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Machiavelli:oder Die Kunst der Macht]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Machiavelli:oder Die Kunst der Mach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福尔克尔·赖因哈特 著,刁承俊 译
图书标签:
  • 马基雅维利
  • 权力
  • 政治哲学
  • 文艺复兴
  • 传记
  • 历史
  • 意大利
  • 政治思想
  • 策略
  • 领导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1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747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achiavelli:oder Die Kunst der Mach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外交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军事著作者、诗人和戏剧,被誉为“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本书乃我社“故藏”丛书新品种,是近几十年来少有的关于政治学之父——马基雅维利的有深度的传记。本书不仅论述他在政治、外交方面命途多舛的一生,祛除了人们对他的妖魔化描述,而且论述其在戏剧、诗歌、散文方面的才华,后者中的《金驴记》、《曼陀罗花》等作品是很多关于马基雅维利研究中欠缺的。


内容简介

  近几十年来少有的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有深度的传记。作者叙述了这位权力大师在文艺复兴时代佛罗伦萨度过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考察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生涯,尤其是作为一个理论上的探讨权力的大师,但自身在政治上并不成功的一生。无疑,马基雅维利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人物,他关于权力的理论既得到像尼采、阿伦特这样的大思想家的赞同,也被更多的思想家所批评。


作者简介

  福尔克尔·赖因哈特,1954年出生,(瑞士)弗里堡大学近代史教授,是世界公认的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专家。出版十多部关于欧洲文艺复兴事情的研究著作:《神灵——米开朗琪罗生平》《亚历山大六世——博尔吉亚》《博尔吉亚家族》《瑞士史》《弗朗切斯科韦托里:权力游戏》《罗马的历史——从古代到现在》等。2012年3月加入了欧洲科学艺术学院。


精彩书评

  马基雅维利的生活除少数情况外,并不幸福。关于这一点,他本人也这样看……赖因哈特十分敏感地强调马基雅维利自我感觉中的这种深度。这样一来,就使理论著作中的某些章节出现了另外一番景象。

  ——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南德意志报》

  终于有了一部新的马基雅维利传记:福尔克尔·赖因哈特祛除了对这位权力哲学家的妖魔化。

  ——罗伯特·莱希特,《时代周刊》

  福尔克尔·赖因哈特……描写——这样证明——人生的各个时期,使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如何生存、死亡、搞阴谋诡计、杀戮、攫取和如何说教变得明显可见……阅读此书之所以使人兴趣盎然,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描写一种清新的、从不巴结讨好的“现代”散文。

