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获奖作品
★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掀起中国历史小说狂潮,带动国内“曾国藩现象”
★了解清代名臣曾国藩的经典
【四大购买理由】
做人处世的典范,为官从政的精髓。
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唐浩明先生“晚清三部曲”系列之一。
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精心编校,值得信赖。
封面典雅,高端大气,装帧精美,可读宜藏。
用纸考究,用墨环保,字号够大,印刷清晰,享受阅读不伤眼。
《曾国藩》是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黑雨》《野焚》《血祭》三部,以丰富的历史及人物史料为基础,以史与诗的交融,在广阔的晚清历史背景上,在现了时代的巨变,国家的动荡,通过历史的起伏浮沉、忧乐荣枯,刻画了曾国藩这一晚清重臣和文化名士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同时还塑造了左宗棠、李鸿章、李秀成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阳人,著名历史小说家。长年致力于近代文献整理和历史小说创作。代表作有“晚晴三部曲”《曾国藩》《张之洞》《杨度》,其中《曾国藩》入选《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张之洞》获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杨度》荣获国家图书奖。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
★曾国藩用兵很有一套在军事上很值得研究。
——陈毅
★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李鸿章
血祭
第一章-奔丧遇险
一、湘乡曾府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1??
二、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中,杨载福只身救排/5
三、摆棋摊子的康福/11
四、康家围棋子的不凡来历/20
五、喜得一人才/26
六、把这个清妖头押到长沙去砍了/29
七、哭倒在母亲的灵柩旁/37
八、蟒蛇精投胎的传说/44
九、刺客原来是康福的胞弟/45
第二章-长沙激战
一、城隍菩萨守南门/49
八、左宗棠荐贤/ 90
第三章-墨绖出山
一、谢绝了张亮基的邀请/92
五、郭嵩焘剖析利害,密谋对策,促使曾国藩墨绖出山/119
第四章-天王定都
一、洪秀全江宁称王/133
三、东王揽权,翼王献策/142
第五章-初办团练
一、乱世须用重典/147
八、逼走衡州城/203
第六章-衡州练勇
一、王錱挂出“湘军总营务局”招牌,遭到曾国藩的指责/206
七、湘江水盗申名标/250
第七章-靖港惨败
一、为筹军饷,不得不为贪官奏请入乡贤祠/255
十、兄才胜我十倍/303
第八章-攻取武昌
一、青麟哭诉武昌失守/306
十二、曾国华率勇来武昌,王璞山请调回湖南/361
第九章-田镇大捷
一、周国虞横架六根铁锁,将田家镇江面牢牢锁住/368
六、康福带来朝廷绝密/408
第十章-江西受困
一、浔阳楼上,翼王挥毫题诗/425
十一、重踏奔丧之路/496
野焚
第一章-进军皖中
一、丑道人给曾国藩谈医道: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1
八、李鸿章给恩师献上皖省八府五州详图/61
第二章-总督两江
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73
九、李鸿章一个小点子,把恩师从困境中解脱出来/121
第三章-强围安庆
一、围魏救赵/129
七、血浸集贤关/178
第四章-大变之中
一、曾老九要把英王府的财宝运回荷叶塘/187
五、离国制期满还差两天,彭玉麟领来一个年轻女子/216
第五章-幕府才盛
一、《挺经》。“如夫人”与“同进士”。五百两银子洗冤案/224
五、含雄奇于淡远之中/256
第六章-天京大火
一、庄严的忠王府礼堂,集体婚礼在隆重举行/266
九、康禄和五千太平军将士在天王宫从容就义、慷慨自焚/332
第七章-审讯忠王
一、威震天下的忠王被一个猎户出卖了/347
七、争夺幼天王/387
第八章-殊荣奇忧
一、李臣典不光彩地死去/399
八、秦淮月夜,曾国藩强作欢颜,为开缺回籍的弟弟饯行/444
黑雨
第一章-裁撤湘军
一、养心殿后阁里的叔嫂密谋/1
七、恭亲王东山再起/65
第二章-整饬两江
一、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80
十、联合七省总督支持长江水师改制/147
第三章-三辞江督
一、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订下功课表/155
八、若许当初亲骑射,河淮处处是高楼/209
第四章-名毁津门
一、灵谷寺内,曾国藩传授古文秘诀/214
