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鸭长明 著
图书标签:
  • 随笔
  • 散文
  • 文学
  • 名家
  • 经典
  • 中国古典文学
  • 日本文学
  • 文化
  • 阅读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7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2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觉得它(徒然草)的文调谐和有致,还是余事;思路的清明,见地的周到,也真不愧为一部足以代表东方固有思想的哲学书。

——郁达夫

《徒然草》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件很愉快的事。

——周作人

今夜重读《徒然草》,兼好法师那样淡然而又冷静地描绘着他其实热烈地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美因为无常显得更美,万事因为皆难前定才能显得真实不乱。

——席慕蓉


内容简介

《方丈记》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的巅峰之作,作者鸭长明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这部作品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日本珍视为文化瑰宝。

《徒然草》是一部内容广博的散文随笔。作者吉田兼好将一生的丰富阅历和明达见识融入到简短随性的文字中,既有处事警语、经验感悟,又不乏奇闻逸事、四时风物。当这幅由243段短文构成的长卷缓缓展开时,日本镰仓末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吉田兼好汰尽浮华的禅悟之心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鸭长明生于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因和歌和琵琶双艺皆臻,被后鸟羽上皇提拔。生逢乱世,又迭遇天灾人祸、仕途失意,遁入深山,至死不出。

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歌人、随笔作家。他出身望族,精通儒、佛、老庄之学,以歌人身份活跃于文学领域。赏识他的后宇多上皇驾崩后,年约三十的兼好旋即遁世出家。兼好出家后,云游四方、大长见识。其作品除《徒然草》外,尚有和歌集《兼好法师集》。

译者简介;

王新禧,福建福州人,日本文化爱好以及研究者,写作十余年,在各大报刊发表文字三百余万字,著有《宛若梦幻:日本妖怪奇谭》等书。翻译有日本小说《怪谈》、《平家物语》、《雨月物语》、《春雨物语》等。



精彩书摘

译序

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方丈记》、《徒然草》与《枕草子》因题材相近,内容幽玄静美、笔致清雅简洁,故合称日本古典随笔三璧,代表了日本近古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不过,虽然三部作品在声名、评价、艺术美等方面并驾齐驱,但细加比较,仍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大不同。《枕草子》作为宫廷女性的散文集,诞生于光鲜织锦、华丽灿烂的平安朝最盛期,文风绮丽、明快柔美,充满着风花雪月。而《方丈记》与《徒然草》却诞生于干戈战乱、民不聊生的镰仓初期及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事不稽古,多灾多难、人心惶惶。作者鸭长明和吉田兼好都有极好的汉学与和歌修养,也都曾奉仕朝廷,其后皆失意出家。他们有着相近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感悟,所处的时代背景又一样地充满苦难艰危,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对内心安宁的追求,令他们最终选择了相同的归宿:远离尘嚣、隐遁山野。而他们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带有隐士气质,烙上了哲思批判、悲观反省的印记,见解精辟、深邃警世。所以,《方丈记》与《徒然草》在精神内核上是有别于《枕草子》的。如果说《枕草子》是贵族文学新形式的延伸,那么《方丈记》与《徒然草》就是隐士文学的滥觞与元典!

一、《方丈记》——无常是苦,隐逸最乐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琵琶名手。他生于神官世家,小时候被寄居在祖母家,由祖母抚养长大。二十岁左右,父亲与祖母相继去世,了无牵挂的鸭长明弃家游学,开始专心研究和歌及乐曲。先是拜著名歌僧俊惠为师,钻研歌道;随后又师从大音乐家中原有安,学弹琵琶。因两艺皆臻妙境,中年时受到后鸟羽上皇赏识,被任命为和歌所的“寄人”(负责选定、创作和歌的官员),从此活跃于宫廷及和歌界,作品被选入《千载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

