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集(套装上下册)

祝允明集(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祝允明 著,王卫平 编,薛维源 校
图书标签:
  • 明代文学
  • 书法
  • 祝允明
  • 文学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学
  • 明代
  • 文集
  • 书法家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15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苏州文献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4
套装数量:2
字数:9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祝允明书法名望太盛,其文名反被掩盖,造成其作品流传不广,鲜为人知。《祝允明集(套装上下册)》收入祝允明著作共14种,基本囊括了传世的祝氏作品,分别是诗文集《祝氏集略》、《枝山文集》,史论集《祝子罪知录》,笔记和人物传记《野记》、《前闻记》、《江海歼渠记》、《苏材小纂》、《金石契》,杂论《猥谈》、《蚕衣》、《读书笔记》、《浮物》,志怪小说《祝子志怪录》、《语怪四编》等。

作者简介

  祝允明,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吴门四家之一。生平著述甚多,然鲜为人知。点校者薛维源,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總序王衛平羅時進
前言
祝氏集略
祝氏集略張景賢序
祝氏集略卷一
騷賦
大游賦
祝氏集略卷二
騷賦
訪隱
思兒子歌戊辰歲,續在南京
咎往賦
罪賦
傷賦
秋聽賦
蕭齋求志賦
知秋賦
修夕詞
蓮花洲詞
江洲書屋辭
龍歸辭
一目羅賦
懷遇賦
望韓
蘇臺春望賦
飯苓賦
棲清賦
余侍御游靈巖賦
石林賦
南園賦
一江賦
哀孝賦
擬齊梁内人送别贈拭巾賦
顧司封傷寵賦
祝氏集略卷三
樂府
從軍行
前緩聲歌
董嬌嬈
盧姬曲
邯鄲才人嫁爲厮養卒婦
隴頭樹
驄馬驅
關山月
雉子班
天馬來
隴頭水
吴趨
柳枝六首
林鳥二首
古調
泰風
詩五首
雜詩
述行言情詩五十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其十一
其十二
其十三
其十四
其十五
其十六
其十七
其十八
其十九
其二十
其二十一
其二十二
其二十三
其二十四
其二十五
其二十六
其二十七
其二十八
其二十九
其三十
其三十一
其三十二
其三十三
其三十四
其三十五
其三十六
其三十七
其三十八
其三十九
其四十
其四十一
其四十二
其四十三
其四十四
其四十五
其四十六
其四十七
其四十八
其四十九
其五十
金蘭操二首
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秋懷
己巳閏九月十三夜夢中爲游山詩
春日醉卧戲效太白
别唐寅
夢作月山獨步歌
擬傷亂
代江南水災謡
九愍九首
水詩
沈憤
知山堂雅集
雪後楊禮部邀宴用謝宣城韻分得濁字
召父歌送朱版曹升之守延平
祝氏集略卷四
古調
夙駕邁皇邑
怨詩
京館登樓眺遠
舟行汶上薄暮看月作
自京師南赴嶺表,仲冬在道中
五十服官政效白公
夢游二首
讀余侍御游泰山記,詠其間二三處
明堂
絶頂玉皇殿
日觀
方烈婦詩
龍川山中早行
莆田鄭殿中緑野亭
贈倫解元三首
贈王翰林思
題黄山人詩卷山人黄震陽,字一元,臨川人。能琴善醫,曉五行禄命,來拜予縣庭中,持盛、王二翰林詩卷以代贄請詩,因走筆還之。
吉湖口湯泉
鷄黍詞
讀嘉靖改元詔書并閲邸報,臣敬作詩一首
過湖
溧水官舍
出高淳縣望寶積寺塔
喜雨篇送推官李公
送盛斯徵中丞巡撫江西
送徵明計偕御試
鶴章癸未歲八日,余家構新堂成,肅延北山老師醮,陳感佑之諶。當奏章時,仙騏三輩旋導燎臺,奏升而駕亦逝。衆目瞻竦,敬賦一章,銘志玄賜,兼謝周師精高之效,書奉并望和篇。
夏日林間
汎舟登郡西諸山作
雜吟四首
賦得春陽曲戲柬天文
秋日作
偶述情事
爲張孝廉題留犢圖,送吴邑楊明府
夢唐寅徐禎卿亦有張靈
賦得君馬黄送黄翰林才伯
又絶句二首
詩四首
答黄魯曾
懷知詩
顧明府榮夫
錢太常元抑
王文學履吉二首
葛隱居汝敬
湯徵君文守
謝處士元和
表弟蔣燁允暉
施侍御聘之吴興
朱提刑升之楚州
張秀才天賦惠州
吴文定公
王文恪公
韓尚書貫道
沈周先生
本郡使君南海林公
陸冢宰
朱孝廉性甫
朱文學堯民
挽歌詩
寶劍篇
黄金篇
八詠
禁省
軍戎
田家
漁釣
禪林
宫觀
俠少
宫閨
太行歌
金臺
漂母祠
題隱士山居
唐人寫胡馬圖
家藏馬遠春山行樂大幅
戴文進松崖
劉西臺珏畫松
題畫二首
其二
秋山琴月圖
詠新安許氏石潭
次韻得之看梅
草閣玩水圖
神游篇贈黄勉之勉之將遠遊,先自呼五嶽山人。
尚書内相毛文簡公挽辭
祝氏集略卷五
歌行
長安秋
吕梁行
濟陽登太白酒樓卻寄施湖州聘之
歌風臺
清溪宫夢仙吟
繼盧仝體作星孛詩
答孫山人一元寄吟卷歌
送徐先輩中行
招鳳辭送彈琴楊三遊金陵
王右丞山水真蹟歌
任月山九馬圖歌
俞漢遠雲山圖
曹民部藏何太守山水障歌
戴進風雨歸舟圖
唐寅畫山水歌
暮嶺歸樵圖
董烈婦行
懷施侍御儒遂贈三首
送方行人鳳新擢南道侍御
北崖行
獨當奇處行,題何大參子元藏沈隱君畫郴州江山圖
訟風
月泉篇
玉泉詠
將歸行丁丑九月還興寧,廿七夜渡頭舟中作。時慈親在吴,室人在廣,兒在燕。
短長行
月烏篇
贈盛翰林端明,字希道。
鳳凰篇寄盛、王二太史。
王提醝畫古松歌
樂孺歌吾鄉奚氏昆弟汝霑、汝承,篤於友恭,天倫攸厚,予題其堂曰樂孺。取《詩》“兄弟既具,和樂且孺”之云也,復爲作歌。
孟玉磵畫瓜
題徵明寫贈潘崇禮灌木寒泉大幅
卧病懷勉之
閶門歌送郭令
首夏山中行吟
夢與表弟王制彝卿、表甥陳鰲子魚散步河曲,鰲邀飲其室,覺而賦之,寫似二子
祝氏集略卷六
近體
悲秋三首
秋宵不能寐
丹陽曉發
旅情
江行二首
長途
看月懷内
答錢二
代東園梅見嘲
燕京陌上遊妓
京館聞鶯
宫詞
詠都城賃騎驢馬
自末春入初夏歸舟即事
沿潞河直達淮滸,岸柳蔚然
黄樓
盧溝橋
法駕
卧病
宫詞
兒子續入對大廷感激因賦
兒子召試館職
兒子召試後忝竊收録,遂蒙欽改庶吉士,留學翰林
舟中憶續
追和皮陸夏景沖澹偶然作
閒居秋日
婁江舟中述夢續事狀
壬申閏五廿六曉紀懷
絶句
淚二首壬申夏作
壬申夏夜不寐
醉斷酒二年,偶復一醉,爲此壬申季夏十七日也。
苦憶
對酒

