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精裝典藏本)

百戰奇略(精裝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基 著
圖書標籤:
  • 軍事
  • 策略
  • 曆史
  • 兵法
  • 古典
  • 戰爭
  • 智慧
  • 管理
  • 精裝
  • 典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92847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224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軍事典籍
  上起春鞦,以戰講兵,兵傢之大成;下訖五代,以兵論戰,戰例之典範
  明朝軍神劉伯溫傳世巨作,影響後世六百年軍事理論主綫,全新超值精裝典藏本,全新譯注

內容簡介

  《百戰奇略》是一部專門以闡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要特色的古代軍事論著,為明朝著名政治傢、軍事傢,曾任大明軍師的劉基著,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繼承以《孫子兵法》為代錶的古典兵學思想的基礎上,結閤曆代戰爭實踐經驗所綜述和總結的內容豐富的軍事原則,從客觀實際齣發,辯證地分析研究戰爭的思想方法,不僅對宋以後軍事思想的應用與發展産生過重要影響,對今天研究現代戰爭規律及其指導原則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它采用以單音詞設條立目的編纂體例,以古代兵法為立論依據、以古代戰例為論證事例的論史結閤、正反對比的著述方式,是現存古代兵書早的,在我國軍事學術發展史上起著發凡啓例的重要作用。
  本書為精裝典藏本,經過全新譯注,超值放送,是收藏、研究、禮品之佳品。

目錄

捲一
一 計戰……………………………………………………(2)
二 謀戰……………………………………………………(6)
三 間戰……………………………………………………(9)
四 選戰……………………………………………………(12)
五 步戰……………………………………………………(15)
六 騎戰……………………………………………………(19)
七 舟戰……………………………………………………(23)
八 車戰……………………………………………………(24)
九 信戰……………………………………………………(27)
十 教戰……………………………………………………(30)
捲二
十一 眾戰……………………………………………………(34)
十二 寡戰……………………………………………………(36)
十三 愛戰……………………………………………………(39)
十四 威戰……………………………………………………(41)
十五 賞戰……………………………………………………(46)
十六 罰戰……………………………………………………(47)
十七 主戰……………………………………………………(49)
十八 客戰……………………………………………………(52)
十九 強戰……………………………………………………(55)
二十 弱戰……………………………………………………(58)
捲三
二十一 驕戰……………………………………………………(62)
二十二 交戰……………………………………………………(66)
二十三 形戰……………………………………………………(68)
二十四 勢戰……………………………………………………(70)
二十五 晝戰……………………………………………………(74)
二十六 夜戰……………………………………………………(76)
二十七 備戰……………………………………………………(77)
二十八 糧戰……………………………………………………(79)
二十九 導戰……………………………………………………(81)
三 十 知戰……………………………………………………(83)
捲四
三十一 斥戰……………………………………………………(88)
三十二 澤戰……………………………………………………(90)
三十三 爭戰……………………………………………………(93)
三十四 地戰……………………………………………………(95)
三十五 山戰……………………………………………………(98)
三十六 榖戰……………………………………………………(101)
三十七 攻戰……………………………………………………(102)
三十八 守戰……………………………………………………(105)
三十九 先戰……………………………………………………(108)
四 十 後戰……………………………………………………(109)
捲五
四十一 奇戰……………………………………………………(114)
四十二 正戰……………………………………………………(118)
四十三 虛戰……………………………………………………(120)
四十四 實戰……………………………………………………(122)
四十五 輕戰……………………………………………………(124)
四十六 重戰……………………………………………………(126)
四十七 利戰……………………………………………………(129)
四十八 害戰……………………………………………………(130)
四十九 安戰……………………………………………………(133)
五 十 危戰……………………………………………………(136)
捲六
五十一 死戰……………………………………………………(142)
五十二 生戰……………………………………………………(146)
五十三 飢戰……………………………………………………(147)
五十四 飽戰……………………………………………………(149)
五十五 勞戰……………………………………………………(151)
五十六 佚戰……………………………………………………(153)
五十七 勝戰……………………………………………………(155)
五十八 敗戰……………………………………………………(157)
五十九 進戰……………………………………………………(159)
六 十 退戰……………………………………………………(162)
捲七
六十一 挑戰……………………………………………………(166)
六十二 緻戰……………………………………………………(168)
六十三 遠戰……………………………………………………(171)
六十四 近戰……………………………………………………(173)
六十五 水戰……………………………………………………(174)
六十六 火戰……………………………………………………(177)
六十七 緩戰……………………………………………………(179)
六十八 速戰……………………………………………………(182)
六十九 整戰……………………………………………………(184)
七 十 亂戰……………………………………………………(186)
捲八
七十一 分戰……………………………………………………(190)
七十二 閤戰……………………………………………………(192)
七十三 怒戰……………………………………………………(194)
七十四 氣戰……………………………………………………(196)
七十五 逐戰……………………………………………………(198)
七十六 歸戰……………………………………………………(200)
七十七 不戰……………………………………………………(202)
七十八 必戰……………………………………………………(203)
七十九 避戰……………………………………………………(207)
八 十 圍戰……………………………………………………(209)
捲九
八十一 聲戰……………………………………………………(212)
八十二 和戰……………………………………………………(214)
八十三 受戰……………………………………………………(216)
八十四 降戰……………………………………………………(218)
八十五 天戰……………………………………………………(220)
八十六 人戰……………………………………………………(222)
八十七 難戰……………………………………………………(224)
八十八 易戰……………………………………………………(227)
八十九 離戰……………………………………………………(228)
九 十 餌戰……………………………………………………(231)
捲十
九十一 疑戰……………………………………………………(234)
九十二 窮戰……………………………………………………(236)
九十三 風戰……………………………………………………(238)
九十四 雪戰……………………………………………………(240)
九十五 養戰……………………………………………………(244)
九十六 畏戰……………………………………………………(247)
九十七 書戰……………………………………………………(249)
九十八 變戰……………………………………………………(252)
九十九 好戰……………………………………………………(255)
一 百 忘戰……………………………………………………(257)

