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在中國(1550—1900)(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科學在中國(1550—1900)(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艾爾曼(Benjamin A.Elman) 著,原祖傑 等 譯
圖書標籤:
  • 清史
  • 科學史
  • 中國科學
  • 科技史
  • 明清
  • 文化史
  • 曆史
  • 編譯
  • 國傢清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95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986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頁數:69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科學在中國(1550—1900)》一書,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本傑明?艾爾曼在對中國學術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1550—1900年科技發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討。17世紀初,歐洲人在鍾錶、杠杆和滑輪等重要機械製作上已經領先於中國瞭,但同時他們也在嚮中國人學習絲綢和瓷器的製作技術。基督教傳教士對於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無疑發揮瞭關鍵作用,無論是耶穌會科學知識與中國古代科學的嫁接,還是新教徒影響下歐洲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都為後來晚清改革者和國共兩黨精英所一緻倡導的科學進步奠定瞭基礎。與許多學者貶抑中西接觸之前乃至甲午戰爭之前中國科技發展水平不同,艾爾曼從中國人的自然史觀和學科分類等角度論證說,中國人對科學從來不乏興趣,這也正是傳教士介紹的歐洲科學能夠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視的根本原因。艾爾曼在本書中重新審視瞭一個被學術界一直視為當然的觀點,即科學在明、清時期的中國是失敗的,而在歐洲、日本是成功的。為瞭剝離甲午戰爭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明、清中國科學失敗論的外殼,艾爾曼以驚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瞭與中國科學以及中國人科學思維相關的各個領域,嚮讀者展示瞭中國人“以他們自己的方式”重構現代科學的努力。

作者簡介

本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 1946年齣生於德國慕尼黑,1980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方學博士學位,先後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教授、教授(1986—2001)以及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和曆史係雙聘教授(2002—)。主要從事中國文明史、清史和中國思想史的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文化史(1000—1900)、中國科學史(1600—1930)、帝製晚期中國教育史以及中日文化史(1600—1850)。著作主要有《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麵麵觀》(1984)、《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1990)和《晚期中華帝國科舉文化史》(2000)。

目錄

地圖、插圖和圖錶目錄
中國的朝代
縮略語
前言

第一部分導言
導言
發現正確的概念坐標
文人的知識理論應該是什麼?
商業擴張語境下的晚明經學
印刷技術與齣版
異常現象在明代中國和早期近代歐洲的自然化

第一章耶穌會到達前夕的明代經學化
按照名字排序
收藏收藏傢
晚明經世之道、數學和基督教
在文本中收集事物

第二部分博物學與耶穌會士

第二章晚明曆法危機與格裏高利改革
明代欽天監的發展
明代曆法危機的演變
格裏高利改革
耶穌會與晚明曆法改革

第三章17世紀中國與耶穌會的通融政策
明、清時期中國的歐洲“科學”和自然研究
文人對清初曆法改革的抨擊
南懷仁與康熙皇帝

第四章18世紀早期西學的局限
康熙皇帝與梅文鼎
禮儀之爭及其遺産
康熙朝的法籍耶穌會士
牛頓世紀與科學在中國傳播的局限

第五章作為盛清時期繪圖和工藝專傢的耶穌會士
18世紀的測定法和繪圖法
繪圖法、中俄關係和清帝國利益
耶穌會在清朝技藝、器械和技術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考據學與博物學

第六章考據學和對古代學術的重建
清初對硃熹和王陽明的批評
醫學著作及對古文物的恢復
陳元龍及其《格緻鏡原》
中國古代數學的復興

第七章探求真理與盛清數學
盛清時期的格物觀
考據時代的數學
本土主義和19世紀早期的數學

第四部分現代科學與新教徒

第八章1880年之前的新教徒、教育和現代科學
在中國的新教徒
上海的新教徒和現代科學
近代數學和微積分的介紹
上海格緻書院

第九章中國晚清時期的現代科學建設
早期的科學入門書籍
艾約瑟的《格緻啓濛》和中國的達爾文問題
從格緻書室到課藝
有奬徵文題目和它們的科學內容
1872年以來的醫學傳教和有奬徵文中的醫學問題
自然神學、達爾文和進化論

第五部分清代的改良主義與現代科學

第十章1860年後政府的兵工廠、科學和技術
從華人為傳教士工作,到傳教士為朝廷工作
後太平天國時期的改良派和晚清科學
上海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的技術學科
海戰以及失敗摺射齣的清朝改良
對洋務運動的再思考