十二、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320
第五章?马案疑云
一?慈禧太后对马案的态度微妙/328
六?马案又起迷雾/373
第六章-东下巡视
一、水师守备栽在扬州媒婆的手里/390
四、一个划时代的建议/421
第七章-黑雨滂沱
一、欧阳夫人择婿的标准与丈夫不同/428
十二、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534
第一章
奔丧遇险
一湘乡曾府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湘乡县第一号乡绅家,正在大办丧事。
这人家姓曾,住在县城以南一百三十里外的荷叶塘都。荷叶塘位于湘乡、衡阳、衡山三县交界之地,崇山环抱,交通闭塞,是个偏僻冷落、荒凉贫穷的地方,但矗立在白杨坪的曾氏府第,却异常宏伟壮观:一道两人高的白色粉墙,严严实实地围住了府内百十间楼房;大门口悬挂的金边蓝底“进士第”竖匾,门旁两个高大威武的石狮,都显示着主人的特殊地位。往日里,曾府进进出出的人总是昂首挺胸,白色粉墙里是一片欢乐的世界,仿佛整个湘乡县的幸福和机运都钟萃于这里。现在,它却被一片浓重的悲哀笼罩着,到处是一片素白,似乎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过早地降临。
大门口用松枝白花扎起了一座牌楼,以往那四个写着扁宋体黑字——“曾府”的大红灯笼,一律换成白绢制的素灯,连那两只石狮颈脖上也套了白布条。门前大禾坪的旗杆上,挂着长长的招魂幡,被晚风吹着,一会儿慢慢飘起,一会儿轻轻落下。禾坪正中搭起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里供奉着一块朱红销金大字牌,上书“戊戌科进士前礼部右堂曾”。碑亭四周,燃起四座金银山,一团团浓烟夹着火光,将黄白锡纸的灰烬送到空中,然后再飘落在禾坪各处。
天色慢慢黑下来,大门口素灯里的蜡烛点燃了,院子里各处也次第亮起灯光。曾府的中心建筑黄金堂灯火通明。黄金堂正中是一间大厅,两边对称排着八间厢房。此时,这间大厅正是一个肃穆的灵堂。正面是一块连天接地的白色幔帐,黑漆棺材摆在幔帐的后边,只露出一个头面。幔帐上部一行正楷:“诰封一品曾母江太夫人千古”。中间一个巨大的“奠”字,“奠”字下是身穿一品命服的老太太遗像。只见她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幔帐两边悬挂着儿女们的挽联。上首是:“断杼教儿四十年,是乡邦秀才,金殿卿贰。”下首是:“扁舟哭母二千里,正鄱阳浪恶,衡岳云愁。”左右墙壁上挂满了祭幛。领头的是一幅加厚黑色哈拉呢,上面贴着四个大字:“懿德永在”。落款:“从四品衔长沙知府梅不疑”。接下来是长沙府学教授王静斋送的奶白色杭纺,上面也有四个大字:“风范长存”。再下面是一长条白色贡缎,也用针别着四个大字:“千古母仪”,左下方书写一行小字:“世侄湘乡县正堂朱孙贻跪挽”。紧接县令挽幛后面,挂的是湘乡县四十三个都的团练总领所送的各色绸缎绒呢。遗像正下方是一张条形黑漆木桌,上面摆着香炉、供果。灵堂里,只见香烟袅袅,不闻一丝声响。
过一会儿,一位年迈的僧人领着二十三个和尚鱼贯进入灵堂。他们先站成两排,向老太太的遗像合十鞠躬,然后各自分开,缓步进入幔帐,在黑漆棺材的周围坐下来。只听见一下沉重的木鱼声响后,二十四个和尚便同时哼了起来。二十四个声音——清脆的、浑浊的、低沉的、激越的、苍老的、细嫩的混合在一起,时高时低,时长时短,保持着大体一致。谁也听不清他们究竟在哼些什么:既像在背诵经文,又像在唱歌。这时,一大捆一大捆檀香木开始在铁炉里燃烧。香烟在黄金堂里弥漫着,又被挤出屋外,扩散到坪里,如同春雾似的笼罩四周的一切。整个灵堂变得灰蒙蒙的,只有一些质地较好的浅色绸缎,在附近的烛光照耀下,鬼火般地闪烁着冷幽幽的光。换香火、剪烛头、焚钱纸、倒茶水的人川流不息,一概浑身缟素,蹑手蹑脚。灵堂里充满着凝重而神秘的气氛。
灵堂东边一间厢房里,有一个六十二三岁、满头白发的老者,面无表情地颓坐在雕花太师椅上,他便是曾府的老太爷,名麟书,号竹亭。曾家祖籍衡州,清初才迁至湘乡荷叶塘,一直传到曾麟书的高祖辈,由于族姓渐多略有资产而被正式承认为湘乡人。麟书的父亲玉屏少时强悍放荡,不喜读书,三十岁后才走入正路,遂发愤让儿辈读书。谁知三个儿子在功名场上都不得意。二子鼎尊刚成年便去世,三子骥云一辈子老童生,长子麟书应童子试十七次,才在四十三岁那年勉强中了个秀才。麟书自知不是读书的料子,便死了功名心,以教蒙童糊口,并悉心教育儿子们。麟书秉性懦弱,但妻子江氏却精明强干。江氏比丈夫大五岁,夫妻俩共育有五子四女。家中事无巨细,皆由江氏一手秉断。江氏把家事料理得有条有理,对丈夫照顾周到,体贴备至。麟书干脆乐得个百事不探,逍遥自在。他曾经自撰一副对联,长年挂在书房里: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将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现在夫人撒手去了,曾麟书似乎失去了靠山。偌大一个家业,今后由谁来掌管呢?这些天来,他无时无刻不在巴望着大儿子回来。曾府有今日,都是有这个在朝廷做侍郎的大爷的缘故。丧事还要靠他来主持,今后的家事也要靠他来决断。
