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1.1992年至1995年美国对中亚采取了“核不扩散战略”,以推进中亚的无核化;2.1996年至2005年美国对中亚实施了“军事支点战略”,以确立在中亚的军事存在;3.2006年至2008年美国对俄罗斯拒止其进入中亚战区采取了“反拒入战略”,以争夺在中亚的主导地位;4.2009年至2015年受阿富汗问题影响,美国努力构建对中亚的新军事战略。俄罗斯面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步步进逼,在中亚采取“反美国军事渗透”政策,以掌控中亚地区的军事主导权,捍卫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利益。中亚国家则从“战略平衡”的理念出发,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总体采取了防范与合作的两面态度,以求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对中国来讲,为确保中亚这一中国战略大后方邻接地区的军事安全,维护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与长治久安,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顺利实施,中国需要从多边、双边和自身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发展。
作者简介
苏晓宇,男,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2015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中亚问题、战略问题。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中亚
第一节 美国对中亚的战略思维
一 控制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缘战略思想
二 遏制俄罗斯、中国、伊朗等中亚周边大国的战略支点
三 运用政治、经济、军事三种手段推进对中亚国家的控制
第二节 美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
一 军事安全利益
二 能源利益
三 西方式民主改造的利益
第三节 美国中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 1991—1996年美国中亚政策的总体缺失
二 1997—2000年美国中亚政策的初步形成
三 2001—2004年反恐现实需要下的美国中亚政策
四 2005—2008年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与“大中亚计划”的实施
五 2009—2015年阿富汗战争背景下的关国中亚政策与
“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
第四节 美国中亚政策中的军事角色
一 军事在美国对中亚政策中的位置
二 美国与中亚军事关系的发展历程
三 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演变
第二章 中亚的核问题与美国对中亚的“核不扩散战略”
第一节 苏联解体后美国对处理中亚地区核问题的考虑
一 苏联的核遗产与中亚核问题的出现
二 预防性防御和美国对中亚的核不扩散考虑
三 美国对中亚的“核不扩散战略”
第二节 美国推动哈萨克斯坦的无核化进程
一 哈萨克斯坦的弃核选择
二 哈萨克斯坦的弃核进程
第三章 “9·11”事件前后美国对中亚的“军事支点战略”
第一节 美国建立中亚“军事支点”的动因
一 美国建立中亚“军事支点”是推进其欧亚战略的需要
二 中亚的地缘政治为美国建立中亚“军事支点”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 美国全球军事态势调整为美国建立中亚“军事支点”指引了方向
第二节 美国借助北约对中亚“军事支点战略”进行构建
一 冷战后美国对北约的战略设计与北约走向中亚
二 北约在美国构建中亚“军事支点”中的作用
第三节 美国从战术—技术层面对中亚“军事支点战略”的构建
一 美军在中亚战区的部署方式
二 中亚战区机场对美军阿富汗战争空运部署的适用
三 中亚战区的军事行动环境
四 中亚战区国家的军事能力及其与美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第四节 “9·11”事件加速了美国中亚“军事支点战略”的发展
一 “9·11”事件后美国加快构建中亚“军事支点”
二 “9·11”事件后美国建立的中亚“军事支点”的基本情况
第五节 美国中亚“军事支点”在阿富汗战争中的效用
一 阿富汗战争的进程与美军的作战方式
二 阿富汗战争中关国中亚“军事支点”发挥的作用
第六节 美国中亚“军事支点”的变化与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调整
一 “颜色革命”后美国中亚“军事支点”的变化
二 美国中亚“军事支点”功能变化的可能性
三 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调整
第四章 “颜色革命”后美国在中亚采取的“反拒入战略”
第一节 美国对“拒入战略”的认知
一 “拒入战略”的概念
二 “拒入战略”的产生和发展
三 “拒入战略”对美国的威胁
第二节 美国的“反拒人战略”
一 敌人和美国的“拒入与反拒入博弈”
二 美国的“反拒入战略”
第三节 俄罗斯与美国对抗:“中亚战区拒入与反拒入博弈想定”
一 俄罗斯与美国“中亚战区拒入与反拒入博弈”的总体情况
二 俄罗斯与美国“中亚战区拒入与反拒入博弈”中的主要问题
三 美国对俄罗斯在中亚战区采取“拒入战略”的对策
第四节 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在中亚政策实践上的差异
一 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在中亚政策上的分歧
二 苏联统治中亚的经验
三 苏联统治中亚的经验对美国的借鉴
第五章 受阿富汗问题影响美国构建对中亚的新军事战略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一 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理念及其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二 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调整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政策特点
第二节 美国主要职能部门的中亚政策设计与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
一 美国国务院对中亚的政策设计
二 美国国防部对中亚的政策设计
