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独立思考,学以致用”为编写目标。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时代性,但是推导尽可能简单;本书例题具有自明性。同时,例题的编写尽量通俗易懂、图文配合,并详细说明关键步骤的注意点,并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典型例题进行分类,总结应用基本原理解决不同结构类型的突破口便于学生自学。
本书是研究生教材《高等土力学》的第2版。它力图在本科土力学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角介绍、展示本学科的发展和基本研究成果,特别注意介绍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贡献,从而引导研究生迈进土力学科研的门槛,使他们了解土力学科研的历程、主要成果、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书内容基本上是本科土力学的延伸。全书共分6章:土工试验及测试、土的本构关系、土的强度、土中水及其渗流、土的压缩与固结和土坡稳定分析。各章附有例题、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可作为与岩土工程有关专业研究生和教师的教材与参考书;也可作为对土力学有兴趣的本科生、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和进修读物。
第1章土工试验及测试1
1.1室内试验1
1.1.1直剪试验、单剪试验和环剪试验1
1.1.2侧限压缩试验3
1.1.3三轴试验3
1.1.4真三轴试验12
1.1.5空心圆柱扭剪试验和方向剪切试验16
1.1.6共振柱试验18
1.2模型试验19
1.2.11g下的模型试验19
1.2.2ng下的模型试验20
1.3现场测试与原型观测24
1.3.1平板载荷试验24
1.3.2静力触探25
1.3.3动力触探26
1.3.4十字板剪切试验(vane shear test,VST)27
1.3.5旁压试验(pressuremeter test)28
1.3.6螺旋板压缩试验(screw plate compressometer,SPC)和钻孔剪切
试验(borehole shear test,BST)29
1.3.7物探检测30
1.3.8原型监测30
1.4试验检验与验证30
1.4.1对试验的检验30
1.4.2本构关系模型的验证32
1.4.3数值计算的检验33
习题与思考题35
部分习题答案39
参考文献40
第2章土的本构关系41
2.1概述41
2.2应力和应变42
2.2.1应力42
2.2.2应变50
2.3土的应力应变特性51
2.3.1土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52
2.3.2土的剪胀性52
2.3.3土体变形的弹塑性53
2.3.4土应力应变的各向异性和土的结构性53
2.3.5土的流变性55
2.3.6影响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应力条件56
目录高等土力学(第2版)2.4土的弹性模型58
2.4.1概述58
2.4.2邓肯�舱潘�曲线模型62
2.4.3K�睪模型69
2.4.4高阶的非线弹性理论模型71
2.5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75
2.5.1塑性理论在土力学中的应用75
2.5.2屈服准则及屈服面75
2.5.3流动规则(正交定律)与硬化定律79
2.5.4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弹塑性模量矩阵的一般表达式81
2.6剑桥模型(Cam�睠lay)82
2.6.1正常固结黏土的物态边界面82
2.6.2超固结黏土和完全的物态边界面85
2.6.3弹性墙与屈服轨迹88
2.7莱特�驳丝夏P秃颓寤�模型96
2.7.1莱特�驳丝夏P�97
2.7.2修正的莱特�驳丝夏P�99
2.7.3清华弹塑性模型102
2.8土的结构性及土的损伤模型106
2.8.1概述106
2.8.2粗粒土的结构106
2.8.3黏土颗粒与水的相互作用——双电层 108
2.8.4黏土颗粒间作用力及黏土的结构109
2.8.5土的结构性111
2.8.6损伤理论及其在岩土材料中的应用113
2.8.7沈珠江结构性黏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117
2.9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的数学实质及广义位势理论120
2.9.1土的一般应力应变关系及广义位势理论120
2.9.2超弹性模型或格林弹性模型121
2.9.3柯西弹性模型122
2.9.4次弹性模型122
2.9.5弹塑性模型的塑性位势理论123
2.9.6相适应与不相适应的流动规则123
2.9.7多重势面的广义塑性理论124
习题与思考题124
部分习题答案133
参考文献135
第3章土的强度137
3.1概述137
3.2土的抗剪强度机理140
3.2.1摩擦强度140
3.2.2黏聚力143
3.3影响土强度的内部因素146
3.3.1土的强度与其物理性质的关系146
3.3.2影响土强度的一般物理性质147
3.3.3孔隙比与砂土抗剪强度关系——临界孔隙比150
3.3.4孔隙比与黏土抗剪强度——真强度理论153
3.4影响土强度的外部因素154
3.4.1围压σ3的影响155
3.4.2中主应力σ2的影响157
3.4.3主应力方向的影响——土强度的各向异性159
3.4.4土的强度与加载速率的关系162
3.4.5温度与土强度的关系166
3.5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67
3.5.1有效应力原理及孔压系数167
3.5.2砂土的排水强度和不排水强度174
3.5.3黏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76
3.6土的强度理论183
3.6.1概述183
3.6.2土的经典强度理论184
3.6.3土的近代强度理论189
3.6.4关于土强度理论的讨论194
3.7黏性土的抗拉强度198
3.7.1实际工程中的拉伸破坏与开裂198
3.7.2土的抗拉强度的测定199
3.7.3黏性土的联合强度理论202
习题与思考题203
部分习题答案210
参考文献212
第4章土中水及其渗流213
4.1概述213
4.1.1岩土中的水及其运动213
4.1.2渗流的工程意义214
4.1.3土中水的渗流问题的研究历史214
4.2土中水的形态及其对土性的影响215
4.2.1土与水间的物理化学作用、黏土颗粒表面的双电层215
4.2.2毛细水与土中吸力218
4.2.3土的冻胀和冻融作用224
4.3土的渗透性227
4.3.1土中水的势能227
4.3.2达西定律的物理意义231
4.3.3影响土渗透系数的因素232
4.3.4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235
4.3.5非饱和土的渗透性237
4.4二维渗流与流网239
4.4.1二维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239
4.4.2流网及其应用241
4.5饱和土渗流数值计算的有限元方法248
4.5.1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248
4.5.2饱和土稳定渗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253