  ——皮克·比尔曼,《德意志电台文化》


目录

前言:“一个地地道道的害人精” ……………………… 1

捣乱分子…………………………………………………… 1

违反禁忌之人……………………………………………… 7

一、使人出名的艺术(1469—1498) …………………… 1

名不见经传的国务厅长官………………………………… 1

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度过的童年…………… 5

虚假的共和国…………………………………………… 10

没有武器的预言家……………………………………… 16

二、外交艺术(1498—1510) ………………………… 22

1498 年的佛罗伦萨 …………………………………… 22

最初的使命……………………………………………… 29

在国务厅的工作………………………………………… 37

人间地狱………………………………………………… 39

途经比萨前往法国 ……………………………………… 43

家庭幕间剧 ……………………………………………… 53

塞萨尔·博尔吉亚(1):序幕 ……………………… 58

塞萨尔·博尔吉亚(2):心理战 …………………… 64

塞萨尔·博尔吉亚(3):佛罗伦萨的教训 ………… 73

塞萨尔·博尔吉亚(4):终曲 ……………………… 77

佛罗伦萨的软弱 ………………………………………… 83

诗人外交家 ……………………………………………… 86

寻找优秀的雇佣兵队长 ………………………………… 90

马基雅维利的军队 ……………………………………… 93

在可怕的教皇身边 ……………………………………… 98

在马克西米连皇帝身边 ………………………………… 102

关于外国和外国人 ……………………………………… 108

在比萨的胜利 …………………………………………… 113

在维罗纳的冒险 ………………………………………… 117

三、苟全性命的艺术(1510—1513) ………………… 121

在法国与教皇之间周旋 ………………………………… 121

通往深渊之路 …………………………………………… 131

外交官诗作 ……………………………………………… 137

后果严重的宗教会议 …………………………………… 141

紧急关头………………………………………………… 148

投降……………………………………………………… 152

笼罩着失败气氛的解释………………………………… 155

幸运女神的权势与无能为力…………………………… 160

拷问与孤立……………………………………………… 168

患难中的朋友…………………………………………… 175

四、写作艺术(1513—1520) ………………………… 188

风流情种与其他想象…………………………………… 188

内心流亡………………………………………………… 193

《君主论》………………………………………………… 196

论共和国………………………………………………… 206

徒劳无功的共和主义者………………………………… 215

在人被变成动物的动物园里…………………………… 217

《安德里亚》与喜剧理论 ……………………………… 226

《曼陀罗花》与喜剧实践 ……………………………… 232

《克丽齐娅》与两代人的争斗 ………………………… 243

卢卡的典范事例………………………………………… 247

最后的政治梦想………………………………………… 250

卡斯特鲁西奥·卡斯特拉卡尼生平…………………… 255

《论作战艺术》…………………………………………… 263

五、挑衅艺术(1521—1527) ………………………… 270

绝望的挣扎 ……………………………………………… 270

蒙受骂名的《佛罗伦萨史》 …………………………… 277

暴风雨前的平静 ………………………………………… 285

战争的不幸 ……………………………………………… 291

是天堂还是地狱 ………………………………………… 296

后记:是谴责还是赞誉 ………………………………… 299

年表 ……………………………………………………… 305

参考文献 ………………………………………………… 309

人物索引 ………………………………………………… 315