鸭长明出身平平,以非贵族身份而获上皇提拔,参与敕撰和歌集的编辑,可说是破格的荣耀。他不仅长于和歌,而且熟稔汉诗汉文,有着厚实的汉文学修养和造诣,深得同时代文人公卿的钦仰。对他青眼有加的后鸟羽上皇,因他父祖皆是贺茂御祖神社的神官,便又推荐他出任下鸭神社神官,孰料遭到鸭长明同族的激烈反对,不能如愿。生逢源平争霸的大乱世时代,又迭遇天灾人祸,再加上家道中落、仕途失意,饱经忧患的鸭长明心灰意冷,于五十岁时舍弃官禄、遁世出家,入大原山隐居,后迁至日野山,至死不出。

《方丈记》即为鸭长明隐匿日野山时,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其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之“白眉”(最高峰)!全书共十三节,以简洁流利的和汉混合文体写成,笔意严整而富有感情,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从感慨世事多艰、人生虚幻出发,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生动写实地描述了平安末期悲惨的“五大灾厄”:大火、旋风、地震、迁都、饥荒。借社会的苦难揭示出人世无常、生存不易的道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社会现实转向了隐居生活和内心世界。先是自述身世,接着书写隐遁大原山,后又迁移日野山筑庵,以清雅的笔墨,记述了方丈之庵中闲寂的生活,同时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烦恼。到最后直率地袒露心扉,为能否安于清贫而自我深省。全书措辞佳美、浑然天成,结构巧妙、格调高逸,奠定了鸭长明“日本中世隐士文学鼻祖”的崇高地位。

作为一部流传千古的名作,《方丈记》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主因在于其贯穿始终的无常思想,与大和民族纤细感性的内心世界高度契合,故而能引发日本人民长久的共鸣,并视之为万代不易的文化瑰宝。

无常观在日本人的精神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成为其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这与日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列岛四面临海,远离大陆,从远古开始就不断受到海啸、地震、台风等天灾的侵袭。在此恶劣条件下,日本人自然产生了“生命无常”的思想。而古日本不但灾害频仍,兼且战祸不断,特别是在鸭长明所处的平安末期,矛盾尖锐、冲突频繁,源平相争导致的连场兵戈,令人民饱受苦难。战士血流尽、百姓泪流干,人们命如微露、祸福难料,内心挣扎苦闷,却又无可奈何,唯有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的“空观”与因果宿命论中,寻求解脱。

鸭长明半生颠沛,虽为著名歌人,又有上皇知遇之恩,但身处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过渡的激荡时代,天皇制衰落,武士阶层暴起,社会动荡不安,亲身所经历的种种巨灾大变及人祸纷争,令他对人生苦短、诸行无常的认识尤其深刻。油然而生的幻灭感,促使他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无常思想和强烈的悲哀情绪。《方丈记》的开篇,他就以流水、泡沫来比拟世间万象,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灭亡,都在瞬息变幻间。流水不归、世无常态,世事的不变只是暂时与相对的,变化无常才是永恒与绝对的。接着他又将人与宅邸,比作牵牛花上的露珠,叹息人生短暂、生命虚幻。这脆弱易变的无常之苦,是他时时都希望摆脱的梦魇。

然而看似平常的无常,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人人皆在无常中,谁又能轻易摆脱?于是鸭长明一面悲叹自己生于末世,发出近乎绝望的呼号,一面又不停地在无常中寻出路、在变化中求新生。为此,他离开旧宅,遁入深山,匿居于山麓方丈小庵中,渴求在隐逸中找到幽静之乐。这里有自然的山野风光、有静僻的修行环境,更不乏真率的质朴人情,鸭长明在此发思古之幽情、抒怀旧之蓄念,细细咀嚼着人生的况味。他蔑视奢华、超脱死亡,以天地万物为邻、与琴书佛典为伴,怡然忘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世俗的一切经营和纷争都已不在乎,一应物质上的享受也都已不在意。自我放逐所得到的报酬,是蓑衣、拐杖、闲趣、佳景,以及“知己知世、无欲无往,但求宁静,无愁最乐”的状态和心境。终于,红尘中的种种羁绊远去了,精神上的真正自由来临了。清亮的月色,照进了闲寂的方丈之庵,也照进了所有淡泊名利、笑任晴雨的心。

