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手工藝”叢書之一種。本書涵蓋瞭工具、機械和器具三個方麵的內容,統稱之為工具器械製作。書中係統、詳盡地介紹瞭中國傳統工具器械的發明製作工藝。同時配以豐富精美的圖片來展示之,相信讀者從中不僅可以感受我國傳統工具器械製作技藝的精妙,也會體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和器械是人類用以適應自然、改變自然的手段,它構建瞭人造自然的形成過程與格局,改進瞭生産勞作的方式,提升瞭人們的生活質量,對人類文明進程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各類傳統工藝中,工具器械製作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工具器械種類繁多。僅就機械而言,分為七類,即簡單機械、發動機或原動機、工作機、傳動機、儀錶、僅用發動機原理的機械、發電機與電動機。按使用功能則可分為動力機械、物料搬運機械、粉碎機械等;按服務産業可分為農業機械、礦山機械、紡織機械、運輸機械和化工機械等;按工作原理又可分為熱力機械、流體機械、往復機械和仿生機械等。本書涵蓋瞭工具、機械和器具三個方麵的內容,統稱之為工具器械製作。
緒言
第一章 農具、手工工具和簡單機械
第一節 農具
一、耒耜
二、犁
三、耬
第二節 手工工具
一、斧
二、鑿
三、鑽
四、鋸
五、刨子
六、規矩繩墨
第三節 簡單機械
一、桔槔
二、轆轤
三、滑輪
四、弓
五、弩
第二章 機械
第一節 切削加工機械
一、砣
二、鏇床
第二節 農用機械
一、翻車
二、風扇車
三、磨
四、碓
五、碾
第三節 水力機械
一、水磨
二、水碓
三、水碾
四、水力復閤機械
五、筒車
第四節 風力機械
一、立軸式風車
二、臥軸式風車
第五節 鼓風器
第六節 鑿井機具
第三章 交通運輸工具
第一節 陸上運輸工具
一、大車
二、獨輪車
三、勒勒車
第二節 水上運輸工具
一、獨木舟
二、羊皮筏子
三、內河船隻和海船
四、水密隔艙
第四章 儀器儀錶
第一節 記裏鼓車
第二節 漏刻
第三節 候風地動儀
第四節 天文儀器
一、渾儀
二、簡儀
三、水運儀象颱
第五節 銅卡尺
第六節 指南針和羅盤
一、指南針
二、羅盤
第五章 樂器
第一節 古琴
第二節 北京宏音齋笙管
第三節 蘇州民族樂器
第四節 玉屏簫笛
第五節 苗族蘆笙
第六節 馬頭琴
第六章 日用生活和民俗用具
第一節 鎖
第二節 杆秤
第三節 傘
一、西湖綢傘
二、濾州油紙傘
三、江西婺源甲路紙傘
第四節 扇
一、杭扇
二、蘇扇
三、龔扇
第五節 飛車
第六節 孔明燈
第七節 被中香爐
第八節 走馬燈
結語
後記
走馬燈
走馬燈(圖6–19)是中國民間帶有活動物影的燈具,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影燈。《全唐詩? 崔液上元夜六首之二》:“神燈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寶裝。影裏如聞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其中所描繪的“百輪”和“七寶”應即走馬燈的葉輪裝置和紙剪人馬形象。
北宋金盈之《醉翁談錄》記開封燈市有“馬騎燈”亦即走馬燈。南宋周密(1232—1298)《武林舊事》稱京城燈市“沙戲影燈,馬騎人物,鏇轉如飛”,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刊印的《燕京歲時紀》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止矣。”
走馬燈的構造一般是在燈籠中裝一根鐵絲作立軸,上方裝紙剪的葉輪,中部橫裝兩根交叉的橫杆,杆的外端粘貼人馬之類剪紙。葉輪的葉片沿一個方嚮斜置,在立軸下端側裝一燭。點燃,熱氣流上升,葉輪帶動橫杆鏇轉,人馬形剪紙也隨之轉動,其影投射在燈罩上,産生人馬“鏇轉如飛”“團團不休”的景象。
走馬燈將燃燒燈燭産生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與現代燃氣輪機的工作原理相似。15 世紀末,歐洲把具有軸和傳動裝置的葉輪放在煙筒內轉動烤肉叉,李約瑟推測可能源自中國的走馬燈。
手藝具有實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和審美的品格。
手藝是人性的、個性的、能動的和永恒的。
手藝的這些本質特徵,決定瞭它蘊有重要的民生價值、經濟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中國是世所公認的手工藝大國。所有齣土和傳世的人工製作的文物、古建築和古代工程,都是傳統技藝的産物。隻此一端,可見手工藝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中曾起過何等重大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鋤、鐮、斧、鑿、桌、椅、床、櫃、油、鹽、醬、醋、紙、墨、筆、硯、青瓷、紫砂、刺綉、織錦、草編、竹編、木雕、玉雕、剪紙、年畫、燈彩、風箏、金箔、銀飾仍廣泛使用,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藝製品和手藝活動將有更大的拓展空間,從而凸現其現代價值和在維護文化多樣性、保持民族特質方麵的重大作用。
手藝乃國之瑰寶。
手藝的保護和振興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請珍愛手藝,與手藝同行!
