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手工艺”丛书之一种。本书涵盖了工具、机械和器具三个方面的内容,统称之为工具器械制作。书中系统、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工具器械的发明制作工艺。同时配以丰富精美的图片来展示之,相信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我国传统工具器械制作技艺的精妙,也会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和器械是人类用以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手段,它构建了人造自然的形成过程与格局,改进了生产劳作的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程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各类传统工艺中,工具器械制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工具器械种类繁多。仅就机械而言,分为七类,即简单机械、发动机或原动机、工作机、传动机、仪表、仅用发动机原理的机械、发电机与电动机。按使用功能则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运输机械和化工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又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往复机械和仿生机械等。本书涵盖了工具、机械和器具三个方面的内容,统称之为工具器械制作。
绪言
第一章 农具、手工工具和简单机械
第一节 农具
一、耒耜
二、犁
三、耧
第二节 手工工具
一、斧
二、凿
三、钻
四、锯
五、刨子
六、规矩绳墨
第三节 简单机械
一、桔槔
二、辘轳
三、滑轮
四、弓
五、弩
第二章 机械
第一节 切削加工机械
一、砣
二、旋床
第二节 农用机械
一、翻车
二、风扇车
三、磨
四、碓
五、碾
第三节 水力机械
一、水磨
二、水碓
三、水碾
四、水力复合机械
五、筒车
第四节 风力机械
一、立轴式风车
二、卧轴式风车
第五节 鼓风器
第六节 凿井机具
第三章 交通运输工具
第一节 陆上运输工具
一、大车
二、独轮车
三、勒勒车
第二节 水上运输工具
一、独木舟
二、羊皮筏子
三、内河船只和海船
四、水密隔舱
第四章 仪器仪表
第一节 记里鼓车
第二节 漏刻
第三节 候风地动仪
第四节 天文仪器
一、浑仪
二、简仪
三、水运仪象台
第五节 铜卡尺
第六节 指南针和罗盘
一、指南针
二、罗盘
第五章 乐器
第一节 古琴
第二节 北京宏音斋笙管
第三节 苏州民族乐器
第四节 玉屏箫笛
第五节 苗族芦笙
第六节 马头琴
第六章 日用生活和民俗用具
第一节 锁
第二节 杆秤
第三节 伞
一、西湖绸伞
二、泸州油纸伞
三、江西婺源甲路纸伞
第四节 扇
一、杭扇
二、苏扇
三、龚扇
第五节 飞车
第六节 孔明灯
第七节 被中香炉
第八节 走马灯
结语
后记
走马灯
走马灯(图6–19)是中国民间带有活动物影的灯具,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影灯。《全唐诗? 崔液上元夜六首之二》:“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其中所描绘的“百轮”和“七宝”应即走马灯的叶轮装置和纸剪人马形象。
北宋金盈之《醉翁谈录》记开封灯市有“马骑灯”亦即走马灯。南宋周密(1232—1298)《武林旧事》称京城灯市“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刊印的《燕京岁时纪》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止矣。”
走马灯的构造一般是在灯笼中装一根铁丝作立轴,上方装纸剪的叶轮,中部横装两根交叉的横杆,杆的外端粘贴人马之类剪纸。叶轮的叶片沿一个方向斜置,在立轴下端侧装一烛。点燃,热气流上升,叶轮带动横杆旋转,人马形剪纸也随之转动,其影投射在灯罩上,产生人马“旋转如飞”“团团不休”的景象。
走马灯将燃烧灯烛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与现代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相似。15 世纪末,欧洲把具有轴和传动装置的叶轮放在烟筒内转动烤肉叉,李约瑟推测可能源自中国的走马灯。
手艺具有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和审美的品格。
手艺是人性的、个性的、能动的和永恒的。
手艺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它蕴有重要的民生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所有出土和传世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古建筑和古代工程,都是传统技艺的产物。只此一端,可见手工艺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曾起过何等重大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锄、镰、斧、凿、桌、椅、床、柜、油、盐、酱、醋、纸、墨、笔、砚、青瓷、紫砂、刺绣、织锦、草编、竹编、木雕、玉雕、剪纸、年画、灯彩、风筝、金箔、银饰仍广泛使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艺制品和手艺活动将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从而凸现其现代价值和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民族特质方面的重大作用。
手艺乃国之瑰宝。
手艺的保护和振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请珍爱手艺,与手艺同行!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发现。我一直对古老的工艺怀有深深的敬意,那些在现代科技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物品,始终是我心中一个未解的谜团。《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个标题,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尤其期待关于古代建筑的工具介绍,想象一下,工匠们是如何用简单的斧、锛、凿,搭建出巍峨的宫殿、精巧的园林?书中所描述的这些工具,是否会涉及到它们的尺寸、形状、材质,以及它们的组合应用?我个人对木匠的工具尤为感兴趣,比如鲁班尺的由来和使用,以及各种榫卯结构所需的专用钻、锯等。此外,书中关于农业工具的章节,如果能够包含犁、耙、镰刀等农具的演变和改良,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下的适应性,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大门,让我看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工具与技艺。
评分《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无数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工匠,以及他们手中那些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工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和雕塑艺术情有独钟,而这些宏伟作品的背后,必然是无数精巧的工具在支撑。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用于石刻、木雕的工具,比如各种不同形状的凿子、锤子、刨子,以及它们的尺寸、材质、以及使用上的细微差别。我很好奇,古代工匠是如何通过这些工具,将坚硬的石头和木材,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精美的花纹,甚至是一件件充满故事的艺术品。书中是否会包含关于这些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工具的特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图片和详尽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工具的魅力,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工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一幅精心绘制的古代木工场景跃然纸上,各种斧、凿、锯、刨等工具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嗅到木材的清香和劳作的汗水。我拿到这本书,最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泛黄的书页所打动,这本身就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古朴韵味。翻开扉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目录清晰地将中国手工艺的工具器械按照不同的工艺门类进行了划分,从陶瓷、纺织、金属冶炼到木器、石器、竹编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你能想到的传统手工领域。我尤其期待的是关于陶瓷制作的章节,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陶轮的使用技巧,各种拉坯、修坯的工具,以及高温烧制过程中所需的窑炉结构和控温方法。还有金属冶炼的部分,我很好奇古代的铁匠是如何通过敲打、锻造来将一块块生铁变成锋利的刀剑、精美的器皿,其中涉及到哪些特殊的锤子、钳子和淬火技术,书中是否会配有详细的图解和步骤说明,这将是对古代工匠智慧的最好致敬。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匠心精神的百科全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领略那些早已流传于世的精湛技艺,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光泽的古老工具所蕴含的温度与力量。
