份产业原先有人认为而现在仍然有人觉得该是艾萨克的,因为当初从印第安事务衙门那里得到土地所有权状的是姓他那个姓的人,而住在这儿的他父亲手下的奴隶的有些后裔直到如今仍然姓他的这个姓。可是艾萨克本人却不做此想:——二十年来他一直是个鳏夫,他一生中所拥有的东西里,无法一下子塞进衣袋并抱在手里拿走的就是那张窄窄的铁床和那条沾有锈迹的薄褥子,那是
他进森林野营时用的,他去那里打鹿、猎熊、钓鱼,有时也不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喜欢森林;他没有任何财产,也从来不想拥有,因为土地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所有的人,就跟阳光、空气和气候一样;他仍然住在杰弗生镇一所质量低劣的木结构平房里,那是他和他女人结婚时老丈人送的,他女人临死时把房子传给了他,他装作接受了,默许了,为的是讨她喜欢,让她走的时候心里轻松些,不过尽管临终有遗言关照,这房子并非他的由法院判定有正式遗嘱规定而具有永久所有权的产业,正式说法是不是这样可不清楚,反正是这么回事,而他留着房子仅仅是为了让他小姨和那几个外甥有地方住,他老婆死后他们便跟他住在一起,也是为了自己可以住其中的一间,老婆在世时他就是这样住的,她那时也愿意他这样住,如今小姨和外甥们也这样,他们愿意他这样住,直到他去世,至于死后
这并非他亲身经历、甚至亲自记得的,仅仅是从表外甥麦卡斯林处听来的,是耳闻而得的陈年旧事,他这外甥出生于一八五○年,大他十六岁,由于艾萨克这棵独苗儿出生时父亲已年近七十,所以与其说麦卡斯林是他外甥还不如说是长兄,或者说简直就是他父亲而非外甥与哥哥,这故事发生在早年间,那时候
……
前言/序言
译序
李文俊
……
不难看出,《去吧,摩西》一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提供了一整个时期的历史画面,概括地反映了美国南方最本质的一些问题。用福克纳自己的话说,这里的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缩影,是整个南方发展和变迁的历史”。《熊》里也写道:“这部编年史本身就是一整个地区的缩影,让它自我相乘再组合起来也就是整个南方了。”作者采取了“系列小说”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舍弃一般交代性的笔墨而集中经营戏剧性强烈、诗意浓郁的场面,从而获得一种史诗般的效果。在人物塑造上,这本书一方面刻画出艾萨克?麦卡斯林这样的形象,他代表了白人的良知,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了路喀斯?布钱普灵魂的深处。他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不屈不挠与聪明才智生存下去的黑人的代表。福克纳一直认为黑人很顽强,他们是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最终得到自由的。书名的典故也透露了这层意思。《去吧,摩西》原来是一首著名的黑人灵歌的标题。里面唱道:
去吧,摩西,
在遥远的地方埃及,
告诉年迈的法老,
让我的人民离去。
那时候以色列归埃及管辖,
让我的人民离去,
压迫太厉害他们无法忍受,
让我的人民离去。
“这是上帝的旨意。”勇敢的摩西说,
让我的人民离去,
不然我要杀死你的长子,
让我的人民离去。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书中所写的当时存在于美国南方的第三个种族的代表——山姆?法泽斯。他不但是个优秀的猎人,而且是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孑遗。书里写道:他给艾萨克“讲往昔的时日与种族的事情”,当时,土地的所有权“其实……是渺不足道的”。艾萨克在他的熏陶下,终于摆脱了自己与庄园的关系,当了一个像耶稣那样自食其力的木匠。他说:“是山姆?法泽斯使我得到了自由。”山姆?法泽斯这个形象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
《去吧,摩西》并非一本独立的书,而是威廉·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其英文原名为 "Go Down, Moses"。这个集子中的故事在福克纳的文学宇宙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幅关于南方,特别是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 County)及其居民——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们——的生活画卷。这些故事,尽管篇幅各异,却以一种惊人的默契,探讨着根植于历史、土地、血脉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主题。 “天下大师·福克纳作品”的副标题,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本书所属的范畴。威廉·福克纳,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其颠覆性的叙事技巧、深邃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美国南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非线性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矛盾、挣扎与救赎的世界。而《去吧,摩西》正是他文学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驾驭宏大主题与细腻情感的能力。 集子中的核心人物,特别是斯努普·麦卡斯林(Snoop McCaslin)家族,构成了故事的血脉纽带。这个家族的成员,白人与黑人(或带有非洲血统)的混血后代,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以及与土地之间深厚而充满张力的联系,是理解这些故事的关键。