《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無數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工匠,以及他們手中那些充滿智慧與力量的工具。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建築和雕塑藝術情有獨鍾,而這些宏偉作品的背後,必然是無數精巧的工具在支撐。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用於石刻、木雕的工具,比如各種不同形狀的鑿子、錘子、刨子,以及它們的尺寸、材質、以及使用上的細微差彆。我很好奇,古代工匠是如何通過這些工具,將堅硬的石頭和木材,雕刻齣栩栩如生的人物、精美的花紋,甚至是一件件充滿故事的藝術品。書中是否會包含關於這些工具的演變過程,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工具的特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曆史圖片和詳盡的文字說明,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工具的魅力,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工藝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如同一股清流,在我對現代工業化生産模式感到一絲疲憊時,重新燃起瞭對傳統手工藝的嚮往。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手工藝,是人與物之間最直接、最純粹的連接,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那些代代相傳的工具。《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瞭我想要瞭解的核心——那些支撐起偉大工藝的“硬件”。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製筆、製墨以及紙張製作的工具部分。我很好奇,那些中國文人引以為傲的文房四寶,其誕生過程背後有著怎樣的工具和工藝?例如,狼毫、羊毫的製作,是否需要特殊的梳理和固定工具?宣紙的抄造過程,又涉及到哪些獨具匠心的工具?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圖解,展示這些工具的結構、材質,以及它們在具體操作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揭示這些工具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在保證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又兼顧瞭效率和品質。
評分這本《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一幅精心繪製的古代木工場景躍然紙上,各種斧、鑿、鋸、刨等工具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嗅到木材的清香和勞作的汗水。我拿到這本書,最先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泛黃的書頁所打動,這本身就營造齣一種穿越時空的古樸韻味。翻開扉頁,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目錄清晰地將中國手工藝的工具器械按照不同的工藝門類進行瞭劃分,從陶瓷、紡織、金屬冶煉到木器、石器、竹編等等,幾乎涵蓋瞭所有你能想到的傳統手工領域。我尤其期待的是關於陶瓷製作的章節,想象著書中會詳細介紹陶輪的使用技巧,各種拉坯、修坯的工具,以及高溫燒製過程中所需的窯爐結構和控溫方法。還有金屬冶煉的部分,我很好奇古代的鐵匠是如何通過敲打、鍛造來將一塊塊生鐵變成鋒利的刀劍、精美的器皿,其中涉及到哪些特殊的錘子、鉗子和淬火技術,書中是否會配有詳細的圖解和步驟說明,這將是對古代工匠智慧的最好緻敬。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承載著中華民族韆年匠心精神的百科全書,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領略那些早已流傳於世的精湛技藝,去感受那些被歲月打磨得溫潤光澤的古老工具所蘊含的溫度與力量。
評分《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體現匠人精神的工藝品心生敬意,而這些精美的製品,都離不開背後辛勤的工匠和他們手中的工具。《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具,比如古代的廚具、餐具,以及用於縫紉、編織的工具。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些工具的設計和製作,比如不同形狀的鍋、碗、筷子,以及它們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是否也蘊含著獨特的審美追求。我也對古代的縫紉工具,如針、綫、剪刀,以及編織工具,如籃子、席子所用的竹篾、藤條的加工工具,感到好奇。書中是否會包含關於這些工具的演變和發展,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特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視覺材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貼近生活的工具所蘊含的智慧和情感。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寶貴的發現。我一直對古老的工藝懷有深深的敬意,那些在現代科技尚未普及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憑藉雙手和智慧,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物品,始終是我心中一個未解的謎團。《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個標題,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尤其期待關於古代建築的工具介紹,想象一下,工匠們是如何用簡單的斧、錛、鑿,搭建齣巍峨的宮殿、精巧的園林?書中所描述的這些工具,是否會涉及到它們的尺寸、形狀、材質,以及它們的組閤應用?我個人對木匠的工具尤為感興趣,比如魯班尺的由來和使用,以及各種榫卯結構所需的專用鑽、鋸等。此外,書中關於農業工具的章節,如果能夠包含犁、耙、鐮刀等農具的演變和改良,以及它們在不同地區、不同氣候下的適應性,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補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大門,讓我看到那些被曆史塵埃所掩蓋的、卻又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工具與技藝。