精彩書摘

  一計戰
  【概述】
  《計戰》是《百戰奇略》的開宗首篇,它取義於《孫子兵法·計篇》,著重從戰略高度闡述實地戰爭謀劃對於贏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性。這裏的“計”與原文中的“計料”義同,是分析、判斷情況的意思。戰爭是敵對雙方在一定客觀條件下,運用主觀指導的一種以武力解決勝負的鬥爭活動。戰爭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戰勝對方,必須首先分析和研究敵我雙方的各方麵情況,並根據這種客觀實際,製訂齣正確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隻有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閤,纔能較多地打勝仗。本篇能夠認識
  到這一點,並且進一步揭示瞭“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的道理,這是非常可貴的思想。
  本篇所舉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討論天下大勢而傳為曆史佳話的《隆中對》,乃是我國古代戰爭謀劃發展史上的突齣典型之一。當時,諸葛亮依據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以及劉錶、劉璋等關於政治、軍事、經濟、地理諸種條件的精闢分析,為劉備的生存與發展製定瞭“聯孫抗曹”的總戰略。為瞭實現這一戰略計劃,諸葛亮提齣首先要嚮薄弱方嚮發展,奪取荊、益二州以建立穩固基地,安撫西南各族,聯閤孫權,整頓內政,加強實力;然後待條件成熟時,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奪取中原,統一中國。顯然,這是一個比較符閤客觀實際的既穩健而又有進取精神的戰略構想。劉備後來雖因條件所限而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計劃,但他的確是依據諸葛亮“聯孫抗曹”的戰略謀劃,建立瞭蜀漢政權,成為三足鼎立者之一。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齣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①漢末,劉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計於諸葛亮④。亮曰:“自董卓⑤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⑥比於袁紹⑦,則名微眾寡,然操遂能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⑧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⑨據有江東⑩,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韆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阜國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嚮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齣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注釋】
  ①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語齣《孫子兵法·地形篇》。
  ②劉先主:即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東漢遠支皇族,字玄德。謚昭烈皇帝,史稱“先主”。
  ③新野:諸本皆作“襄陽”,與史載相違,今據《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校改。
  ④諸葛亮:三國著名政治傢、軍事傢。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字孔明。
  ⑤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漢靈帝時,任並州牧。靈帝死後,他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太師,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後為司徒王允等人設計所殺。
  ⑥曹操:(155—220)三國著名政治傢、軍事傢。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
  ⑦袁紹:東漢末封建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字本初。
  ⑧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裏指漢獻帝劉協。
  ⑨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屬浙江)人,字仲謀。
  ⑩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東北流嚮,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岸地區為江東。
  三世:指孫堅(孫權父)、孫策(孫權兄)、孫權三世。
  荊州: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一部分地區。東漢沿襲西漢地域,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
  漢、沔(miǎn):即今之漢水。古時,漢水有二源,北源為沔水,西源稱漢水。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帶,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吳、會: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郡、會稽二郡,閤稱“吳會”,其地轄今江蘇、浙江地區。
  巴、蜀:即巴郡、蜀郡,轄境為當今四川地區。
  其主:指荊州統治者劉錶。
  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
  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後劉備率軍入川,劉璋齣降。
  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阜:據《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覽:通“攬”,采摘、收取的意思。
  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簞食壺漿:語齣《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眾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飯食物。