精彩书摘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在查理八世国王1494年秋天从法国进至那不勒斯的掠夺战争引起的外交政策危机期间,当美第奇家族这位在外交方面没有经验的族长未经抵抗就拱手交出佛罗伦萨领土时,这就太过分了。皮耶罗.德.美第奇在同法国君主谈判完归来时,发现城门紧闭,他不得不同心腹随从一起流亡。与此同时,在佛罗伦萨也就出现政治上应该如何往前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号人物的心腹们看来,答案很明显:回到“敞开皮包”时代,也就是回到1434年前的状况!但是历史不能直接往后拧。手工业者和店铺主人感到有利时机来临,从他们角度提出内容广泛的要求。在他们眼里,不仅美第奇家族,而且这个银行家和大商人政权全都丧失了信用。现在是大胆迎来一个全面的新开端的时候了。按照当时的想象,就是要遵照过去的那些更好的标准。政治上的拯救不在未来,而是在历史的怀抱中。通过对祖先价值的反思,要重新出现的并非集体利己主义和个人崇拜,而是集体精神,共和国的政治应当为大家谋福利。为此,现在必须打下一个道德的、人事的和宪法的新基础。要用严格的法律制止奢侈豪华和纵情欢乐。那些迄今为止尚不属于领导层的新人要能够担任国家领导,而且要按照新的道德观,也就是按照不可贿赂和不谋私利的道德观来治理这个国家。为此,必须把宪法修改为:不再是暴君及其宫廷的意志,而是人民的意志具有决定性意义。
  1494年末至1495年初的冬天,佛罗伦萨人从教堂中的布道坛听到这样一些劝告。这场以“回归根源”为座右铭的改革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是圣马可隐修院院长——来自费拉拉的吉罗那摩.萨伏那洛拉。他被许多佛罗伦萨人称作救星,甚至尊为先知。他在老的杰出人物不起作用的关键时刻,同查理八世谈判,防止这座毫无防守的城市被劫掠。此外,他早就预言:上天将会因为爱好虚荣、狂妄自大的当权者的罪孽,惩罚佛罗伦萨以及整个意大利。上帝将派遣法国军队前往意大利来实施这一惩罚。可是在最后一刻,这位预言家的说情防止了最糟糕的事情发生。所以大多数佛罗伦萨人都相信萨伏那洛拉。当时,他给他的听众解释,上帝会同佛罗伦萨一起促成多么重大的事情发生:阿尔诺河畔这座城市会在忏悔、涤罪和改正之后,形成基督教里的世界圆圈。在此之后,耶稣基督将重现人世,开创人间和平与正义的千年王国。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先决条件是——这位自称预言家一再嘱咐的信息如是说广一佛罗伦萨人要摆脱派别界限,在宗教信仰、兄弟般的仁爱和政治和睦方面团结一致,按照一个基督教典范国家的严格规则生活。上帝希望:萨伏那洛拉这个信息最后产生全面改造共和国的结果。所以,属于某一行会、已有三代在本地居住、未曾欠税的所有佛罗伦萨成年人都拥有完整的政治权利。他们所有的人如今在大国民议会——这个“宽宏大量的政府”(governolargo)的新基层机构中都有席位和选举权。由于这个议会——至少在纸面上——有多达三干名成员,人们就将它及其相应的会议周期一分为二。
  贵族和手工业者并排竞争职位和影响力。在蔑视利用关系网和继承等级的尼克洛。马基雅维利看来,毫无疑问,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一步。既有大人物与民众之间的和解,同时也有持续不断的竞争。这种竞争必须按照有约束力的规则来解决。正如他后来的著作所表明的那样,这也是他的共和国理想。可是仔细一看,这个“宽宏大量的政府”显示出严重的缺陷。贵族和手工业者现在虽然在形式上平等,但是他们并不准备在爱国方面同心协力。相反的,家族与行会之间的阵地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烈过。在这里,这个想象中的政治神医萨伏那洛拉碰到了他的极限,他随着时间推移,甚至进一步激起了内部冲突。马基雅维利在1498年3月9曰写给里卡多.贝基的信中也说了原因:
  您希望随时了解有关这位修士(萨伏那洛拉)那些事情的最新情况——这里是我的报告:在两次布道之后——您有这两次布道的副本——他在举行嘉年华会的礼拜天布道,他在说了很多话之后,要求他所有的信徒在嘉年华会时在圣马可教堂领食圣餐。他说,如果他的预言不是来自上帝自己,他会祈求上帝,发出一个极其明确的预兆……而他随后也说出一些确实大胆的话,开始在自己家里(指在圣马可教堂)讲道。他接下来怎么说,一点也不令人惊异。这时,他在自己私事方面表示害怕,他怕新的城邦政府会伤害他。与此同时,他以此为起点,表示在他摔倒时,许多公民会跟着他一起倒霉。
  ……