4.5.3饱和土非稳定渗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261
4.6有关渗流的一些工程问题264
4.6.1渗透力与渗透变形及其防治264
4.6.2渗流条件下土坡的稳定268
4.6.3挡土构造物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271
习题与思考题275
部分习题答案284
参考文献286
第5章土的压缩与固结288
5.1概述288
5.2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289
5.2.1土的压缩289
5.2.2影响土压缩性的主要因素293
5.2.3沉降产生原因和类型295
5.2.4瞬时沉降和次压缩沉降299
5.3地基沉降计算303
5.3.1计算方法综述303
5.3.2单向压缩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304
5.3.3考虑三向变形效应的单向压缩沉降计算法305
5.3.4三向变形沉降计算法306
5.3.5弹性理论法308
5.3.6应力路径法309
5.3.7剑桥模型法313
5.3.8曲线拟合法315
5.3.9现场试验法316
5.3.10其他方法简述317
5.3.11对几种沉降计算方法的评述318
5.3.12堤坝沉降的简化计算319
5.4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与太沙基固结理论319
5.4.1单向渗流固结的普遍方程320
5.4.2太沙基单向固结理论321
5.5单向固结的复杂情况326
5.5.1加荷随时间变化326
5.5.2土层厚度随时间变化332
5.5.3地基为成层土334
5.5.4有限应变土层的固结335
5.6二向和三向固结336
5.6.1比奥固结理论337
5.6.2太沙基�猜锥帕⒖斯探崂砺�(扩散方程)340
5.6.3比奥和准多维固结理论的比较341
5.6.4三向固结的轴对称问题——砂井地基的排水固结346
5.7非饱和土的固结349
5.7.1非饱和土固结的一些特点349
5.7.2弗雷德隆德非饱和土单向固结理论350
5.8固结试验355
5.8.1几种固结试验方法355
5.8.2恒应变速率试验法(CRS法)356
5.8.3控制孔压梯度压缩试验法(CGC法)358
习题与思考题361
部分习题答案367
参考文献368
第6章土坡稳定分析369
6.1概述369
6.1.1边坡369
6.1.2边坡的破坏类型369
6.1.3滑坡的影响因素371
6.1.4滑坡的危害372
6.1.5边坡稳定的分析373
6.2无限土坡的稳定分析374
6.2.1砂土的无限土坡374
6.2.2黏性土的无限土坡376
6.3边坡稳定分析的极限平衡条分法377
6.3.1瑞典条分法378
6.3.2简化毕肖甫法380
6.3.3简布法381
6.3.4斯宾塞法382
6.3.5摩根斯坦�财绽乘狗�383
6.3.6陈祖煜的通用条分法385
6.3.7不平衡推力传递法388
6.3.8沙尔玛法393
6.3.9边坡合理性条件和经典的结论394
6.4最小安全系数和临界滑动面的搜索方法396
6.4.1基本原理396
6.4.2枚举法397
6.4.3单形法397
6.4.4牛顿法399
6.4.5随机搜索法400
6.4.6模拟退火法400
6.4.7遗传算法402
6.4.8蚁群算法405
6.4.9其他搜索方法407
6.5关于边坡稳定极限平衡法分析的一些问题409
6.5.1计算工况409
6.5.2稳定分析方法的选择411
6.5.3孔隙水压力的考虑412
6.5.4边坡外有水的情况413
6.5.5强度指标的选用415
6.6极限分析原理418
6.6.1塑性力学的上、下限定理419
6.6.2上下限定理的应用420
6.7基于有限元的边坡稳定分析427
6.7.1利用应力场计算安全系数428
6.7.2强度折减法429
习题与思考题430
部分习题答案436
参考文献436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专业书籍,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能否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而是巧妙地将一些经典的土力学问题,以一种引导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例如,在探讨“土的颗粒组成对工程性质的影响”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同样是砂土,有些地方容易坍塌,有些地方却很稳定?然后,再通过对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等因素的分析,引导读者逐步理解这些差异的根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渗透稳定性”的讲解,作者引入了一个关于水库大坝渗流失稳的假想案例,通过分析不同渗透压力下的土体受力情况,逐步推导出渗透稳定性判别准则。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个探案过程,更能激发我的求知欲。书中对于“土坡失稳机制”的分析也同样精彩,作者展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边坡失稳模式,并分析了引发这些模式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例如降雨、地震、超载等,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边坡工程的复杂性。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前沿的土力学研究成果也有所涉猎,比如关于“土-水-气耦合”的理论,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某些特殊的工程问题(如冻土、膨胀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现代化,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不显得古板,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启发性,让我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评分在学习土力学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很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很多复杂的地质现象很难用简单的模型来解释。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困惑。作者在书中,非常深入地探讨了“土体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引入了“颗粒接触理论”、“介观模型”等概念。这让我能够从更根本的层面去理解土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例如,作者通过对土颗粒形状、表面粗糙度、颗粒间接触力等因素的分析,来解释土体的剪切强度和压缩性。这比仅仅依赖于宏观的库仑定律或莫尔-库仑理论,能够提供更具解释力的结果。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土体的复杂本构行为”的深入讨论,特别是对“各向异性”、“应力路径依赖性”以及“软化现象”等复杂行为的描述。