  本篇史例齣自《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一般將戰略謀劃放在第一位。在尚未開戰之前,首先要判明將帥賢明愚鈍,敵人力量的強大與弱小,兵員數量的多少,戰區地形的險峻和平坦,糧草的供應是否充足。隻要把敵我雙方這些基本情況都瞭解清楚,然後再齣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恰如《孫子兵法》所說:“高明的將帥在指導作戰時都會有一套很好的法則:判斷敵軍的實際情況,研究作戰取勝的策略,對作戰地形和道路遠近進行詳細的考察。”
  東漢末年,劉備屯兵新野時,曾經三次親往隆中拜訪諸葛亮,嚮他請教興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大計。諸葛亮說:“自從董卓進京專權以來,豪傑之士紛紛起兵,稱雄一方,因此地跨州郡的割據者一時之間數不勝數。曹操跟袁紹相比,名望低微,實力弱小。但是曹操終能戰勝瞭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僅僅是因為天時的便利,也是謀劃正確的結果啊。現在曹操已經擁兵百萬,挾製皇帝嚮四方諸侯發號施令,實在不能夠直接和他較量。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占有江東,統治時間曆經三世,地形險要,民心歸附,賢能的人都願意輔佐他,可以作為今後的盟友,而不可以圖謀。荊州北方有漢水、沔水作為屏障;南方臨海,資源非常豐富;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邊通往巴郡、蜀郡。真是一個適閤用兵的要地啊,但荊州太守劉錶卻不能守住它。這或許就是上天贈送給將軍的,你有意於占據此地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廣袤肥沃,物産豐盈,天然富饒,高祖就是依托這裏而成就瞭漢室帝業。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虎視眈眈。雖然益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但劉璋不知愛惜民力,有纔能的人都對他很失望,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將軍你是大漢皇室之後,信義廣播四海,並且廣募天下英豪,求賢若渴。如果將軍占領荊、益二州,占據險要的地勢,對西邊和南邊的少數民族都友好相處,對外和孫權結盟,對內勵精圖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你就可以乘機派遣一員大將率領駐紮在荊州的軍隊嚮南陽、洛陽地區挺進。將軍親自率領益州兵馬北上,行軍途中所過州縣的百姓,有誰不敢爭先恐後地擔著豐盛酒食來迎接呢?如果真能做到這些,那麼,將軍一統天下的大業就能夠成功,漢朝統治也就可以復興瞭。”劉備聽後非常高興:“說得太好瞭!”劉備後來為興復漢室所采取的策略,果然是根據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二謀戰
  【概述】
  本篇以《謀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本篇引自孫子“上兵伐謀”一語,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換言之,也就是運用謀略打破敵人的戰爭企圖,把戰爭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達到孫子所強調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目的。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說不以兵力直接與敵人交戰而又能夠戰勝敵人。可以認為,這是孫子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但是,必須看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有條件的,隻有在力量上處於優勢,形勢非常有利,並且有符閤客觀實際的正確主觀指導,纔有可能不經流血犧牲而達成“全勝”這一理想目標。
  春鞦時晉平公為瞭進攻齊國,先派範昭考察齊國政情。齊相晏嬰運用其智謀於宴飲之間挫敗瞭範昭的多次挑釁,從而阻止瞭晉國即將攻齊的戰爭圖謀。這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例證。晉國之所以打消進攻齊國的戰爭企圖,固然是晏嬰以其聰明纔智和計謀挫敗晉使範昭肆意挑釁的結果,但也不能不看到,齊國自桓公開創的霸主地位,雖然到瞭景公時期已經喪失,但齊國仍不失為中原大國之一。晉平公要發動攻齊戰爭,對此是不能不有所顧忌的。這也正是他首先派人考察齊國政情,爾後決定進攻與否的根本原因。
  【原文】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①。
  春鞦時,晉平公②欲伐齊,使範昭③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④觴⑤之。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進客。”
  範昭已飲,晏子⑦徹⑧樽,更為酌。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⑨曰:“能為我奏成周之樂⑩乎?吾為舞之。”太師曰:“瞑臣不習。”範昭齣。景公曰:“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觀範昭非陋於禮者,且欲慚吾國,臣故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
  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得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曰:“不越樽俎之間而摺衝韆裏之外,晏子之謂也。”
  【注釋】
  ①上兵伐謀:語齣《孫子兵法·謀攻篇》。
  ②晉平公:春鞦晉國國君,悼公之子,姬姓,名彪,前557年到前532年在位。
  ③範昭:春鞦晉國大夫。
  ④齊景公:春鞦齊國國君,莊公之弟,薑姓,名杵臼,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觴(shāng):古代盛酒器。這裏作動詞,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ū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飲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嬰。春鞦齊國大夫,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
  ⑧徹:通“撤”。
  ⑨太師:同“大師”,中國古代樂官名。
  ⑩成周之樂:諸本皆作“成周公之樂”,與史載不符,故據《晏子春鞦·內篇雜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東都。成周之樂,謂周天子之樂麯。
  瞑臣:謂眼睛失明之臣。春鞦晉國著名樂師師曠生而目盲,善辨聲樂。齊國樂官太師以“瞑臣”自稱,自謙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仲尼:即孔子。春鞦魯國陬邑(今山東麯阜)人,名丘,字仲尼。春鞦末著名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儒傢學說創始者。
  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這裏指筵席。
  本篇史例齣自《晏子春鞦·內篇雜上第五》。
  ……

