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癫痫和帕金森病都是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由于患者疾病反复发作,会导致其发生心理障碍、社会歧视。癫痫和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存在疗程长、合并用药多、易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等特点。为了能够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癫痫和帕金森病用药咨询服务,满足咨询药师的实践需要,特编写此分册。
《用药咨询标准化手册丛书:癫痫与帕金森病用药咨询标准化手册》分为上篇(癫痫)和下篇(帕金森病)两部分。按照丛书编写的总体思路与要求,在此书编写过程中,我们首先归纳整理了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类癫痫和帕金森患者的相关用药咨询问题,力求每一个咨询问题能够覆盖相关领域的知识要点,按照疾病介绍、药物选择、服药方法、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问题类型分别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国内外新指南、专家共识、相关文献以及各类抗癫痫药物和抗帕金森病药物的说明书,逐一对每一问题进行标准化的解答。
《用药咨询标准化手册丛书:癫痫与帕金森病用药咨询标准化手册》编者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且均在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癫痫和帕金森病的用药咨询与指导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紧密围绕咨询常见问题,以案例的形式体现涉及的知识类型、知识链接、问题解答,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癫痫和帕金森病用药咨询常见问题的解答,为从事用药咨询工作的药师、医师朋友,和对相关知识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帮助,最终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体咨询水平及服务能力。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癫痫)
疾病介绍
咨询问题1 方先生被医生诊断为癫痫,咨询癫痫是一种什么病?
药物选择
咨询问题2 赵女士服用过多种抗癫痫药,疗效不佳,咨询我国目前有哪些抗癫痫药?
咨询问题3 张女士被医生诊断为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医生为其处方了卡马西平,每日次,每次0.2g,咨询是否存在问题?
咨询问题4 王先生被医生诊断为癫痫失神发作(全面性发作),医生为其处方了丙戊酸钠,每日3次,每次0.2g,咨询是否存在问题?
咨询问题5 刘女士,有癫痫病史5年,现准备怀孕,咨询是否需要服用叶酸?还要注意什么?
咨询问题6 男孩,10岁,被医生诊断为癫痫部分性发作,咨询为什么医生为其处方了奥卡西平?
咨询问题7 女孩,9岁,被医生诊断为癫痫全面性发作,听其他患儿家长说服用托吡酯有效,咨询此说法是否正确?
咨询问题8 孙女士被医生诊断为癫痫2年,开始时单药治疗效果不错,最近半年来总有癫痫发作,咨询一种抗癫痫药疗效不佳应该怎么办?
服药方法
咨询问题9 圈张先生被医生告知抗癫痫药应该每8小时服药1次,咨询为什么抗癫痫药不是和三顿饭一起服呢?
咨询问题10 李女士咨询抗癫痫药的正确服药时间是什么?
咨询问题11 男孩,3岁,癫痫,医生为其处方了奥卡西平混悬液,咨询在用药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咨询问题12 张大爷,癫痫多年,最近因中风导致吞咽困难,其家属咨询在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时是否可碾碎服用?
药物相互作用
咨询问题13 李女士,25岁,癫痫,目前还不怀孕,一直在服用避孕药,咨询抗癫痫药会影响避孕药疗效吗?