詠牀頭劍
早春江行
乙亥五月五日,王僉憲文明邀宴廬陵螺川驛樓,觀競渡
縣齋早起
縣齋
歸與
循州春雨
戲作口號
廣州戲題
丙子重九戲題
題廣州客邸壁間二月望。
戲爲口號四月三日苦竹派中。
廣州别表弟趙二
己卯春日偶作韓致光體
庚辰二月廿七日曉官窑舟中口號
危機
夜歸
看山
冒冷行役
宦游句曲偶讀丘殿丞寄茅山道友詩有感遂次其韻
句曲道中

次韻表弟蔣燁及門生翁敏見贈喜予歸田之作四首
口號三首
卧病
無題
病卧北牖,仰見飛鳶戾天,忽然口占
寶夢
衰病
病閒
漢室
滄浪池
宿金山寺
夏日遊慈雲寺
舟過故表伯父王氏宅前有感
秋晚由震澤松陵入嘉禾道中作二首
泊嘉善東橋
途中即景
即景復爲七言兩韻
錢唐玄妙道院夜賦
山窗晝睡
晚上吴山風雨驟至
赴報國院海會喜侯二瑶、葛大懌同集
追賦内相吴公邀往書石山中雜題
雨中句容道中喜看山色
寓黄輕車宅,雨夜禁直歸,因戲贈
與沈二少剛秋寓建業山院夜話
嘲客舍山脚下井
幽州歲殘
暮春山行
萬安道中
贛州
上下灘
庾嶺寄謝江西白大參士珍、宗憲副朝用二同年
山人獻白鷴
思食豆腐
失白鷴
夏日城南郊行
遊和山麻石巖
北郊訪友
過林頭,看修竹數里不斷,甚愛,戲題
和王太學見贈四首
登越王臺
惠州西湖
莆田鄭自修宰河源,故厚予。四月三日舟過縣城,君以詿
誤不在,予亦以文法行,一時風雨大作,小泊沙口而去,
悵然懷君,口占一詩,期後寄之
三月初峽山道中
庚辰三月歸至保昌,館李君士元家,適士元車馬有行色,廿
四日解攜各北南,臨岐口占爲贈
市汊阻風
宿茅峰
登千佛院塔
高淳道中
經舊遊
詠公館花木
未足句
與句曲李令、徐博士等夜飲
贈江秀才
宿攝山棲霞寺
出湖見山
當塗、歷陽、溧水界中數還往,遂懷李翰林
舟行守風阻險,輒睡酣,適成詠
謝楊大送梨花栽成
謝吕禹平惠玉鞭粉團花
中秋日燕客晚雨
十六夜召集
爲唐子畏索劍昔年承唐子惠愛,曾以雙劍贈答其意,别來恒念之。
其一鏤青萍二文者尤憶,間以一章問之。或肯假,抑更惠乎?
簡趙西臺二首
過鄭六升不遇
送顧司封華玉守開封
戲爲朱民部索虀
留别趙上舍元璧
吴文定公挽歌詞三首第三首“進退”韻
贈翁隱居
答日本使姓橘,名省佐,相國寺僧。
祝氏集略卷七
近體
簡伊僉憲
西臺伊公枉和贈篇至于再三,重次呈答
與吴大用飲酒
贈孫山人一元自稱吟嘯仙。
贈俞隱居
寄謝雍
贈朱孝廉性甫
方、吴二子償金之什
友人郊墅
艇子
題龍歸洞下有龍母嶂
季冬朔旦,汝德周學二秀才過訪,病禁飲,不能留,别去,
悵然竟日,燭下得句,明日寄之
上元日喜晴,柬董博士及諸秀才
神光山
贈王希賢秀才
謁張文獻公祠
峽山寺
潮州韓文公廟
次韻奉和方伯湯公迴鑾志喜之什
傳聞郊祀後大駕尋復出狩,疑信未得,因用前韻,紀事一首
奉和顧憲副梧州謁都憲韓公祠堂
夢故知
謝湯文守惠地黄煎
夢故人
元和愛結過深,晤言之餘,復投長句,思予和女,乃就二
章,意局情饒,聊復爾爾
東園訪梅已謝
愍時
寄吉安太守徐士元同年
中表甥陳鼇子魚久抱微疾,懷之得句,因寄
足夢中句二首
哭周院判原巳己酉九月二十日賦,是日公還玄宅,予以疾不能送。
哭表弟蔣燾
哭陸大參文量
哭王麟
答史隨州經
訪華光禄汝德
廣川城辛未重五,經過成水部,留飲。二鼓出城,馬上作,時有寇警。
途中
故福建僉憲陳公祚直道祠五十韻
題湯三城南莊子
道院樓子
贈太倉汪使君惇
登太倉州中山子懷故襄陽李使君
遊武將軍園亭
贈邢奎
題衲子詩稿
太傅王公款月臺
南洲詞四首,爲盤門顧君梁賦
武帝傳
卞將軍廟
鍾山
金陵眺古
太湖
虎丘