《兵之初》 第一章 啓濛 自古而今,戰爭的陰影從未真正消散,它如同烙印般刻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之上。從最初的部落衝突,到王朝的更迭興衰,再到如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兵法,作為駕馭戰爭、規避衝突、達成目標的藝術與科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真正能將兵法融會貫通,並將其轉化為實踐智慧的,卻寥寥無幾。 《兵之初》,並非一本簡單的兵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它的齣現,並非為瞭教授讀者如何揮刀弄箭,而是為瞭揭示隱藏在無數戰役背後的深層邏輯。它探尋的,是從宏觀的戰略布局到微觀的戰術運用,再到將領的心理素質和軍隊的士氣凝聚,一切與戰爭息息相關的要素。 這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對“知”的重視。在古代,信息不對稱是常態,情報的獲取與分析更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作者並非空泛地強調“知己知彼”,而是深入剖析瞭“知”的內涵:如何通過偵察、刺探、輿論等多種手段,全麵瞭解敵我雙方的實力、意圖、地形、氣候,乃至人心嚮背。這種“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審慎細緻的觀察,需要從零散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最終構建齣清晰的戰場全景。 其次,《兵之初》著重闡述瞭“勢”的運用。在戰場上,單靠兵力優勢往往不足以取勝。真正的勝者,懂得如何“造勢”、“藉勢”、“用勢”。“勢”可以是對地形的巧妙利用,可以是對敵方弱點的精準打擊,也可以是對戰場時機的精準把握。作者通過大量曆史戰例,生動地展現瞭如何通過排兵布陣,創造有利於己方的態勢,如何利用敵人的疏忽和驕傲,將不利局麵轉化為優勢。這種對“勢”的理解,已經超脫瞭單純的軍事技巧,上升到瞭哲學層麵,它要求將領具備高度的洞察力和預判能力,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找到那個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關鍵“勢”。 再者,本書對於“道”的探討,是其核心思想之一。這裏所說的“道”,並非虛無縹緲的玄學,而是指戰爭的根本規律和指導原則。它包括瞭如何順應天時地利,如何尊重客觀規律,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以及如何在勝利之後,謀求長久的和平。作者認為,真正的軍事傢,不僅要懂作戰,更要懂治國,懂民心,懂得如何通過戰爭來達成更宏大的政治目標。這種“道”,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作者希望引導讀者去思考的,超越具體戰術層麵的深邃智慧。 《兵之初》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卻又字字珠璣。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術語,隻是用最直接、最精煉的語言,將兵法中最核心的道理呈現齣來。每一章節的論述,都伴隨著引人入勝的史料記載和深刻的分析,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置身於古代的戰場,親眼見證那些偉大的戰役是如何被謀劃和執行的。 更值得稱道的是,本書並非將古代兵法奉為圭臬,而是強調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作者在解讀古籍的同時,也時常點撥讀者,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運用到現代的社會競爭中。無論是商業談判、團隊管理,還是個人生涯規劃,書中蘊含的策略和思維方式,都能提供寶貴的啓示。它告訴我們,兵法並非隻屬於戰場,它是一種普適性的思維模型,一種解決問題的通用框架。 《兵之初》的每一頁,都浸潤著曆史的厚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激發思考。它不鼓勵好勇鬥狠,而是倡導審慎決策。它所要傳達的核心理念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對這種“察”的探尋,便是《兵之初》的全部意義所在。 第二章 洞察 戰爭,從其本質上而言,是一場關於認知、博弈與選擇的復雜係統。而《兵之初》,恰恰是從“洞察”這一源頭齣發,層層遞進,為讀者展現瞭一幅關於戰爭與智慧的宏大畫捲。 “洞察”,在書中被賦予瞭多重含義。它首先指嚮的是對“敵我”雙方的深度認知。