二、《徒然草》——意境优美、精辟警世的古典微博

《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歌人、隐士、随笔作家。他出身于作为神祇官世家的卜部氏一族,俗名卜部兼好,因居于京都吉田感神院,故被称为吉田兼好。

兼好的家族世代掌管朝廷祭祀,是有名的望族。在此家庭背景下,他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佛、老庄之学。青年时期,他又师从和歌大师二条为世,以歌人的身份活跃于文学领域,与净弁、顿阿、庆运并称为“和歌四天王”。1301年,他出仕朝廷,历任六位藏人、左兵卫尉,但限于神官家庭出身,很难位列公卿。当提拔赏识他的后宇多上皇驾崩后,他旋即决定遁世出家,修持于比睿山横川。彼时大概三十岁。

兼好出家后,过着四处化缘、清贫简朴的生活,有时甚至要靠织席维持生计。他云游了全国诸多地方,大长见识,晚年在仁和寺附近的双冈居住,1350年卒于伊贺。其作品除了《徒然草》外,尚有个人和歌集《兼好法师集》。另有不少和歌作品收录于《续千载集》、《续后拾遗集》、《风雅集》中。

兼好所生活的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是古日本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代之一,旧制度崩溃,平安朝以来的价值观和贵族文化也从根本上开始动摇,新兴的武士阶级彼此间争权夺利,分庭抗礼;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得本已混乱的状况更雪上加霜。兼好作为一个下层贵族,既目睹了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又了解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他想改变这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只好选择了遁世。因为遁入空门,使他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以从自由的立场凝视世间,深刻地思考一切,同时还能保持旁观者应有的清醒。

兼好前半生在朝,主管宫中总务与膳事,官职虽不高,却能够结识到不少公卿大臣,有机会了解诸多宫廷掌故,可谓交游广阔、人情练达;后半生出家,闲云野鹤、妙悟佛谛,看透世事空幻无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再加上其本身性情中和、博通诸学,故而笔下文章趣味渊雅、见识明达,言简而又能尽兴。《徒然草》就是这样一部佳作。

“徒然”一词,在日语中意为无聊、寂寞;“草”指草子,指用假名写就、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随笔、日记或民间故事等。《徒然草》的书名便是仿古书体例,摘取首句的头两字而得。全书写于1324—1331年间,由序段与243段互不相连、长短不一的随性文字组成。与《方丈记》相比,其内容更为驳杂深广,视野更为开阔高远,包括了自然观、艺术观、人生观、伦理观、无常观、处世警语、经验感悟、掌故考据、奇闻逸事等等,全都是兼好兴之所至、有感即发而写下的随想、批判、评论、良言,颇似今时流行之微博。所不同的是,兼好的微博不是写在新浪、腾讯上,而是记于墙壁、纸片或经卷背面。当其辞世后,著名武将、歌人今川了俊命人搜其遗稿,于伊贺得歌稿五十页,又于吉田感神院墙壁及经卷抄本背面,得随笔若干,遂结集成此书。

由于吉田兼好写作这些文字的目的,只是为了排遣长日无聊,生前从未想过要传诸后世,因此其一直处于灵光乍现、漫然书之的创作状态中。虽说是即兴创作、信手拈来,但精练坦荡,字字都凝结了作者的智慧结晶和深刻见解,短则三言两语、长则细描详绘,将儒、道、佛理寓于简单通俗中,而行文又能将汉文日语融冶一炉,真实、风趣、质朴,汰尽浮夸虚妄,闪烁着古老辩证法思想的光芒,将他人生的经验、体会、彻悟尽都囊括其中。虽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是以沧桑之心发禅悟之语,静谧而超脱,于不拘一格间尽显灵韵,使人读后留下无穷的怀想和思索。