前言/序言

  前言:“一个地地道道的害人精”  捣乱分子  我给您讲,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害人精,我不想在我家里见到您……您坏得透顶,您的心肠比煤炭还要黑。  罗马教皇治下的莫德纳省省长菲利普·德·内里于1526年11月1日在一封给尼克洛·马基雅维利的信中这样评判他这位佛罗伦萨共和国同乡。这满腔怒火从何而来?四天之后,这位遭到如此破口大骂之人在致另外一位声名显赫的高官——教皇克雷芒七世任命的罗马涅总督弗朗切斯科·圭恰尔迪尼的书信中告知:  我一来到摩德纳,我就肯定会遇到质问我的菲利普·内里。他质问我:“据说我没做过任何有意义之事,这种说法难道说竟然是真的?”于是我便笑着反驳他道:“省长大人,确实如此,不过您也别感到奇怪——这也不是您的过错。这一年的情况就是这样,看来也没有任何人把哪怕是某件事情办好了——完全相反。”这些年代的局势极其危急。一支由衣衫褴褛、几乎是面黄肌瘦的西班牙和德国雇佣兵组成的皇家军队已经侵入意大利北部,马上就有逼近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危险。有权有势之人神经都很紧张,这不足为怪。那时,尼克洛·马基雅维利偏偏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一个既无任何权力,又没有丝毫钱财的官方机构的使者,直言不讳地面告那些地位显赫的老爷一些他们几乎不理解,更不用说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这个二等外交官为了使这种事能把人刺得很痛,还用冷嘲热讽的方式来表达他那种全盘否定的批评。马基雅维利就以这种损害他人、尖锐刺耳的幽默方式著称于世,臭名昭著。  在比较平静的年代,人们对他敬重有加,完全把他视为既诙谐幽默又放荡不羁,而且还是潜在的政治喜剧作家。他的一部喜剧甚至于1525年10月在莫德纳演出,以供身心紧张的男女宾客娱乐消遣。它写的是一次通奸,这次通奸最终使所有的人都皆大欢喜,尤其使得那个受骗的丈夫本人也满心欢喜。为了使这次行动获得成功,剧中搞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但是所有的阴谋策划者自始至终都问心无愧。政治家们和将军们都可以开怀取笑这种事情,这是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最佳剧团演出。与此相反,他们对颂扬这种欺骗行为的作者现在嘲笑他们是政治上误入歧途者一事,却并不感到可笑。这里演出的并非喜剧,现在已到生死关头。这里急切需要的是成熟老练、有治国才能之人的见解,而不是像马基雅维利这样一些自以为对历史和当今拥有解释权的喜剧丑角的看法。  尼克洛·马基雅维利本人在朋友们当中已经彻底获得智力超群、放荡不羁的名声。这一点,在弗朗切斯科·圭恰尔迪尼1521年5月18日的一封信中可兹证明:  但是我不赞同您的选择,因为在我看来,您的判断力同其他人的那种判断力显得格格不入,更何况您总是同普遍流行的看法大相径庭,而且还以标新立异、不同凡响之事的始作俑者著称……  这明明白白写的是:您做得太过分,您在践踏社会上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开得起好些玩笑的圭恰尔迪尼而言,这种玩笑在何处才会停止?马基雅维利带着一项十分特殊的使命,前往位于莫德纳不远处的小城镇卡尔皮。他要从正在那里召开修士会例行会议的方济各会修士当中,为佛罗伦萨四旬斋期挑选一名堪称典范的讲道者。他着手按照虔诚、博学、口才和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理当做到的——人品的标准完成这项自选动作。马基雅维利领受佛罗伦萨共和国“内务部”的指令,衔命上路的指示内容就是如此。  此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这些指示。圭恰尔迪尼描写道:  当您的使者到达时,我正在思考这个世界的奇特。这时正好有人为我在佛罗伦萨推荐一位讲道者,更何况是一位我所喜欢的传道者,因为在这一点上,我也像自己其他方面那样,固执己见。我在能给这个共和国帮上忙的地方,从未拒绝过为它效力,恰恰相反,我总是忠实地服从它,在可能的情况下,用行动来服从,要不就用言论,而在甚至连这样做都办不到时,就用暗示来效忠,所以这一次我也背弃它。我自己非常清楚:就是在这方面,也像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一样,我有不同看法。诚实的佛罗伦萨人希望有一个给他们指出通向天堂之路的讲道者,但我却想找到一个教他们认识通往魔鬼家门之路的讲道者。他们想要一个成熟老练、谨小慎微、正直坦诚、头脑冷静的人,可我却想要一个比蓬佐(Ponzo)更疯狂,比吉罗那摩·萨伏那洛拉更狡猾,比阿尔贝托修士(Fra Alberto)更虚伪的人。因为在我看来,这好像是一件好事,与当代的善良相匹配:我们在同众多修士打交道时所经历过的一切,现在再一次在一个无与伦比的修士身上经历了。