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統計數字,而是要深入到對方的戰略意圖、核心利益、軍事部署、經濟狀況、社會穩定程度,乃至對方領導者的性格和決策模式。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生動地揭示瞭信息不對稱如何成為緻命的短闆,以及如何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地彌補這種不對稱。從古代的“諜影重重”,到現代的情報衛星,獲取真實、準確的信息,始終是戰爭準備中的重中之重。 “洞察”的第二個層麵,是對“環境”的理解。這裏所謂的“環境”,並非僅僅指地理地形,還包括瞭天時(氣候、季節)、人文(民心嚮背、文化習俗)、以及政治(盟友關係、國際輿論)等諸多因素。一個優秀的將領,絕不會孤立地看待戰場,他會充分考慮所有可能影響戰局的外部因素,並從中尋找對自己有利的契機,規避不利的影響。本書在這一點上,尤為強調“順勢而為”,它並非被動地接受環境,而是通過深刻的洞察,去發現和創造有利於己方的“勢”。 “洞察”的第三個層麵,是對“自我”的清醒認識。很多時候,決策的失誤並非源於對敵人的誤判,而是源於對自身的盲目樂觀或悲觀。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它要求將領不僅要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更要清楚自己的資源、能力和局限性。隻有對自己有瞭準確的評估,纔能製定齣切實可行的戰略,纔能在復雜的局麵中,做齣最有利的選擇。 《兵之初》在“洞察”的層麵上,並沒有給齣僵化的公式,而是提供瞭一種思維模式。它鼓勵讀者去提問,去質疑,去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它教導我們,不要滿足於錶麵現象,要深入事物的本質。它提醒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更需要具備篩選、辨彆和整閤信息的能力,纔能透過紛繁復雜的錶象,抓住問題的關鍵。 本書對“兵之初”的解讀,並非局限於軍事領域。它所倡導的“洞察”能力,在現代社會的各個角落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在商業競爭中,對市場趨勢、競爭對手、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洞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情緒、意圖的深刻洞察,是建立良好關係的關鍵。在個人成長中,對自己能力、興趣、性格的清晰洞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起點。 《兵之初》並非一本冷冰冰的理論書籍,它通過大量的曆史故事和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洞察”概念,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它所傳遞的核心信息是:在行動之前,充分的認知與洞察,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缺乏洞察的行動,如同盲人摸象,注定難以達成預期的目標。 本書對“洞察”的強調,也體現瞭一種深刻的哲學觀。它認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始於對世界的認知。而這種認知,需要的是耐心、細緻、批判性思維,以及持續的學習和反思。它鼓勵讀者,成為一個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究的人。 《兵之初》之所以能夠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正是因為它深刻地觸及瞭人類在麵對挑戰時,最根本的求勝之道——洞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齣明智決策的書。而這一切,都始於那第一縷叫做“洞察”的光芒。 第三章 謀略 當“洞察”為我們揭示瞭戰場的全貌,提供瞭決策的基礎後,便進入瞭“謀略”的階段。《兵之初》將“謀略”視為戰爭藝術的核心,它並非單純的戰術堆砌,而是將軍事、政治、經濟、心理等多種要素巧妙結閤,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戰略目標。 本書對“謀略”的解讀,首先體現在對“奇正相生”的深刻理解。作者認為,任何一場成功的戰役,都離不開“奇”與“正”的有機結閤。“正”,指的是正麵交鋒,光明磊落的部署與作戰,它是戰役的基礎和穩定器。“奇”,則指齣奇製勝,不按常理齣牌的奇襲、伏擊、圍點打援等策略,它是打破僵局、創造優勢的利器。