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历史系列 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套装共4册)

极简历史系列 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 等 著,王睿,李阳,徐彬 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科普
  • 文化
  • 通史
  • 人类文明
  • 中国历史
  • 科学史
  • 海洋文明
  • 极简史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31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信极简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极简阅读--互联网世代的知识断舍离。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极简阅读是一种年轻人获取知识的全新态度和理念。

  “中信极简系列”旨在帮助读者,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洞见。该系列每本书200-300页的篇幅,安心坐下来,一天时间内就能读完;却能帮助我们便捷高效地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框架,极大地开拓思维眼界。

  (2)重要的主题--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从人类史、中国史、科学史到海洋文明史,“中信极简系列”关注真正至关重要的主题,理清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脉络,让我们从另一种格局认识世界和自身,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3)知名的作者--大师联手确保知识品质。

  “中信极简系列”的作者都是来自各领域的知名学者。大家小书,厚积薄发,确保内容简洁精悍,而不失知识品质。

  (4)热销的经典--不可错过的现象级阅读潮流。

  “中信极简系列”的第yi本书《极简人类史》推出后持续热销,上市后短短3个月销售突破10万册,跃居京东网畅销书排行榜,并长期占据开卷数据学术文化版块TOP50。

  《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等“中信极简系列”后续图书的上市,将掀起“极简阅读”的现象级热潮。


内容简介

  “中信极简系列”由《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4本书组成,是《人民日报》、俞敏洪隆重推荐给大众读者,尤其是互联网一代青少年的“大家小书”。

  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我们知识获取的方式。面对爱智求真、自由阳光的年轻人,知名学者用简洁优雅的语言,全面精悍地讲解了我们每个现代人真正值得关注的主题——人类、中国、科学、海洋文明……有趣、有料、涨姿势,这是一套掀起“极简阅读”现象级潮流的入门读物:

  《极简人类史》满足我们对生命、地球和宇宙等宏观问题的好奇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人类(现代智人)这个神奇物种近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哈佛极简中国史》让我们从全球史的视野,以大历史的眼光,突破传统中国历史叙事格局,重新认识中华文明5000年的兴衰荣辱。

  《极简科学史》让我们了解人类2500年的科学探索历程,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在21世纪为什么会主宰我们的未来。

  《极简海洋文明史》让我们认识到航海活动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而航海如何在1492年之后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奠定“西方主宰世界”的权力格局。


作者简介

  《极简人类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是著名历史学家、国际大历史协会主席、“大历史”的开创者;比尔·盖茨斥资5000万美元,与他一起打造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公众的免费网络课程——“大历史”教学项目(Big History Project)。

  《哈佛极简中国史》作者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是汉学巨擘、东亚史quan威,早年师从费正清、赖世和、史华慈、杨联陞等大家,现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极简科学史》作者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则是美国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拥有多个博士学位的传奇女性,也是美国家庭教育的quan威。

  《极简海洋文明史》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普·德·索萨(Philip de Souza),他长期致力于海洋史和全球史研究,同时是英国航海考古协会会员和皇家历史学会会员。


精彩书评

  《极简人类史》所获赞誉推荐

  《极简人类史》是一部视野宏大的人类简史,它在短小精悍的篇幅内,清晰地勾勒出现代智人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将人类历史置于宇宙史的恢弘背景下,反思人类过去的生存法则,追问人类未来的发展之道。这本书为我们认清人类世界,提供了一种超凡的视野,书中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引领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我喜欢学习新事物,那是一种奇妙的旅程。但你还不知道我是怎样看待世界的全景的,也正是那一览众山小的视野才是振奋人心的。“大历史”正是一门这样的课程,它把所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它使用时间线、系统的理解方式与历史视角,把所有相关的事物汇集在一个大框架之下。这正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门绝有的课程,我鼓励你们不妨一试。

  --“微软之父” 比尔·盖茨


  恺撒一句名言,总结了征战高卢的10年峥嵘往事:我来、我见、我征服!现在,大卫·克里斯蒂安用同样卓绝的见识,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里,勾勒出人类25万年的发展进程。他比恺撒更能高谈阔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集体学习能力如何促进技能的提升,并且促进人口、财富、实力的增长。要想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中认清自己,《极简人类史》就是一个快速、便捷、令人服膺的途径!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奠基人 威廉·麦克尼尔


  《极简科学史》所获赞誉推荐

  一部引入入胜的科学简史。

  --《书单》(Booklist)


  文字流畅,赞扬了人类好奇心所带来的势不可挡的力量。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极简科学史》是一部趣味性极强且独特的综述性著作。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一个简明、信息丰富的读本,让读者可以通过塑造了科学发展历程的科学家的视角来理解科学。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极简科学史》精湛描绘了自zui早的哲学家以来,那些帮助拓展了人类知识边疆的伟大心灵……对大众读者而言,本书是一部讲述科学知识进步历程的指南。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实现这些创新的科学家,这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保罗·萨瑟兰(Paul Sutherland,BBC《仰望夜空》杂志)


  《极简科学史》让读者们聆听到历史上具影响力科学家的声音……叙述精练。鲍尔的这部科学指南,为我们揭示了每部经典科学著作的深层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还原了其在整个科学发展史中所处的背景。

  --艾伦·赫什菲尔德(Alan Hershfeld,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物理学教授)


  《极简海洋文明史》所获赞誉推荐

  海洋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极简海洋文明史》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独立报》(Independent)


  《极简海洋文明史》堪称一部完美而且鼓舞人心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ji佳的全球史入门导读……索萨提出的结论清晰、精辟,值得称赞!