评分《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体现匠人精神的工艺品心生敬意,而这些精美的制品,都离不开背后辛勤的工匠和他们手中的工具。《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比如古代的厨具、餐具,以及用于缝纫、编织的工具。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工具的设计和制作,比如不同形状的锅、碗、筷子,以及它们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是否也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追求。我也对古代的缝纫工具,如针、线、剪刀,以及编织工具,如篮子、席子所用的竹篾、藤条的加工工具,感到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关于这些工具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贴近生活的工具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本书,立刻被它所呈现的丰富内容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充满智慧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工艺的实现,离不开那些世代传承的工具。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陶瓷制作的章节,尤其希望能够了解到古代制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比如陶轮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各种拉坯、修坯、刻划纹饰的工具。我好奇这些工具的材质选择,是否会影响到陶瓷的质感和最终的烧成效果?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金属冶炼和铸造的工具部分充满期待,想象着古人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将普通的矿石变成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甚至是我们今天仍然惊叹不已的金属工艺品。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类型的炉灶、坩埚、锤子、钳子,以及它们在铸造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解和详细的文字描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老工具的运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通往历史深处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感到着迷,而支撑这些精美工艺的,必然是那些承载了无数匠人心血与智慧的工具。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与纺织相关的工具,例如不同种类的纺轮、织机,以及染色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容器和染料制备工具。我好奇这些工具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地发挥其功能,同时又能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织物。此外,我也对那些用于制作乐器的工具充满了兴趣,想象着古代工匠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将木材、金属、竹子等材料,塑造成发出动人旋律的乐器。书中是否会介绍制作古琴、琵琶等乐器的专用工具,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最终的音色和演奏体验?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工具的静态展示,更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工具的使用过程,甚至是工具的保养和传承。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是否能够满足我对传统手工艺背后运作机制的深入探究。书名中的“工具器械”几个字,让我联想到无数可能被忽视的细节,它们是成就一件件精美绝伦艺术品的基石。我特别关注那些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几乎被遗忘的、却在传统手工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工具。比如,在漆器制作过程中,那些精细的雕刻刀、描金笔,甚至是调配漆料的各种器具,它们的设计是否凝聚了无数工匠的经验和智慧?书中所述的这些工具,是否会涉及它们的材质选择、制作工艺,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工具的展示,更能够深入解析这些工具是如何与匠人的双手协同作用,最终塑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对于那些需要极高技巧和耐心的工种,例如缂丝、云锦等,我非常好奇其所使用的专用工具,它们是否有着非常规的设计,以适应织物的特殊质地和复杂的纹样。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实物照片和精确的线图,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甚至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工具的细微差异。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在我对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感到一丝疲惫时,重新燃起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向往。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手工艺,是人与物之间最直接、最纯粹的连接,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那些代代相传的工具。《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了我想要了解的核心——那些支撑起伟大工艺的“硬件”。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制笔、制墨以及纸张制作的工具部分。我很好奇,那些中国文人引以为傲的文房四宝,其诞生过程背后有着怎样的工具和工艺?例如,狼毫、羊毫的制作,是否需要特殊的梳理和固定工具?宣纸的抄造过程,又涉及到哪些独具匠心的工具?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图解,展示这些工具的结构、材质,以及它们在具体操作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这些工具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在保证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又兼顾了效率和品质。
评分拿到《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厚重感所吸引。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对工具的简单罗列,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工艺体系的深度挖掘。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传承数代,甚至上千年的手工技艺充满敬畏,而支撑这些技艺的,正是那些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无限智慧的工具。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那些用于精细加工的工具,比如玉雕、象牙雕刻等,这些工艺对工具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极其精密的配合才能实现。书中是否会包含关于这些工具的尺寸、材质、以及制作工艺的介绍?例如,雕刻工具上的微小纹路,是否对切割和打磨有着特殊的作用?我对于书中关于医药和炼丹的工具部分也充满期待,想象着古人是如何利用简陋的设备,制成各种药丸、药膏,甚至是在探索长生不老的过程中,留下了哪些独特的工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比如清晰的图片、详细的图解,甚至是一些古代文献中对工具使用的记载,从而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技艺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的工具,就能窥见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手工艺:工具器械》这个书名,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工艺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印刷和造纸的工具部分。我好奇古代的雕版印刷术是如何运作的,其中的雕刻工具、印刷板的制作和维护,以及墨、纸的选择,是否有特殊的工具要求?同样,对于造纸术,我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纸浆的制备、抄纸的工具,以及晒纸、烘纸等过程中的辅助器具。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工具的结构、尺寸、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熟练地运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图文信息,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工具的原理,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