作者介绍了多种能够描述这些复杂行为的本构模型,并且对它们的数学形式和物理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土体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此外,书中还对“现代土工测试技术”进行了介绍,例如“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在测量土体变形方面的应用,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观察土体微观结构方面的作用。这些先进的测试技术,为我们深入研究土体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对前沿技术的关注,都让我受益匪浅,无疑是一本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专业认知水平的优秀著作。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着实被它的厚重感和扎实的封面给镇住了。作为一个在土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从业者,深知理论知识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指导意义。市面上关于土力学的书不在少数,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硬核”的感觉,并非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直击问题的核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正准备为你系统地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这对于我这样喜欢提前规划阅读路径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便利。目录的设计非常有条理,从最基础的土的性质和分类,逐步深入到应力、变形、渗透、强度等关键环节,再到更高级的边坡稳定、地基沉降、土动力学等前沿领域,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土的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这一章节抱有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很多基础教材中略过或者一带而过的,但对于理解土的复杂行为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土力学试验的描述也相当详尽,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结合了实际操作的要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对于指导实验室工作或者理解试验结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仔细看了看关于固结理论的章节,作者用多种模型和数学推导来解释不同情况下的固结过程,并对影响固结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于理解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和预测沉降非常有帮助。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并且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但不失生动,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不乏工程实践的考量,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土力学领域的权威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土力学研究现状,并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支撑的著作。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倍感兴奋的读物。作者在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经典的土力学理论,还对近年来土力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土体记忆效应”和“时间效应”的讨论。土体在经历应力历史后,会产生一定的“记忆”,并在后续的加载过程中表现出来,这使得土体的力学行为更加复杂。这本书通过引入一些非线性本构模型,来描述土体的记忆效应和时间依赖性。这对我理解一些长期沉降、蠕变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我还对书中关于“土体本构模型的发展与比较”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对当前主流的土体本构模型,例如弹塑性模型、损伤模型、滑动力学模型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工程问题中的适用性。这为我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书中还对“多尺度分析方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例如如何将颗粒流模拟与连续介质有限元模拟相结合,以更全面地模拟土体的宏观和微观行为。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土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前沿性都非常突出,对于任何想要在土力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渴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拓展我土力学知识边界的优质书籍。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到欣喜的读物。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土力学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颗粒流理论(PFC)”和“离散元法”在土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如何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更精确地模拟土体的非连续性和细观结构行为。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复杂的地质力学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我以往的学习中,对于这些数值方法的介绍往往是比较零散的,而这本书将它们系统地整合起来,并提供了清晰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描述,这对我理解和掌握这些先进的分析工具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的讨论也十分深刻。