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

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祯祥,唐德才 编
图书标签:
  • 临床中药学
  • 中药学
  • 中药制药
  • 中药
  • 药物学
  • 药理学
  • 处方学
  • 药物化学
  • 中医药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5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3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字数:5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是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下,以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与医疗卫生实践接轨、为临床服务为目标,依据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际需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建设的,旨在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和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
  《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始终坚持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中心,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与行业准入两个基本点。在传承历版《中药学》教材的基础上,注重科学设计、整体优化,在理念和思路上有突破、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亮点。一是规范了中药名词术语,在每章概述中对常用名词术语进行了梳理和诠释,使概念更加明晰。二是增设了常用中药处方用名,为临床正确处方用药奠定了基础。三是增设了中药的功效专篇,凸显了中药功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四是增选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的方剂以例证中药。五是在每药下增设了性能特点,融汇了历代本草的经典论述,体现了中药学术的传承性,增强了药物效用的说理性。六是增设了用药甄别,突出了辨证用药的特点。
  《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3部分。总论共分5章,依次为绪论、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品质和中药的应用。各论共收载临床常用中药465种(包括附药65种、参考药67种),按其主要功效分为23章。每药依次以处方用名、主要药性、基本功效、性能特点、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用药甄别、现代研究和备注等内容介绍。附篇为中药名称源流考辨、中药常用命名方法和中药索引。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相关概念
第二节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简介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第三章 中药的功效
第一节 对证功效
第二节 对症功效
笫三节对病功效
附:预防功效‘、养生功效和配伍功效
笫四章中药的品质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第四节 中药的贮藏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配伍
第二节 用药禁忌
第三节 剂量
第四节 用法二
各论

第六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紫苏梗
生姜
附:生姜皮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细辛
白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附:粉葛、葛花

第七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栀子
夏枯草
淡竹叶
附:竹叶
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苦参
白鲜皮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附:山银花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重楼
土茯苓
鱼腥草
大血藤
败酱草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
熊胆粉
白蔹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附:鲜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第八章 泻下药
第-节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第二节 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甘遂
京大戟
附:红大戟
芜花
牵牛子

第九章 祛风湿药
第十章 化湿药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二章 温里药
第十三章 行气药
第十四章 消食药
第十五章 驱虫药
第十六章 止血药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八章 化痰药
第十九章 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章 安神药
第二十一章 平抑肝阳药
第二十二章 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篇
中药名索引

精彩书摘

  《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
  第四章 中药的品质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集与炮制、贮藏等,对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提高药物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草蒙筌》指出“药必求真,服才获效”。产地适宜,生长条件良好,采收适时,炮制得当,贮藏合理,则药材质量高,品质好,药力强,疗效佳;反之则药材质量低,品质差,药力弱,疗效欠佳。因此,中药的品质是决定中药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元素。
  第一节 药的产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决定了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的差异性。如《本草经集注》提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千金翼方》强调“用药必依土地”。《新修本草》亦认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本草蒙筌》指出“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本草备要》认为“药之为用,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中医用药历来十分讲究药材产地,重视天然药材的质量,并由此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指出: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又称地道药材,即具有地方特色、质地优良、疗效突出的特性。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青海的大黄、内蒙古的黄芪、东北的人参、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云南的三七、四川的川芎、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湖北的蕲蛇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大凡道地药材,一般在其药名前冠以产地名表示,常将地名与药名组合成道地药材的复合名称,如川黄连、川芎、川贝母、云茯苓、辽细辛、建泽泻、怀山药、苏薄荷、滁菊花等。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是有限的,其地域性或分布有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东北人参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三七,后来云南三七质量更优,遂被称为滇三七,云南则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因此,一方面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如西洋参原本依赖进口,后来在国内引种成功;天麻原产贵州而今在陕西大面积引种;人工养鹿取茸,人工培育牛黄,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人工虫草菌的培养等。当然,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道地药材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以提高药材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保护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以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统一。
  第二节 药的采集
  中药材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是药物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的质和量与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千金翼方》云:“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卒无裨益。”强调了药物适时采收的重要性。因此,采收宜择最佳时期。一般来讲,以人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也就是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具体分述如下:
  1.全草类多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此时植物生长最旺盛,茎叶最繁茂,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若不需用根者可割取地上部分,如薄荷、藿香等;若须连根人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如蒲公英、车前草等;而须用带叶花梢的则需适时采收,如夏枯草、薄荷等。
  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此时叶片茂盛,颜色青绿,性味完壮,药力雄厚,应及时采集,如荷叶、枇杷叶、大青叶等。有少数药材如桑叶,则需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花粉类花类药材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花蕾,以免香味散失、花瓣散落而影响质量,如野菊花、金银花等。对花期短的要及时采摘,花朵次第开放者应分次采摘。至于蒲黄、松花粉等以花粉入药者,应在花盛开时采收。
  4.果实、‘种子类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集,如瓜蒌、槟榔等。有的须在果实未成熟时采集果皮或果实,如青皮、枳实等。以种子人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如莲子、银杏等。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藏,如车前子、紫苏子等。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易散失者,则应在刚成熟尚未裂开时采集,如茴香、牵牛子等。容易变质的浆果,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集,并要及时将其晒干,如枸杞子、女贞子等。
  5.根、根茎类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集为佳。《本草经集注》说:“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药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如天麻.葛根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地上苗将枯萎时采收。
  ……