因为我认为,这也许是进入天堂的正确方式吧——对通往地狱之路记忆犹新,却又不越雷池一步。  这种情况就连尽人皆知的教会批评家圭恰尔迪尼都觉得过分:此人到底是相信天堂还是地狱?即使最后的转变在伦理道德方面可以被视为无可指责,但是这样的看法甚至超出了宽宏大量的同时代所能忍受的痛苦界限。  对这一点,这位反常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十分清楚。他意识到,自己那些“古怪的”看法引起人们的不满,使得自己在政治上越了位。但他却坚持自己那些令人讨厌的判断,因为他对完成一项使命的信念坚定不移。如此众多沾沾自喜、多嘴多舌的人文学者使古代的修辞学、文法、诗艺、伦理学和历史学又重新复苏,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陶醉于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作品,可是后代除了所有这些次要东西之外,对古典时期的真正宝藏——历史和政治那些永远都行之有效的法则却熟视无睹。要在业已日落千丈的当代去认清这些坚不可摧的规则,并由此将意大利从历史的低谷推向新的顶峰,马基雅维利把这视为自己的任务。可是总的说来,人们,尤其是政治家们不听劝告,把他这位政治—历史救世说的转达者变成怪人;时代的不明智把这位政治传教士变成权贵们有才智的弄臣。可以这样概述马基雅维利,这是他在充满失望的一生结束时的自我评价。  不是他这位思想家古怪,而是世界的运行轨道“古怪”。按照这种信念,告诫者和警告者都必然会变成嘲讽者。冷嘲热讽和郑重其事、激昂慷慨和反唇相讥在他的文章中交织在一起,比比皆是。他那封关于为佛罗伦萨聘请劝人忏悔的布道者的书信就证明了这一点。只要人们允许,他就要为国效忠,直至牺牲自我,这就是马基雅维利最坦率的政见告白。可是在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里,这样一种信念,只能用赤裸裸的冷嘲热讽来点缀。  这位披着冷嘲热讽者外衣的传教士当时应当宣告哪些真理呢?下面是他那些著作的节选,这些著作至少对于他同时代人当中那些行家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成功是衡量万物的尺度。”成功表明万物,甚至那些在道义上成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胜利之后,没有人会再去追问,胜利是怎么得来的。谁总是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掌握权术和骗术的技巧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谁就是最大的赢家。所以,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共和国,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家族的代表人物就应当总是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尽管他们触犯这些规则,他们也必须受到政治进程的约束。因此,国家不仅有权利,而是简直是有义务,在有助于国家壮大和强盛时,去毁灭个人。  “国家的宗旨不是和平,而是战争。”只有战争才能在国内建立良好秩序。良好秩序就在于庶民百姓与很有影响的人处于不断的竞争之中;通过这个摩擦面,将产生一种可以转换于卓有成效的扩张的能量。因此,每个公民同时也必须成为士兵。如果这种统一遭到破坏,战争成为雇佣兵的高雅职业,那么在政治上也就注定一切都已丧失殆尽。  “共和国的最大荣耀,就是去征服别的国家。”与此同时,大家也都提出了迄今为止令所有神学家和哲学家都斥之为不道德的、使用武力和压迫的方法。所以,征服了另一个国家的这个共和国就必须消灭那个被征服的领导阶层;如果这样做还不能使那个战败地区安定下来,那么整个部族都要被强制驱逐出境。在征服时,所有残暴方式都可以派上用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然而,这种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使用的武力,只不过是奖章的一个方面罢了。  “卓越的政治家不仅在采取行动时必须毫无顾忌,而且还能够瞒天过海、背信弃义。”是啊,他必须是狮子和狐狸集于一身。也就是说,他必须竭尽全力坑蒙拐骗:  这位未来的征服者必须高唱友谊和团结来欺骗他要制服的那些人,通过声称好心好意的一些保证,把他们变成盟友,以便此后逐步采取措施,最后征服他们。而那种信守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的当权者则相反,注定要完蛋,因为他失去了欺骗人的特权。这种事之所以糟糕透顶,是因为人们愿意上当受骗。他们之所以愿意上当受骗,是因为他们在不断欺骗自己和他们周围的人:他们给自己贴上友好和虔诚之类高尚动机的标签,却又偏偏沉溺于他们那种极端的利己主义。

