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自述文丛·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

思想者自述文丛·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再复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刘再复
  • 思想
  • 文化
  • 人生
  • 个人成长
  • 两度人生
  • 文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41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93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思想者自述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刘再复说:“一个学者zui重要的品格是崇尚真理。一个作家zui重要的品格是真诚。无论作家采用什么写作方式,呈现怎样不同的风格,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必须真诚。真诚是作家的写作态度,又是作家的伦理道德。以真诚的态度写出真实的人性与真实的生存环境,不欺骗读者,就是善。”刘再复在这本书中实现了zui高程度的真,把自己的人生、内心历程与真实的精神世界和盘托出。

  思想者自述文丛:

  一群当代中国耳熟能详的人文名家;

  一部多领域、多声部多重奏的文化交响;

  一次思想界活化石般如椽巨笔们的倾情自述;

  一场值得期待的群英荟萃的传记盛宴……

内容简介

  刘再复是自80年代以来在华文界就极有影响的人文学者、评论家和作家,其著述和文学观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该书以真诚坦率不虚饰的态度,恳谈自己的读书时代、学术研究及写作历程,兼及文化批判以及自己“两度人生”不同的人生观,等等。一代学人的成长履迹与心路历程,尽在其中。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出生。福建南安人。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兼任国务院社会科学基金会文学组负责人。1989年出国后曾在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等院校担任访问学者、客座教授、讲座教授。著有《漂流手记》十卷及《人论二十五种》《太阳?土地?人》《人间?慈母?爱》《寻找的悲歌》等散文和散文诗集。出版的学术著作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性格组合论》《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放逐诸神》《童心百说》《文学常识二十二讲》等。

目录

关于两次人生的答问 刘再复 吴小攀------------------

读书时代----------------------------------------

社科院岁月--------------------------------------

去国怀乡----------------------------------------

归国之路------------------------------------

婚姻家庭-----------------------------------------

学术研究------------------------------------

散文创作----------------------------------------

文化批判------------------------------------------

读书经验-----------------------------------------

师友纪事------------------------------------------

历史人物评骘--------------------------------------

“忏悔意识”--------------------------------------

关于当下世事------------------------------------

关于第一人生与第二人生---------------------------

关于祖国---------------------------------------

关于知识----------------------------------------

关于政治----------------------------------------

关于理想社会-------------------------------------

关于近代史--------------------------------------

关于革命与启蒙-------------------------------------

关于宗教-----------------------------------------

关于文学--------------------------------------

关于哲学思维------------------------------------

关于后现代主义---------------------------------

警惕文化变形变质--------------------------------

关于禅宗文化-------------------------------------


关于回归童心--------------------------------------

渐进式文化更新-----------------------------------


走向人生深处 刘再复 吴小攀-------------

第一人生与第二人生概说----------------------------

两次人生不同的人生观--------------------------


我的写作史-----------------------------------

写作的五个维度----------------------------------

“我注鲁迅”和“鲁迅注我”的幼稚开端------------------

人性真实的第一次呼唤-------------------------------

“主体飞扬与超越”引发的论争--------------------------

为了现实对话的传统批判------------------------------

走出共犯结构和中西文学的宏观比较----------------------

第二人生的自救性写作-------------------------------

《告别革命》两边不讨好--------------------------------

返回古典与梦醉红楼---------------------------------

两座地狱之门的发现----------------------------------

守护个性“五四”和拒绝孔子还乡-------------------------

人性真实的第二次呼唤-------------------------------

历史长河中的15种思想颗粒----------------------------

最后的觉悟:无目的写作-------------------------------


刘再复“自述”文选--------------------------

学术自述-----------------------------------------

第三旅程告示--------------------------------------

回望80年代--------------------------------------

上海,助我思想飞扬的上海-----------------------------


刘再复简明年谱 刘锋杰 李春红-------------------

刘再复著作出版图表 叶鸿基整理-----------------------


后记--------------------------------------------

精彩书摘

  吴小攀:您给人的总感觉,是积极、严肃地对待人生。用“积极”和“严肃”这两个词语描述您的人生,合适吗?