包山
昆福寺
白蓮寺
崑山清真觀
滄洲姚家涵碧閣
贈鄧駕部
三月三日,施侍御邀宴姚將軍莊宅,即舊名東郭草亭
遺址三首
金華見山亭
與胡二遊海珠
雨窗有懷連、韋二博士
戲簡連博士
題杭州蔣自容江湖遊卷三首
番禺留别衡明府公式
隱者
次韻郡守胡公太湖二首
次韻郡守胡公閲城登姑蘇臺
又次登臺望虎丘諸山
哭子畏二首
再挽子畏
送姜夢賓二首
贈羅抱拙
贈張守之工部
戲爲毛百朋索炭
題沈山人藏王舍人竹枝
夢噉菜甚美
贈承公
戲作紀夢
送楊禮部君謙
觀湖宛轉思及友人
贈嘉興陳使君
柬松江馬别駕
簡嘉定王令應鵬
贈分司鈔關于户部
送貳守曾公擢河南僉憲
重過元抑
贈董五寬
顧秀才陽山草堂
口占寄陸三
贈鄰院深上人
送王先輩納言歸柳州
題人園居
東莊
客中以徽扇貺人
都門送施邦直歸吴興
贈同年趙繕部天常
贈鮑元卿
都門贈吴淵父時新授巴陵尹。
贈崔鴻臚深
送戴户部仲鶡冠督漕淮關
長樂贈陳參軍
次韻奉和左轄方公紫薇東閣之詠
答鄭河源見贈
春夜懷鄭河源
海珠寺送黄提刑
次韻答河源鄭侯見贈
借前韻贈韋博士
又借韻自賦一首用呈諸公
答張掌教再次韻
送張掌教致仕歸臨江
祝氏集略卷八
近體
寄李刑部子庸
送朝言邑博
送連邑博
送張大參允敬
廣州贈龍鴻臚
口占贈徐聞令
廣州旅舍有懷提舉醝司王廷輔
爲王提醝索墨客居偶乏墨,然亦不能作好字,左右或有新安下品,戲以一絶句求之。王,義興人也。
讀河源鄭明府公牒有感
寶應衡君公式授宰番禺,在都諸君爲燕臺春餞之什。君至粤,出示允明,倩爲補賦
贈鍥生殷邦寧
贈安愚柳大中
次韻郭令虎丘千頃雲夜坐二首
遺安堂
喜友人過訪友居西閶門。
贈杜三表弟愿
和孫二育九日
贈觀
贈楞伽院老僧
贈道士二首
送萬壽恩住持磧砂
送僧還山
送洽住天王寺李弟請贈
送謝幼和分教興化
送蘇瑾
和吴文定諸公聽琴聯句
静女眠春曉
閨懷
無題
戲題秉叔燕月之什二首
秋夜曲
浩月
秋宵苦雨
錢園桃花源
菊圃
月潭
謝道士竹鶴齋
梅隱居
贈鐵柱宫閔道士號明谷
南浦驛送周訓
題葑門外馬生東谿
贈江陰方達之
簡楊三
金陵送徐子昭
故相延陵文定公孫仁冠弁,竊喜爲詩,亦以遺之
見月
贈張卿太僕闇夫
賀湯弟遷居
山行近白雲泉,有遥呼於林屋,乃瘦石大參也。適受風,歸急不得往,抵舍疾甚,少間馳懷,得句奉呈
壽徐瘦石大參七十
題徐子芳秋庭
詠梅雪
挽都良玉
挽沈材廣
挽陝婦人其夫商吴乞賦。
壽陳叟
壽王貞齋七十
謝道士挽詩
月槎
松壽葉翁武功鄰家有高松,公爲題“松壽”扁,今翁已死,其子持卷乞詠,爲作二章。
海槎
題人扇


水仙
芙蓉
含笑
辛夷花
芙蓉兔
銜蘆雁
和日本僧省佐詠其國中源氏園白櫻花
牽牛花
鶺鴒
鵪鶉
宣宗皇帝畫馬圖
家藏劉松年小方
家藏李興宗毛女
小米山水
家藏高尚書松陰落澗圖
錢選水仙
子昂小景五首
吴鎮小筆
戴文進小幅
沈徵君遇小景二首
邊文進翎毛
來禽畫眉
櫻桃白頭翁
爲朱民部題陶成水仙陶即其婦翁
題徵明畫
徵明畫草
徵明墨菊
堯民小筆
金山圖
小景
題何大參菊花圖卷子
戲題子畏墨竹
胡馬圖
省耕圖
子儋畫梅
琵琶士女
佇立士女
道士鵝
絶句二首
雜題畫景
祝氏集略卷九
古體
篤初
三詁三首
達旨
夏后氏之圭
歸範
公孫暉伯爲銘
探賾
恥僞
晉侯弗政
衛侯好内
感游
測玄
七悲文
悲道
悲志
悲學
悲時命
悲余先
悲黨
悲文章
冬宵美月文
鸑鷟訟大鵬文
箴銘
三箴三首



觀大銘
魏公羅巾銘趙魏公孟頫與先總管友密,館余家時所留。
溧陽侯廟銘
梁太府卿鄭公湖山書堂銘
羅翰林墨池銘
紹興賜張魏公硯銘硯質黟黑,形圓尺餘,厚幾二寸,下作鼎足八。背刻云:“紹興五年二月一日宣賜,臣張浚謹書。”又刻云:“臣胡銓家藏。”今爲光禄華公所蓄。
休陽孫氏孝友堂箴二首
孝箴
友箴
重恩堂銘
宜禄堂銘
植本堂銘有序
壽節堂銘
錫類堂銘
忠愛堂銘
聚玉堂銘
安雅堂銘
尊聞堂銘
受益堂銘
靳氏祭器祭服二銘
器銘
服銘
約齋銘
固交
理欲
别鄭惟益語
安晚堂銘
硯銘
止飲箴
酒銘
小酒卮銘
茗盌銘
樗蒲銘
書鄭生書房壁
吴郡沈氏良惠堂叙銘
祝氏集略卷十
論議
性論
爲邦論
治亂論
古今論
國年論
後國年論
戲論
心氣體交養論
心氣體交發論
燒書論
學壞於宋論
管夷吾小論
燕昭王小論
嵇叔夜七不堪論
祝氏集略卷十一
論議
讀宋史王安石論
載論
元臣論
趙孟頫論
楊維楨論
孔子廟堂續議
貢舉私議
奴書訂
斥仙
説吏
策問二首
論高憲副義田事
約庵論
論潘生爲孝事
祝氏集略卷十二
書牘
擬上天公書
上閣老座主太原相公書
上堂尊少宰四明先生書
答人勸試甲科書
銜遇
示續
答張天賦秀才書
與張天賦秀才書
答鄭河源敬道書
與朱憲副書
與陸侍郎論捕賊事宜狀
復某達官勸會試事
復徐生
祝氏集略卷十三
書牘
白郡侯林公爲校勘郡志帖子
上俞都憲論備賊事宜狀正德七年閏五月二十六日
與興寧師生論鄉飲帖
與分巡黄僉憲
呈分守劉參
與徐判
呈分巡顧僉憲帖
呈分巡黄僉憲
六月廿四日河源柬鄭尹自修
與施聘之僉憲
上巡按陳公辭召修廣省通志狀
與唐寅
答梁文伯
柬何文西
柬錢二
答史隨州
與都穆論却飯書
與施别駕書
與連博士勸勿食牛飲水書
柬韋邑博
復連博士
答韋博士
請范簿
請連教與諸生
答盛檢院希道
復惠州邵司訓
九日請客
答毛尚書家訃
請會試友人小簡
請合志友人小簡
與休承
祝氏集略卷十四
碑版
蜀前將軍關公廟碑
蘇州府城隍廟新井碑銘
鎮洋山碑
都帥郭公葬部人陳頤之碑
崔氏祠堂碑
無錫華氏濬二涇碑銘
淮晉氏先德碑銘
監察御史前長洲令俞君遺愛之碑
吴縣令鄺君遺愛碑
祝氏集略卷十五
傳志
先妣陳氏夫人墓誌
東南人傳
九境畸傳
系論
昭武將軍上輕車都尉、錦衣衛指揮使徐公碑
顯妣武功伯夫人蔡氏祔葬誌代母舅作
王府君妻祝氏碩人墓誌銘
明故南京太僕少卿李府君室恭人王氏墓誌銘
徐府君妻孺人高氏祔葬誌銘
外祖迪功郎江西安福縣縣丞陳公誌銘
登仕佐郎鴻臚寺序班湯府君墓誌銘
王烈母江氏壽穴銘
孺人王氏墓誌銘
湯永之妻徐氏祔葬誌
史在野墓誌
賀先生誄
仙華先生誄
祝氏集略卷十六
傳志
元故成全郎江浙官醫提舉恒齋葛先生墓表
葛先生墓補志
明故文正書院主奉范公墓志銘
薛先生墓志銘
故處士顔公墓銘
錢處士誄
故詔旌義民錢公惟常遺像贊
記吾鄉二老者
金孟愚先生家傳
柳義士歸金贊
徐處士碣
韓公傳
朱丈人小傳
祝氏集略卷十七
傳志
封刑部主事伊公傳
陳公季昭墓誌銘
潘公孟誠夫婦合祔之碑
文林郎南京光禄寺署丞李公夫婦合祔誌銘
唐子畏墓誌并銘
秋月生小傳
燕山三氏小述
熊先生小傳
徐君墓誌銘
周山人墓誌銘
處士金君墓碣
顧烈婦傳贊
文林郎河南汝寧府光州判官趙公墓誌銘
湯君墓誌銘
守齋處士湯君文守生壙誌
祝氏集略卷十八
傳志
中憲大夫廣西南寧府知府蔡公行狀
伊府教授吴公妻宜人鄒氏墓誌銘
蘇州府醫學正科盛公墓誌銘
散官李公并室太恭人高氏合葬誌
方承事墓誌銘
王衛使哀辭
王氏招魂代唐寅
朱守中家傳
施處士哀辭
侃齋徐公墓誌銘
袁介隱誄
吴羅公壽藏之銘
劉介翁墓誌銘
處士丁君墓碑銘
祝氏集略卷十九
傳志
程文林誄
劉時制墓誌銘
志謝可節墓并銘
癡雲子葬銘
張翁墓誌
王宗肅墓誌銘
孫功權墓誌
陶孟實墓誌銘
承事郎欽君墓誌銘
承事郎盧君墓表
趙君墓表
盛至剛墓誌銘
崔孝婦傳
陳子中室李氏墓誌銘
賢婦吕王氏墓銘
舉人謝君妻盧氏合祔誌銘
……