吉田兼好曾为官、又为僧,繁华看尽、行脚四方,其社会视野自然比较开阔。与这样的人生相对应,《徒然草》的着墨重点,也不外两类:一类载宫廷见闻、禁中逸事、规章典仪,满溢贵族趣味与怀古幽情;另一类记寺庙人事,并以佛教之世界观,注视自然变化与事物变迁,对人生百态发表了坦率的批评和议论。这两类文字在内容上包罗万象,自然、爱情、事业、忧患、求道、居家、历史、怪谈……举凡当时世俗与空门所涉之人事,应有尽有。公卿贵族、武士、僧侣、艺人、工匠等各阶层人物纷纷登场,实录世间万态、感悟伦常情爱、抒写四时风物、品评衣食住行,宛如一幅描摹镰仓末期社会的长绘卷,将彼时的朝野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如果仅有内容上的丰富,尚不足以使《徒然草》傲立日本文学史数百年而不衰。其思想层面的深邃广阔、文笔的生动超妙、意境的悠然娴雅,不但予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更发人深省、启迪智慧。这才是它光芒四射,倾倒整个大和民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日本人的审美倾向与生活态度直到如今的主因所在。

《徒然草》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文字美。全书以纤丽绵密的古日文结合洗练简洁的古汉文写成,字里行间细腻蕴藉、雍容灵动。由于作者有着深厚的汉学修养,因此立意布局多仿中国古典笔记,遣词造句讲究典雅,同时频繁借鉴化用古中国的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墨艳笔健,令作品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动人韵味。那既朴素又辛辣、既风趣又不油滑、超脱而不空疏的文字,将吉田兼好的个性情趣与中世的审美意识完整地投射其上,观之赏心悦目、读来唇齿留香,对后世文学作品的行文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拙译在文风上,特意采用文言的方式,就是为了保持原书中这种古典的文字美。

如果说文字美属于外在的表现,那么《徒然草》所具备的智慧美与意境美,则展现了其内在的高品质。

兼好以大杂学家的身份,跨越了千百年的时间之河,将先贤古圣、文章大儒都视为良友,汲取中日思想家、宗教家、哲学家的学问精华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徒然草》中多处援引《道德经》、《论语》、《庄子》、《尚书》、《昭明文选》、《白乐天诗集》、《古今和歌集》等古书的辞句与观点,结合自身睿智、幽默、带有寓言性质的小故事,采用碎片式、积木式、插花式等叙述方式,安排于匠心独具的话题排列中,纵谈妙论、至理迭出,尽显机智与渊识,耐人寻味。

此外,在肯定贵族式的教养、学识的同时,面向庶民阶层,兼好也充分肯定了专家、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修养的不断提升与技艺的日益精进密切相关。风度姿容、谈吐礼仪也是他评价人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徒然草》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问、才艺方面,更有诸多生活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兼好以一个出家人的平和冲淡,将他对生活的见解与琢磨缓缓道来。虽然避世隐居,然而他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并不回避自己对世俗种种欲望的欣赏与理解。从庭院中的花木该如何选择,到居室里的器物该如何措置,再到待人接物如何才是得体,他都不惜笔墨;世俗生活的诸多趣味,例如赏花、饮酒、观月、男女幽会等,他都津津乐道。禁欲者与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不虚饰、不做作,尽情地敞开胸怀,去品味生活的真情趣。他就站在生活里,看人来人往、看万物纷繁;生活之理,就像他笔下的文字一般,虽淡然素朴,却暗藏玄机,意蕴深厚。

对于生的热爱,让兼好倾向于自我保全的智慧,其为人处世也大有心得。他格外强调人生应进退有度,言行得体而不遭人厌弃。在名利观上,他认为人世沉浮、红尘打滚,不免要追逐于名利之间。求财慕荣,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必须取之有道,诚信为本。为此,他一次次提出忠告、一次次给出建议,妙语警句在书中俯拾皆是。但他并不摆出一副教训人的面孔,也不进行晦涩枯燥的说教。这些率真的劝诫,都来自于他对现实人生深入细致的观察、理解,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因而没有道学语,令人在莞尔颔首中,咀嚼出一位老法师在历尽沧桑后,浓缩五味而得的处世智慧。

总之,《徒然草》是聪明人写的慧世语录、是滋补的心灵鸡汤。它所蕴涵的东方哲理、人生智慧对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人格修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奉为日本的《论语》,跨越时空隧道,传承万年。

