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評傳》共分60章,形式頗似章迴體;內容上,則宏括三蘇的生平事跡,考證三蘇的詩文本事,述評三蘇的詩文成就,三位一體,有機交融,組成《三蘇傳》的文脈。正文之後有10個附錄,對正文進行文獻性質的補充和考證,如《三蘇年譜》《三蘇著述》。是迄今為止較全麵的有關三蘇生平事跡、文學成就、文藝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麵的集大成性著作。史事嚴密,論據精當,文字清通,讀之可喜,三蘇之為人以及詩文風範躍然紙上,名傢精品當之無愧。
三蘇生活的年代,是北宋王朝的全盛年代,也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危機四伏的年代。在他們生活的一百零四年(1009—1112)裏,宋王朝為鞏固自身統治,進行過兩次大的改革。一是慶曆新政,僅推行瞭一年多就失敗瞭;二是熙寜變法(王安石變法),推行瞭十多年,圍繞熙寜變法的鬥爭幾乎長達半個世紀,帶來的不是宋王朝統治的鞏固,而是北宋的滅亡。蘇洵“親見”瞭首次變革的失敗,他言慶曆新政及其失敗說:“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蘇軾兄弟則直接捲入瞭圍繞熙寜變法所進行的鬥爭。三蘇父子都想“緻君堯舜”,但他們曆仕的五個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總體上說,真可謂“一蟹不如一蟹”,最後竟“緻”齣瞭宋徽宗這樣的昏君、亡國之君,在蘇轍死後十五年北宋就滅亡瞭。而“經綸不究於生前,議論常公於身後”,這三位“一時之傑”,終成為“百世之師”。本書乃作者在1996年颱灣齣版的《三蘇傳》的基礎上修改增補而成,增補內容如《老泉非蘇洵之號》、《三蘇世係和姻親述略》、《三蘇年譜簡編》等。共分60章,形式頗似章迴體;內容上,則宏括三蘇的生平事跡,考證三蘇的詩文本事,述評三蘇的詩文成就,三位一體,有機交融,組成《三蘇傳》的文脈。正文之後有10個附錄,對正文進行文獻性質的補充和考證,如《三蘇年譜》《三蘇著述》。
三“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
蘇洵字明允。南宋以來,多稱蘇洵號老泉。但《石林燕語》捲十雲:“蘇子瞻眉州謫黃州,號東坡居士,……晚年又號老泉山人”;明人黃燦、蘇煒《重編嘉祐集紀事》載馬元調語雲:“老泉固子瞻號也,吾嘗見子瞻墨跡矣,其圖記曰‘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閤為一章。且歐(陽修)、曾(鞏)諸大傢所為誌銘、哀挽詩具在,有號明允以老泉者乎?”,可見老泉為蘇軾號而非蘇洵號,但長期以來以訛傳訛,一般人仍以蘇老泉為蘇洵。他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終年五十八歲。
蘇渙進士及第時,蘇洵已經十六歲。正是在蘇渙進士及第的影響下,蘇洵也參加瞭下一屆即天聖五年(1027)的進士考試,但未及第。歐陽修《蘇明允公墓誌銘》說:“(蘇洵)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餘,舉進士再不中。”二十七歲之後“歲餘”,錶明是在二十九歲時;“再不中”,說明蘇洵在二十九歲之前還曾舉進士;可惜歐陽修未明確交代蘇洵初舉進士的時間。但是,蘇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卻為我們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昌言舉進士時,吾始數歲,未學也。憶與群兒戲先府君側,昌言從旁取棗栗啖我。傢居相近,又以親戚故甚狎。昌言舉進士,日有名。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後十餘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聞。
程、石、蘇是當時眉山的三大傢族,其後皆有人在外作官,並有姻親關係,蘇序幼女適石揚言,石揚言與石昌言為兄弟,故蘇軾有“親戚”之語。司馬光《石昌言哀辭》說:
眉山石昌言,年十八舉進士,倫輩數百人,昌言為之首,聲震西蜀。四十三乃及第。及第十八年知製誥,又三年以疾終。光為兒時,始執捲則知昌言名,已而同登進士第,與昌言遊凡二十年。
……
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三蘇”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大文豪”這個標簽上。但《三蘇評傳》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它不僅僅是在描繪三位文學巨匠的創作生涯,更是將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抱負、他們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被蘇軾身上那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情壯誌所感染,也被蘇轍在政治風波中的那種堅守與智慧所摺服。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完美無缺的神祇,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失意、他們的堅持,都如此真實,如此貼近我們的內心。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偉大,不僅僅在於纔華,更在於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屈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
評分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仿佛是在與三位故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談。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的學識功底和人文關懷,讓我由衷地贊嘆。他沒有簡單地羅列生平事跡,而是深入挖掘瞭“三蘇”各自的性格特點、思想軌跡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其人生選擇的影響。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讀蘇軾詩詞和散文時的那份獨到見解,他能從字裏行間捕捉到蘇軾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對人生、對自然的深刻體悟。讀到那些關於蘇轍的政治抱負和審慎行事,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大臣的忠誠與擔當。而關於蘇洵的論述,則讓我對他這位“提點”式的人物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他不僅是兩位名士的父親,更是宋代政治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視的學者。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富感染力,時而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時而又如鞭闢入裏般深刻,讓我沉浸其中,難以自拔。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對“三蘇”的理解也愈發豐滿。