前言/序言

  一、祝允明其人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一作晞哲,號枝山,因天生右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祝允明出生於官宦魁儒世家,外祖父徐有貞(1407-1472),宣德八年(1433)進士,正統中官侍講,因參與英宗復辟有功,被授爲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祖父祝顥(1405-1483),正統四年(1439)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父祝瓛。岳父李應楨,書法家,官至太僕少卿。祝允明自幼天資聰穎,目濡耳染於淵源之家學,勤奮刻苦,不離典訓。稍長,博覽群集,文章有奇氣,才智非凡。十六歲時生母病故,二十四歲時生父祝瓛、祖父祝顥先後去世,使其少人管束,性格無拘無束,蕭散狂狷。祝允明早年亦曾致力於科場功名,弘治五年(1492)應天府鄉試中舉,後久試不第,故有“五應鄉薦裁忝一名,七試禮部竟不見録”之語。正德九年(1514)秋,五十五歲時被授爲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政績可頤,并奉修《(正德)興寧縣誌》。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有祝京兆之稱。後因病辭官歸里,於外祖父舊宅中築懷星堂,并作《懷星堂記》叙其事。
  祝允明可稱多才多藝,詩文擅名於當世,書法亦名動海内。明俞憲《盛明百家詩·祝枝山集》題識稱其詩賦“研綴古雅,構運沉鬱,時有新聲,終稱逸調”。明顧璘在《國寶新編》中對其詩文創作亦有較高評價:“學務師古,吐辭命意,迥絶俗界。效齊梁月露之體,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陸,玩世自放,憚近禮法之儒,故貴仕罕知其藴。”清代四庫館臣雖認爲顧璘對祝氏有些過譽,但也承認“允明詩取材頗富,造語頗妍,下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體;其文瀟灑自如,不甚倚門傍户,雖無江山萬里之巨觀,而一丘一壑,時復有致”。祝允明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被譽爲才華橫溢且性情灑脱的“吴中四才子”。祝允明書法魏晉六朝至顔、蘇、米、趙,無所不精詣,其狂草尤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説。晩年尤橫放自喜,書寫的“六體書詩卷”、“草書杜甫詩卷”、“草書唐人詩卷”、“古詩十九首”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絶品。“枝山草書天下無,妙酒豈獨雄三吴!”其書風影響後世數百年。
  二、祝允明著作概述
  (一)祝允明著作
  祝允明作爲明代著名文學家,一生之著作,見其在廣東興寧知縣任上所纂《上巡按陳公辭召修廣省通志狀》中稱,有“文集六十卷、後集十卷、集跋二十卷”。《明史》本傳稱祝氏“著詩文集六十卷,其他雜著百餘卷。”《明史·藝文志》載《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實與《祝氏集略》爲同書異名)三十卷、《小集》七卷。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詩話》除載《祝氏集略》外,還記有《金縷》、《醉紅》、《窺簾》、《暢哉》、《擲果》、《拂弦》、《玉期》等(即《祝氏小集》七卷),又《祝子通》五十五篇、《祝子微》二卷、《太中遺事》一卷、《武功佚事》一卷、《太僕言行記》一卷、《先公門人記》一卷等多種,已不可見。
  祝氏著述,明清以來坊肆刊刻不多,流傳不廣,世間難覓,見之不易。今存世者尚有:詩文集《祝氏集略》(又名《懷星堂集》)三十卷、《枝山文集》四卷、《祝枝山詩文集》;史論、筆記《祝子罪知録》十卷、《浮物》一卷、《野記》四卷、《前聞記》一卷、《祝子志怪録》五卷、《讀書筆記》一卷、《蠶衣》五篇、《語怪四編》一卷;人物紀傳《江海殲渠記》一卷、《成化間蘇材小纂》四卷、《義虎傳》一卷;蘇州博物館藏有其奉修的《(正德)興寧縣誌》手稿本、上海圖書館藏有祝氏手稿本《豔體詩册》等。
  此次彙編《祝允明集》,共選録祝氏詩文、史論、筆記、人物記傳等相關著作十四種。
  (二)祝允明的詩文集
  1.《祝氏集略》的編纂。
  《祝氏集略》,又名《懷星堂集》。《祝氏集略》卷首有《祝氏集略張景賢序》。按,此序乃皇甫汸代作,見《皇甫司勳集》卷三十八《祝氏集略序代張中丞景賢作》。此序對本書的編纂經過有詳細介紹,序云:“叨奉簡命,來撫兹邦,……間詢所謂枝山公者,則已物化三十載矣。而公之元子方伯續,謝秩屏居亦久矣。訪其廬,蓬徑蕭然也;索其籍,珍發篋中也。翰墨僅存其一,又蠹所殘缺也。……昔魯肅披卷以臨麾,燕公視學於戎幕,予愧非其人,悼往哲之不作而懼斯集之久湮也。又先大父與方伯公同登進士,忝兹世誼,圖爲鋟梓,時則蘇守雲中温君飾吏右文,樂任其事,用廣其傳云。……勒爲三十卷,總曰《祝氏集略》,皆公手自編定篇矣哉。”同書卷末又有嘉靖三十九年(1560)正月之望,祝繁所作跋文,謂其父“著述爲多,或每勸入梓,先公未以爲然,唯自詮次成帙以藏而已。先公捐養,吾兄方伯公檢輯遺稿,得十之六七,多出先公手録,然塗抹改注處他人不能識也。吾兄頻歲歷官遠涉,攜以自隨,時復緒正。及歸老林下,無所事事,唯先公之集是校。以力不任梓,徘徊又三十年,乃嘉靖戊午蜀明崖張公來撫江南,公大父嘗同吾兄登第,至則索先公集甚懇,惠然任刻,又爲之序,以成厥美。繁侍我兄日相與校其繕寫舛訛未竟,而兄以壽考終矣。繁孤陋何知,謹爲刊落字謬。”序、跋二文,對此書整理編纂過程、刻印緣起始末以及全書内容作了較爲詳細的叙述。亦可知參與刊刻《祝氏集略》者,爲應天巡撫張景賢、祝允明長子祝續、次子祝繁、雲中温君等。祝繁跋文較皇甫汸序文晚三年,完成刊刻時距祝允明去世已三十四年,此刻本爲《祝氏集略》最早刻本。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懷星堂集》三十卷,依據明萬曆周氏刻本。文淵閣本與嘉靖本《祝氏集略》相校,有文字因涉及避諱而缺筆、抄寫錯訛等現象,也有因忌諱而擅改之處。
  關於本書題名與内容,王重民先生在《中國善本書目提要》中認爲:《祝氏集略》與《懷星堂集》兩集相同,《懷星堂集》“蓋後之翻刻《集略》者易其名爲《懷星堂集》”。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有此二書:《祝氏集略》,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眉山張景賢刻,爲近代戲曲家吴梅舊藏,書後有吴氏於乙丑年(1925)題跋兩篇;《懷星堂集》,爲曾任江蘇師範學院副院長的潘慎明先生捐贈之潘氏舊藏,爲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周孔教刻本。仔細閲讀二書前張、周各冠於書首之序可知,周序依張序,唯因書名以及作序人時代、身份的改變而略有改易。如書名,在張序中謂“總曰《祝氏集略》”,周序易爲“總曰《懷星堂集》”。如刊行者,張序“又先大父與方伯公同登進士,忝兹世誼,圖爲鋟梓,時則蘇守雲中温君飾吏右文,樂任其事”;周序改作“其子孫有志登梓而苦剞劂無資,不肖念先達久湮,時吴令麻城陳君飾吏右文,樂任其事”。兩書正文内容一致,且行款、頁碼均相同,爲同書異名無疑。《祝氏集略》應爲祝允明詩文集最初的書名。
  祝允明詩文集除《祝氏集略》(又名《懷星堂集》)外,還有他人輯印者:
  《祝枝山集》,明嘉靖間俞憲編纂《盛明百家詩》,從《祝氏集略》卷二至卷八中,選賦七篇、詩十一首,“撮而傳之”,卷首有俞憲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所作之序,明嘉靖至萬曆間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此影印。