飘然出世、简单生存的兼好法师对生活上的享受并不提倡,而是追求适意自在和内心的安宁平静,所以在赋予《徒然草》高深智慧的同时,也在书中融入了脱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意境美。与青灯古佛相伴,人情冷暖了然于心,悠然禅意和对世事的冷眼旁观,结合以平安时代旧贵族的优雅,造就了兼好古典式的美学情趣和独特的审美观。他立身世俗却超越世俗、厌离红尘却不忘人间,用清新晓畅的文笔、精准唯美的语句,热烈而又冷静地描绘着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将人生短促、烦恼所在、静思所得,以及自囿之可笑、寄情山水之闲趣娓娓道来,句句清凉,宛如指出一条深幽的小径,令人行走其间,只感清醒与宁静。

有些文章好,是自自然然地好,不是用力地好。若心底不曾历波澜,定写不出如此率性纯真的文字。如前所述,兼好撰本作时,并未考虑到发表,也无所谓有无读者,因此绝不挂怀于受众口味,下笔自由随意,全无避忌阻碍,是内心思想的真实流露。这样淡然的心态,最适合散漫抒怀的随笔,有时灵感一闪而过,记下来寥寥数句;有时却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洋洋千百言,数纸而不能尽。读者品来,犹如与知心朋友漫谈聊天,时而忧伤,时而欢乐;时而家长里短,时而风花雪月。可以谈得很透彻,也可以轻飘飘地不着痕迹。待到话音落处,言语蒸发,真意也已道尽。过后细细回味,好似品过一杯荡涤心尘的清茶,甘香无穷,心境登时明澈起来。

一人一悟一世界,一言一叹一微尘。在雨声沥沥、竹簟生凉的月夜,玩味兼好法师悉心存录的乐趣与境界,也许初时未必会意,熟读深思,方知其妙。透过别致的情趣与物哀的幽思,触到的是一颗脱尘绝想的心,清冽如泉水,又氤氲着一泓暖意。浮世蒸腾中,熙熙攘攘者尽多浅陋无文、利欲熏心,倘内心最柔软处尚不曾失守,实应让这些短章,拂去盘踞心头的积埃,令人心之花开得更加芬芳绚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徒然草》所体现的无常美。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对无常的透彻认识,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对无常美的欣赏。唐代中叶起,禅宗逐渐传入日本,为日本古典文化奠定了超然、淡然、寂然的基调。禅宗的“无常最美”和“无中万般有”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每个有慧根的人。高僧大德们徜徉于天地山水间,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无常之美汩汩滋润着心田。兼好就是这样一位洞悉了无常美的高人。虽同为出家法师,但与鸭长明万念俱灰的悲观相比,兼好所持的无常观,既有来自佛教的影响,又有来自儒家的“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的思想,甚至还导入了老庄“无欲无为”的哲学观念。杂糅各家精髓的结果,令《徒然草》中的无常观,予人乐观豁达、劝导向上的感觉。这种合而不同,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在当时离乱的社会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

明了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流转之相”才是世相本质的兼好,抱持着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姿态,追求怡然自乐和内心的安宁,讲究放下诸缘与身心俱闲。放下诸缘是方法,身心俱闲是他所追索的最佳人生境界,这两者都建立在他对无常美的认知上。

参透生死之道,是发现无常之美的首要条件。死,不可预测,也不可抗拒。生命消失令人无限慨叹,生死之间,翻涌着不尽的情感波澜。倘若生命永存、无死无终,也就没有了对生之美好的认识。《徒然草》中有多处提及生死,深刻表达了兼好对于死亡的冷静观察与思考。他以一种审美的心理去认识生与死,消解死亡的哀恸,将生命无常的悲剧情结升华成了美感。正因有了这种“死生同状,万物一府”的体认,所以他的思想近于虚无,达到了“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高度。反映在言行上,便是重视现世、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心态及时去品味生之乐趣,进而从无常的变化和迁移中,发现美的存在。

