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描写了担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在长征期间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时间,朱德经历了红军长征艰难曲折的全过程,是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又多、经历的磨难更多的一位。从一方面军突围转移,到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再到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最后在西北实现三大主力的大会师,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始终挺立在这支钢铁队伍的前列。在革命濒于绝境的危急关头,他坚定不移地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后,他身陷逆境,却能如中流砥柱,稳若泰山,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化险为夷,完成把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在一起的历史使命。
本书结构合理,语言简练,细节曲折生动,较好地刻画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有较强的可读性。
刘标玖,山东莒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报告文学学会、诗歌学会会员,解放军某部离休首长秘书,上校军衔。先后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班、全军中青年作家研修班、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已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0余万字,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为了山里的孩子》《行达前线》《王忠诚的故事》《吴孟超传》(合著)等各类著作16部。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一等奖、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等。
第一章 踏上新征程
1、告别瑞金
2、面对送行的人们
3、与官兵们一起步行
4、突破封锁线
5、借道
6、表扬与批评
第二章 在摸索中前进
1、走向敌人的包围圈
2、跨越潇水
3、血战湘江
4、脸绷得像块铁板
5、支持“向贵州前进”
6、突破乌江
7、走进寻常百姓家
8、备受关注
9、在遵义会议上
第三章 四渡赤水
1、向土城集结
2、特别繁忙的一天
3、亲临土城前线
4、摆了一次空城计
5、路遇伤病员
6、回马一枪
7、娄山关
8、三渡赤水
9、神出鬼没
第四章 转战黔滇川
1、乌江上的浮桥
2、声东击西
3、抢渡金沙江
4、行军途中话古今
5、彝、汉一家
6、大渡河神话
第五章 肚量大如海
1、翻越雪山
2、欢腾的懋功
3、隆重的拥抱
4、彻夜长谈
5、北上南下之争
6、芦花换搭档
7、为了一、四方面军的团结
8、野菜调查小组
9、割麦运动
第六章 意志坚如钢
1、沙窝会议调解人
2、兵分两路
3、共产党员必须服从中央
4、拒绝签字
5、成了光杆司令
6、“朱”绝不会去反对“毛”
7、忍辱负重
8、积极行使总司令职权
9、总结战争经验
第七章 峰回路转
1、南下受挫
2、野菜委员会
3、坚决反对另立“中央”
4、与刘伯承密谈
5、与毛泽东通电
6、三爬雪山
7、拉近二、六军团
8、在等待中
9、“腰杆”硬起来
第八章 北上
1、坚持中央的战略方针
2、三过草地
3、反对出尔反尔
4、民主集中制的胜利
5、关键时刻
6、曙光不可阻止地出现了
第九章 会师之后
1、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2、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3、信仰的力量
后记
1、告别瑞金
1934年10月10日傍晚,苍茫暮色笼罩着红都瑞金,一派温馨与祥和。自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成立,红都一直处于激情和躁动中,今天的宁静就像是战斗后的休憩,或者说是战斗前的沉默,给小城笼罩上一抹神秘色彩。
暮烟缓缓地飘着,就像小城沸腾后余下的蒸汽,空灵而有质感。突然,几只鸟像是受了惊吓一样飞掠而起,箭一般射进薄薄的暮烟里,为这幅充满意韵的画面添上了动感的一笔。紧接着,一支队伍从城里开出来,打破了小城的宁静。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中年人,他身着一套退了色的灰军装,头戴八角帽,脚踏草鞋,腰插一支小手枪,一脸的深沉和刚毅。这个人,便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
暮色渐深,红都越来越远了。朱德停下脚步,回望渐渐被夜幕笼罩的瑞金,不免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回眸间,他想起了初来瑞金的日子,想起了与毛泽东一起并肩战斗的日子,想起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及这次反围剿的失败,想起了现在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的处境,不由百感交集——
第一次来瑞金,是1929年向赣南出击的时候。当时,他们本来准备北上会昌,后来探知国民党军队正在那里集结,便向福建的武平一插,一下又折回头,插到江西瑞金,打下了瑞金城。但是,他们很快又撤出瑞金。后来在瑞金城北二十里的大柏地伏击追敌,取得了进军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不久又回到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瑞金便成为举世瞩目的红都,从那时起,他便与瑞金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后,他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采用“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轻松地打破了敌人的四次“围剿”。然而,到了第五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内部占统治地位的“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军事领导权。博古不懂军事,却掌握着红军的指挥权,在军事上就处处依靠由共产国际派来中国工作的李德,并报请共产国际同意,匆忙地确定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消极防御战略。红军在以博古、李德、周恩来为核心的“三人团”指挥下,采取“六路分乓”、“全线抵御”的方针,同节节推进的敌军展开阵地战,继续拼消耗。结果,哪一路都无法挡住对方优势兵力的前进。红军的北部防线被突破,东线也被打开缺口,西线和南线日趋困难。后来,中央苏区逐渐缩小,只剩下了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几个县。战火越来越逼近中心区了。无奈,中央红军只好决定突围,实施战略大转移……
