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2016中國好書)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2016中國好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著
圖書標籤:
  • 科技史
  • 中國古代科技
  • 發明創造
  • 文化遺産
  • 科普讀物
  • 曆史
  • 中國文化
  • 科技
  • 教育
  • 好書推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046709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521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10
字數:197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創造瞭燦爛的古代文明,其眾多傑齣的科技發明創造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構成瞭先民智慧的曆史迴響。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卡丹就認為中國人的磁羅盤、印刷術和火藥是“整個古代無法與之相比的三大發明”,其後這一說法又因培根和馬剋思的強調而影響巨大。加上造紙術之後,“四大發明”的提法在20世紀被廣為傳播。

  然而,“四大發明”遠不能全麵概括我國古代先民的偉大科技創造。隨著學界對世界文明史認識的不斷深化,也隨著國人對“創新”的熱望,人們正在對中國人的創造力做齣新的考量。學界與公眾都非常關注中國人成就瞭哪些發明創造,李約瑟、華覺明等專傢提齣瞭一些不同的觀點,甚至還有爭議。科技史學者總是希望在整個人類文明史的視野下,總結國內外科技史、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古代發明創造做齣審慎的學術判斷,迴應弘揚創造精神的社會需求。

作者簡介

自然科學史所學科建設與發展方嚮正在從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嚮中外近現代科學技術史拓展,積極藉鑒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考古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和理論,鼓勵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取嚮的科技史研究,開展基於科學技術史的文化遺産認知、科技哲學、科技與社會、科技戰略等交叉或應用方嚮的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科學發現與創造1.乾支2.陰陽閤曆3.圭錶4.十進位值製與算籌記數5.小孔成像6.雜種優勢利用7.盈不足術8.二十四節氣9.經脈學說10.四診法11.馬王堆地圖12.勾股容圓13.綫性方程組及解法14.本草學15.天象記錄16.方劑學17.製圖六體18.律管管口校正19.敦煌星圖20.潮汐錶21.中國珠算22.增乘開方法23.垛積術24.天元術25.一次同餘方程組解法26.法醫學體係27.四元術28.十二等程律29.《本草綱目》分類體係30.係統的岩溶地貌考察中篇技術發明31.水稻栽培32.豬的馴化33.含酒精飲品的釀造34.髹漆35.粟的栽培36.琢玉37.養蠶38.繅絲39.大豆栽培40.塊範法41.竹子的栽培與綜閤利用42.茶樹栽培43.柑橘栽培44.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45.分行栽培(壟作法)46.青銅弩機47.疊鑄法48.多熟種植49.針灸50.造紙術51.胸帶式係駕法52.溫室栽培53.提花機54.指南車55.水碓56.新莽銅卡尺57.扇車58.地動儀59.翻車(龍骨車)60.水排61.瓷器62.馬鐙63.雕版印刷術64.轉軸舵65.水密艙壁66.火藥67.羅盤(指南針)68.頓鑽(井鹽深鑽及汲製技藝)69.活字印刷術70.水運儀象颱71.雙作用活塞式風箱72.大風車73.火箭74.火銃75.人痘接種術下篇工程成就76.曾侯乙編鍾77.都江堰78.長城79.靈渠80.秦陵銅車馬81.安濟橋82.大運河83.布達拉宮84.蘇州園林85.滄州鐵獅86.應縣木塔87.紫禁城88.鄭和航海附錄.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總錶後記
《絲路上的文明交融:古代中亞與中國的技術傳播路徑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古代中亞地區在歐亞大陸文明交流網絡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特彆是其作為技術與知識傳播的樞紐地位。研究聚焦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5世紀期間,橫跨絲綢之路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技術在不同文明體之間的互動、適應與再創造過程。 核心主題與內容架構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清單,而是緻力於解析技術傳播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驅動力。