然而,這裏的“奇”並非無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對“正”的充分準備和對“敵”的精確分析之上。“奇”的運用,更在於其齣其不意,攻其不備,從而在心理和軍事上給予敵人緻命打擊。 其次,“謀略”的精髓在於“以虛擊實,以實擊虛”。作者指齣,戰場上的“虛”與“實”並非絕對,而是相對的。這裏的“虛”,可能指敵人的佯攻,也可能是敵人防禦薄弱的環節;“實”,則可能是我方的主力部隊,也可能是敵人的重要補給綫。高明的謀略傢,能夠通過虛張聲勢,將敵人的兵力引嚮虛處,從而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真正的攻擊;或者,將計就計,利用敵人設下的“虛”來達成自己的“實”的目標。這種“虛實”的運用,考驗著將領的判斷力、預判力以及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再者,《兵之初》著重強調瞭“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等經典謀略的運用。這些謀略的核心,在於擾亂敵人的部署,迫使敵人做齣非最優化的反應。例如,“聲東擊西”,通過製造虛假的聲勢,將敵人的注意力引嚮錯誤的方嚮,從而在真實的目標地點,輕鬆取得優勢。而“圍魏救趙”,則是通過威脅敵人的根本,迫使敵人撤兵迴援,從而達到解圍的目的。這些謀略的背後,都蘊含著對敵我雙方心理和態勢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局勢發展走嚮的精準預判。 本書的謀略論述,並非僅僅局限於軍事層麵的排兵布陣。它更延伸到瞭對“人心”的謀劃。“兵者,詭道也”,這裏的“詭”,並非貶義,而是指策略上的運用,它包括瞭如何利用敵人的恐懼、貪婪、驕傲等心理弱點,如何通過宣傳、謠言等手段,瓦解敵人的士氣,如何通過恩威並施,爭取民心。作者認為,贏得人心,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 《兵之初》在謀略的論述上,充滿瞭辯證的智慧。它強調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攻心為上”的道理。它並非鼓勵好戰,而是希望通過最少的衝突,達成最有利的結果。這種對“謀略”的理解,已經超脫瞭單純的軍事技巧,上升到瞭戰略哲學的高度。 書中大量的曆史案例,如同生動的教學演示,讓讀者在閱讀中,不僅能夠理解謀略的原理,更能體會到這些謀略在實際運用中的精妙之處。從孫子兵法的“孫子十三篇”,到吳起的“吳子兵法”,再到尉繚子的“尉繚子”,本書將這些經典中的謀略思想融會貫通,並以一種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兵之初》所倡導的“謀略”,同樣適用於現代社會的競爭。在商業談判中,如何在不直接對抗的情況下,爭取到最大的利益?在團隊管理中,如何通過巧妙的激勵和引導,激發團隊的潛力?在個人發展中,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纔能在競爭中脫穎而齣?這些問題,都能在本書對“謀略”的解讀中找到答案。 總而言之,《兵之初》所傳達的“謀略”智慧,是一種高度的戰略思維,一種對復雜局勢的全局掌控,一種將各種資源巧妙整閤,以達成最優結果的能力。它告訴我們,戰爭並非魯莽的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博弈,而“謀略”,正是這場博弈中最核心的製勝之道。 第四章 決勝 當“洞察”鋪就瞭道路,“謀略”構築瞭藍圖,最終便要走嚮“決勝”的時刻。《兵之初》並非簡單地教導如何去“打”,而是深入解析瞭“如何纔能贏得戰爭”,以及“如何纔能在勝利之後,保持長久的穩定”。 “決勝”的第一要素,是“時”。時間,在戰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認為,適時的齣兵,把握戰機,是取得勝利的關鍵。這需要將領具備敏銳的判斷力,能夠識彆齣敵人最脆弱的時機,以及我方最有優勢的時機。例如,在敵人糧草不濟、士氣低落之時發起進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倉促齣兵,不僅可能招緻失敗,更可能錯失良機。 “決勝”的第二要素,是“力”。這裏的“力”,並非僅僅指兵力數量,更包括瞭軍隊的士氣、裝備、訓練水平、後勤保障等綜閤實力。作者強調,要“以眾擊寡”,並非簡單地依靠人數優勢,而是要通過精心的部署,將優勢兵力集中於關鍵地段,從而在局部形成壓倒性的力量。同時,要注重提升軍隊的士氣,因為高昂的氣勢,能夠極大地增強士兵的戰鬥力,使其能夠剋服睏難,戰勝更強大的敵人。 “決勝”的第三要素,是“勢”。在“洞察”和“謀略”的鋪墊下,“勢”得到瞭進一步的升華。它指的是戰場上形成的有利於己方的有利態勢,可能是地形的優勢,可能是敵人的孤立,也可能是我方士氣的壓倒性優勢。作者認為,真正的決勝者,懂得如何“造勢”、“用勢”,將這些有利的“勢”轉化為戰場上的決定性優勢。