……
我对《总司令的长征》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震撼”和“启迪”两个词来概括。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力量的百科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长征路上那些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的描绘。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荒芜渺茫的草地,都化作了严峻的考验,也映衬出红军战士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作者没有刻意去渲染悲壮,而是用一种平静而有力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对理想的执着和对战友的关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在重重困难中坚持信念。每一次阅读,都仿佛与那些英勇的先烈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的含义。
评分这本《总司令的长征》实在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读完之后,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鲜活的面孔,是那一段段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岁月。书中对红军战士们在极端困苦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他们脚上磨出的血泡,听到他们在饥寒交迫中相互鼓舞的声音。那些地理环境的描写,比如雪山、草地,不再是书本上的冷冰冰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了生死考验的真实场景。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残酷的现实,但他更侧重于展现革命乐观主义的力量,以及领导者们在绝境中做出的艰难决策。每一个章节都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细节丰富,层次分明。尤其是那些战斗场面的描写,紧张而又迫切,让我屏息凝住,为那些英勇的战士们捏一把汗。我尤其被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所打动,那些不仅仅是简单的英雄叙事,更多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在信仰的感召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长征”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总司令的长征》是一本让我久久无法平静的书。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捕捉,比如战士们在休息时偷偷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比如他们在宿营地里围坐在一起,用微弱的火光映照着彼此坚毅的脸庞。这些细小的瞬间,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队伍内部深厚的战友情谊和共同的理想信念。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的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 grandeur,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我常常在阅读中为书中人物的遭遇而感同身受,为他们的牺牲而扼腕叹息,也为他们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书中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有感人至深的描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情绪跌宕起伏,无法自拔。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是一次对人类意志极限的挑战。它所传递的勇气、牺牲和不屈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评分《总司令的长征》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领导者们智慧和勇气的展现。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这些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领导者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军事战略的描写也相当详实,但又不会让非军事背景的读者感到枯燥。相反,通过对战役的解读,我更能够理解红军战士们为何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革命队伍内部的一些矛盾和分歧,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它让我明白,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曲折和考验。这本书让我对“长征”二字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信仰的远征,一次民族精神的锻造。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感受着那股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认知的《总司令的长征》。它颠覆了我之前对“长征”的模糊印象,将那段历史描绘得如此生动和具体。我特别被书中对战士们个体命运的关注所打动。作者没有将他们仅仅视为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情感。我看到了他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也看到了他们在绝望中的希望,更看到了他们在战友牺牲时的悲痛。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感染力。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和力量。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去回味那些动人的情节,去思考那些深刻的道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并非生来就无所畏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前行。它让我对“长征”的理解,从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上升到一个关于生命、信仰和奋斗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