他心正气平、静观万物,在含苞待放的枝头探寻欠缺之美、在风吹花落后发现凋灭之美、在残月中欣赏不完满之美。在他眼中,落花缺月仍有风情;人世爱而不得,思慕之时更有意趣。面对再好的美景,都能泰然处之,绝不喜形于色,因为其深知好景不常在之理,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无常的制约。这种建立在无常上的美学观,虽然带有东方的悲剧色彩,却是日本精神的静水深流。

兼好的无常审美观,运用在人与事方面,演化为尽量避免追求完美无缺,对万事万物都不苛求极致、圆满,因为圆满过后必是不圆满。他努力使人们明白“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的道理,因某一事物美好而试图使之永恒的做法是徒劳的,只能自寻烦恼。唯有任其自然才是聪明的做法。

可以说,无常美像一束煌煌之光,照耀着兼好的内心世界,令他破除了一切执着,进入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的境界。他自在无拘、物我两忘地感怀着天地流转的空寂,而后透过《徒然草》澄明着数百年来亿万读者的思绪,于细微处温婉地灌溉着世人的心智。在经历了无数次物换星移后,依然沉静伫立,令今时身处熙攘的我们见到,顿然有种猛回头的棒喝感。如果你正被炎世灼烤,心浮气躁;如果你正迷惘困惑,踯躅于人生的未明;如果你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需要指引——那么,请翻开这本惬意舒泰的小书,送一个清凉平和的心境给自己,留温暖美好的期待予世界!