評分初讀此書,就被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分析所摺服。作者在梳理“三蘇”生平事跡的同時,旁徵博引,引用瞭大量宋代史料和文學作品,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生動的時代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三蘇”之間關係的細緻描摹,他不僅展現瞭他們作為父子、兄弟之間的溫情,更深入探討瞭他們之間在思想和藝術上的相互影響與傳承。讀到關於他們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文學成就時,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曆史和文學研究上的深厚功底。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文學理論,用一種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在進行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對宋代文學和政治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不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文人精神和時代變遷的深刻寫照。
評分這本書剛拿到手時,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沉靜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嚮對那些曆史長河中的重要人物充滿好奇,而“三蘇”這個名字,早已在我腦海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在宋朝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裏,留下瞭怎樣濃墨重彩的筆觸?這本《三蘇評傳》,正是試圖為我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期待著能夠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的纔華橫溢,去體味他們的宦海沉浮,去理解他們麵對人生起伏時的那份豁達與堅韌。故事的開篇,往往是最能抓住人心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穿越時空,與這三位偉大的文學傢、政治傢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從他們的齣身背景、傢庭教育,到早年的成長經曆,再到他們如何一步步走嚮文壇和政壇的巔峰,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故事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更是一次對宋代社會風貌、文人生活以及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這三位性格迥異卻又血脈相連的人物之間的關係,他們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綻放光彩的。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極具匠心。我之前接觸過一些人物傳記,很多時候會覺得過於枯燥,或者觀點比較單一。但《三蘇評傳》在敘述“三蘇”生平的同時,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文獻、文學作品分析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非常豐富和立體。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講述一個故事,他更像是帶領讀者進行一次考古式的挖掘,讓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去審視“三蘇”的偉大之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他們政治生涯中的得失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客觀與公正。他不會迴避“三蘇”身上的缺點和爭議,而是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去呈現,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他們。讀到那些關於他們宦海沉浮的章節,我仿佛也跟著他們一同經曆瞭那份跌宕起伏,感受到瞭那個時代政治鬥爭的殘酷與無奈。
評分書很好,活動時買的,超劃算。
評分蘇軾傳記的一部力作--評王水照、崔銘《蘇軾傳》 蘇軾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全能型”天纔,加之偉異卓特的人格魅力,對後世之影響非同一般,因此,有關他的論著也非常之多,其中的傳記類著述,據最粗略的統計,現代以來也不下十數種。要說流傳較廣、較為引人注目的或許要數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該著有張振玉譯本和宋碧雲譯本兩種)及曾棗莊先生的《蘇軾評傳》。林著不失史實大節而假以小說筆法,主觀性較強;曾著則多客觀性記述,體現齣較為嚴謹的學術性格。2000年1月,天津人民齣版社推齣著名宋代文學研究專傢王水照先生與其弟子崔銘博士閤著的《蘇軾傳》,可以說,該著兼采林、曾二氏之長,又塑就自己的個性色彩,為蘇學研究做齣瞭新的貢獻。
評分值得閱讀!
評分除瞭林語堂先生、王水照先生的蘇東坡傳外,這是現時來說關於三蘇最好的傳記啦。
評分三蘇的書買點應該還行吧,就是不耐髒
評分三蘇的書買點應該還行吧,就是不耐髒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除瞭林語堂先生、王水照先生的蘇東坡傳外,這是現時來說關於三蘇最好的傳記啦。
評分挺有分量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