例如,通過誘敵深入,讓敵人陷入不利地形,從而使其難以發揮其兵力優勢。 《兵之初》在“決勝”的論述上,更加強調瞭“全局觀”。它並非孤立地看待一場戰役的勝利,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戰爭進程,甚至是國傢戰略的大背景下進行考量。作者認為,真正的勝利,不僅在於擊敗敵人,更在於通過戰爭,實現國傢的長治久安。 因此,本書對“決勝”的理解,也包含瞭“戰後治理”。在取得軍事勝利之後,如何安撫民心,如何恢復經濟,如何處理戰俘,如何與敵國建立新的關係,這些都是“決勝”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認為,一場不以和平為最終目的的戰爭,其勝利的意義將大打摺扣。 《兵之初》通過對無數古代戰役的精闢分析,將“決勝”的要素,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等原則,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戰場形勢下,應該采取何種相應的決勝策略。 本書對“決勝”的論述,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它告訴我們,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實現和平,是為瞭維護國傢和人民的利益。而真正的勝利,並非僅僅是軍事上的徵服,更是智慧上的較量,是人心上的凝聚。 《兵之初》對“決勝”的解讀,同樣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在商業競爭中,如何把握市場機遇,如何整閤資源,如何應對危機,最終實現企業的成功?在個人生涯規劃中,如何設定目標,如何付齣努力,如何剋服睏難,最終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些問題,都能在本書對“決勝”的探討中,找到智慧的火花。 總而言之,《兵之初》所揭示的“決勝”之道,是一種集洞察、謀略、力量、時機、全局觀和戰後治理於一體的綜閤性智慧。它告訴我們,勝利並非偶然,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規劃和果斷執行的結果,而真正的“決勝”,不僅在於擊敗對手,更在於為更長遠的和平與發展奠定基礎。 結語 《兵之初》,並非一本簡單的兵書,它是一部關於智慧的經典。它將古老的兵法智慧,與對人性、社會、以及戰爭本質的深刻洞察相結閤,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全新視角。從“啓濛”的認知,到“洞察”的深入,再到“謀略”的運用,最終抵達“決勝”的境界,本書的每一個篇章,都如同層層遞進的階梯,引領著讀者走嚮更高的智慧殿堂。 它所倡導的,並非鼓吹暴力,而是強調審慎、理性與遠見。它所揭示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普適性智慧,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在麵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時,做齣更明智決策的力量。無論是身處戰場,還是日常生活,抑或是商業競爭,《兵之初》都將是您手中一把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 翻開《兵之初》,您將不僅僅讀到戰爭的策略,更將領略到智者的風範,感悟到曆史的厚重,並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力量。它是一場思想的洗禮,一次智慧的啓迪,更是對人生深刻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寶典頗感興趣,而這本《百戰奇略(精裝典藏本)》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所蘊含的戰略思想,其普適性之廣,讓我感到震驚。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理念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竟意外地發現,那些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閃耀著光芒。它教會我如何洞察全局,如何預判形勢,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和清醒。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軍事領域,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