三 美国国会对中亚的政策设计
四 美国核心智库对中亚的政策设计
五 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
第三节 阿富汗问题背景下美国构建对中亚的新军事战略
一 “阿巴战略”的出台、实施及成效
二 “北方运输线”的构建、运行和功效
三 中亚国家对“阿巴战略”的支撑作用
四 “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出台、推进及前景
第六章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认知
第一节 俄罗斯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态度
一 “9·11”事件后俄罗斯与美国在中亚的军事竞争加剧
二 普京复任总统后俄罗斯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防范与博弈
第二节 “9·11”事件后中亚国家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反应
一 “9·11”事件后中亚国家积极与美国开展军事合作
二 “颜色革命”后中亚国家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防范与迎合
三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前后中亚国家对美国的军事合作及防范
第三节 俄格战争体现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认知
一 南奥塞梯冲突的背景、进程和影响
二 俄罗斯对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阻遏
三 中亚国家对南奥塞梯冲突的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美国与中亚军事关系大事记(1991-2015年)
致谢
精彩书摘
《美国中亚军事战略的发展与前景》:
美国政府1990年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提出,“美军要通过前沿驻军实现前沿防御。美国将调整海外的驻军,保持对欧洲以外的地区性危机作出反应,谋求美国的安全利益,即使美国前沿部署部队的总数会有所减少,美国也将继续努力在需要的地方保持美国的存在”。1991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进一步指出,“由于美国需要继续在欧洲、中东、东亚、太平洋以外的地区保持军事存在,美国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定期访问、训练使团、增加协议、预先存放装备、联合计划以及安全和人道援助等来保持共同利益和合作的观念,因为美军在部署和使用时要依靠这种观念。美国的战略越来越有赖于地区友邦和盟国的支持”。1994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又具体谈到,“美国将通过长期驻军、部署和混合演习、港口访问和其他军事访问以及军队与军队的交往来维持在海外的强大驻军,为美军在危机中作出快速反应提供前沿军力以及提供基地、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些对部署以美国为基地的海、陆、空军事力量至关重要”。
而美国国防部在1997年发表的冷战后美国首份《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美军必须成为以能力为基础的力量,在和平时、危机和战争时保护和促进美国的利益。美军要在海外存在和力量投送能力方面进行平衡配置。美军维持基本的海外存在态势对战略的塑造和反应是关键的。特别是海外存在通过在形式上和本质上赋予双边和多边的安全承诺,防止力量真空的发展和不稳定,促进地区稳定。美军的海外存在态势通过促进共同的联合训练,在朋友和盟国中鼓励责任分享和促进地区一体化,在各种冲突中提升联合作战的效率。战略塑造和反应方面的共同基础是能够在地球很远的角落快速移动和集中美国的军事力量。能够进行力量投送可使美军对危机和冲突构建、制止和作出反应,甚至当在没有永久军事存在的地区和在基础设施有限的地区。
……
前言/序言
unll
《远征的阴影:二十世纪美国军事力量的全球投射及其对地区秩序的影响》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美国如何一步步构建并实践其全球军事力量投射能力,以及这一过程对世界各地地缘政治格局、区域安全以及各国国内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同于局限于特定区域或时段的研究,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横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后冷战时代直至新世纪的挑战,系统梳理了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脉络,并重点关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细节及其引发的多重后果。 第一部分:帝国梦的觉醒与海外扩张的种子(1900-1945) 二十世纪伊始,美国在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开始萌生建立一支能够维护其海外利益和全球影响力的强大军事力量的愿景。本部分将追溯这一时期美国军事思想的转变,从孤立主义的传统转向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我们将详细考察美国在美西战争后对古巴、菲律宾等地的主权扩张,以及其海军力量的建设——从“大白舰队”的巡游到对海军战略的理论探索,如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海权论对美国海军发展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美国军事力量走向世界舞台的催化剂,更是其战略理念和实践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转折点。本书将深入分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参战决策,及其对欧洲战局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结束后美国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随后,重点将转向第二次世界大战,详细阐述美国如何从一个战争的旁观者迅速成长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我们将剖析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如何转化为强大的军事装备,以及其海军、空军和陆军是如何在全球各大战场协同作战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将探讨美国在此期间建立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这些基地不仅是战争的战略支点,更是战后美国全球军事部署的雏形。