  《枝山文集》四卷,詩文集,清同治十三年(1874)元和祝氏刻本。書首有明謝雍、清何焯、祝壽眉記及俞樾序。此書明嘉靖中由謝雍手録贈予文徵明,何焯得殘本二帙於朱之赤家,向無刊本。清同治間經新陽李文楷直清編校、祝氏族裔壽眉耔庵刊以行世。此書付梓時,俞樾序於書首,稱此本“筆墨黯淡,編次不苟,洵舊帙之幸存者,耔庵因録副本,付之剞劂……《四庫全書》收《懷星堂集》三十卷,今此本止四卷,非其全者,故止云殘本,然記傳、雜説、詩詞無所不備,讀此亦可見《懷星堂集》之大概矣……海内好古之士不能盡見《懷星堂全集》而獲睹是編,則京兆之流風餘韻,庶幾其不沫矣。”全書分四卷,卷一收記、傳,卷二收行狀、序、贊、頌、雜記,卷三收古今詩,卷四收古今詩、詞。《枝山文集》所載多數篇目不見於《祝氏集略》等集中,如卷一載《五后小紀》、《如何生記》、《鶴田記》
  等篇;卷四所録詞作,更是不見於其他詩文集中。此次校點,部分詩文内容與《祝氏集略》相重者,僅存其目,並標明該篇所在《祝氏集略》中的卷數。
  2.祝允明詩文創作以其系統的學術觀、經學觀、史學觀與文章觀,確立了他在明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祝氏集略》代表祝允明詩文創作主要成就。縱觀《祝氏集略》全書,凡詩賦八卷、雜文二十二卷,各體皆備。此集分騷賦、樂府、古調、歌行、近體、古體、箴銘、論議、書牘、碑版、傳志、紀叙、外教等十三類。《祝氏集略》由祝氏本人亲手編定,内容涉及建置沿革、物産經濟、民風民俗、城池水利、户口田賦、學校軍制、第宅園林、祠廟寺觀等方面,所述頗詳。
  《祝氏集略》首卷《大游賦》一篇,一萬二千餘字,結構規模巨大,氣勢恢弘,内容繁富,爲歷代賦文之最,也是祝氏頗爲自負的一篇作品。开篇首句“宇宙之道,於我而止矣!”即在自負中把“我”追求純真、嚮往自由進取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今論》、《性論》、《貢舉私議》、《答人勸試甲科書》,漠視傳統,推崇人才培養、尊重培養人格、經世致用的務實理念。
  《答張天賦秀才書》,为祝氏六十一歲由興寧縣歸里時所作書牘,是較爲全面地闡釋了其學術觀、經學觀、史學觀與文章觀的一篇長文。全文三千七百餘言,結構嚴謹。其中有宋、明時文對比的一段論述亦可作一證明:“今觀晚宋所謂科舉之文者,雖至爲獧澆,亦且獵涉繁廣,腐綺偽珍,紉綴釦鏤,眩曜滿眼,以視近時,亦不侔矣。其不侔者,愈益空歉,至於蕉萃萎槁,如不衣之男、不飾之女,甚若紙花土獸而更素之,無復氣彩骨毛,豈壯夫語哉?而況古之文章本體哉?而又況乎聖賢才悊爲己之學之云哉?”也有對官場爾虞我詐、冷漠圓滑的不適應,所表明的態度:“僕誠不善仕,其故大帥不能克己,不能徇人,不能作偽,不能忍心。視時之仕者若神人然,安能企及之哉?”
  3.祝允明不僅在詩文創作上取得極高的成就,他的書法在當時更有很高的地位,影響甚大,且在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書學思想體系。其創作上追求立意高遠,古風古韻;崇尚雅潔,追求真我性情;强調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重要性。其書學思想主要體現於《奴書訂》等文章中。《奴書訂》中提出了書法應“沿晉游唐,守而勿失”的觀點;《寫各體書與顧司勳後系》:“僕學書,苦無積累功,所幸獨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來,絶不令學近時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今效諸家裁製,皆臨書以意搆之爾。”是對自己在書法藝術實踐中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關係的高度概括;《書述》體現出他的書法史觀;《跋元末國初人帖》評論元末明初書壇現狀時稱“元至國初,善書者甚多”,對文中所及各家予以評述:虞集“稍遠大雅”、鮮于樞“時落俗體”、鄧文原“不勝沈實”、饒介“枝葉都新”、張雨“雖禮而野”、倪瓚“略存别韻”、楊維楨“時露方言”、陳璧“尚有典刑”、宋克“忽見三代”、解縉“列侍明光”。概述了元末明初書壇的主要風貌,體現出祝允明崇雅去俗、崇尚古體書學的審美觀。
  祝允明又擅於書體、書史互證,《跋重勒宋太學生陳公少陽書草石刻後》形成系列論述,對研究明代書法史有一定的裨益。祝允明又精於書畫鑒定,於《伯時父史圖記》、《宋徽宗畫貓記》、《陳氏藏宋元名畫記》等篇章中,均有精到的鑒定書畫之論述。
  (三)祝允明的史論、筆記
  史論、筆記爲祝允明一生著述中之重要組成,祝氏史學觀、文論觀、人生觀於其中充分體現出來。
  1.《祝子罪知録》十卷,爲祝氏所撰的著名史論集,是一部表達作者獨見的評價歷史人物的論文集。“是編乃論古之言。其舉例有五,曰舉,曰刺,曰説,曰演,曰系。舉曰是是,刺曰非非,説曰原是非之故,演曰布反復之情,系曰述古作以證斯文。一卷至三卷皆論人,四卷論詩文,五卷、六卷論佛、老,七卷論神、鬼、妖、怪。”此書中對理學大加撻伐。集中史論闡述多有創見,開明代反傳統史學之先河。
  清初學者王宏撰《山志》曰:“祝枝山,狂士也。著《祝子罪知録》,其舉刺予奪,言人之所不敢言。”體現其説好爲創解。尤其在論人、論詩文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闡述。一是論人,此書體例較别致,每卷分幾條,每條用舉、刺、説、演、系五種方法進行論説,評
  價歷史人物,如謂湯、武非聖人,伊尹爲不臣,孟子非賢人,武庚爲孝子,管、蔡爲忠臣,莊周爲亞孔子一人;嚴光爲奸鄙,時苗、羊續爲奸貪;謝安爲大雅君子,終弈折屐非矯情。鄧攸爲子不孝,爲父不慈,人之獸也;王珪、魏徵爲不臣,徐敬業爲忠孝,李白百俊千英萬夫之望,种放爲鄙夫,韓愈、陸贄、王旦、歐陽修、趙鼎、趙汝愚爲匿非。二是論詩文,排斥、否定宋代文化,反對程朱理學,抨擊道學爲偽學。論文則謂韓、柳、歐、蘇不得稱四大家,論詩則謂詩死於宋。論佛老爲不可滅,皆剿襲前人之説而變本加厲。
  《祝子罪知録》成書於嘉靖元年(1522),生前未刊,卒後才傳於世。有明萬曆間刊本,《四庫全書存目》收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均據此本影印。
  2.祝氏所撰筆記、雜論、志怪小説多種,有《野記》、《前聞記》、《猥談》、《蠶衣》、《讀書筆記》、《浮物》、《祝子志怪録》、《語怪四編》等。祝氏筆記小説,多記載明代史實,通過描寫街談巷議、離奇怪誕之事,充分地表現出他敢於擺脱儒家正統思想束縛的精神。其
  次,體現其筆記小説創作的思想内涵和藝術特色,對後世小説創作也産生了一定影響。
  《野記》四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元和祝氏刻本,爲明代文言軼事小説集。又稱《九朝野記》。所謂“九朝”,據本書清李文楷跋解釋,是“自有明開國,逮嘉靖之季”;而“野記”含義有二:其一爲“九朝往跡,史不具列者”;其二“並及閭巷瑣屑事”。二者均非正史,故以“野記”作爲書名。本書相關典故紀訓,以朝野逸聞居多,如記張太后遺詔復建文年號一事,亦保留了一些有價值的史料。
  又後人擬話本多有從中取材者,如卷四載蔡指揮女爲父報仇事,爲《醒世恒言》卷三十六《蔡瑞虹忍辱報仇》本事;《醒世恒言》卷十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即用此書卷四某嫗縱其子冒充丁四官人奸人女事。
  《野記》流傳至今,根據内容多寡,分爲四卷本和一卷本,爲明清多種叢書收録,如《歷代小史》、《國朝典故》、《説郛續》等。
  《前聞記》一卷,筆記瑣言,雜載前明事實。體例頭緒散無統紀,部分爲《野記》所載,别撮爲一書,只在次序、語詞、事蹟上作小小的變更。所載《義虎傳》,亦見《懷星堂集》、《枝山文集》等書。可知明人欲誇著述之豐饒,每以所著之書,增減轉抄,分爲數種,已成
  流俗,不足爲怪。