……
下篇(帕金森病)
前言/序言
癫痫和帕金森病都是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由于患者疾病反复发作,会导致其发生心理障碍、社会歧视。癫痫和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存在疗程长、合并用药多、易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等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癫痫和帕金森病用药咨询服务,满足咨询药师的实践需要,特编写此分册。
本书分为上篇(癫痫)和下篇(帕金森病)两部分。按照丛书编写的总体思路与要求,在此书编写过程中,我们首先归纳整理了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类癫痫和帕金森患者的相关用药咨询问题,力求每一个咨询问题能够覆盖相关领域的知识要点,按照疾病介绍、药物选择、服药方法、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问题类型分别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专家共识、相关文献以及各类抗癫痫药物和抗帕金森病药物的说明书,逐一对每一问题进行标准化的解答。
本书编者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且均在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癫痫和帕金森病的用药咨询与指导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紧密围绕咨询常见问题,以案例的形式体现涉及的知识类型、知识链接、问题解答,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癫痫和帕金森病用药咨询常见问题的解答,为从事用药咨询工作的药师、医师朋友,和对相关知识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帮助,最终能够有助于提升整体咨询水平及服务能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国内在抗癫痫和抗帕金森病药的规范用药咨询领域可供借鉴的资料不足,因此本书难免有遗漏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反馈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再版时及时补充和更正。
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古籍中的养生之道与生命哲学 本书并非是一部现代医学的指南,也不是一本冰冷的药典。它是一次对人类古老智慧的追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探寻,一次对健康与幸福的沉思。我们将一同潜入浩瀚的古籍海洋,从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中,汲取关于养生、医药、生命哲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养分。 第一章:古籍的召唤——智慧的源头 自古以来,人类就未曾停止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在现代科学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先哲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与体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字记录,这些便是我们今日所称的“古籍”。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文学、历史等领域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人生、身体的深刻理解。 《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并非仅仅是神秘的符号,它揭示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哲学基础。道家经典如《道德经》、《庄子》,其“道法自然”的思想,启示我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方能获得真正的健康与长寿。儒家经典虽侧重于伦理道德,但也蕴含着“仁者寿”的养生智慧,强调心境平和、情绪稳定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医学古籍更是如璀璨的星河。从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到《黄帝内经》构建的完整医学体系,《伤寒杂病论》的临床辨证,《本草纲目》的药物汇集,再到历代医家无数的经验总结,这些古籍不仅记录了疾病的认知、治疗方法,更蕴含着独特的生命观和医学观,强调“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条目,而是试图从这些古籍的深层思想中,提炼出跨越时空的智慧。我们将探讨古人如何看待人体的生理功能,如何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他们所推崇的养生之道。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方式、健康观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第二章:生命的律动——古人眼中的“健康” 在古人的智慧中,“健康”并非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状态。它包含了身体的强健、精神的充盈、情绪的稳定,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提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核心理念。这里的“正气”指的是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力,包括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的充盛等。而“邪气”则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自然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内生的情志失调等。古人认为,保持正气的充盛,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养生之道贯穿于古籍的字里行间。它们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秘籍,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例如: 起居有常:古人深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强调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晚睡晚起、熬夜失眠,在古人看来,是对生命能量的严重消耗。 饮食有节:食疗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古籍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食物性味、归经以及药食同源的理论。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反对暴饮暴食,提倡清淡、均衡的饮食。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也有着不同的饮食禁忌与建议。 情志调养:古人深刻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度的情志波动,会扰乱气血的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修身养性、保持心态平和,是重要的养生手段。 形体锻炼:虽然古籍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健身房”,但却留下了丰富的导引、吐纳、武术等锻炼方法。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强调通过舒缓的动作、深长的呼吸,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古人关于“健康”的多维度理解,探讨这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 第三章:生命的哲学——在有限中寻找无限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古籍中永恒探讨的主题。在对生命短暂的认知下,古人并未沉溺于虚无,而是积极地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精神的富足。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顺应“道”,不强求,不妄为,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着古人的养生观,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儒家思想则强调“尽人事,听天命”。在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理解并接受生命的无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意义与追求。而“仁爱”的理念,更是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关爱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缘起性空”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人的生命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与相互依存,有助于减少执念,培养慈悲心,从而获得内心的解脱与平静。 本书将穿越不同思想流派,探寻古人在面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时的智慧与洞见。我们将思考,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这些古老的生命哲学,能否为我们提供安顿心灵的港湾,指引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第四章:时代的印记——古籍与健康的对话 古籍中所蕴含的养生智慧,并非是脱离时代背景的空谈,它们是古人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的生活实践与思考的产物。 例如,古代的饮食结构与现代有着巨大差异。农耕文明的主导,使得粗粮、蔬菜、豆类成为人们的主食,而肉类相对稀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人饮食的天然优势。而古代的医疗条件相对简陋,更促使人们将精力放在“治未病”和自我调养上。 同时,古籍中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追求。先秦时期,可能更侧重于强身健体,以适应艰苦的生存环境;汉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养生保健的关注更加精细化,并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宋明时期,理学兴盛,更加强调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本书并非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古籍,而是以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从中发掘那些具有普适性、能够跨越时空的精神内核。我们将思考,在信息爆炸、生活方式剧变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借鉴古籍中的智慧,使其服务于当下的健康需求。 结语:回望与前行 在喧嚣的世界里,古籍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来时的路,也启示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它们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理解、去实践。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视角,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我们并非要回到过去,而是要从过去汲取力量,用古人的智慧,点亮现代生活的健康之路,丰富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愿这本书能成为您在探索生命奥秘、追求健康幸福过程中的一位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