  --《水手之镜》(The Mariner's Mirror)


目录

“中信极简系列”总目

《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

《极简科学史: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2500年》

《极简海洋文明史:航海与世界历史5000年》

《极简人类史》目录

赞誉推荐

致中国读者

中文版推荐序

序言

第1章 前传:开端之前

第2 章 开端:采集狩猎时代

第3 章 加速:农耕时代

第4 章 我们的世界:近现代

附录A 如何在课堂使用《极简人类史》

附录B 世界历史分期

附录C 参考文献

《哈佛极简中国史》目录

前言

第1章 早期中国

第2 章 中国最早的帝国及其后时期

第3 章 帝制时代的高峰

第4 章 帝制时代后期:明朝和清朝

第5 章 近代中国

注释

延伸阅读

《极简科学史》目录

致谢

序言 怎样使用本书

第一部分 发端

01 最早的科学文献

02 人类所不可及

03 变化

04 沙粒

05 真空

06 地心说

07 古代最后一位天文学家

第二部分 方法的诞生

08 新提议

09 论证

10 亚里士多德之死

11 仪器和工具

12 推论之规则

第三部分 阅读地球

13 地质学的起源

14 新科学的法则

15 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

16 无解的问题

17 伟大理论的复兴

18 大灾难归来

第四部分 阅读生命

19 生物学

20 自然选择

21 遗传性特征

22 综合论

23 生命的秘密

24 生物学与命运

第五部分 读懂宇宙(现实)

25 相对论

26 讨厌的量子跃迁

27 宇宙大爆炸的胜利

28 蝴蝶效应

注释

参考文献

《极简海洋文明史》目录

致谢

地图

序言

第1章 航海

第2章 贸易

第3章 帝国

第4章 宗教

第5章 食物和健康

第6章 结论

延伸阅读


前言/序言

  《极简人类史》致中国读者

  《极简人类史》是一部关于人类的极简历史。今天的世界紧密相连,中国发生的事件可以影响整个世界,而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如澳大利亚、俄罗斯或巴西)的事件,也可能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国历史,也应该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这对大家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极简人类史》的中文版,能够帮助中文读者更好地认清人类(现代智人)这个奇特物种近10万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当我们审视整个人类历史时,会发现一些很有趣也很重要的东西。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近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学会了运用各种方式掌控环境,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多样资源与能源。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之所以可以积累信息,是因为人类语言的特殊力量,让每个个体都可以与他人交流思想,并且从成千上万的其他个体身上,学习知识和经验。通过分享新信息,早期人类学会了在世界各地迥异的环境中生活。从人类的诞生地东非,到中东地区,到亚欧交界区域,再到亚洲、澳大利亚,最后抵达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区,人类的足迹逐渐遍布全球。随后,大约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利用农业改造自然。农业使我们掌握了生物圈中流动着的各种能量,人类不断地改造环境,种植和养殖更多对人类有用的农作物和动物。随后,在刚刚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3 亿年以来,在化石燃料中不断积聚的巨大能量。化石燃料的发现为今天的高科技世界奠定了基础。

  今天,人类主宰着整个生物圈。我们利用自己的能力改造了人类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类成员过上了健康、富裕的生活。但是有了能力,责任也随之而来。整个生物圈未来千百年的命运,将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抉择,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掌握了足以改变全球的强大能力。我们正在改变全球气候系统,我们正在改变海洋的化学构成,我们正在耗尽地下水资源,我们占用了地球绝大多数的土地和资源,使其他物种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如今,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超过了过去6500 万年的任何时期。

  我们只有从各自的国家、民族历史中退后一步,将整个人类历史当成整体来审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中即将面临的挑战。而为了更好地认清人类历史,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退后,将人类史置于更宏大的地球史甚至宇宙史中来观察。《极简人类史》就是将人类史作为宇宙史的一个章节来描述。用这种方式观察人类史是新兴学科“ 大历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历史利用现代科学证据和学术成就,解读宇宙如何从“ 大爆炸”中诞生,越来越复杂的事物如何在宇宙中产生——从恒星到新的化学元素,再到行星,最终形成生命并发展成为现在我们改造的全球社会。今天的全球社会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事物之一,而这种复杂度不断提升的历程,讲述的正是人类的故事。

  《极简人类史》向诸位呈现了这样一部“大历史”。我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向中文读者提供一种令人振奋的、审视人类历史的新方式,一种将人类历史视为更宏观宇宙史一部分的新视角。