  《猥談》一卷,載《煙霞小説》,明萬曆十八年(1590)刊本。《猥談》記載的一些戲曲資料,如:“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温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同時卷中所記南戲的角色,生、旦、浄、末;南曲聲腔,如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等,歷來爲研究者所重視。此書收入明代馮可賓編《廣百川學海》、明人陶珽輯《説郛續》、國學扶輪社輯《古今説部叢書》等。
  《讀書筆記》一卷,爲祝氏所撰筆記雜論。是書前有自識,稱於成化二十一年(1485)居憂時偶有所得,隨筆箋記,就有道而正之。凡三十四條,爲其少時所作。全書雜記瑣細,議論精警,言頗近理,而不似其他書之狂誕。雖多瑣屑小言,却自有韻致風神。明陳繼
  儒輯《寶顔堂秘笈》收録該書,題作《亦政堂訂正讀書筆記》,明萬曆間繡水沈氏尚白齋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此本影印。另收入明袁褧輯《金聲玉振集》、明顧元慶編《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説》、清曹溶輯《學海類編》本等。
  《浮物》一卷,是編爲祝氏早期雜論,爲其二十八歲時作,取韓愈文“氣,水也;言,浮物也”之義命名。皆務爲新奇之論,甚至以《詩》三百篇、《春秋》二萬言爲聖人之煩,則放言無忌可知矣。蓋允明平生以晉人放誕自負,故持論矯激,未能悉軌於正云。對六經有
  所非議,對正統思想進行深刻的批判。
  《祝子志怪録》五卷,是編爲志怪小説集,所載皆怪誕不經之事。朱孟震《河上楮談》謂允明所作志怪凡數百卷,疑無此事。此書流傳至今,遼寧省圖書館所藏,著録爲明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本爲其曾孫祝世廉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刊。雖非孤本,但極珍稀。二本内容、文字略有差異。遼圖藏本,不見明錢允治《枝山志怪序》,且目録與正文,缺“狐舟”、“鬼戲取帽子”、“申屠巫”、“潘氏女”、“夏春”、“沈郎錢”、“虎頭魚”、“沈氏送鬼”、“嚴恒沈恒”、“孔鏞星”等十篇,國圖藏本較完整。是編所記自稱效洪邁《夷堅志》之體,寓勸戒,廣見聞,皆神仙鬼怪、詼諧傳聞之事,可瞭解一地之風俗民情。
  三、祝允明著作中的人物紀傳
  《江海殲渠記》、《蘇材小纂》、《金石契》等書,爲祝氏所編纂的人物專志。
  《江海殲渠記》一卷,明高鳴鳳輯《今獻匯言》收録,有明刻本,1937年張元濟、王雲五輯《景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時據明本影印。該書記劉六、劉七、趙風子事,即明中葉爆發於北直隸(今河北地區)的一次著名的劉六、劉七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祝氏集略》卷二十二《江淮平亂事狀》一篇實記同一事,文字略有不同。
  《蘇材小纂》四卷,明嘉靖間刻本,一名《成化間蘇材小纂》。此書爲祝允明于弘治元年(1488)春奉詔參修《蘇州人物志》時,在采集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稿本今藏上海博物館。是書爲斷代人物志,記天順以後(成化間)的蘇州人物。祝氏因私纂紀
  爲此書,計列五門:曰簪纓,曰丘壑,曰孝德,曰女憲,曰方術。志中人物志,大約本之碑誌行狀,而稍微考據異同,注于本文之下。所載較爲可信,且他書、郡志多未見載録,大足補志乘之闕。
  《金石契》一卷,明代人物志。卷首自序末署名“吴門祝肇”。書名取唐孟郊《(與韓愈)遣興聯句》:“常恐金石契,斷爲相思腸”,即謂情投意合,堅如金石。篇中所贊頌之朱存理等十人,皆爲祝允明好友,末附門生張布一人。亦見《祝氏集略》卷十八《朱守中家傳》叙述此事:“余少嘗述交友爲《金石契》,其時守中且幼,無守中,守中且刻之木。”可知,《金石契》爲祝允明年輕時之作,並被友人刻印。
  此外,《祝氏集略》卷十五至卷二十“傳志”,所載“墓誌銘”、“行狀”、“小傳”各文,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九“紀叙”等,記載了大量的人物史料。因人存文,因文存人,其保存的人物傳記史料,爲史志所不載,對研究社會學、經濟、士商關係、地域文化、吴中詩風、宗教文化等方面,均可資借鑒、參考。
  本書收録祝允明存世著作十四種。兹將此次整理所用底本分述如下:
  《祝氏集略》三十卷,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眉山張景賢刻本標點。
  《枝山文集》四卷,據同治十三年(1874)元和祝氏刻本標點。
  《祝子罪知録》十卷,據《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刻本標點。
  《野記》四卷,據清同治十三年(1874)元和祝氏刻本標點。
  《前聞記》一卷,據民國二十七年(1938)商務印書館《景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紀録彙編》影印明萬曆本標點。
  《江海殲渠記》一卷,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商務印書館《景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今獻彙言》影印明刻本標點。
  《蘇材小纂》一卷,據1959年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明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刊《金聲玉振集》本標點。
  《金石契》一卷,據民國三年(1914)上海古今圖書局石印《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説》本標點。
  《猥談》一卷,據清順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印《説郛續》本標點。
  《蠶衣》一卷,據民國三年(1914)上海古今圖書局石印《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説》本標點。
  《讀書筆記》一卷,據1959年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明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刊《金聲玉振集》本標點。
  《浮物》一卷,據1959年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明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刊《金聲玉振集》本標點。
  《祝子誌怪録》四卷,據《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萬曆四十年(1612)祝世廉刻本標點。
  《語怪四編》一卷,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十八年(1590)祝世廉刻本標點。
  諸本文字均依原本,祇加標點,未作校勘。原缺字或辨認不清字,以“□”替代。個别明顯錯字,原字加“()”,改正後的字加“〔〕”標示。由於本人學殖疏淺,雖盡心盡力,仍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海内外方家不吝賜教。
  薛維源
  二零一四年秋月於姑蘇城南獨墅湖畔守默廬