就在曾麟书坐在太师椅上,独自一人默默思念的时候,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身着重孝,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这是麟书的次子,名国潢,字澄侯,在族中排行第四,府里通常称他四爷。
“爹,夜深了,您老去歇着吧!哥今夜肯定到不了家。”
“江贵已经回来五天了,”老太爷睁开半闭着的双眼,眼中布满血丝,“他说在安徽太湖小池驿见到你哥的。江贵在路上只走了十六天,你哥就是比他慢三四天,这一两天也要赶回来了。”
“爹,江贵怎好跟哥比!”说话的是次女国蕙。她双眼红肿,面孔清瘦,头上包着一块又长又大的白布,正在房中一角清理母亲留下来的衣服,“江贵沿途用不着停。哥这样大的官,沿途一千多里,哪个不巴结?这个请吃饭,那个请题字,依我看,再过半个月,哥能到家就是好事了。”
麟书摇摇头说:“你们都不知你哥的为人。这种时候,他哪会有心思赴宴题字,莫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吧!”麟书无意间说出“意外”二字,不免心头一惊,涌出一股莫名的恐惧来。
“哥会遇到什么意外呢?虽说长毛正在打长沙,但沅江、益阳一路还是安宁的呀!江贵不是平安回来了吗?”国潢没有体会到父亲的心情,反而把“意外”二字认真地思考了一番。
“你们不知道,江贵对我说过,他这一路上,胆都差点吓破了。”接话的是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他是麟书的第四子,名国荃,字沅甫,在族中排行第九,人称九爷。他也是一身纯白,但却不见有多少戚容。国荃放下手中账本,说:“江贵说,他从益阳回湘乡的途中,遇到过两起裹红包头巾,拿着明晃晃大刀的长毛,吓得他两腿发抖,急忙躲到草堆里,直到长毛走过两三里后才敢出来。”
“团勇呢?团勇如何不把那些长毛抓起来?”国潢是荷叶塘都的团总,他对团勇的力量估计很高。
“四哥,益阳还没有办团练哩!”搭腔的是麟书的第三子国华,族中排第六。这位六爷已出抚给叔父为子,他虽然也披麻戴孝,但却跷起二郎腿在细细地品茶,与其说是个孝子,不如说是个茶客。他略带鄙夷地说:“四哥总是团勇团勇的,真正来了长毛,你那几个团勇能起什么作用?省城里提督、总兵带的那些吃皇粮的正经绿营都打不赢,长毛是好对付的?我看长沙早晚会落到长毛的手里。”
曾府少爷们的这几段对话,把挂名为湘乡县团练总领的老太爷吓坏了。他离开太师椅,在房子里踱着方步,默默地祷告:“求老天保佑,保佑我的老大早日平安归来。”老太爷喃喃自语多时,才在长女国兰的搀扶下,心事重重地走进卧室。
……
这套书的文字功力,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它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但又完全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古董味。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修辞,使得一些严肃的政治和军事描写,读起来也充满了美感和韵律感。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绝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妙的对白而停下来反复品味。特别是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在歌颂谁,也不是在批判谁,它只是在冷静而又深情地讲述一个时代的挣扎与抗争。对于喜欢钻研历史细节,又对文学性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带来的阅读愉悦感是多层次的,既有智力上的满足,也有情感上的共鸣,更有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触动。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做到了“还原现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硝烟味和霉味,能感受到那种外部压力和内部腐朽带来的窒息感。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细节上,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很多地方的考据,看得出下了极大的功夫,绝非凭空臆造。尤其是一些战役的描写,气势磅礴,调度清晰,让人仿佛置身于军事会议室,或者亲临沙场前线。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即便是褒贬不一的角色,也有其复杂的人性根源。这种尊重历史真实性的态度,是优秀历史文学作品的基石。读完整部作品,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复杂性、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体会。它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醇厚,回味之后,那股子历史的沧桑感才真正渗透心脾。