  希望诸位“悦读”我在本书中讲述的故事。

  大卫·克里斯蒂安,2016 年1 月

  《哈佛极简中国史》前言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延续至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后来与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没或取代了。诚然,中国文明也非一成不变,它始终在发展变化,尽管融合了外来的影响,但从未被完全淹没。公元7 世纪到8 世纪时,中国的文字体系、哲学和技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及越南,确定了今日之“东亚”的范围,中国的诗歌、文学和艺术在这一地区依然具有影响力。如今,中国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国,经济增长迅猛。要理解当今世界,必须理解中国,为此,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

  本书最早是《世界文明的遗产》(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书中“中国”数章的扩充。再版时对这些章节进行了大幅修订,并将原先用罗马字母表示的中文名称和术语改为拼音。此次第三版的每一章又做了进一步修订和增补。

  本书力图为中国历史进程建立一个编年框架并进行概述,在关注统治王朝的同时,也对跨越朝代界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给予关注。有大学讲师希望以专题形式讲授中国历史,并指定(相关)专著、文献、小说和电影。本书文字简明,或许对他们颇具参考价值。

  由于力求简明,笔者许多不乏自信的推断,可能仅在其简明的语境下正确,充分严格的论证则需要更多篇幅。笔者为重新讲述历史,择选一些关键的史实要素,因而不可避免地略去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要素。读者通过阅读书末延伸阅读中所列著作,可以了解到本书所述历史故事的更多背景以作为对照。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在任何社会,变化或稳定都是亿万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结果。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通过社会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相连,为生存工作,并受到规则的保护和制约。这类关系的总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历史学家至多能了解过往历史的一二。在中国,尽管近代之前的文献记载多于其他任何国家,绝大多数人仍湮没无名,不着痕迹。通过现存文献来书写中国历史,便如同要完成一幅多数碎片已经遗失的拼图。

  以过去的眼光去观察某段历史总是非常困难。我们今天的假设总是难免臆断。即使研究西方——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也仅能瞥见少量信息,比如说,中世纪汉堡一位商人的生活情况。而南宋时期杭州的一位商人怎样看待家庭、社会和宇宙就更难知晓了。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原始文献中发现一些端倪,因此,诗歌、哲学、散文和小说中的场景会被间接或直接引述。这些当时的文字提供了直接的窗口,我们可借此窥见历史上中国人的实际思想与情感。它们照亮了历史,也提醒我们,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中国人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希望、恐惧、喜悦与忧伤。尽管人类经验受到文化模式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能体会到这些共有的情感。

  中文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即中文的注音体系。直到大约二十年前,大多数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都使用威妥玛拼音体系,即将中文名字和术语罗马字母化。现在,多数学者和所有报纸都使用汉语拼音体系,即在中国通用的体系。我本人始终使用汉语拼音,因此,“毛泽东”我写作“Mao Zedong”,而不是“Mao Tse-tung”。总体上说,汉语拼音对使用英语的人并不难。“道”用汉语拼音写作“Dao”,而不是“Tao ”,它在汉语中的发音也是这样。但由于汉语拼音体系是20 世纪50年代发明的,受到了俄语的影响,一些字母的音值和英语不同,应当留意。

  1. 旧式的“hs”(比如在“夏”朝中)现在写作“x”(因此朝代名写作“Xia”)。

  2. 旧式送气音“ch”(比如在“清”朝中)现在写作“q”(因此朝代名写作“Qing”)。

  3. 旧式的“ ts”(比如在“ 蔡元培”中,现代思想家)现在罗马字母化写作“c”(所以写作Cai Yuanpei)。

  与韩国和日本一样,中国的姓在前名在后。所以刚才例子中的人物是“蔡先生”而不是“元培先生”。为了标明向汉语拼音体系的转化,我有时在拼音后面的括号中加上了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比如“ Jiang Jieshi”(Chiang Kaishek,蒋介石)或“Guangzhou”(Canton,广州)。延伸阅读书目中的部分书名则使用了旧式的威妥玛拼音体系。例如,使用“Sung”而不是“Song”(宋朝)来表示朝代名。这类情况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借鉴了许多出色的研究;对借用的很多智慧成果,像往常一样多数都没有在书中明确致谢。但我想特意提及以下几位,他们给予了我特别的和个人的帮助:我最早的中国史老师——史华慈、赖世和、杨联陞和费正清;我的同事们,同他们学习令我受益匪浅——包弼德、柯文、狄宇宙、艾朗诺、欧立德、梅谷、柯伟林、孔飞力、德怀特·珀金斯、普鸣、傅高义和叶山。此外,以下评阅人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东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亨利·安特凯维奇,沃什本大学的杜永涛和巴特勒大学的韩孝荣。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旭子·克雷格,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持和编辑建议。所有的谬误之处都归于我本人。

  《极简科学史》序言 怎样使用本书

  一切知识,一旦人类忘记了它出现的条件、回答的问题以及起到的作用,都会丧失其科学特性。

  ——本杰明·法伦丁(Benjamin Farrington),

  《希腊科学对我们的意义》(Greek Science: Its Meaning for Us)