  刘再复:合适。我对待人生的确是“积极”的,我觉得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没有什么比“消沉”更容易的了。人生最可怕的状态是懒洋洋的状态。我一直认为,人生有很严肃的一面。这并不是说,人生需要老是板着面孔,什么方面都很严肃,例如吃饭、游玩、上厕所等等,就不要那么严肃。谈情说爱也别那么严肃,但确有严肃的一面。对待工作,对待知识,对待历史,对待祖国,对待维系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则,等等,都有极严肃的一面;在这些方面,我告诫自己要严格地守持道德底线。1989年我到美国后,许多朋友劝我申请政治避难,但我坚决拒绝。对于我来说,这是良知拒绝。良知系统包括良知关怀与良知拒绝两个方向。拒绝也是良心的一种表现。我在两年后申请了杰出人才绿卡,并获得批准。

  吴小攀:您喜欢禅宗,禅宗是很随意的,它能称得上是积极、严肃吗?

  刘再复:我的确喜欢禅宗,它的确有随遇而安的一面,也就是生活得很自然的一面。有这一面,才能放下对权力、财富、功名的追求,才能超越无所不在的世俗功利的诱惑。但禅宗尤其是慧能,他们对待生活是很严肃的,他们破妄念,也拒绝妄言妄行。他们一直在思索人生的真谛,努力悟“道”,也就是向世界的真理靠近,这种态度其实是很积极很严肃的。

  吴小攀:您积极严肃而又能放得下的人生态度背后,一定有坚定的人生观,能不能讲讲您人生观的基本点是什么?

  刘再复:我从未刻意地给自己制定人生观的基本点,但我的立身态度又确实与常在脑中心中盘旋的几个念头有关。例如,“人生只一回”,这个观念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影响了我。开始接受这一观念是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苏联小说那里学来的,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一段话对我影响很大:“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位革命英雄确实影响了我。这之后,我又接受爱因斯坦“走一遭”的思想。他临终前告诉家人说,如果你们想纪念我,就在我的碑石上写一句话:“爱因斯坦到过地球一回。”这是另一次对我心灵的冲击,它使我更自觉地意识到,我们只是来地球一回,不会有第二回。要充分珍惜这一回,要积极对待这一回。这一回不可重复,不可重演。每一瞬间都不可复制。

  吴小攀:这一回还很短,几十年而已。

  刘再复:对,人生只一回,是第一观念。人生只是瞬间,这是我的第二观念。什么真理都可能是相对的,但说人生很短,时间不够用,则肯定是绝对真理。因为人生只是瞬间,转眼即逝,因此要充分珍惜,更应当积极,要尽可能地吸收各种知识,尽可能地生活与工作。

  吴小攀:据说您每天6点钟就起来写作,几十年如一日,精神状态极好,是否与这种人生观念有关?

  刘再复:当然有关。我从小就有早起的习惯,“闻鸡起舞”,对于我来说,是无师自通。听祖逖故事之前,我就闻鸡起舞了,不过不是如祖逖起而舞剑,而是起而读书写作。后来读了曾国藩呼唤子弟“黎明即起”的家书,我更是珍惜每一个早晨,珍惜每一个黎明。黎明太美了,我千百次感慨过。早起不仅是为了赢得早晨的时间,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

  吴小攀:把握“人生只是瞬间”的道理,一定还影响了您的内心和您的整个性格与品格。

  刘再复:很对。所以我特别欣赏诗人艾青对我一再重复的一句话: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不能讲假话。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灵魂受到震动。是啊,既然人生这么短,我们为什么要扭曲自己的灵魂和自己过不去,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天性与天真去说一些迎合社会、迎合他人的假话。人生这么短,我们的灵魂应当高高地站立于大地之上,来地球只一回,灵魂应当快快乐乐、堂堂正正地诉说自己的观感,该说的话就说,不情愿说的话就不说,这才是诗意栖居。

  吴小攀:艾青的说法是有一个逻辑,就是人生短所以不可讲假话。那么,是否可以说,人生如果长了是不是可以在某些时候“扭曲”一下自己?

  刘再复:恐怕不能这么说。人生即使超过百年,也还是很短,在宇宙运行中,也只是一刹那。面对无限的时空,生命实在太渺小、太脆弱,人生绝对是短的,活到200岁也是短的。艾青正是看到人生只是短暂的存在,因此觉得这一存在必须拥有尊严。而要拥有尊严,关键是要活在真实中,而不是活在虚假中。

  吴小攀:面对无限时空,我们个人感到很渺小,许多人的人生空无感,是不是也是从这里产生的?