第十一章20世紀被取代的傳統中國科學和醫學
經過日本中介的西學
科學與戊戌維新派
從傳統數學到現代數學
中國的現代醫學
明治日本對中國現代科學的影響

附錄1唐代算經
附錄2一些有關化學的翻譯,1855—1873
附錄3《格緻須知》,1882—1898
附錄4中國部分軍工廠紀年錶,1861—1892
附錄51886年《格緻啓濛》目錄
附錄61886年《格緻啓濛》中的23個學科
附錄71877—1903年中國齣版的各種科學叢書
附錄8官方遴選的上海格緻書院部分課藝題目
附錄91915—1927年組織的科學協會
中日文參考資料
緻謝
索引
譯者絮語

精彩書摘

導言
在其刊於1966年的那部名3作的前言中,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言及瞭他在讀到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一段話時的忍俊不禁,這段話嚮他展示的是“另一種思維的奇異魅力”。福柯對博爾赫斯的徵引來自題為《天朝仁學廣覽》(Celestial Emporium of Benevolent Knowledge)的“某一部中國的百科全書”。在這部著作中,中國人將動物以奇特的方式進行分類,如“那些打碎花瓶的”或“那些遠看像蒼蠅的”,其順序無從窺得。博爾赫斯將這部百科全書的題目和內容皆歸之於福蘭茲?庫恩博士(Dr�盕ranz Kuhn)——德國的一位中國小說翻譯傢。福柯從中得齣的結論是,中國的奇異揭示瞭我們思想體係的局限。例如,福柯注意到西方按字母順序排列某一係列事物的方式,隻是武斷地將它們連在一起,置所有條目在自然屬性上的聯係於不顧。
博爾赫斯關於中國列舉法的寓言對我們在各種事物中建立一種無懈可擊的秩序的努力提齣瞭挑戰。博爾赫斯漫畫般的手法使得福柯能夠生動地重構18世紀早期近代歐洲人區分新鮮事物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可以說是給生命科學提供瞭新的精確性和研究範圍。與此相比較,中國的自然史,更精確地說,是“對事物條目的曆史性排列”(即所謂“博物”),4仍然類似於西方古典時期的自然史,即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界限尚不明確。
如同他們16世紀的歐洲古典主義同行一樣,中國的自然史作者們試圖用恰當的詞句來辨識和區分自然現象。對於他們,所有現象源自構成世界之物(即所謂“氣”),而這種“氣”是在所有事物被創造(即所謂“造化”)的同時,由某種創造萬物的終極力量(即所謂“造化主”)或者某種內在力量(即所謂“造物主”)所形成。他們緻力於以其普遍接受的社會、政治和文化體係來詮釋世界萬物。
在耶穌會士到達之前,中國文人對自然的窮究和對已知、未知的界定是以“格物”和“緻知”的傳統方法為關鍵特徵的。外國人在2世紀後嚮中國介紹佛教等新宗教時,發現“正確的概念坐標”也要求“探究涵義(meanings)、概念(conceptions)與思想(ideas)”(即所謂“格義”)。為此,中國學者依據本土學說來比照外來語匯,從而在二者之間確立一種係統的對應關係。
1600年以後,耶穌會士將中國人的“格物”與歐洲人的高深學問(scientia, 即哲學、神學和自然學等領域的研究)聯係起來。前現代的中國自然研究長期以來將可見的事物、生理或心理現象乃至曆史事件,皆歸之於“物”。宋代(960—1279)以降,文人們論證說,“事”與“物”同義,錶現的都是普遍的理。此後,中國的分類體係反映的是文人精英們(literati elites)的文化優先論。在他們看來,萬物皆有其理。
物的範疇擴及“無名”之物,即那些異乎尋常的和鮮為人知的領域。文人們雖然對那些不可見和不可測的事物心存反感,卻也沒有把它們一筆勾銷。自然奇跡也被看作自然物,如閃爍著黃色光芒的琥珀、價值連城的磁石(其字麵意思是“慈石”)以及奇異的動植物。磁石的發現催生瞭1080年前後指南針的發明。指南針既被用於海上航行,也被用作陸地上風水選址的工具。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一樣,中國人也相信磁鐵具有醫療功能。
一些具有醫藥用途的東西,如草藥,或者一些被視為靈丹妙藥的東西,也成為商品,或者在當地進行商品交換,或者在市場上進行買賣,或者被賣給商販,或者被收藏在傢中,或者直接被吃掉。如,自明以來,中國的廚師會在一些外來食品中添入鴉片。在前近代的中國類書(encyclopedias)中,作者們在行文中常常將事物以年代順序或主題順序排列,並附上評注,這樣其重要意義便能夠被廣泛地瞭解。其結果,自然研究成為中國學者的一個研究領域,他們對自然、奇跡、現象和事件用語的語源學情有獨鍾。相應地,中國傳統學者也習慣於以書麵形式來錶達事物的社會生命。
不同於將自然史日益囊括於博物館中的早期現代歐洲科學文化,中國人對於物品、現象、事件和事情等(即所謂“博物”,字麵意義指“關於事物的廣博學問”)5詞條進行曆史性排列,這些文本中的詞語體現瞭自然現象的細微差彆,需要行傢裏手通過分析語言予以解碼。每一曆史或自然事件、自然事物或人造器具,以及心理或生理現象,都被以時間順序加以描述,著眼於它們對於人類的用途和價值。這一章我們將著重強調物的文本生命(textual lives),以此為綫索追蹤帝製晚期的中國學者區分事物所基於的文化體係。我們也將對明代(1368—1644)晚期的經濟貨幣化進行描述,因為它促成瞭所有物品的商品化,並將物品變成財富而非道德修養的對象。
通過認識知識階層在這個多變的時代是如何錶述事物的,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在1600年以後,“格物”既成為中國人學習耶穌會自然哲學的窗口,也成為耶穌會士學習中國學問的窗口。晚明通過陰陽兩極的互動和“氣”(構成世界之物)的五行演化來將異常現象(anomalies)或超常(supernormal)現象自然化的努力,與早期近代歐洲人將怪異的事物(prodigies),如超自然的奇跡(miracles)和怪物(monsters),轉變成自然現象的做法異麯同工。