  本书严格来说不是一部科学史。

  至今,已经有许多人写下了大量的(篇幅冗长的)科学史,此类书可谓汗牛充栋:希腊科学研究、文艺复兴科学史、启蒙运动科学史、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史、现代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与宗教以及科学与“人”等等。

  它们固然都有其价值,但是,一味关注细节似乎导致了科学本质的丧失。对大多数“人”——也就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科学教育的普通公民——而言,他们仍旧不清楚科学有什么用,或者说,科学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新闻报道、交互图片和采访录音获得科学知识的。它们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模糊且不完整的科学事实,但是,21世纪正在进行的科学之战告诉我们,这些科学事实是不够的。对干细胞、全球变暖的研究以及给小学生提供进化论方面的教育产生影响的决定都是由投票人(或者是他们各自的代表)做出的。而这些人根本不理解生物学家为何认为干细胞很重要,不理解环境科学家是怎样得知地球正在变暖的,不理解宇宙“大爆炸”究竟是什么(它既不“大”,也不是一场“爆炸”。参见本书第27章)。

  鉴于此,本书与那些科学史略有不同。本书追溯了伟大科学著述的发展,这些文章和书籍几乎都直接影响或改变了科学研究的轨迹。本书针对的是那些对科学有兴趣、有悟性的外行人。在本书中,科学只是一种单纯的人类追求:它不是通往真理的绝对可靠的指引,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极其私人化,有时会出错,常常会把人引入歧途,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正确的。

  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这些科学“著述”的,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和柏拉图(Plato)的古代科学著作到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和沃尔特·阿尔瓦雷茨(Walter Alvarez)的现代科学著作。本书为读者理解这些著作提供了所需的相关历史、传记以及专业知识,并在各章节最后为读者提供了推荐阅读的图书版本。早期的著述不必全文阅读,本书的网站为读者进行了摘录;网站链接可在书中找到。(网站上也提供了许多电子书资源,这些都是20世纪前的书,其中许多已经很难找到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份清单囊括了所有的重要科学著述,读者也可能会对我的选择感到不满意。的确,许多值得一读的科学著作并没有出现在我的书单上。(如果你搜索“伟大科学著作”的书单,你会找到几百本书。)这是因为我择取的书不仅要突出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还要揭示我们思考科学的方式。这份书单旨在让人理解科学,不求详尽无遗。

  第一部分“发端”讲述了科学的起源。第二部分“方法的诞生”阐述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何,又是怎样诞生的。本书的余下部分介绍了三个不同领域的主要科学著作: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宇宙科学。这一安排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地质学将指引我们关注现代生物学所研究的那段时期,而对那段时期的研究又会引发我们对整个宇宙的全新思考。

  在第三到第五部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经典”书目择取方面出现了)一个转变: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经典”书目列出的大多是那些将新理论或新发现公之于众的作品,而不再是那些首次引起科学界对之产生关注的期刊文章和会议报告。因此,要了解地质灾变论,你最好去读沃尔特·阿尔瓦雷茨1997年创作的《雷克斯和末日火山口》(T. rex and the Crater of Doom),而不是阿尔瓦雷茨和其他三位作者于1980 年一同撰写的文章《外来之灾——白垩纪和第三纪灭绝》(“Extraterrestrial Cause for the 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要了解宇宙大爆炸,你就要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的畅销书《宇宙最初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而非这本书创作之前就发表的(大量的)有关宇宙辐射的科学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研究日益专业化。科学家们得到了学术上的认可、同事的支持,他们(偶尔)还会因为对某一问题的细致研究而获得经济奖励,不必非要试图勾勒出整个科学世界。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支持或反对囿于一个科学小团体之内,他们日益深闭固拒——说的行话令外人难以理解。同样都是生物学方面的“伟大作品”,《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和《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两本书与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的《心血运动论》(Demotu cordis)的“伟大”之处是不同的;哈维的书不仅能让他的同行了解他的发现,普通民众也能读懂,但是,学术界外的人是读不懂詹姆斯·沃森和理查德·道金斯的原创性论文的。[道金斯的专业论文《寄生虫、必要清单和机体悖论》(“Parasites, Desiderata Lists and the Paradox of the Organism”)的读者就很少。]但是,他们必须使这些作品大众化:通过综合、简化和解释来普及他们的作品。

  尽管如此,《双螺旋》、《自私的基因》和《心血运动论》三本书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为我们思考自然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

  大家不必把我所谈到的文献全部读完,而是可以从你感兴趣的著作开始。如果大家对生物学或宇宙论最感兴趣,那么不必一定要读完本书第一、第二部分的所有推荐书目才去读本书第四和第五部分的推荐书目。

  但至少要阅读相关章节中对这些书及其观点的介绍。这是因为,即使是今天,柏拉图唯心主义仍旧在影响着那些试图解决生物起源问题的科学家;19世纪查尔斯·赖尔(Charles Lyell)的地质学理论仍旧影响着我们对人类进化的理解;量子理论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科学方法仍旧难分高低。