  刘再复:面对无限时空,知道时间空间没有边界,也就是知道“天高地厚”和自己的无识无知,这才有高贵,才有谦卑。人贵有自知之明,首先是贵在知道自己在大宇宙、大时空中的位置,在空间中,我们只是一粒尘埃;在时间中,我们只是短暂的一闪烁。了解这一点,可以避免充当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负面后果,是制造了一大群天不怕、地不怕、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这些人极端自恋、自负,极善于自售、自吹。

  吴小攀:这种文化性格是不是与“文化大革命”中教育被破坏有关?

  刘再复:当然有关。“教育革命”的危害,在当时只能看到表面,也就是当时只能看到校舍门窗被打破,老师被污辱,师道尊严扫地。而对深层的破坏则要在20年、30年后才能呈现出来,现在一些五六十岁的学人、政人、商人,就是当年的红卫兵。他们的排他性、攻击性以及无道德底线意识和无规则心态,现在全都暴露出来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有理”,使他们把“无法无天”视为天经地义。

  吴小攀:在第一人生与第二人生中,您个人的人生观有没有变化?

  刘再复:如果用《易经》的语言来表达,我想这样回答:有“不易”的一面,又有“易”的一面。郑玄(郑康成)说《易经》包含三易,即“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是指万物由简向繁发展变化,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渐变。“变易”则指万物的较大的变动,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变革,甚至包括裂变、突变。“不易”则是指永恒不变之理与永久不变之态,如“天地之大德四生”,这个基本大道理是千年不朽、万年不易的。对我来说人生也有不易的理念,这就是积极、严肃、奋发、崇尚真理等基本点永远不能变,无论是在第一人生中还是第二人生中都一样。但是,立身态度却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很难描述,我们不妨借用萨特的存在主义命题来说明一下。他的著名公式叫作“存在先于本质”,我理解为“生活先于生活的意义”。在第一人生中的青年时代,我拒绝这一公式,绝对履行反命题,即履行“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先确认生活的目标与生活的最高目的,然后再生活。作为少先队员与共青团员,我首先确认的是共产主义目标,然后为此而生活,甚至可以为此而牺牲。1986年我提出“文学主体性”命题,开始打破“本质先于存在”的公式,强调了作家首先是作家(不是革命者),是个体(不是整体代表),是文学存在(不是现实的党派存在),把现实主体与艺术主体分开。认为作家诗人进入文学艺术活动应当悬搁现实主体特性(党派性),而以艺术主体的特性(超越性、个性)参与文学艺术活动。也就是说,先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然后,再为意义而文学和为意义而艺术。我在论文中认定意义乃是艺术创造的产物,不是预设的先验之物。“论文学的主体性”背后的哲学是“存在先于本质”,结果引起了强烈反弹。当时我自己心里明白我在做哲学变易,但不公开端出存在主义命题,否则反弹将更剧烈。不过,80年代我的行为还是止于文学理念的变革,自己的立身态度并没有变化,基本上还是本质在先,存在在后,还是把国家事业、集体事业放在第一位,认为自己提出的文学新观念、新方法也是为了国家文学事业的繁荣。在社会现实生活层面上,我的人生观重心还是整体、集体而非个体。

  到了海外之后,也就是进入第二人生之后,我没有什么整体、集体事业的责任在身,完全回归到个体,只用充分个人化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看文学艺术,自然地就把“存在”放在首位。写作只是个体生命需要,没有任何外部需要,包括没有个人的功名需要,只是为文学而文学,所以我在《红楼四书》的总序中称赞王强说得好,他说我的海外写作,很像讲述“一千零一夜”故事的那个宰相女儿,讲述只是为了活下去,不讲述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就没有明天,讲述完全是个体存在的生命需求,没有其他的“本质”需求和意义需要。在海外20年,我也首先为生活而生活,放下许多精神包袱而生活,充分生活,充分活在当下,不再为未来的某个“本质”操心,不再为自己制造任何幻象,因此活得很自在,可说是得大自在,至少是得小自在。但我仍然抓紧时间,20年如一日地天天黎明即起,从早晨6点到9点绝对处于沉浸思考状态、面壁写作状态。自由自在并不等于对自己自由放任,我还是一如往昔地积极生活,只是不像以往那么沉重。