文人的知識理論應該是什麼?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與《科學在中國(1550—1900)(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無關: --- 《中華文明的曆程:從先秦到近代的思想與製度變遷》 作者/主編: [此處留空,或填入其他虛構/真實學者]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入其他虛構/真實齣版社] 頁碼: 約850頁 裝幀: 精裝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的曆程:從先秦到近代的思想與製度變遷》是一部宏大敘事的曆史學著作,旨在深入剖析中華文明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的核心特徵、內在邏輯及其演變軌跡。全書聚焦於中國社會結構、政治哲學、思想文化和製度形態的連續性與斷裂點,力圖構建一個關於中國曆史發展脈絡的立體化認知框架。 本書的結構圍繞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關鍵曆史節點展開,從先秦時期的思想奠基,經秦漢大一統帝國的製度確立,至魏晉隋唐的多元融閤與發展,宋明理學的內省深化,直至近代社會的深刻衝擊與轉型。作者群通過對一手文獻的細緻梳理和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批判性吸收,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第一部分:思想的勃興與秩序的奠基(先秦至兩漢)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中國古代思想的源頭活水。先秦諸子百傢的爭鳴被視為中華文明基因的塑造期。重點分析瞭儒傢思想如何從一種倫理學說,逐漸被納入政治實踐,成為塑造帝國治理模式的核心意識形態。墨傢、道傢、法傢等流派的觀點如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被吸收或排斥,構成瞭早期中國政治哲學的復雜底色。 秦漢大一統的建立,不僅是疆域的整閤,更是製度的定型。書中詳細論述瞭郡縣製、察舉製等製度的形成過程,以及“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對後世政治文化的深遠影響。作者認為,漢代構建的這種中央集權與儒傢倫理相結閤的治理模式,具有極強的韌性和適應性,為其後兩韆多年的王朝更迭提供瞭基本的製度框架。 第二部分:融閤、重塑與內在張力(魏晉南北朝至唐宋)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民族大遷徙和政權更迭的劇變中,中國社會經曆瞭深刻的文化重塑。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是這一時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本書細緻描繪瞭佛教教義如何與本土的玄學、儒學發生碰撞與融閤,並最終催生瞭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等派彆。這種多元文化的碰撞,為隋唐的盛世提供瞭深厚的文化土壤。 唐代的高度繁榮,建立在開放包容的政治姿態和成熟的官僚製度之上。科舉製的完善、三省六部製的運行效率,以及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共同構築瞭“天朝上國”的形象。然而,盛唐的內部矛盾,如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也預示著中央集權體係的潛在危機。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經濟的空前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起,與軍事上的相對弱勢形成瞭鮮明對比。宋代哲學的復興,特彆是程硃理學的成熟,標誌著思想界從關注外在的政治秩序轉嚮對內在道德和宇宙本體的探究。本書強調,宋代的理學不僅是一種哲學體係,更是一種高度精細化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對後世的士大夫階層産生瞭決定性的約束力。 第三部分:集權體製的精細化與文化保守主義(元明清早期) 元朝的統治雖然是異族入主,但其在行省製度的推廣和對現有官僚體係的繼承上,對中國地方治理的演變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 明清兩代的論述是全書的重點之一。明太祖廢除丞相製度,將皇權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頂峰,強化瞭特務機構的作用,這在製度層麵反映瞭統治者對權力的絕對控製欲。同時,王陽明心學的興起與隨後八股取士製度的僵化,體現瞭思想領域從早期對個體能動性的探索,嚮高度規範化的官方意識形態迴歸的趨勢。 清代在“康乾盛世”的錶象下,文化控製達到瞭新的高度,如文字獄的廣泛應用,顯示瞭維護意識形態統一的極端努力。本書認為,這種在製度上日趨完善、在思想上日趨保守的集權體係,雖然在維護瞭龐大帝國的穩定方麵發揮瞭作用,但也逐漸削弱瞭社會應對外部劇變(如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的內在活力與創新能力。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現代的張力 全書的最後部分對中華文明的幾個核心特徵進行瞭總結:極強的製度延續性、儒傢倫理在社會結構中的滲透力、以及在麵對外部衝擊時錶現齣的內在整閤性與抵抗性。作者指齣,理解近代中國所遭遇的睏境,必須迴溯到這些深植於古代社會結構中的思想和製度基因。 本書不僅是曆史學傢的研究工具,也是普通讀者理解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的思想地圖。它以紮實的文獻功底和清晰的邏輯脈絡,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華文明發展史的解讀。 ---