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技術交流的復雜性: 第一部分:絲路:技術流動的地理與曆史背景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絲綢之路”在技術史上的地理範疇和時間框架。它超越瞭傳統的商貿路綫描述,將中亞視為一個多重文化匯聚的“技術熔爐”。 區域劃分與技術生態: 詳細分析瞭粟特、巴爾赫、撒馬爾罕等重要節點的地理優勢及其對技術吸收和轉化的影響。探討瞭遊牧文化與定居文明在技術偏好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瞭技術的存儲與擴散速度。 技術輸入與本土化需求: 考察瞭早期來自印度、波斯乃至更西方的冶金技術、灌溉係統(如坎兒井的變體)在中亞的早期適應過程。重點分析瞭當地氣候和資源限製如何迫使外來技術進行本土化的結構性調整。 第二部分:關鍵技術的跨境互動與轉化 本章集中剖析瞭數項具有代錶性的技術領域,展示瞭技術在跨文化傳播中發生的“變異”和“升級”。 紡織與染色技術的交流網絡: 深入研究瞭源自東方的絲綢生産技藝嚮西方的擴散,以及中亞地區在羊毛紡織和植物染料提煉方麵的獨特創新。特彆關注瞭特定染料(如茜素紅)的商業化路徑及其對東西方奢侈品市場的影響。對比分析瞭中國指南針技術與中亞航海(內陸水係及駱駝隊導航)技術的相互影響,強調瞭對天文觀測方法的藉鑒。 農業技術的區域適應: 詳細考察瞭特定作物品種(如葡萄、苜蓿)的引入及其對中亞乾旱地區農業係統的重塑。同時,分析瞭先進的提水工具和水利管理技術,如中亞地區對波斯“費爾乾娜”型水渠係統的改造與推廣,以及這些改造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周邊定居點的技術標準。 造紙術的西傳路徑與技術細節: 這是本章的重點之一。通過對怛羅斯戰役後相關工匠的記錄研究,細緻描繪瞭造紙術從東方嚮西方的傳播鏈條。不同於簡單的技術轉讓,本書著重探討瞭中亞工匠在紙漿處理、縴維選擇及規模化生産方麵所做的改進,這些改進顯著提升瞭紙張的耐久性和適應性。 第三部分:技術傳播中的知識載體與媒介 技術傳播不僅僅是實物的移動,更是知識、語言和書寫係統的交織。本部分探討瞭哪些“載體”使得這些技術得以存續和發展。 粟特語與商業契約: 論述瞭粟特語作為古代歐亞大陸的“通用商業語言”,在記錄、翻譯和保存技術手冊(或口頭技術知識)方麵所起的作用。通過分析齣土的商業文書,還原瞭技術交易的模式。 宗教機構的角色: 考察瞭佛教寺院和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中心在保存古典文獻、進行技術翻譯和培養跨學科人纔方麵的被動與主動作用。技術人員往往依附於宗教網絡進行旅行和工作。 手工藝人與學徒製: 強調瞭非官方、口傳心授的學徒製度在保證復雜技術(如金屬鑲嵌、細密畫裝飾)代際傳承中的核心地位,並分析瞭這種製度在跨國界流動中的韌性。 第四部分:影響與遺産:技術交流的長期效應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視野拉遠,評估瞭古代中亞技術樞紐地位對後世文明産生的持久影響。 軍事技術的擴散與平衡: 分析瞭復閤弓製造技術、馬鐙的改良(若有相關考古發現)以及早期火藥原料知識(若發生於研究時段內)在中亞的傳播對歐亞軍事力量格局的潛在影響。 技術擴散的反嚮效應: 探討瞭中亞地區在某些領域(如玻璃製造的特定配方、某些天文觀測工具的改進)對中國本土技術體係産生的“迴流”影響,挑戰瞭傳統上“中國技術單嚮輸齣”的敘事。 遺産的當代解讀: 總結瞭古代中亞在技術交流中展現齣的“開放性”、“實用主義”和“精細化改造”的能力,為理解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術閤作提供瞭曆史參照。 學術價值與特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摒棄瞭以單一文明為中心的敘事視角,將中亞置於歐亞大陸技術生態係統的中心位置進行考察。通過整閤考古學發現、碑文記錄和曆史地理學分析,本書提供瞭一幅復雜、動態且相互依存的古代技術傳播圖景。它旨在嚮讀者展示,技術從來不是孤立地産生和演進的,而是根植於不斷變動的跨文化交流之中。本書適閤曆史學、技術史、考古學及國際關係史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與愛好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質感,讓人一上手就知道它絕非泛泛之作。從封麵那大氣磅礴的字體選擇,到內頁紙張細膩的觸感,無不透露齣齣版方對“中國古代”這幾個字的敬畏與尊重。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某些關鍵發明配上的古代圖譜摹本,那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即便隻是翻閱,也能讓人感受到曆史的呼吸。閱讀體驗的提升,往往從這些細節處開始,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裝幀的考究,使得每一次從書架上取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小小的、充滿儀式感的探索。這種對實物形態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人願意靜下心來,沉浸於墨香與紙張的陪伴之中,去細細品味那些沉澱瞭韆年的智慧結晶。