《中国古代书画史论》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在古代书画史论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姓名,例如:方闻、李泽厚、巫鸿等,如果不想具体指定,可以留空或写“古代书画研究者”)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书画史论》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书画发展脉络与审美演变的学术力作。本书不以断代史的形式罗列名家名作,而是聚焦于贯穿中国书画史的重要理论思潮、艺术范式与审美旨趣,致力于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语境与哲学意蕴。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书画的全新视角,超越表面的技法与风格,触及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 上册:笔墨精神与宇宙意识 上册《笔墨精神与宇宙意识》侧重于探讨中国古代书画所承载的哲学思想与形而上追求。本书开篇即追溯中国书画最古老的源头,从甲骨文、金文的象形与符号性出发,探讨文字作为视觉符号的早期形态,以及其如何逐渐演化为具有情感表达与精神象征意义的书法艺术。本书认为,中国书法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道”的载体,“笔墨精神”便是这种“道”的具象化体现。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由实用向艺术转变的关键性时期。王羲之“尚意”的书法理念,如何将个人情感、人格魅力与笔墨形式融为一体,成为后世书法家景仰的典范。本书详细阐释了“尚意”背后所蕴含的“得意忘形”的美学思想,以及对中国文人阶层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进入唐宋时期,书画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本书重点探讨了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与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画理论。张彦远“以形写神”的观点,如何将绘画的写实性与精神性的表达有机结合,为后世绘画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苏轼“我书我画”、“以书入画”的艺术主张,则进一步模糊了书画的界限,强调艺术创作的个体精神与自由表达。本书认为,这一时期书画理论的深化,反映了中国士人阶层对艺术的理解已从单纯的技艺层面,转向了对人格修养、道德情操的内在关照。 本书还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与儒家思想对书画美学的影响。道家的“道法自然”、“虚静”等观念,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强调的“中庸”、“仁爱”等伦理道德,又如何在书法作品中体现出端庄、持重、平和的气度。本书认为,中国古代书画的“气韵生动”,并非简单的视觉效果,而是将天地之气、人生之情、笔墨之韵熔于一炉的宇宙意识的流露。 在书画材料与技法的探讨上,本书亦不落俗套。它并非简单介绍毛笔、墨、纸、砚的制作与使用,而是深入分析这些物质载体如何影响书画家的创作思维与艺术风格。例如,宣纸的吸水性与洇墨性,如何赋予了中国画朦胧、写意的独特韵味;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如何成为表达情感与营造氛围的关键。本书强调,技法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创作者的哲学观、审美观紧密相连。 下册:意象情境与人文精神 下册《意象情境与人文精神》将焦点转向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具体实践,侧重于解析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如何承载深刻的人文内涵与情感表达。本书认为,中国古代书画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意象”的创造,将自然景象、人物情感、人生哲理进行高度凝练与升华。 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画的意象生成。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范宽的“搜尽奇峰打养成”,再到元代四大家的“逸笔草草”,本书梳理了山水画从具象描绘到写意传神的发展历程。本书认为,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文人寄情山水、寻求精神归宿的载体。“卧游”的理念,如何让观者在静观画面时,仿佛置身其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本书还将山水画的意境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紧密联系,探讨画家如何在笔墨之间寄托对宇宙人生的大彻大悟。 接着,本书着重分析了人物画的演变与人文关怀。从战国帛画的神秘色彩,到汉唐人物画的生动写实,再到宋元文人画中的写意人物,本书勾勒出人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时代精神与审美趣味。本书特别关注了人物画中对“神”的追求,如顾恺之“传神阿堵”的理论,以及历代画家如何通过人物的衣纹、神态、环境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气质。本书认为,人物画的精进,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个体价值、社会伦理以及历史人物精神的关注与传承。 花鸟画作为中国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唐代的工笔重彩到宋元的写意水墨,本书分析了花鸟画如何从装饰性走向意趣性。本书强调,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并非对自然界花卉禽鸟的简单描摹,而是赋予它们丰富的人文象征意义。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所代表的清高、正直、虚心、淡泊等品格,如何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写照。本书认为,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对生命本真、自然情趣的向往与体悟。 在笔墨意趣与造型语言的分析上,本书跳出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观念。例如,书法中的飞白、枯笔,如何传达出一种苍劲、老辣的意境;绘画中的留白、晕染,如何营造出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本书认为,这些笔墨的“不确定性”与“含蓄性”,正是中国书画魅力的重要来源,它们给予观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 本书还探讨了书画作品中“留白”与“空白”的艺术哲学。认为这不仅是画面构图的需要,更是艺术家“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智慧体现。空白之处,并非虚无,而是艺术家预留给观者的想象空间,是作品意境延展的重要载体。这种对“无”的重视,深刻体现了中国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观。 最后,本书将视角回归到中国文人阶层对书画的独特追求。书画作为文人抒发情志、寄托理想的重要媒介,本书分析了文人画“以书入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点,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使得作品更具思想深度与人文内涵。本书认为,中国古代书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文质彬彬”,既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品格与深邃的思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书画的辉煌篇章。 《中国古代书画史论》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试图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在笔墨丹青中流淌的智慧、情感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层兴趣,领略中国古代书画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套书的外观和整体包装,我就可以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分量”。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以及对细节的关注,都让我对其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高的预期。我倾向于选择那些经过精心打磨、内容扎实的著作,而这套《祝允明集》从第一眼就传递给了我这样的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知识平台,等待我去一点点地挖掘和理解。我相信,这其中一定凝聚了研究者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能够拓展我的视野,深化我对某个领域的认知。这种“期待感”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驱动力了。它让我觉得,捧在手中的,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的宝藏。