用戶評價

評分

沉浸:知識的海洋與思想的碰撞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發沉醉在這部著作所構建的知識海洋之中。《科學在中國(1550—1900)》所展現的,是一幅宏大而細緻的科學畫捲。它不僅僅羅列瞭當時的科學成就,更深入地挖掘瞭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外部環境。書中對當時不同科學領域的介紹,如對農學、地理學、機械製造等方麵的詳細闡述,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實用技術和理論探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驚嘆於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敏銳觀察和對規律的初步把握,也看到瞭他們所麵臨的理論瓶頸和技術局限。更讓我觸動的是,書中關於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接受過程的描寫。從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新知識,到中國學者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吸收、改造,再到其在中國社會中的影響,這些都構成瞭一個復雜而動態的知識轉移過程。我看到瞭知識傳播中的隔閡與誤解,也看到瞭思想碰撞中的火花與融閤。書中對科學與宗教、科學與哲學、科學與社會製度等關係的探討,更是將科學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審視,極具啓發性。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政治權力緊密相連的。我在這部著作中,不僅獲得瞭豐富的曆史知識,更接受瞭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開始以一種更全麵、更 nuanced 的視角來理解科學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評分

求索:未竟的探索與曆史的迷霧 在閱讀《科學在中國(1550—1900)》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求索欲望。這本書並非提供瞭一個完全封閉的答案,而是更像一個引路人,指引我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曆史迷霧中的更多細節。我被書中那些未竟的探索和充滿疑問的現象所吸引。例如,書中對某些科學理論的介紹,讓我好奇其後續的發展如何,為何有些思想未能得到深入的延續。我也對書中描繪的一些知識傳播的瓶頸感到睏惑,為何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新知識的傳播如此艱難,又為何有些引進的知識未能在中國生根發芽,而是更多地在西方得到瞭發展。這本書促使我去思考,在科學發展過程中,除瞭技術和理論本身,還有哪些社會、文化、製度層麵的因素至關重要。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研究,尤其是關於科學史的研究,往往是不斷深入和修正的過程。書中提供的資料和分析,隻是一個起點,更廣闊的探索空間仍待發掘。它激勵我,要以一種更加批判性和探索性的眼光去審視曆史,去追問那些“為什麼”和“怎麼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科學探索的艱辛與不易,也看到瞭知識傳承的復雜性。它不是一部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一次關於曆史、關於科學、關於人類求知過程的深刻對話。我期待著,通過更多的閱讀和思考,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曆史,以及它對我們今天的啓示。

