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本书面向公众介绍了节气民俗、农事物候、气象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书中内容包括“节气民俗”、“物候农事”、“气象文化”、“科普知识”四部分,对常用气象名词术语进行了通俗的解读,对节气、物候、气候特点、农事活动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2017年日历
1月,寒冬腊月(十二月)
2月,咋暖还寒(正月)
3月,花朝月夕(二月)
4月,阳春桃月(三月)
5月,绿肥红瘦(四月)
6月,花娇柳媚(五月)
7月,烈日炎炎(六月)
8月,浮瓜沉李(七月)
9月,暗送秋波(八月)
10月,秋高气爽(九月)
11月,秋风萧瑟(十月)
12月,千里冰封(十一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现代印刷工艺的一次小型展示。我收到的这本,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不仅手感极佳,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墨色的表现力,即便是深色的背景,文字也清晰可见,不反光不刺眼。装订方面,它采用了非常平整的锁线胶装,可以完全平摊,这对于日历这种需要频繁翻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福音——再也不用担心为了看清内页而费力按压书脊了。更值得称道的是它的细节处理。比如,每个月份的起始页都会有一段专门的引言,这段引言并非是简单的月份介绍,而是对该季节气候特点的高度凝练的诗意概括,读起来韵味十足,为接下来的三十天设定了基调。而且,它的排版布局极其克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充分展示,又没有丝毫的拥挤感,给人一种呼吸顺畅的感觉。这种对“物理实体”的尊重,让它从一本普通的日历,升华为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物件。我甚至有点舍不得在上面做标记,生怕破坏了它原有的美感。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凑单”的心态,对气象学这种略显硬核的学科不太抱有太大幻想。我原以为它会充斥着大量拗口的专业术语,或者干脆就是枯燥的温度湿度数据堆砌。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它的编写逻辑非常巧妙,不是按照固定的气象学教科书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而是更像一本生活随笔集,只不过主角是风云雨雪。它会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口吻来描述复杂的现象,比如解释“锋面”时,它不是直接甩出定义,而是描绘了冷暖气团交锋时那种“气场”的较量,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乐趣无穷。我发现自己原本模糊不清的那些气象概念,比如“逆温层”或者“飑线”,在它那种拟人化的描述下,变得栩栩如生,甚至带着一丝戏剧性。更赞的是,它似乎对“地方性”气候情有独钟,偶尔会穿插一些不同地理区域特有的天气俚语或者民间预测方法,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你不需要一次性读完,每天翻开一页,就像和一位知识渊博但又极其风趣的老者在低语,慢慢地,你对脚下这片天空的理解就加深了。
评分这本所谓的“气象历”拿到手上,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封面设计得极其考究,那种深邃的宝蓝色调,配上银色的烫金字体,瞬间就提升了整体的格调。我本来以为这种日历无非就是每天贴个天气符号,顶多加点科普小知识,但翻开内页,我才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它的用心程度。它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天气的工具,更像是一本精装的艺术画册。比如,它对特定日期的天气现象,像是春日骤雨、夏夜流萤、秋日霜降这些,都会配上一幅高度写实的插画,色彩运用极其细腻,光影的处理简直可以用“大师手笔”来形容。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简单地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气象知识,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上的重大气候事件与当天的日期结合起来,让你在翻阅日历的同时,还能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微型历史考察。我尤其喜欢它在不同月份切换时,那种流畅的季节过渡感,仿佛真的能闻到空气中不同季节的气味。对于我这种对自然现象有那么一丁点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历书无疑提供了一种优雅且富有深度的日常陪伴。它不是那种快消品,更像是值得收藏的案头陈设,每次不经意地瞥见,都能带来一份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感。
评分如果说大多数科普读物追求的是“信息密度”,那么这本《气象历》追求的显然是“信息意境”。它成功地在严谨性与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特定气象现象的描述,比如“圣艾尔摩之火”,一般书籍只会简单说明其原理,但这本历书不仅解释了等离子体放电的现象,还引述了古代水手们对这种“船桅精灵”的恐惧与敬畏,这一下子就让一个科学概念沾染上了人文色彩和历史厚重感。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了一种多维度的体验。它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诗词片段来佐证或烘托当天的气候特点,比如引用杜甫的诗句来描绘冬日的萧瑟,或者用李清照的词句来烘托烟雨朦胧的江南春色。这种跨界的融合,让原本冰冷的气象数据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它让我们意识到,气象不仅是物理学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明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使用体验,完全超出了我预期的“工具书”范畴。我原本以为它会像其他日历一样,在固定日期上标注天气预报的预测信息,但它显然走了一条更深刻的路线。它并没有试图去“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这显然不切实际——而是专注于“记录”和“解释”那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自然规律。我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一个早晨翻开它,不是为了看今天穿什么衣服,而是为了看看今天这个日子在地球的气象史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或者有哪些有趣的“天气故事”可以分享。这种引导,让我对日常的天气变化产生了更细致的观察习惯,比如我开始注意清晨薄雾散去的角度,或者傍晚云层的颜色变化,这些都是以前我轻易忽略的细节。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种对自然的敏锐度,让我觉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因为有了这本历书的背景知识支撑,而变得更加立体和有深度。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引子”,不断激发你去探索更深层次的自然奥秘,而不是一个终点。
评分不错,可以学习到很多养生的知识。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台历知识丰富。就差今年这一本。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已经用了一段时间。脱胶了。另外,内容有错别字。差强人意。
评分质量很好,送货快服务热情。。。。。。。。。。。。。
评分里面有很多养生的知识,增长健康知识。挺好的一个台历
评分里面有很多养生的知识,增长健康知识。挺好的一个台历
评分好,设计感挺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