例如,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一系列岛屿的争夺,以及在欧洲建立的军事存在,都为美国日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冷战的双刃剑:对抗、援助与全球布局(1945-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带来长久的和平,反而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美国如何将其在二战中积累的军事实力,转化为一种维护其全球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将详细考察“遏制战略”(Containment Strategy)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这包括对苏联及其盟友在地缘政治、军事竞赛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对抗。 本书将重点关注美国在冷战期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军事同盟体系,如北约(NATO)、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等。我们将分析这些同盟的建立背景、战略目标、成员构成以及它们对地区安全格局所产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区域的稳定,遏制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另一方面,它们也加剧了阵营对抗,导致了军备竞赛的升级,并常常将非军事化的区域卷入两大阵营的角力之中。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冷战时期美国军事力量全球投射的典型案例,也是其战略失误和代价的深刻教训。本书将对这两场战争的起因、过程、美国的军事介入方式、战略目标以及最终的结局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探讨美国在此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有限战争的困境、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以及国际社会对其军事行动的质疑。此外,本书还将考察美国通过军事援助、军事顾问团以及秘密行动等非直接军事手段,对全球各地反共政权和运动的支持,以及这些干预对当地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民族主义兴起所产生的复杂效应。 在军事技术层面,冷战也见证了美国在核武器、航空航天技术、情报收集和军事通信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美国的军事能力,以及它们在战略威慑、军事部署和信息战中的应用。对太空军事化以及军备竞赛的深入分析,将揭示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另一重要维度。 第三部分:单极时代的挑战与多极世界的重塑(1991至今)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军事力量的全球投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部分将分析美国在后冷战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考察美国如何利用其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战略利益,包括海湾战争、巴尔干冲突以及“反恐战争”等一系列军事行动。 本书将重点研究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以及其对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军事干预,探讨其战略目标、实施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其对地区稳定和国家重建所造成的长期后果。同时,本书也将审视美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新的安全威胁,包括非国家行为体、网络攻击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以及这些威胁如何迫使美国重新思考和调整其军事战略。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的军事存在,包括其庞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海军的全球部署能力以及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将分析这些军事存在如何支撑美国的全球战略,以及它们对区域内国家安全观念、军事现代化以及地区力量平衡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最后,本书将展望未来,探讨在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全球格局下,美国军事战略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演变方向。我们将分析新兴大国的军事崛起、地区冲突的持续以及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等)对美国军事力量的潜在影响,并对美国未来在全球安全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审慎的评估。 《远征的阴影》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批判性的视角,理解美国军事力量如何塑造了二十世纪至今的全球秩序,以及这些军事行动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历史逻辑和现实困境。本书将通过对大量历史事件、战略文献和政策文件的梳理,力求呈现一个客观、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成果,为读者理解当代世界格局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