  要理解科学,我们就必须理解它的过去。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问,不仅要问“我们发现了什么”,还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理解为何我们要重视或无视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分辨哪些承诺是可以通过科学来兑现的,哪些又应该小心谨慎,带着怀疑的态度来对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理解科学。

  请注意我的措辞:自始至终,我都在交替使用“理论”(theory)和“假设”(hypothesis)这两个词。21 世纪的科学家也许会指出“理论”要比“假设”更详尽,或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或有更可靠的数学计算的支持。但二者都表示同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能对证据自圆其说。既然我们不知道“假设”何时会成为“理论”,且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用这两个词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在此就不过分纠结于区分二者了。

  《极简海洋文明史》序言 大海的挑战

  奇异的东西虽然多,但没有一样能像人这样奇异:他们冒着狂暴的南风,横越过灰色的大海,劈开汹涌的波涛前进,不怕被吞没的危险。

  人是主宰,他的天赋能够超越所有的指南针,将所有的想象掌控在手中—他奋力向前,无论身处灾难还是胜利之中……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这些诗句摘自公元前5 世纪中期雅典诗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它们彰显了海洋挑战中暗藏的益处和危险。它们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_创造和毁灭的能力这把双刃剑的一种隐喻。纵观世界历史,海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舞台,它一直是文明双向传播的渠道。

  本书有选择地从航海的角度探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主题。作者不打算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理名称概述世界历史,而是力图显示航海在人类成就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虽然水手和航海对人类文明演进做出的历史贡献是一个多样且迷人的主题,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人类的许多活动与航海并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

  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航海网络的发展,它把不同社会和文明连接起来,为商品的交换和分配、政治经济权力的展现、思想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渠道。从广义上说,这些网络既有经济特点,又有政治特点。经济网络本质上是贸易网络,它们使国家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获取、分配、转移和消费诸如食物、金属或木材等资源。政治网络是航海帝国或者联盟,其统治集团指挥别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事实上,这两种做法经常重叠。最成功的航海文明可以被定义为那些最有效地利用经济网络和政治网络去达成其目的的文明。

  因此,我们应该将那些充满活力、雄心勃勃、拥抱海洋挑战的航海国家和社会与那些更为被动,没能奋力掌握海洋并且容易受到海外统治的国家和社会进行区分。网络越广泛,利用网络控制其他社会就越困难,因为直接控制距离遥远的地方在实际操作上是困难的。我们将会看到,技术的改进、资源的增加、更完善的社会和政治组织能使文明发展出更广泛的航海网络。但是许多世纪以来,最广泛的航海网络被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之内。

  15 世纪末到16 世纪初是世界航海文明史上的分水岭。正是在这个时期,几个欧洲国家开始将它们的航海范围延伸至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到达以前它们很少或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实力的地区。这次扩张最突出的象征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著名航行。全球海路的最终建立,使世界范围的经济和政治网络得以形成。我们将选择一些主题来探讨航海扩张的诸多影响。