前言/序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本草纲目》:一部中华医药文化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这部煌煌巨著,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由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耗费毕生心血编撰而成。它不仅仅是一部药物学的专著,更是一部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地理学、历史学乃至民俗学等众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考证、精美的插图以及宏大的规模,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历史的必然与个人的担当:李时珍的著书缘起 李时珍所处的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但医药学领域却存在着诸多混乱和滞后。前人所著的本草书籍,虽然数量不少,但内容多有谬误、分类杂乱、药物考证不精。例如,一些药物的性味、功效描述不清,甚至张冠李戴,导致临床用药效果不佳,延误病情。在这种背景下,李时珍深感有必要对历代本草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修订,以建立一套更为科学、严谨、实用的药物学体系。 他亲身经历了乡村赤脚医生给穷苦百姓治病的艰辛,目睹了无数病人因误诊误治而痛苦挣扎。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命健康的深切关怀,促使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项艰巨的工程中。他不仅仅是出于学术研究的兴趣,更是肩负着解除病痛、造福苍生的历史使命。 二、 呕心沥血的考察与求证: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 《本草纲目》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李时珍及其团队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深入田野,跋山涉水,亲自采集、辨识、品尝、实验各种药物。 实地考察与辨识: 李时珍一生游历了中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各个地区,与当地的农民、猎人、渔民、药农、僧侣、道士等各阶层人士交流,向他们学习辨认草木、鸟兽、虫鱼、矿石的知识。他反复观察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炮制方法,力求做到“不差毫厘”。对于同一药物,他会考察其不同产地的形态差异,以及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文献考证与辨析: 在实地考察的同时,李时珍也广泛搜集、研读历代本草、医药典籍、方书、农书、博物志等,对前人的论述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辨析。他会一一核对文献中的记载,区分真伪,辨析异同,对于有争议的药物,他会引用多方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对文献的审慎态度,使得《本草纲目》中的许多记载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实践验证与临床观察: 李时珍不仅在理论上进行考证,更注重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他将采集到的药物进行炮制,并在自己的行医实践中进行临床观察。他详细记录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以及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本草纲目》能够如此贴近临床、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因。 “五鉴”原则: 李时珍在书中提出了“五鉴”原则,即“神农、黄帝、雷公、扁鹊、华佗”的鉴别方法,意在强调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禁忌等五个方面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对药物全面认识的追求。 三、 宏大的规模与科学的分类:体系化的知识构建 《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892种药物,附方11000余首,插图1000余幅,分为16部、60卷。这种宏大的规模,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本草”的回归与创新: 李时珍在继承传统“本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摒弃了前人以药物的采集方式(如采集、掘取、采摘)或烹调方法(如煮、蒸、煎)来划分的混乱做法,而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将药物按照“金、石、草、木、兽、禽、虫、鱼、介、器、服、占”这十六个部类进行科学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纲目”的精髓: “纲”是指药物的总名,“目”是指药物的详细描述。这种“纲目”式的结构,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药物的整体信息,并深入了解其具体内容。在每一味药物的条目下,李时珍都详细记载了药物的释名、集解(各地别名、形态特征)、辨疑正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药性)、功效、主治、附方、服药禁忌等内容,力求全面、准确、系统。 图像的辅助: 《本草纲目》中包含大量的精美插图,形象地展示了各种药物的形态特征,极大地便利了药物的辨识,弥补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这些插图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 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广泛的应用价值:对后世的影响 《本草纲目》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收集的药物之多,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理论内涵和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的巨大价值。 药性理论的深化: 李时珍在继承和发展阴阳五行、寒热温凉等传统药性理论的基础上,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进行了更细致的阐述。他强调药物的“气”和“味”,认为“气”是药物温凉寒热的属性,“味”是药物的酸苦甘辛咸的属性,两者的结合决定了药物的功效。 病机病理的认识: 《本草纲目》并非仅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也蕴含了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李时珍通过对大量病症的论述,体现了他对疾病本质的理解,并结合药物的功效,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方剂学的贡献: 书中收录的11000余首方剂,不仅包括了古代经典方剂,也有李时珍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新方。这些方剂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借鉴。 对外传播与影响: 《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日本、朝鲜、越南、欧洲等地的医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外的汉学家和医学家,都曾深入研究《本草纲目》,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例如,西方医学中的一些草药,也是通过《本草纲目》的记载才得以被发现和应用。 五、 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中华医药文化的瑰宝 时至今日,《本草纲目》依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尽管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其中蕴含的许多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许多现代药物的发现和开发,都曾从《本草纲目》中获得灵感。 《本草纲目》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勤勉刻苦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尊重和关怀,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药学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将继续在中华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药怀揣憧憬的学生,我最近在图书馆翻阅了一些专业书籍,其中一本《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初步浏览了一下目录,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它所展现的宏大框架和细致分类,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遐想。我推测,这本书一定包含了对各种中药的全面介绍,从药材的来源、形态特征、药理作用,到临床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详尽地剖析。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临床”二字,这意味着它不会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而是会着重讲解药物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比如针对不同病证的用药选择,方剂的配伍原则,以及一些常见病症的临床治疗经验。对于中药制药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或许还会深入探讨中药的炮制工艺对其疗效的影响,以及在现代制药技术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优势。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桥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都充满热情的学习者,我最近留意到一本名为《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的书籍。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部非常实用且专业的著作,能够满足中医药学和中药制药专业学习者的需求。我猜想,这本书会系统地介绍各种中药的功效、主治、用药禁忌,并且会重点突出药物的临床应用。或许,书中会包含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药物组合。对于中药制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还可能深入探讨不同中药的药性特点如何影响其在制药过程中的工艺选择,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备方法来最大化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我期盼这本书能够成为连接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坚实桥梁,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步入临床实践的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于《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这本书,我抱有非常高的期待。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药材手册,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指导手册。我设想,它会详细阐述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更重要的是,会深入分析这些药物在具体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比如,在治疗某个常见病症时,不同证型的用药差异,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轻重、兼夹证等因素来灵活选择和加减药物,以及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内容。对于中药制药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或许还会提供一些关于药物质量控制、药材鉴别、以及制剂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知识,这对于他们将来从事中药研发和生产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能够更加自信和得心应手地运用中医药来为患者服务。

