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少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史
  • 中国文学
  • 理论教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修订本
  • 文学史
  • 批评理论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0265
版次:2
商品编码:107950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中国语言文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字数:4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历史经验的总结,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目录

前言/1
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1
概说/1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2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2
第二节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5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9
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9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17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2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27
第一节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27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29
第三节 庄子“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32

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时期/39
概说/39
第四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40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40
第二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44
第三节 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49
第四节 王充对谶纬思想的批判和他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54
第五节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59
第五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62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62
第二节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和曹植的《与杨德祖书》/66
第三节 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71
第四节 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78
第六章 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82
第一节 刘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82
第二节 刘勰的文学本体论/84
第三节 刘勰的文学创作论/86
第四节 刘勰的文学文体论/96
第五节 刘勰的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批评论/98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101
第一节 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101
第二节 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106

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109
概说/109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110
第一节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110
第二节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114
第三节 殷墦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118
第四节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122
第九章 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126
第一节 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126
第二节 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130
第三节 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141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51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151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154
第三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57
第四节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63
第五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168
第十一章 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74
第一节 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174
第二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180
第三节 宋代的词论/189
第四节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93

四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明清时期/199
概说/199
第十二章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200
第一节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200
第二节 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207
第三节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211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219
第一节 明代的小说评点和李贽对《水浒》的批评/219
第二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225
第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231
第一节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231
第二节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240
第十五章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248
第一节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理论批评/248
第二节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261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271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271
第二节 王士稹的神韵说/276
第三节 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沈德潜的格调说/283
第四节 袁枚的性灵说/288
第五节 翁方纲的肌理说/293
第六节 桐城派的文论/296
第七节 清代的词论/301

五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交汇——近代时期乃05
概说/305
第十七章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306
第一节 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306
第二节 姚莹的文学批评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311
第三节 刘熙载的《艺概》和陈廷焯、况周颐的词论/315
第四节 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诗歌理论/329
第十八章 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乃31
第一节 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331
第二节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人间词话》/339
修订后记/353
再修订后记/354

前言/序言







《文学的鉴照与飞扬:一篇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导论》 本书并非旨在梳理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亦非意图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编年体叙事。相反,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那既深邃又灵动的世界,从一个更为开放和动态的视角去理解和品味那些塑造了中国文学面貌的批评思想。我们暂且将那些具体的历史脉络、代表人物和理论体系搁置一旁,而是聚焦于文学批评本身所蕴含的普遍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 文学批评,在其最本质的意义上,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度关照与价值阐释。它如同穿透表象的明镜,映照出作品的肌理、情感与思想;又如同点燃思想的火炬,照亮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启迪。本书将从文学批评的功能、方法与境界三个维度展开探讨,力求勾勒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和审美实践所具有的魅力与力量。 首先,我们审视文学批评的功能。批评的价值,不在于对作品的简单褒贬,而在于其揭示性、引导性与创造性。 揭示性: 优秀的批评能够深入作品的骨髓,挖掘出作者未曾明言却又至关重要的潜台词,揭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结构、象征意义与文化密码。它帮助我们超越阅读的直观感受,抵达文本更为精微和复杂之处,理解作品何以感人,何以发人深省。例如,一篇对诗歌的解读,不仅仅在于分析其韵律和意象,更在于如何洞察诗人借景抒情背后的人生观照,或是对时代的回响。 引导性: 文学批评并非与读者对话,而是为读者搭建通往作品的桥梁。它提供解读作品的多元视角,启发读者独立的思考,拓展读者的审美体验。好的批评能够引导我们注意到自己可能忽略的细节,理解作品的多重意蕴,从而深化我们对文学的认识,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它鼓励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思考去感悟,使阅读成为一种主动的、充满发现的过程。 创造性: 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当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表达力,将对作品的理解凝练成富有思想深度的文字时,批评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表达。它不仅是对已有作品的回应,更是对文学本体的探索,对美学原则的再思考。这种创造性也体现在批评能够激发新的文学创作,为后来的作家提供灵感与参照。 其次,我们将探讨文学批评的方法。批评的艺术在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的方法如同不同的工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以揭示作品的不同面向。 文本细读: 这是批评的基础,是对作品语言、结构、叙事技巧等微观层面的深入考察。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意象的组合等进行精密的分析,挖掘文本自身的意义生成机制。这是一种“回到文本”的务实方法,强调证据与逻辑。 语境分析: 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它总是与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化思潮等紧密相连。语境分析帮助我们将作品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其产生的动因、反映的现实以及承载的文化意义。这是一种“联系现实”的宏观方法,强调作品的社会性。 接受美学: 这种视角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构建。它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读者在与文本的互动中完成的。批评可以分析读者群体对作品的普遍反应,或者探索不同读者群体可能形成的多元解读。这是一种“聚焦读者”的互动方法,强调意义的生成性。 理论框架的应用: 借鉴现有的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等,为解读作品提供预设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视角。这些理论框架如同地图,帮助我们绘制作品的内在逻辑或外部关联。然而,关键在于如何灵活运用,而非僵化套用。 最后,我们希冀触及文学批评的境界。批评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一种深刻的理解与超越。 求真: 批评的根本在于对文学作品真实面貌的探寻,既包括作品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也包括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以及作品艺术形式的真实探索。 求善: 批评所追求的“善”,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与引导。它不仅仅是审美判断,也包含对作品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人道精神的关怀。优秀的批评能够帮助我们辨别真善美,提升人文素养。 求美: 批评本身也应是一种美的体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精准而生动的表达,都能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艺术上的享受。好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或一篇富有启发性的议论。 超越: 最为可贵的批评,能够超越文本本身,与更广阔的哲学、历史、文化议题对话,甚至启发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全新认识。它不仅是对文学的解读,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本书不是一本“史书”,而是一次“思想之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激发读者对文学批评的兴趣,培养读者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文学批评并非少数学者的专属领域,而是每一个热爱阅读、渴望理解文学的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愿我们都能在这片广袤的文学批评天地中,获得启迪,发现真知,享受阅读与思考的双重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理论批评史”这个概念有些畏惧,总觉得它过于学术化,离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有些遥远。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在探讨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也能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仿佛我正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书中对我而言最触动的部分,是关于早期文学观念的梳理。我一直觉得,古人写诗作文,一定有他们自己一套独特的思考方式,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将那些散落在古代文献中的思想火花,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从萌芽到发展的整个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对“风雅颂”等概念的解读印象深刻,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经过作者的剖析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隔着一层纱看事物,而是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理念。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批评并非后世才有的产物,它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评分