  本书主要章节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概述航海技术的一些重大历史演变。聚焦于船只的演变,讨论港口及其设施的意义、航海方法的改进。本章特别注意军舰和商船的发展,后面的章节将论述利用这些船只的社会和文明的航海活动及其意义。第二章论述公元1500 年前世界主要地区的航海贸易网络的特点。第三章关注欧洲急剧扩张前后的政治网络和航海帝国。第四章的重点是讨论世界重要地区是如何与航海网络的发展进行互动的。第五章从人类饮食和疾病方面论述航海和文明史的一些重要趋势。第六章以前面各章为基础得出一些总体结论,概括航海与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积极和消极后果。第六章之后的阅读书目将为进一步研究本书的主题提供一个有益的起点。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关于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些内容均不涉及您提到的《极简历史系列》中的任何一册: --- 《世界观的重塑:从古希腊到量子革命的思维演进》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思维模式与核心世界观变迁的史诗。它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那些深刻影响了我们理解宇宙、生命和自身地位的关键性思想转变。 第一部分:轴心时代的奠基与古典世界的构建 我们将追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思想爆发的奇迹。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与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到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的觉悟,再到中国的诸子百家争鸣,不同的文明在各自的土地上独立地探寻着超越性的真理。本书详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如何构建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经验观察如何奠定了早期科学方法的雏形。重点分析了这些思想如何通过地中海贸易和帝国扩张,在不同文化间产生交织与碰撞,塑造了早期人类对“秩序”与“意义”的初步理解。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统一与知识的保存 在西方,罗马帝国衰落后,基督教的教义成为知识体系的绝对核心。本书细致考察了经院哲学如何试图调和希腊理性与神学信仰,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如何成为一座融合信仰与逻辑的宏伟建筑。同时,我们也转向东方,考察伊斯兰黄金时代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巴格达的智慧宫如何成为东西方知识交流的枢纽,以及阿拉伯学者在代数、医学和光学领域取得的突破,这些成果在欧洲思想界尚未完全苏醒时,默默地孕育着变革的种子。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黎明 14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人类重新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的能力与成就。我们剖析了达芬奇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确描绘,米开朗基罗对古典理想的复兴,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真正的颠覆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不再仅仅是天文观测的修正,它在哲学层面动摇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获得的证据,以及牛顿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共同构建了一个机械、可预测的宇宙模型。本书强调,这次革命不仅仅是发现了新的物理定律,更是确立了一种基于观察、实验和数学推导的新思维范式。 第四部分: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芒与对人性的再定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科学革命的理性精神应用到社会、政治和道德领域。洛克对天赋人权的阐述、卢梭对社会契约的思考、孟德斯鸠对权力制衡的构想,彻底重塑了关于“好政府”的观念。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思想如何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火焰,标志着个人主体性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启蒙思想家们坚信,通过理性分析,人类能够设计出更完美、更公正的社会结构。 第五部分:19世纪的挑战与新领域的开辟 19世纪是理性体系受到多方挑战的时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生物进化论解释了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这与创世论的宇宙观产生了剧烈冲突,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目的论”。马克思主义则将历史的驱动力从精神或理性转变为物质生产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社会分析工具。尼采对传统道德和上帝之死的宣告,则揭示了西方形而上学基础的动摇。这一时期,心理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试图探索人类心智深处的非理性力量。 第六部分:20世纪的破碎与量子深渊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宣告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终结,揭示了时间与空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的结构。更具颠覆性的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它引入了概率性、不确定性和观察者效应,挑战了决定论的根基,使得我们对“实在”本身的理解陷入了深刻的哲学困境。弗洛伊德揭示了潜意识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清醒的理性自我”不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主宰。本书最终探讨了这些革命性发现如何共同导致了20世纪思想版图的碎片化,以及当代哲学家、物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们如何试图构建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来应对这种复杂性。 全书语言严谨而富有洞察力,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知识的表面,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深层结构和基本假设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被质疑、最终被颠覆的。 --- 《气候变迁下的未来城市:韧性规划、生态工程与社会适应》 本书聚焦于21世纪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如何在气候变化加速的背景下,设计、建造和管理能够持续生存和繁荣的城市空间。它是一本面向规划师、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读者的实用指南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著作。 第一章:临界点:城市对气候冲击的脆弱性评估 本章首先对全球城市所面临的现实威胁进行了量化分析。内容涵盖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特大城市(如孟买、迈阿密、上海)的威胁建模;极端热浪对内陆城市(如雅典、凤凰城)基础设施的负荷压力分析;以及极端降水事件导致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估。重点介绍了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气候模型耦合技术,用以绘制高风险区域的“热点地图”和“淹没预测图”。 第二章:韧性设计核心:水资源与能源的循环系统 未来城市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资源的“闭环管理”。本书详述了“海绵城市”的全球实践案例,从新加坡的“活性建筑”到费城的雨水管理计划,分析了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透水铺装、屋顶花园、人工湿地)来提高城市对暴雨的吸收和净化能力,而非单纯依赖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管道和泵站)。在能源方面,着重探讨了去中心化的微电网(Microgrids)的构建,如何利用太阳能、地热和潮汐能,确保在主电网遭受灾害性中断时,关键服务部门(医院、应急中心)的供电不中断。 第三章:适应性建筑与材料科学的突破 建筑在应对热岛效应中扮演关键角色。本章深入研究了智能遮阳系统、被动式降温设计(如穿堂风、导光管)在热带与温带城市中的应用效果。材料科学方面,重点介绍了低碳混凝土、自修复材料以及能够吸收空气污染物的光催化外墙涂料的研发进展。此外,还讨论了如何通过建筑翻新和升级,将老旧建筑转化为具有更高热能效率和更低碳足迹的单元。 第四章:动态交通与无缝移动的未来 气候危机要求城市交通系统从依赖化石燃料转向高效率、低排放的模式。本书分析了“15分钟城市”的理论实践,即通过优化混合土地利用,减少不必要的长途通勤。详细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ITS)如何实时调控信号灯以优化车流、减少拥堵和尾气排放。同时,探讨了电动化公共交通的普及策略,以及城市物流配送中无人机和自动驾驶车辆的潜力与挑战。 第五章: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融入 可持续的城市并非钢筋水泥的孤岛,而是与自然共生的系统。