評分

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軍事戰略的書籍,但《百戰奇略(精裝典藏本)》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沒有生硬的術語,沒有枯燥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復雜的戰略思想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概念之中。特彆是關於“奇正相生”的論述,簡直是點睛之筆。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並非一味地剛猛,而是懂得如何以柔剋剛,如何齣奇製勝。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它塑造瞭我看待問題的方式,讓我在麵對挑戰時,能夠更加從容和有策略。

評分

讀《百戰奇略(精裝典藏本)》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思維啓迪。它並非簡單的軍事戰術堆砌,而是將“形”和“勢”的辯證關係剖析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虛實”的闡述,那不僅僅是兵傢之術,更是人生處世的智慧。如何於無形處尋覓機會,如何於看似不利的局麵中創造優勢,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領悟,仿佛每一次都與作者進行瞭一場深層次的思想交流,這種感覺真的非常奇妙。

評分

這本《百戰奇略(精裝典藏本)》真是讓我愛不釋手!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雅緻的封麵設計所吸引。精裝的工藝,紙張的選用,還有那細緻入微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對經典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翻開扉頁,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每一頁的印刷都清晰銳利,文字躍然紙上,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智者在那古老的竹簡上揮灑智慧。

評分

對於一個資深的書籍愛好者來說,一本好書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能夠引發的深度思考以及帶來的長久迴味。《百戰奇略(精裝典藏本)》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依然陷入沉思,不斷地將其中的道理與現實進行對照和印證。那種“頓悟”的感覺,是閱讀的最大樂趣之一,而這本書給瞭我很多這樣的時刻。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著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讓我對“變”與“不變”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bucuo

評分

好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評分

評分

這邊書還不錯,值得好好看看...

評分

不錯,非常好的書,內容豐富,也適閤收藏。

評分

好書,送貨速度一流,京東就是好。

評分

非常不錯,快遞到位,完好無損

評分

物流很快,價格實惠,紙質不錯

評分

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軍事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