福克纳在这里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个种族隔离的美国南方,而是通过人物的血液、情感和经历,展现了跨越种族界限的复杂人性。 《去吧,摩西》中的故事,很多围绕着“猎杀”这一行为展开。然而,这并非简单的野外狩猎,而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仪式。猎杀,尤其是对一头名为“山姆·巴格(Old Ben)”的巨大雄狮的追捕,成为了一个贯穿多个故事的母题。这头雄狮,象征着自然的力量,象征着古老、野性、不受人类驯服的生命。对它的追捕,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挑战,也是对自身内心深处野性与原始欲望的探寻。每一次的追捕,都不仅仅是关于技巧和勇气,更是一次关于责任、恐惧、尊严和死亡的哲学思考。 在这些故事中,土地,特别是那片被称作“亚历山大·麦卡斯林森林(Alexandre McCaslin’s forest)”的土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片森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历史的承载者,是家族记忆的容器,是人物精神的寄托。它承载着白人拓荒者的梦想与罪恶,承载着黑奴的血泪与坚韧,承载着原住民的古老智慧与失落。土地的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人物的命运;土地的每一次守护,都体现着人物的良知与责任。福克纳对土地的描绘,充满了诗意与力量,他让读者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感受到它与人类情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去吧,摩西”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摩西,这位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奔向自由的先知,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召唤的符号。它暗示着一种摆脱束缚、寻求解放的渴望,一种面对困境、承担责任的勇气。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或多或少地被这种“去吧”的呼唤所驱动,去面对他们的过去,去承担他们的现在,去追寻他们的未来。这种“去吧”,或许是离开家园,或许是面对内心的恐惧,或许是承担家族的罪责,也或许是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集子中的人物塑造,是福克纳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笔下的角色,复杂而真实,他们身上同时存在着光明与黑暗,善良与残忍,希望与绝望。比如,像萨姆·多德(Sam Dodd)这样的人物,他既有面对白人压迫时的机智与反抗,也有在个人情感上的挣扎与痛苦。而像伊克·麦卡斯林(Ike McCaslin)这样的角色,他身上体现了对土地和自然的纯粹热爱,以及对家族历史的深刻反思。福克纳对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让他们仿佛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共同谱写了南方历史的悲歌与赞歌。 故事中的“罪”与“赎罪”,也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殖民历史带来的罪恶,尤其是对原住民的侵占和对黑奴的奴役,给南方留下了深刻的创伤。福克纳并没有回避这些历史的黑暗面,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展现了这些罪恶如何一代一代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赎罪”,则成为了一种可能,一种在面对罪恶时,人物试图寻找的道路。这种赎罪,或许是通过承担责任,或许是通过对自然的敬畏,或许是通过对人类尊严的坚守。 福克纳的叙事手法,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常常运用意识流、多视角叙事、非线性时间结构等技巧,让故事的讲述变得充满挑战,却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读者需要跟随人物的思绪,穿越时间的迷雾,去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也使得故事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 《去吧,摩西》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南方故事的集合,它更是一次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反思。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展现了历史的重量,也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渺小与伟大。福克纳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历史和自然时的挣扎、抗争与选择。 总而言之,《去吧,摩西》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人物、壮阔的场景、深刻的主题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瑰宝。阅读这部作品,如同走入一段曲折而充满回响的历史,你会感受到土地的呼吸,血液的流动,以及灵魂深处的呐喊。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寻找理解、面对真相、承担责任的漫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