坦白说,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史了解不多,因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认识也比较模糊。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循序渐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学批评思想的归纳和总结,它就像一张清晰的地图,为我指明了探索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道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唐宋八大家等文学巨匠的理论思想的介绍,他们的观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发性。我感觉自己仿佛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批评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象牙塔,它与文学创作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评判文学作品的能力,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大家们非常崇拜,但总是觉得对他们创作背后的理论支持了解不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文学作品,而是深入到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批评”层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大家们在文学批评上的独到见解的梳理。例如,书中对苏轼在诗歌理论上的创新,以及对当时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的阐述,让我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感觉自己仿佛与这些伟大的文学家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后台采访”,了解了他们是如何思考文学,如何评判作品,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了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理论支撑和精辟的批评实践。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而且逻辑性极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学派和思想流派的比较分析,它帮助我理解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那些错综复杂的思想关系。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竞技场,看到不同的观点如何碰撞、融合,最终汇聚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浩瀚长河。书中对一些重要理论流派的渊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书中对“神韵说”、“格调说”等美学范畴的阐释,让我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以便更好地去理解和评判文学作品。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兴趣,让我有能力去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宝藏,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莫过于它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注重了理论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要深入到其核心的理论体系中去。这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介绍中,都会提炼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魏晋玄学和文学理论关系的探讨,这种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精神世界和艺术实践上的高度统一。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学说的辩证关系也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使得我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宏观和全面的认识。我不再觉得那些古代的文学批评家们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向前发展。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更是活生生的智慧。书中对一些经典理论观点的阐释,放到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心雕龙”等重要著作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的深刻思考和严谨态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些古代的文学批评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汲取了他们宝贵的智慧和经验。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学,是为了推动文学的健康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启发人思考、引导人成长的智慧之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我过去读书,往往停留在对作品本身的欣赏,而这本书则带领我深入到作品背后的理论和批评体系中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批评思潮的梳理,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批评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例如,书中对宋代以后文学批评的某些转向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文学思想“博物馆”,在这里,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形成其独特的面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文学的理论和批评,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我希望能将这种理解应用到我今后的阅读中,去发现更多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虽然探讨的是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自然的方式进行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它将抽象的理论观点落到了实处,让我更容易理解。例如,书中在分析某个文学批评流派时,会引用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文学创作和批评活跃的时代,亲身感受到了那些理论的魅力。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文学田野考察”,不仅了解了理论,更看到了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理论批评并非空中楼阁,它是紧密联系着文学实践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掌握一些分析文学作品的“法宝”,能够更有效地去解读那些我曾经觉得难以理解的经典。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性”的强调。我一直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而文学批评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本书在梳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深刻解读,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质。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大抱负,以及他们将文学视为寄托情怀、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希望能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我今后的阅读和思考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之前也零散地读过一些文学评论,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理解。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通往殿堂的钥匙”。封面设计朴素却又不失庄重,纸张的质感也很棒,翻阅起来有一种温润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希望能够跟随作者的指引,去探索中国文学思想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我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比如,究竟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批评”?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下又呈现出怎样的独特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点点拨开迷雾,理解那些曾经令我望而却步的古老思想。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如何去评判一部文学作品的标准,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批评家们是如何看待文学的本质和功能的。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我希望能在这段阅读旅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激发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

张少康先生的这本书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的压缩改编本,更适合作为教材使用。

评分

书挺好的,质量不错,送货速度也快。

评分

    你看到发生了什么事?停电了,该怎么办?出示字卡“停电”。(鼓励幼儿开动脑筋,联系实际,拓展自己的想象)

评分

书还行 就是有点贵了

评分

不错 喜欢 速度也可以

评分

(一)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

评分

东西很好

评分

曾几何,一叶障目遮一庭芬芳,一门掩断所有春光,彼此擦肩,已是错过的阑珊。从青涩踯躅到不惑,恍若隔世,只为赶赴今生的相约,是否,源自心灵的纯净,就能将斑驳的流年,改编成童话的浪漫?你纯纯的笑,就能涤荡世俗的纷扰?

评分

哈哈哈哈哈嘿嘿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