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并且与应力历史、加载路径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介绍了多种本构模型,例如基于临塑性理论的模型和基于状态的概念的模型,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土体的力学行为。我还注意到,书中对“饱和-非饱和土力学”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特别是关于基质势、渗透性与含水量之间关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在实际工程中,对于处理地下水位变化、降雨入渗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善,内容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土力学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的时候,我首先被其章节设置的逻辑性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前沿,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我一直对“土的细观力学”这一领域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讲解。作者通过对土颗粒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细观特征的分析,来解释宏观力学性质的成因。这让我能够跳出传统的宏观唯象模型,从更本质的层面去理解土体的行为。书中关于“颗粒堆积模型”和“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讨论,为我理解土体的变形和破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还对书中关于“损伤力学在土体本构模型中的应用”的章节印象深刻。损伤力学是描述材料在加载过程中逐渐产生微观损伤并最终导致宏观破坏的理论,将损伤力学引入土体力学,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土体在循环加载下的力学行为,尤其是在土动力学和振动问题中。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介绍非常到位,并且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损伤模型和计算方法。此外,书中还对“多场耦合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热-力-渗耦合”在处理地热开挖、地下水循环等问题中的应用。这些复杂的耦合问题,在实际工程中越来越常见,而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对我解决这些问题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在呈现方式上也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土力学专著。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整体的视觉设计。虽然作为一本专业书籍,其主要价值在于内容,但一个清晰、有逻辑的书籍排版,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专业、可靠的气息。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饱满,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引入的大量图表和示意图。这些图表不仅仅是数据的呈现,更是对复杂概念的直观解释。例如,在讲解应力分布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绘制的等应力线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荷载条件下,土体内部应力的变化规律,这比单纯的公式推导要容易理解得多。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其中关于“土的颗粒级配对渗透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作者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公式推导,还配以颗粒级配曲线图,并解释了不同曲线形状所对应的渗透性差异,这让我对土的渗透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各种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在现代工程领域,数值模拟已经成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有力工具,而这本书能够将这部分内容纳入高等土力学的范畴,并且提供了相当详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南,这对于提升我的专业技能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有限元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的讨论感到兴奋,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边坡工程的设计与评估至关重要。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通过某一个大型桥梁基础的沉降分析,来印证书中所介绍的沉降计算方法,这种形式非常有助于加深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在呈现方式上也非常用心,是一本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土力学专著。
评分作为一名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场情况时,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当我翻阅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时,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这些实例并非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包含了详细的工程背景、遇到的实际问题、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方法、计算过程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地基承载力”时,作者就以一个实际修建高层建筑的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地勘资料和土的性质,计算不同类型基础的承载力,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失稳风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章节的案例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在某沿海地区修建码头时,如何采用换填、堆载预压、砂井等多种措施来解决软土地基沉降和稳定性问题,并对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理论+案例”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实用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土动力学”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在基础教材中很少提及,但对于地震区的工程设计至关重要。