  吴小攀:读您的《漂流手记》,感觉您到海外对于人生的瞬间感加重了,但又让人感到轻松,这正是您已告别了许多“本质”而充分活在当下。

  刘再复:是的,既不纠缠于过去,不迷恋过去的光荣,也不执着于未来,不再制造幻想与乌托邦,只活在当下,就在当下感悟真理,创造存在意义。

  ……


思想者自述文丛·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刘再复先生的深度自述,以时间为轴,以生命体验为核心,首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书中不仅详尽记述了其求学、治学、思想演变的关键节点,更坦诚地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巨大精神震荡、深刻的痛苦与坚韧的追求。全书分为“求索的年代”、“风暴中的航行”、“重构与回望”三个主要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一位当代中国思想者如何面对时代、坚守良知、并完成自我精神救赎的珍贵文本。 第一部分:求索的年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本部分聚焦于刘再复先生早年的成长背景与学术启蒙。他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福建,童年与少年时期恰逢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前夜。作者细致描摹了其家族文化传承对他的早期影响,特别是传统儒家思想在其精神底色上的奠基作用。 闽南家学的熏陶: 刘再复先生童年时期的阅读与思考,如何受到传统私塾教育和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初步建立了对文学、历史和道德伦理的敏感性。 求学之路的抉择与困境: 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重塑对他的冲击与机遇。重点叙述了他在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哲学思潮和古典文学理论的复杂过程。这段时期,是其思想体系形成的关键期,他如何努力在官方意识形态与个人学术兴趣之间寻找平衡点。 初露锋芒与学术抱负: 详细记述了其早期在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梳理,以及他如何形成对“审美主体性”的初步思考,挑战当时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这段文字充满了对学术纯粹性的向往与早期探索的激情。 第二部分:风暴中的航行——知识分子的考验与坚守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具张力和历史厚重感的篇章,真实记录了刘再复先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历。这不仅是个人的遭遇,更是对一代知识群体命运的深刻映照。 思想的“原罪”与代价: 作者以冷静克制的笔触,回顾了自己因思想观点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偏差而遭受的批判与排斥。他并未回避那些痛苦的细节,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点描述了在被隔离、被边缘化的岁月里,他如何通过阅读经典、坚持内心思考来维持精神的独立性。 “苦难”中的哲学沉潜: 这一时期的“中断”反而成了他思想深化的契机。作者阐述了在物质极度匮乏和精神极度压抑的环境下,他如何转向更宏大的哲学命题——关于自由、人性、历史必然性与个人能动性的思考。他如何从文学评论转向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挖掘,完成了“自我放逐”中的精神重建。 与同代人的精神对话: 书中穿插了与其他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下的交往与思想碰撞。这些片段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互相支持、共同在黑暗中摸索真理的珍贵情谊。 第三部分:重构与回望——在开放时代的思想突围 随着时代的转折,刘再复先生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春”,但也面临着如何将过去积累的深刻体验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思想成果的挑战。 回归公共思想场域的努力: 描述了其重新获得发言权后,如何迅速投入到对当代中国文化、政治、思想现状的批判与建设性思考中。重点探讨了他提出的“告别革命”、“现代性反思”等核心观点是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被提炼和强化的。 “两度人生”的哲学辩证: 作者深入剖析了两次人生轨迹(顺境与逆境)对他的塑造作用。他认为,前者提供了学术基础,后者则赋予了思想以重量和穿透力。这种辩证的眼光,使他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避免了陷入单纯的怀旧或激进。 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后辈的忠告: 在自述的尾声,刘再复先生表达了对中国思想界未来发展的关切。他强调了思想自由的不可替代性,并以自身为例,劝诫后来的学者要勇于承担思想的重负,保持对真理的敬畏,不随波逐流,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全书特色: 《两度人生》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侧面记录。刘再复先生以其特有的文学才华和思想穿透力,将个人的苦难史、学术的探索史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文风沉郁而有力,充满哲思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本书对于希望了解一位知识分子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保持思想的脊梁的读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展示了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痛苦的自我审视,最终抵达思想的自由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而“思想者自述文丛”这个系列名称,无疑就已经点明了其核心价值。当我看到“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这个具体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人生际遇、身份认同和精神蜕变的画面。特别是“两度人生”这个概念,极具启发性。它不像是一帆风顺的单线叙事,而是暗示着一种戏剧性的转折,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我不禁猜测,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反思,促使一位“思想者”经历了如此显著的人生划分?这种“两度”是外部环境的强迫,还是内在觉醒的必然?我非常好奇刘再复先生将如何在这本书中,细致地描绘他从“一度”走向“二度”的整个过程。这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内心挣扎、思想碰撞,以及对过往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期许。作为读者,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跟随他的脚步,一同体验这种生命轨迹的深刻转变,从中汲取关于勇气、关于智慧、关于如何在变化中找到自我的力量。这种对人生本质的探索,对精神历程的呈现,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两度人生”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本“思想者自述”,我预感这不会是一本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更可能是一次深刻的灵魂剖析。我特别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刘再复先生的人生被划分为“两度”?是某种重大的社会变迁,某种个人命运的转折,还是内心深处某种信念的崩塌与重塑?这种“两度”是否意味着某种巨大的反差,某种彻底的改变,甚至是“脱胎换骨”?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他如何回顾过往,如何审视自己,又如何在经历过“一度”人生后,开启了那个截然不同,却又可能更加成熟和深刻的“二度”人生。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是如何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保持独立思考,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这种对人生复杂性和丰富性的深刻描绘,是吸引我的最大亮点。