本章探讨了“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包括建立绿色廊道连接公园、河流和郊野地区,以保障野生动 জনগোষ্ঠীর的迁徙路径。内容还涉及城市农业(垂直农场、社区花园)如何缩短食物供应链,减少运输排放,并增强社区的食物安全感。例如,分析了首尔清溪川复兴项目在恢复城市水文生态功能方面的成功经验。 第六章:社会公平与气候正义:规划中的包容性 气候变化的冲击往往不成比例地落在社会经济弱势群体身上。本书强调,任何成功的适应策略都必须包含社会公平的维度。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社区主导的规划”(Community-Led Planning)确保弱势社区的意见被采纳,如何建立气候适应基金来补贴低收入家庭进行能源改造,以及如何设计预警系统,确保所有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能够在极端天气来临时得到及时的通知和帮助。本书总结认为,未来城市的韧性不仅仅是工程上的挑战,更是社会组织和政治意愿的体现。 --- 《符号的宇宙:从象形文字到数字代码的意义解码》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符号学与传播史著作,旨在探究人类如何通过抽象的符号系统来组织知识、传达情感并构建社会结构。它关注的不是符号的实际内容,而是其背后的逻辑、结构和演变动力。 第一部分:书写系统的起源与认知的革命 本书从史前洞穴壁画和早期计数系统讲起,剖析了人类为何需要从具象图像转向抽象符号。我们详细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从记账工具到复杂文学的飞跃)、古埃及的圣书体(结合了表音、表意和限定的复杂系统)。重点分析了字母系统的诞生——腓尼基字母如何通过极简的表音原则,极大地降低了识字门槛,并最终催生了希腊字母和后来的拉丁字母,从而改变了知识的民主化进程。 第二部分:隐秘的图腾:宗教与政治中的符号权力 符号往往是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本章研究了宗教符号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神圣性。例如,圆环、十字架、星辰图案在不同信仰体系中的象征意义的演变与冲突。在政治领域,我们分析了帝国徽章、国旗和官方仪式中的符号语言,它们如何通过重复和一致性,在个体心中建立起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服从感。探讨了“禁忌”和“圣像破坏”的现象,它们反过来证明了符号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艺术的密码:透视、色彩与情感的编码 在艺术领域,符号不再是记录工具,而是表达媒介。本书将艺术史视为一场持续的符号实验。从文艺复兴时期对线性透视的“发现”——这是一种将三维世界强行编码到二维平面的数学方法——到印象派对光影瞬间的捕捉,再到立体主义对多重视角的解构,都是对视觉符号规则的挑战。色彩理论部分,分析了不同文化中对红、黑、白的固有解读,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这些约定俗成的符号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反应。 第四部分:现代性:信息的泛滥与意义的稀释 工业革命和大众媒体的兴起带来了符号生产的爆炸性增长。本章考察了广告语言的结构,它是如何利用简洁、重复的口号和强烈的视觉意象来绕过理性分析,直接诉诸欲望。探讨了大众媒体中“原型”符号(Archetypes)的固化,比如新闻报道中对“英雄”和“恶棍”的刻板描绘如何简化复杂的社会事件。这一时期的关键议题是:当符号的生产成本趋近于零时,其承载的意义是否也随之被稀释? 第五部分:数字纪元:代码、算法与超符号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当代。数字代码(二进制)是人类创造的最纯粹、最抽象的符号系统。我们分析了编程语言如何成为新的“语法”,构建出虚拟世界和人工智能的逻辑骨架。同时,探讨了表情符号(Emojis)的复兴,这是一种试图回归前字母时代的图画性表达,但却在算法的驱动下,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全球交流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本书提出疑问:在一个由算法驱动的世界里,人类是否正在从符号的创造者,转变为符号系统的被动使用者?理解这些代码和图像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在数字时代保持思想独立性的关键。 --- 《未竟的交响:20世纪交响乐创作的结构性探索》 这是一部专注于20世纪西方古典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体裁内部结构、技术创新和哲学表达的深度乐评与分析专著。它避开了简单的传记叙述,而是深入到乐谱的肌理之中。 第一部分:晚期浪漫主义的回响与瓦解(1900-1920) 本章以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晚期作品为起点,探讨了传统调性体系在达到其表现力的顶峰后,如何因内部的张力而开始崩塌。我们细致分析了调性模糊(Tonal Ambiguity)的运用,以及配器法如何被推向极限,以表达存在主义的焦虑和对宏大叙事的幻灭。重点分析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如何从节奏和音色上解放了音乐,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如何以其原始的节奏暴力和不和谐音程,彻底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二部分:调性解放与序列主义的逻辑构建(1920-1945) 第二部分集中于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所开创的十二音体系。本书旨在澄清,序列主义并非随机的无调性,而是一种高度理性的、旨在替代传统调性的组织原则。我们深入解析了“音组”(Tone Row)的旋转、反向和逆行操作,以及这种严格的结构如何服务于对情感的冷静、精确的表达。同时,对比分析了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在苏联体制下,如何在坚持某些可接受的“新古典主义”外衣下,进行微妙的个人反抗与社会讽刺的“双重编码”。 第三部分:战后实验:电子声响与空间维度(1945-1970) 二战后,欧洲和美国的音乐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激进探索。我们详细介绍了皮埃尔·布列兹的“全面序列主义”,如何试图将节奏、力度甚至演奏法都纳入严格的序列控制。更具颠覆性的是对电子音乐和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的讨论,分析了磁带技术如何首次允许作曲家将自然界的声音或录制的人造声响直接编入交响作品中,模糊了“乐器”与“噪音”的界限。对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的《群》(Gruppen)进行结构剖析,展示了如何利用三支交响乐团的空间布局,创造出真正的“空间化”的音乐体验。 第四部分:概率、简化与极简主义的呼吸(1970至今) 随着对极度复杂的序列主义的反思,音乐家们开始转向另一种极端:简化。本章探讨了约翰·凯奇对机遇过程(Chance Operations)的哲学探讨,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作曲家作为“造物主”的角色。随后,分析了极简主义作曲家(如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赖希)如何通过极度克制的材料和缓慢的相位移动,创造出一种冥想式的、接近“无我”的听觉状态。这种对重复与细微变化的关注,是对20世纪前半叶激进变革的一种深刻的修正与回归。本书总结了20世纪交响乐如何从“叙事”和“表达”的重担中解脱出来,演变成对声音本身结构、时间感知和演奏技术可能性的无尽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的没话说,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散文级别的历史解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文化交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共情能力。比如在探讨不同文明在接触和冲突中互相学习和影响时,作者的用词非常克制但又充满了力量,他不是在评判对错,而是在描摹一种动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现实。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过去被锁死的章节,而是可以持续被我们重新解读和反思的活的文本。它成功地让那些遥远的人物和事件重新拥有了温度和人性,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留下一些极富启发性的思考的火花,促使我去主动探究那些被“极简”略去的部分,这才是真正优秀的普及读物该有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真是太棒了,我简直爱不释手!特别是那个关于古代文明兴衰的论述,作者没有落入那种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巧妙地从社会结构、技术革新和环境变迁这三个维度入手,把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一个特定时期思想解放的章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不是干巴巴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被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塑造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知道”而已,而是真正地“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活力。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即便是面对那些听起来很“高深”的理论,作者也能用日常的语言把它解释得明明白白,这对于我这种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朋友,带着你一起探索历史的迷宫,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转折点。