作者不仅介绍了地震荷载的传播规律,还分析了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例如动力变形和液化现象,并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前瞻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科书,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运用土力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宝典。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来接触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的,毕竟“高等”二字就意味着难度和深度。我曾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理论晦涩难懂、公式推导繁琐的书籍,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在打开之后,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理论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数学公式,而是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阐述“有效应力原理”时,作者首先从宏观现象出发,引导读者思考为何土体在受力后会发生变形,然后再逐步引入孔隙水压力和总应力的概念,最终推导出精妙的有效应力公式。这种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对话,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书中对“土的抗剪强度理论”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不仅介绍了库仑定律,还深入探讨了莫尔-库仑理论,并对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土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机制。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固结沉降”的讲解非常透彻,作者运用了多套数学模型来描述不同工况下的固结过程,并详细解释了每一套模型的假设前提和适用条件,这对于我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沉降预测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引入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土工测试方法和分析技术,例如对“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的详细介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试验结果来评估土体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这部分内容对于我理解和应用最新的土工勘察技术非常有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不显得生硬,而是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当我收到这本《高等土力学(第2版)》时,我对它的内容和深度充满了期待,并且它确实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学习曲线,从基础概念的清晰梳理,到复杂理论的深入剖析,再到前沿技术的介绍,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土的应力历史”对土体变形和强度影响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基础教材中可能被简化处理,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包括超固结比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影响土体的回弹和塑性变形。这对于我理解和分析那些经历过复杂地质历史的土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裂隙土力学”的章节。裂隙土体的行为非常复杂,其力学性质与连续介质有很大不同,而这本书能够将裂隙土的宏观力学模型、渗透性以及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系统性的介绍,这让我对这种特殊土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我参与的某些项目,就涉及到一些裂隙发育比较明显的岩体,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理论指导。书中还对“土动力学”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关于场地地震反应谱的计算方法和土体液化判别。这些内容对于我在地震区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信息。另外,书中还涉及了“土工结构物的稳定性分析”,例如挡土墙、隧道衬砌等,详细介绍了各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和适用条件。这对于我进行具体的工程设计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翔实,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土力学领域的力作。
评分考试需要,这类专业书好贵啊,质量不错,好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吧
评分还不错,是正品!
评分给力!
评分搞活动买的,经典教材 ,没事看看挺好
评分还可以!!!!!
评分纸质还可以,应该是正品
评分言简意赅,物美价廉,经典之作
评分书背面有点儿折了,不太好,其他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