《政治的悖论:权力、道德与现代性边缘的探索》 一卷深刻剖析人类政治实践的复杂织锦,一部跨越时代、直抵权力核心的哲学思辨之旅。 本书并非对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叙述,而是一次对政治哲学的深层挖掘,旨在揭示权力在人类社会结构中扮演的根本性角色,及其与道德、合法性之间永恒的张力。它以一种批判性的、非教条的视角,审视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并追问:在一个日益去魅化的现代世界中,政治行动者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第一部分:权力本质的解构与重塑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对“权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本体论审视。我们拒绝将权力简单等同于压迫或暴力,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组织能力,以及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实现自身意志的有效性。作者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转而关注权力在微观层面的渗透性与渗透力。 1. 权力的结构性困境: 探讨了权力的双重性——它既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冲突与不公的源泉。我们分析了从传统君权到现代民主治理中,权力如何通过法律、意识形态和技术手段进行自我巩固和合法化。此部分特别引入了对“合法性危机”的讨论,即当权力的行使不再被社会主体普遍接受时,其内在的脆弱性如何显现。 2. “行动者”与“结构”的辩证法: 本书致力于打破传统政治学中将政治家视为纯粹理性决策者的倾向。我们引入了行动理论,考察在面对突发危机、信息不对称和群体非理性时,政治领导者是如何在既定结构(如官僚体系、国际关系框架)的限制下,进行“有限理性”的博弈。这部分内容深入剖析了政治决策中的情感因素、符号操作以及叙事构建的重要性,如何塑造公众对现实的感知。 3. 现代性的权力工具: 我们详细考察了自启蒙运动以来,权力如何与科学、技术和官僚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更隐蔽、更有效率的控制机制。从边沁的“全景敞视主义”到福柯对知识-权力关系的剖析,本书论证了现代国家机器如何通过“规训”而非单纯的“强制”来维持其统治的稳定。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隐私、监控与自由之间的界限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道德的战场——政治伦理的困境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讨论的核心转向了政治伦理的永恒难题:一个成功的政治行动者,其道德标准应该与私德保持一致吗?我们避开了简单地赞扬或谴责的立场,而是深入剖析了政治行动的“特殊逻辑”。 1. 目的与手段的边界模糊: 探讨了政治行动中“必要的恶”的论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考察了在维护共同体生存或实现宏大历史目标的名义下,那些在常规范畴内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是如何在政治实践中被合理化的。本书强调,政治行动的“善”往往是相对的、面向未来的,而非绝对的、当下的。我们分析了历史案例中,那些被后世视为“伟大”的政治家,其决策过程中所承受的道德重负与权衡。 2. 公共领域的“去道德化”倾向: 为什么在公共领域中,对“真诚”和“正直”的要求往往让位于对“效能”和“可靠性”的追求?本书认为,这并非意味着政治领域完全抛弃了道德,而是道德标准发生了位移——从个体良知转向对共同体福祉的承诺,即便实现该承诺的路径充满争议。我们探讨了“政治家德性”(Virtù)的古老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关注其如何体现为一种适应性、果断性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3. 理想主义的陷阱: 深入批判了那种将政治视为纯粹道德净化工程的乌托邦式思维。通过分析历史上基于绝对道德原则发起的革命和运动,本书展示了当行动者拒绝承认政治的“污浊性”时,可能导致的非理性狂热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撕裂。政治的现实要求行动者必须在“应该”和“可能”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第三部分:历史的镜鉴与现代的抉择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理论思考投射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与现代挑战之中,探讨权力知识在不同政体间的演变与适应性。 1. 共和主义的遗产与失落: 本书重新审视了古希腊和罗马共和主义对公民美德和公共生活的热忱,并将其与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内在矛盾进行对比。我们关注在专业化、大众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公民参与的意义如何被稀释,以及这种“失落”如何影响了政治的活力与韧性。 2. 危机管理与领导力的考验: 通过对重大历史转折点(如战争、瘟疫、经济崩溃)的案例分析,本书探讨了在“例外状态”下,权力如何迅速集中,以及领导者如何利用或规避既有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来应对生存威胁。这部分强调了政治判断力的关键性——一种预见性,以及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出不可逆转决定的勇气。 3. 权力的未来形态: 展望了数字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正在如何分散化和网络化。我们讨论了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技术巨头、全球运动)对传统主权国家的挑战,以及权力关系在跨越国界时所呈现出的新的复杂形态。本书以开放性的姿态,促使读者思考:在权力日益无形化、技术化的未来,我们应如何重新界定自由、正义与政治责任。 总结: 《政治的悖论》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维工具,帮助读者穿透日常政治的喧嚣迷雾,直面权力运作的冷峻逻辑。它要求读者以一种审慎的、经验主义的态度,去理解政治行动的复杂性、必然的妥协性,以及在追求更美好社会的过程中,人类精神所必须承担的沉重智慧。阅读本书,即是踏上了一场对政治人性的深刻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一头扎进了这本《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压纹的字体,暗沉的色调,仿佛是在暗示着书中即将揭示的那些关于权谋、关于人性的复杂图景。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政治家们,有着莫名的着迷。马基雅维利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了某种神秘的光环,与“冷酷”、“现实”、“狡猾”等词语紧密相连,但我想知道,在这些标签之下,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真实的他?是天生就如此,还是被时代所塑造?他的思想,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将道德与政治彻底剥离,只剩下赤裸裸的权力运作?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 nuanced 的马基雅维利,一个能够让我们理解他所处时代,以及他思想为何能穿越数百年至今仍影响深远的马基雅维利。翻开书页,字里行间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云变幻,君主们为了巩固统治而绞尽脑汁,国家间的较量如同棋局般步步惊心。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那位 Florentine 的智者,是如何观察、分析并最终定义“权力”的。