评分

坦白说,我在选择书籍时,越来越看重其“长销性”和“经典性”。很多时候,买回来一本书,读过一次就束之高阁,这让我觉得有些浪费。但有些书,即使反复阅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我之所以对这套《祝允明集》充满期待,正是因为它传递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气质。从它的装帧、印刷到给人的整体感觉,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我设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当我翻开它时,总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获得新的启迪。这是一种长线投资,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阅读,逐渐建立起更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相信,这套书,无疑会成为我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伙伴。

评分

收到! 这就为您奉上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不包含《祝允明集(套装上下册)》具体内容的详细图书评价,力求风格迥异,避免AI痕迹。 --- 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以来都对文人墨客的书籍有着莫名的情结,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古籍,而这套《祝允明集》的装帧,可以说是将这种情怀拿捏得死死的。精选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富有质感,翻页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都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沉浸其中。封面设计更是别出心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我觉得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拿到手里的时候,沉甸甸的分量,让我对内涵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尤其喜欢那种古朴的字体印刷,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精雕细琢,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阅读的时候,更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亲切感。包装盒的设计也相当考究,稳固且美观,充分保护了书籍,也提升了整体的收藏价值。作为一个热爱书籍本身的人,光是这份用心的制作,就足以让我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蕴藏的宝藏了。

评分

收到这套书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带着一种小小的忐忑的。毕竟,对于我这样只是对古代文化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来说,接触那些深厚的经典,有时会觉得距离感很强,担心会啃不下去,或者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无法领会其精髓。然而,当我翻开这套《祝允明集》时,这种顾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它并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感觉,反而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温和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引入了一个 fascinating 的世界。我特别欣赏它的入手难度设计,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貌,又巧妙地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让我感到,原来经典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只要有好的引导和呈现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接近和欣赏。这是一种非常棒的阅读体验,让我充满了继续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套书的编校质量,说实话,是超出我预期的。我向来对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要确保原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并非易事。但在这套《祝允明集》中,我看到了编者付出的巨大心血。注释清晰明了,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生僻字词或典故,都有细致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疏朗有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我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错别字或标点错误,这在浩瀚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实属难得。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是对原著的尊重,更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我甚至觉得,单是这高质量的编校,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让我可以安心地投入到阅读内容本身,而不必担心被各种错误所干扰,从而更好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

收入祝允明著作共14种,基本囊括了传世的祝氏作品。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骗人的

评分

好,不错,快

评分

骗人的

评分

活动没力度,年前算是凑热闹,买了几单书,明显受春节影响,配送速度下降。

评分

祝允明书法名望太盛,其文名反被掩盖,造成其作品流传不广,鲜为人知。《祝允明集(套装上下册)》收入祝允明著作共14种,基本囊括了传世的祝氏作品。书虽塑封,但是未塑封的仍很脏。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值得品读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