评分

“思想者自述文丛·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眼球。我一直对那些有深度、有思想的自述性作品充满好奇,而“思想者”这个前缀,更是将期待值拉满了。更何况是“两度人生”,这绝非简单的个人经历回顾,而是可能蕴含着某种重大的转折、蜕变,甚至是精神上的涅槃。我特别想知道,在刘再复先生的人生中,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思考,构成了这“两度”?是某个关键的节点,某种深刻的顿悟,让他的人生有了截然不同的面向?又或者,这种“两度”是一种持续的自我反思和超越的过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对生命、对社会、对历史的独特见解,看到他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视角审视世界,又如何在这种审视中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对人生哲学和社会现实的深度探讨。我对这种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并启迪更深层思考的作品,有着天然的向往。

评分

“思想者自述文丛·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我对于那些能够深刻反思自身经历,并从中提炼出思想精华的自述作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两度人生”这个说法,更是点燃了我探究的欲望。它暗示着一种生命的转折,一种内在的蜕变,一种超越了简单的线性叙事的复杂人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思考,让刘再复先生的人生呈现出“两度”的样貌?是某个时代的洪流,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他的人生轨迹?还是他自身不断进行的自我审视和精神探索,促使他完成了从“一度”到“二度”的跨越?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位思想者如何坦诚地剖析自己,如何深刻地理解人生,以及如何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抵达新的认知高度。这种对人生深度和思想广度的追求,正是我在阅读中不断寻觅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张力,“思想者自述文丛”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刻的内心探索,而“两度人生:刘再复自述”则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这本书的核心——他的人生经历,并且不是一次寻常的线性叙事,而是“两度”,这暗示着某种转折、蜕变,甚至是重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坦诚剖析自己人生轨迹,尤其是那些经历过重大转折的人物传记或自述深感兴趣。因为人生中的“两度”往往意味着放弃了旧的自我,迎接新的可能,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挣扎、反思和智慧。想象一下,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某种彻底的改变,仿佛经历了两次截然不同的人生。这种经历会让一个人对生命、对社会、对自我产生何等深刻的洞察?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事件,什么样的思考,让刘再复先生的人生划分为“两度”?这种划分是外部环境的剧变,还是内心世界的觉醒?他又是如何在这种改变中寻找新的意义和方向的?作为读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一位智者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如何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重建中,抵达新的精神高度。这种对生命深度的挖掘,对精神成长的追溯,是吸引我的最根本原因。

评分

刘再复先生对自己要说的心里话。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好!

评分

刘再复先生对自己要说的心里话。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好!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好!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好!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好!

评分

刘再复先生对自己要说的心里话。

评分

刘再复先生对自己要说的心里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