评分

不得不说,海洋文明的那一部分内容,简直是视觉和认知的双重享受。作者对于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人类命运的洞察力令人叹服。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早期航海探险的段落,那种将海图上的线条和现实中船只的颠簸、风暴的残酷、以及不同文化间的首次碰撞描绘得栩栩如生的笔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面对未知深渊的敬畏与兴奋。书中对贸易路线的演变和技术迭代(比如船体结构和导航工具的改进)的分析,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让人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如何一步步解锁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读完后,我对“地缘”这个概念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它不再是地图上的界线,而是流动不息、相互影响的生命网络。那种史诗般的叙事感,让人在赞叹人类勇气的同事,也对自然伟力保持着谦卑。

评分

我是一个对复杂事物有着天然抗拒的“极简主义者”,所以这套书的“极简”标签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做到了在“简”与“全”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掉关键的历史节点和核心的概念,而是用一种极其高效的提炼方式,将海量的信息压缩成最精炼、最易于消化的结构。拿中国史的部分来说,它避开了那些繁复的帝王年表和冗长的官僚制度细节,而是专注于几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比如制度的创新与僵化、文化思潮的起伏,以及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互动模式。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心制作的“历史速查地图”,它不会让你迷失在枝节中,而是能让你快速抓住主干,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这对于构建全局观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套书的视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讲述科学发展历程的那部分,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科学史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科学史就是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巨匠的传记堆砌,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科学的进步放在了更广阔的社会、哲学乃至经济背景下去考察。比如,作者详细分析了某个关键的实验技术是如何因为某个赞助人的偏好或者某个社会群体的需求而得以发展起来的,这让我明白,科学的火花并非总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引入了大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成就,打破了那种“西方中心论”的叙事框架,让整个科学史的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感,反而充满了探索未知的激情,仿佛每一页都在邀请你加入那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评分

耳目一新 思维缜密

评分

大家细水长流!谢谢!

评分

我, 抚尔秀颈, 挡你此生风雨。

评分

京东商城配送服务谁最强:京东商城,品质保障谁最棒答:

评分

作為一個文科生,挺喜歡的書。。。

评分

睡榻旁边就有人。它不仅在边上,而且正慢慢的爬起来,你还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东西。你还敢继续装睡吗?

评分

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在网上上买东西的人。这里大部分人是不网购的。他们买东西价格一般不超过五块,听说我在网上买东西后,整个村都震惊了,村长跑到我家里对我爸说我是不是疯了?老婆跟我闹离婚,说这日子没法过了,面对重重压力,我坚持要买。我相信我这个月的工资不会白花,终于快递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颤抖的打开包裹,那到了,一霎那,感觉我的眼都要亮瞎了,啊..这颜值、这手感、只怪我读书少,这质量、无法用华丽的语整个言来形容它。我举着它,骄傲的站在村口,村都沸腾了,; 更有人喊,我不给他们看,他们就跳井。吓得我赶紧收起宝贝,挤出人群落荒而逃。为测试宝贝效果,我立刻去我们村高达100米山上村长家客厅里用。用完后,在全村人羡慕的目光中,仰首挺胸扬长而去。

评分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评分

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我们知识获取的方式。面对爱智求真、自由阳光的年轻人,知名学者用简洁优雅的语言,全面精悍地讲解了我们每个现代人真正值得关注的主题——人类、中国、科学、海洋文明……有趣、有料、涨姿势,这是一套掀起“极简阅读”现象级潮流的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