评分

我曾经对马基雅维利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各种二手资料的转述,总觉得他是一个极端功利、冷酷无情的政治导师。然而,读完《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认知被大大地拓宽了。《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带领我深入了解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复杂内心世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君主论》等经典著作的简单解读,而是将马基雅维利置于他所处的动荡时代背景下,从他的个人经历、政治生涯以及思想演变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我开始理解,他那些看似“不道德”的政治策略,实际上是他在目睹了无数次背叛、内乱和外部侵略之后,对如何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强大国家的深切思考和艰难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天生冷酷,而是在现实的残酷中逐渐形成其政治智慧的马基雅维利。作者的叙述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机遇与危险的意大利。它不仅让我对马基雅维利本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权力”在政治运作中的真实角色,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简单的历史年表,而是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置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解读。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将马基雅维利这位主角,以及他身处的那个充满阴谋、背叛与英雄主义的舞台,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他,一个在权力漩涡中穿梭的 diplomat,如何敏锐地洞察人性中的利己与野心,又如何在一个分裂动荡的意大利,为寻求国家统一与稳定而呕心沥血。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马基雅维利那些“不容于世”的思想,例如关于君主为了维护统治可以采取非常手段的论述,进行了相当详尽的分析,并且试图去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这是一种挑战传统道德观念的解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政治准则,去思考在极端情况下,政治的“实用性”是否真的可以凌驾于道德之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上的辩论,不断地被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所挑战,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元的理解。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窥见了一个与我对马基雅维利固有的“冷血政客”印象截然不同的形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将他描绘成一个在动荡时代中,对国家命运怀有深切忧虑,并且致力于寻找解决之道(即使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不那么“光明正大”)的知识分子。书中对于马基雅维利个人经历的刻画,尤其是他被政治迫害后那种失意与不甘,以及他重新振作,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凝聚成文字的历程,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马基雅维利,一个并非生来就懂得玩弄权术,而是在政治的风雨中摸爬滚打,并在痛苦的经历中形成自己独特政治哲学的马基雅维利。作者的叙述,没有回避他思想中的争议之处,但也没有因此而妖魔化他,而是试图去理解其产生的土壤,以及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政治中可能起到的作用。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历史巨匠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我被他的思想所吸引,也被他的人生经历所触动,同时也在思考,在他那个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是否真的会迫使人们做出一些我们难以想象的选择。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的过程中,我曾有过数次想要停下来,去消化一下书中呈现的那些信息。作者的叙述方式极为细腻,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沉浸式地带你体验了马基雅维利的生平与思考。从他早年在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外交生涯,到他被流放后的深刻反思,再到他晚年对政治哲学的贡献,整个过程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马基雅维利塑造成一个“恶魔”或者“天才”,而是深入剖析了他所处的历史语境,分析了当时意大利城邦林立、战乱频仍的局面,以及人们对于稳定与秩序的极度渴求。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他的某些观点,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会显得那么“必要”。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精辟的解读,揭示了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根源,以及他如何从现实政治的实践中提炼出“权力艺术”的精髓。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马基雅维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政治哲学核心议题的深度探讨,让我对“治国”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于“权力”与“道德”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层思考。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