评分说实话,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作者那如椽巨笔所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书堆砌,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近乎偏执的了解,无论是朝堂上的暗流涌动,还是湘军体系内部的运作逻辑,都被描绘得丝丝入扣,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时那种“抽离”的视角,既让你完全沉浸在人物的困境中,又能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旁观者姿态,去评判和理解他们的每一步行动。这种平衡把握得极好,使得全书读起来酣畅淋漓,又引人深思。那种在逆境中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和身处权力中心却步步为营的谨慎权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其丰富和立体的画面。看完后,我对晚清那段历史的理解,简直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做艰难的抉择。
评分这套书读下来,真是让人深思。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历史的洪流中,亲眼目睹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种挣扎、那种隐忍,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描摹出来的。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决策点时,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必然性,让人不由得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深度解剖。书中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力量,读起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乏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深刻洞察。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操守的敬佩,也有对其最终命运的唏嘘。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罕见的,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琐碎,去思考更宏大的命题,关于责任、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在乱世中坚守自我。整套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让人对内里的文字内容更加珍视。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套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有些政治斗争的来龙去脉可能会稍显晦涩。但是,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宏大叙事的漩涡,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张弛有度,时而急促如暴风骤雨,时而舒缓如山间清泉,总能精准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教育与体制”的部分,书中对于地方自治和人才选拔的论述,即便放到今天来看,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探讨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在僵化的体制内推动变革,以及这种变革所需的巨大代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镜子中,审视我们当下的困境与出路。每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好,。。。。。。。。。
评分曾国藩是晚清的风云人物,其人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其为人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看了5遍,还是决定买一套纸质版
评分好书。服务好,物流也快。
评分非常好!!!!!!!!!!!!!!
评分看样子还不错 后期再来评价
评分经典书籍,了解曾国藩的一部好书
评分书挺好的,值得一看,快递也给力!
评分还不错,比想象中的好。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