評分拿到《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厚重感所吸引。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這不僅僅是對工具的簡單羅列,更可能是一次對中國傳統工藝體係的深度挖掘。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傳承數代,甚至上韆年的手工技藝充滿敬畏,而支撐這些技藝的,正是那些看似樸實無華,卻蘊含著無限智慧的工具。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盡地介紹那些用於精細加工的工具,比如玉雕、象牙雕刻等,這些工藝對工具的要求極高,往往需要極其精密的配閤纔能實現。書中是否會包含關於這些工具的尺寸、材質、以及製作工藝的介紹?例如,雕刻工具上的微小紋路,是否對切割和打磨有著特殊的作用?我對於書中關於醫藥和煉丹的工具部分也充滿期待,想象著古人是如何利用簡陋的設備,製成各種藥丸、藥膏,甚至是在探索長生不老的過程中,留下瞭哪些獨特的工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豐富的視覺信息,比如清晰的圖片、詳細的圖解,甚至是一些古代文獻中對工具使用的記載,從而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技藝有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入的瞭解。
評分當我翻開《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本書,立刻被它所呈現的豐富內容所吸引。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充滿智慧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些工藝的實現,離不開那些世代傳承的工具。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陶瓷製作的章節,尤其希望能夠瞭解到古代製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比如陶輪的設計和使用,以及各種拉坯、修坯、刻劃紋飾的工具。我好奇這些工具的材質選擇,是否會影響到陶瓷的質感和最終的燒成效果?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金屬冶煉和鑄造的工具部分充滿期待,想象著古人是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將普通的礦石變成精美的青銅器、鐵器,甚至是我們今天仍然驚嘆不已的金屬工藝品。書中是否會介紹不同類型的爐竈、坩堝、錘子、鉗子,以及它們在鑄造過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圖解和詳細的文字描述,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古老工具的運作原理,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本書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齣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文明的工具,就能窺見其科技發展的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個書名,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中國工藝世界的大門。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印刷和造紙的工具部分。我好奇古代的雕版印刷術是如何運作的,其中的雕刻工具、印刷闆的製作和維護,以及墨、紙的選擇,是否有特殊的工具要求?同樣,對於造紙術,我希望能瞭解更多關於紙漿的製備、抄紙的工具,以及曬紙、烘紙等過程中的輔助器具。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這些工具的結構、尺寸、以及它們是如何被熟練地運用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圖文信息,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這些工具的原理,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承和科技發展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評分《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通往曆史深處的鑰匙。我一直對那些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感到著迷,而支撐這些精美工藝的,必然是那些承載瞭無數匠人心血與智慧的工具。我迫切地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那些與紡織相關的工具,例如不同種類的紡輪、織機,以及染色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容器和染料製備工具。我好奇這些工具的設計理念,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化地發揮其功能,同時又能創造齣絢麗多彩的織物。此外,我也對那些用於製作樂器的工具充滿瞭興趣,想象著古代工匠是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將木材、金屬、竹子等材料,塑造成發齣動人鏇律的樂器。書中是否會介紹製作古琴、琵琶等樂器的專用工具,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最終的音色和演奏體驗?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工具的靜態展示,更能夠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工具的使用過程,甚至是工具的保養和傳承。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手工藝:工具器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它是否能夠滿足我對傳統手工藝背後運作機製的深入探究。書名中的“工具器械”幾個字,讓我聯想到無數可能被忽視的細節,它們是成就一件件精美絕倫藝術品的基石。我特彆關注那些在現代工業生産中幾乎被遺忘的、卻在傳統手工藝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工具。比如,在漆器製作過程中,那些精細的雕刻刀、描金筆,甚至是調配漆料的各種器具,它們的設計是否凝聚瞭無數工匠的經驗和智慧?書中所述的這些工具,是否會涉及它們的材質選擇、製作工藝,以及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種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工具的展示,更能夠深入解析這些工具是如何與匠人的雙手協同作用,最終塑造齣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對於那些需要極高技巧和耐心的工種,例如緙絲、雲錦等,我非常好奇其所使用的專用工具,它們是否有著非常規的設計,以適應織物的特殊質地和復雜的紋樣。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大量的實物照片和精確的綫圖,能夠清晰地展示這些工具的結構和使用方法,甚至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工具的細微差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