前言/序言


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卷首语: 古往今来,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如星辰般点点闪耀,又如江河般奔流不息。它们被凝练成文字,在纸页间静静诉说,等待着有缘的心灵去聆听。这本《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便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人生、哲思、自然与艺术的深邃探寻。我们精选了来自东方与西方的文学巨匠,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敏锐的洞察,以及最精妙的笔触,共同编织了一幅幅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壮丽画卷。 本书并非单一作者的独白,也不是某一特定主题的论述。它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随笔集萃,旨在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智者们对生命本质、世事无常、内心宁静的独特体悟。从日本古典文学的典雅沉思,到西方现代思想的犀利剖析,从东方哲学的超然物外,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关怀入微,我们试图捕捉那些最能触动人心、最引人深思的智慧火花。 第一章:尘世的镜鉴——个体在时间河流中的漂泊 在人生这趟漫漫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孤舟一叶,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漂泊。风平浪静时,我们可以欣赏两岸的风景,感受生命的蓬勃;波涛汹涌时,我们亦要学会与风浪搏斗,守护内心的港湾。《方丈记》的作者吉田兼好法师,以其简练而富有哲理的笔触,描绘了京都经历大火、地震、饥荒等灾难的景象。他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从中洞察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短暂。他观察着人们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坚韧,也反思着物质的虚幻与精神的永恒。他笔下的“方丈”——那简陋的居所,与其说是物质的庇护,不如说是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万物皆可成为观照的镜子,山川、河流、花鸟,乃至一缕炊烟,都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与吉田兼好法师的内敛沉静不同,法国思想家蒙田则以其恣意汪洋的风格,在《随笔集》中展现了一个鲜活、矛盾而真实的自我。他将笔触伸向人性的方方面面,从自身的身体感受,到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从对教育的质疑,到对死亡的探讨。蒙田的随笔,如同一次次坦诚的自我剖析,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与迷茫,却也因此展现出一种豁达与超然。他相信“我思故我在”,但他也深知,个体的存在,总是与广阔的世界、复杂的人性紧密相连。他鼓励读者勇敢地审视自身,认识自己的局限,同时也发现自身的潜力。他笔下的“随笔”,并非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是为了记录一段真实的思考旅程,是一场与自我、与世界的真诚对话。 第二章:自然的低语——万物皆有灵,天地皆有情 自然,是人类最古老的老师,也是最永恒的慰藉。《徒然草》的作者兼好法师,对自然有着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感悟。他会在秋风扫落叶时,联想到人生的衰败;会在春日百花盛开之际,感受到生命复苏的喜悦。他的笔触,将自然的美景与人生的境遇巧妙地融合,仿佛整个世界都化作了他内心的写照。他描绘了山间的清泉,溪边的野花,夜晚的虫鸣,甚至是飘落的枫叶,都在他的笔下有了生命与温度。他从中体悟到自然的规律,生命的轮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他并不试图征服自然,而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融入自然,去倾听自然无声的教诲。 而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则以极其详尽的笔触,将童年时期品尝玛德琳蛋糕的味觉记忆,延展成了一部宏大的关于时间、记忆、艺术与情感的史诗。虽然《追忆似水年华》以小说形式呈现,但其大量的内心独白、对感官细节的极致描摹,以及对生命瞬间的捕捉,都充满了随笔的特质。普鲁斯特对自然的描绘,并非简单的风景写生,而是将自然景物与人物的情感、记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花园里的一朵花,海边的夕阳,都可能唤醒一段被遗忘的记忆,触发一段深沉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现实,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通过我们感官与心灵捕捉到的,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无比真实的瞬间。他对自然的感悟,更是对生命本源的追寻,是对那些被时间冲刷、被遗忘的珍贵瞬间的挽留。 第三章:艺术的迴响——美的追寻与灵感的涌动 艺术,是人类超越现实、抵达精神彼岸的翅膀。在随笔的世界里,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文字,记录下创作的灵感,描绘着美的形态,也探讨着艺术的价值。 在东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虽然以诗的形式呈现,但他许多作品中蕴含的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与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都与随笔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他的《琵琶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歌女的悲惨遭遇,其中对音乐的描绘,对情感的抒发,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他笔下的山水,并非空洞的景物,而是承载着他丰富的情感与对人生况味的体悟。他的文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又如同一曲曲悠扬的歌谣,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 在西方,俄国作家契诃夫以其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但他的书信和日记,同样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敏锐观察者和深刻思想家的风采。他的文字,常常以一种不经意的姿态,触及生活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幽微。他对于戏剧的思考,对于文学创作的探索,都充满了真挚与坦诚。契诃夫笔下的艺术,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深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他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那些被忽视的细微之处,以其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让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琐碎中体悟深刻。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对真善美的永恒探寻,也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 第四章:哲思的低语——对存在与意义的永恒追问 人生在世,总会有许多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疑问。《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中的随笔,便是这些问题的有力回应,也是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引发。 中国古代文人,如陶渊明,虽以诗歌为主,但其田园诗中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对官场腐败的疏离,以及对自然淳朴的向往,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一种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生命状态的追求。他的文字,如同一声声悠远的钟鸣,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自由的渴望。 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虽未留下著作,但通过其弟子柏拉图的记载,我们得以窥见他“诘问式”的智慧。他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人们认识自身的无知,从而走向真理。苏格拉底对“善”、“美”、“正义”等概念的追问,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根本探索。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西方哲学的道路,也启迪着后世无数的思考者。 结语: 《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是一场跨越文化的心灵盛宴。在这里,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对人生百态的洞察,聆听他们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品味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些随笔,或质朴如山泉,或深邃如古井,或绚烂如星辰,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智慧的宝库,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喧嚣尘世中安顿心灵的可能。 翻开这本书,您或许会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句子,或许会发现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又或许只是在一字一句的阅读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启迪。这便是随笔的魅力,它不刻意说教,却字字珠玑;它不追求宏大,却直抵人心。愿这本书,能成为您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一处歇脚的风景,一段值得珍藏的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 immediately 涌现出的是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智慧的画面。方丈记,总会让人联想到鸭长明那间简陋的草庵,以及在那份寂寥中孕育出的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那种淡然超脱的姿态,令人向往。而徒然草,则 evokes 吉田兼好那种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生活趣味,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哲思的随笔,如同随处可见的草芥,却能生长出不凡的生命力。将这两者与“中外名家随笔精华”并列,这明显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感悟、关于“闲”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书里,我会遇到哪些“名家”?他们的随笔会是怎样的风格?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安抚躁动心灵的文字,那些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片刻宁静,进行深度反思的作品。也许是某位东方智者,在讲述日常琐事中蕴含的宇宙真理;又或许是某位西方艺术家,在描绘平凡生活时,流露出的对美的极致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次丰富之旅,让我能够借由这些文字,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也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