評分

反思:曆史的鏡子與未來的啓示 讀完《科學在中國(1550—1900)》,我腦海中久久不能平靜,湧起的是一種深深的思考。這本書宛如一麵曆史的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科學發展的麯摺道路,也讓我得以反思當下。書中描繪的科學在當時社會中所遭遇的種種阻礙,無論是來自保守的傳統觀念,還是來自政治上的不重視,都讓我警醒。我看到瞭那些試圖引入新知識、推動科學進步的先行者們所付齣的艱辛努力,以及他們有時孤立無援的處境。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在任何時代,科學的繁榮都需要一個開放包容的環境、持續的投入、以及對創新精神的尊重。書中對中西方科學交流的細緻梳理,也讓我看到瞭文化隔閡如何影響知識的傳播,以及主動學習和批判性吸收的重要性。那些被動接受的知識,往往難以生根發芽,而經過本土化改造、與自身文化相結閤的成果,纔更有生命力。這本書並非簡單地歌頌過去的成就,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呈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看似緩慢的時代,科學的種子也從未停止過萌動。而這些寶貴的曆史經驗,對於我們今天如何推動科學發展、如何應對全球科技挑戰,都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它鼓勵我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評分

初遇:曆史的迴聲與思維的火花 第一次翻開這本《科學在中國(1550—1900)》,我仿佛置身於一段悠長的曆史長河之中,聆聽著那穿越時空的科學迴聲。書中描繪的並非枯燥的理論公式,而是鮮活的人物、跌宕的事件,以及那些在古老東方土地上萌發、成長、又或許湮滅的科學思想的火花。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力,將明清時期那段復雜而迷人的科學發展圖景徐徐展開,讓我不禁為之著迷。書中那些關於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甚至是一些早期技術探索的細節,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學派的爭鳴、以及科學知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融閤與碰撞的描繪感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科學史的著作,更是一扇觀察中國古代社會變遷、文化思潮演進的窗口。讀著讀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寂靜書齋中孜孜不求索的學者,以及在宮廷內外為科學發展奔走呼號的先驅們的身影。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局限,都構成瞭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曆史畫捲。這本書成功地讓我看到瞭科學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與當時社會、政治、文化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它讓我重新思考,在那個西方科學浪潮尚未席捲而來的時代,中國本土的科學探索是如何在自身的土壤中孕育和發展的,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

評分

驚嘆:智慧的火花與時代的印記 《科學在中國(1550—1900)》帶給我的,是一種純粹的驚嘆。書中那些對明清時期科學實踐的細緻描繪,如同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古代中國智慧的火花。我被那些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中國學者和技術人員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摺服。書中對於一些具體技術發明和改進的介紹,比如在農業、軍事、手工藝等方麵的進步,都體現瞭他們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我看到瞭他們如何結閤自身的生産生活需要,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不斷進行嘗試和創新。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並沒有將這些科學活動簡單地視為零散的事件,而是試圖將其置於更宏大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它讓我看到,在那個時代,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接受,往往與政治權力、宗教信仰、甚至是社會階層緊密相連。那些在當時被視為“奇技淫巧”的學問,可能在後世被重新評估;而那些在當時看似微不足道的探索,或許埋下瞭日後重大變革的種子。這本書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直綫嚮前,而是充滿瞭麯摺與復雜。而科學,作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發展軌跡更是多姿多彩,充滿瞭時代的印記。我從書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更是一種對人類智慧的由衷贊嘆,以及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

評分

好書,就是有點貴瞭

評分

書的內容很好。設計和排版很糟糕,齣版社可能過於節約紙張,看起來纍。

評分

幫朋友買的,還不錯

評分

估計最近看這本書都夠消化瞭。

評分

好書

評分

瞭解這一時期的曆程。

評分

艾爾曼這些年也不怎麼讀書瞭吧,他不做漢學傢還有更好的職業嗎?

評分

科學在中國,這個主題很好啊。

評分

好評,用券滿減比較劃算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