评分

我对中医药的学习一直抱着严谨的态度,而《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这本书的书名,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明确地指向了中药的“临床”应用,这对于我们这类专业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最核心、最实用的一部分。我设想,这本书的编写必然会力求详尽和精准,它不仅会介绍中药的基本药性、功效,更会深入到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案。比如,针对具体的疾病,如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精选出恰当的药物,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的配伍、剂量调整,甚至是炮制方法的选择,这些细节之处,正是临床实践的关键。同时,对于中药制药专业的同仁,这本书或许还会提供关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理论指导,以及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如何依据中药的药理特性进行创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中药临床应用的一块重要基石,帮助我在未来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在校生,在选择学习资料时,一本名为《临床中药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专业用)》的书籍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仅从书名和它所覆盖的专业范围来看,我就对其充满了期待。想象一下,这本书定然是一部系统而详实的著作,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对于我们这些未来将投身于中药行业的人来说,理解药物的功效、配伍禁忌、炮制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辨证论治框架下的用药思路,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方药。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一些经典的医案分析,帮助我们从实践中学习,领悟用药的精髓。对于中药制药专业的同学而言,这本书更是不可或缺的桥梁,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每味药材的特性如何影响制剂的最终效果,以及在研发新药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扎实的中药临床应用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挺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京东自营的可以。大赞!!!

评分

挺不错

评分

挺不错

评分

挺不错

评分

挺不错

评分

挺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京东自营的可以。大赞!!!

评分

非常好的书,京东自营的可以。大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