评分

这本《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日本古典文学中那些意境深远的场景。方丈记,让我联想到鸭长明的寂寥孤馆,那份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对世事变迁的淡然,以及在简陋居所中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徒然草,则勾起了我对吉田兼好那种随性而至、捕捉生活细微之处的才情的好奇。将这两者与“中外名家随笔精华”并列,这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选集,而是在精心挑选的随笔中,试图搭建起东西方文化在“闲适”、“感悟”、“人生哲思”这些精神内核上的某种共通之处。我非常期待书中的随笔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以一种不期而遇的方式,在我阅读的时候,偶然点亮我心中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或者激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共鸣。也许,我们会读到某个古代文人的笔下,对月当歌,感慨身世;又或许,我们会看到当代一位旅人,在异国他乡,捕捉到一缕独特的风情,用文字诉说内心的波澜。这种跨文化的对话,这种对生命体验的分享,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猜想,这本书的编者一定对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眼光,能够将如此丰富的素材熔炼一炉,却又保持各自的独特韵味。

评分

《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深刻洞察。方丈记,总会让人联想到日本那个狭小而充满禅意的空间,以及在其中诞生的对无常人生的哲学思考。而徒然草,则如同吉田兼好笔下那些随性而发的片段,充满了对世间万象的敏锐观察,以及一种淡泊而超然的生活态度。将这两者作为选集的开端,并与“中外名家随笔精华”相结合,我预感这本书的选材定然是精挑细选,追求的是文字的温度、思想的深度以及情感的共鸣。我期待着,翻开这本书,能够邂逅那些真正触动心灵的文字。或许是某位中国古代文人,在描绘山水田园的同时,流露出对人情冷暖的感叹;又或者是某位西方作家,在剖析社会现象的背后,展现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坚守。甚至可能是当代一位旅行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漫游,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感受人类共通的情感,理解不同的生命体验,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的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那些“无用之用”的文字的向往。方丈记,让我想起那种极简的生活,那种在有限空间里无限延展的精神世界,以及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如何寻得内心安宁的古老智慧。而徒然草,则仿佛是随风飘落的草叶,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是对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饱含深情的细节的捕捉。将这两者与“中外名家随笔精华”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在向读者传递一种信号:这本书收录的,将是那些真正触及灵魂、能够引起长久回味的作品。我期待在这里找到的,不是那些激扬文字、呼喊口号的文章,而是能够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本身,去体悟生命况味的文字。也许是某个作家在品味一杯清茶时,所顿悟的人生哲理;也许是某个画家在描绘一幅风景时,所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敬畏;又或许是某个哲人在沉思片刻后,对人类命运提出的温柔追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一片可以停靠的宁静港湾,在那里,我们可以暂时卸下疲惫,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慰藉,也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评分

拿到这本《方丈记徒然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第一感觉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书名中的“方丈记”和“徒然草”,本身就是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随笔典范,它们所代表的,是一种内敛、含蓄、对自然与内心进行深刻观察的文风。这让人不禁对书中其他“中外名家”的随笔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翻开书页,可能会遇到某个中国古代文人,他在宦海沉浮之后,隐居山林,笔下流淌出的是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珍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看破红尘的智慧。转而又可能跳跃到西方某位思想家,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捕捉到人性的某个侧面,用犀利的笔触剖析,却又不失温情。更别提那些现代的作家们,他们或许在旅行的途中,在日常的琐碎中,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感悟,用现代的语言,诉说着永恒的母题。我特别好奇,在这本选集中,作者是如何平衡东西方、古今的界限的?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线索,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文字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家荟萃,而是在篇章的编排上,能展现出一种巧妙的构思,让不同作者的文字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思想的碰撞与升华,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智慧。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非常伟大的作品,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好好看的东西阿

评分

可能是自己境界太低,没有发现有多么了不起啊?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不错的书,让人享受阅读的时光

评分

实在是考验修身极限...以后还是要买L啊 哈哈

评分

虽然还没有到手上,不过爸爸说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