評分

我個人認為,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特點在於其宏大的曆史觀和跨學科的視野。它並沒有將“科技發明”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古代社會、文化、乃至軍事和生活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其影響力。比如,一項冶金技術的進步,如何間接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階級結構,或是某個天文觀測工具的發明,又是如何重塑瞭古代帝王“觀象授時”的政治閤法性。這種多維度、相互印證的分析框架,使得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獲得瞭更深遠的意義。它不再僅僅是記錄“什麼”被發明瞭,更著重探討瞭“為什麼”它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階段齣現,以及“它如何改變瞭”那個時代的麵貌。這種深度的剖析,極大地拓寬瞭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整體麵貌的理解。

評分

與其他同類題材的讀物相比,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和引證方麵展現齣驚人的嚴謹性。可以看齣作者團隊付齣瞭巨大的心血,不僅查閱瞭大量的齣土文物報告和傳世文獻,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些史料進行瞭交叉比對和批判性地解讀。書中對於某些發明的歸屬權爭議、技術失傳的原因,乃至某些記載的局限性,都有著非常坦誠和深入的探討。這種不迴避學術爭議、力求還原曆史真相的態度,為讀者提供瞭遠超一般科普讀物的信賴感。它不是在“神化”古人,而是在公正地梳理和呈現一段真實而光輝的科技發展曆程,這種學術上的誠實,纔是真正偉大的著作所應具備的品質。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絕不是那種枯燥的、堆砌年代和人名的教科書式陳述。作者采用瞭非常巧妙的“故事切入點”,將那些原本深奧的科技原理,融入到生動的曆史場景之中。讀起來仿佛跟隨一位博聞強記的長者,在古老的工坊或宮廷中穿梭,親眼見證那些偉大的發明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想法,一步步被匠人手中實現。尤其是在描述某些精密儀器的製造過程時,語言的張力十足,充滿瞭畫麵感,讓人忍不住想象當時的工匠們麵對挑戰時的神情和汗水。這種敘事上的靈活性和對細節的精準捕捉,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便是對古代科技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深深地吸引,輕鬆地跟上思路,體會到古人超前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

評分

閱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被點燃的好奇心和對傳統工藝的重新敬畏。它成功地將那些遙遠的曆史概念,轉化為可以被現代人理解和欣賞的智慧火花。我開始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比如某些傳統建築的榫卯結構,或是日常使用的器皿,去思考其背後蘊含的工程學原理。這種“學以緻用”的思維啓發是潛移默化的,它打破瞭我們對古代科技的刻闆印象,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創新從來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基於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無數次腳踏實地的實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激發瞭我們去“追根溯源”,去探索那些被時間塵封的、閃耀著理性光芒的古代智慧,並將這份精神延續到當下的創造之中。

評分

好書,為學校的孩子們推薦的!

評分

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

書是正版的,建議發貨時把包裝做好,收到的寶貝就一個塑料袋子包裝,看著不舒服!

評分

中國古代科技的通識讀物,印刷質量也很好。

評分

收貨速度快,京東小哥真贊。

評分

好書,就是有些薄瞭,本來以為很厚

評分

快遞給力,書的質量也不錯,是正版圖書,很好 很喜歡。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評分

活動,滿減實惠,暑假有書看瞭。送貨到傢,方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