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伯韩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知识
  • 中华文化
  • 经典
  • 启蒙
  • 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2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729
包装:线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8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适合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上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本书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概念。;

蒋玉斌博士带着我们一起读《国学常识》,了解曹伯韩其人其作品,梳理《国学常识》的亮点与价值,帮助我们迅速把握《国学常识》精髓,系统掌握国学的基本内容,形成对国学的全面认知。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著名语言学家,曾任香港《华商报》翻译、桂林《自学》月刊主编、昆明《进修月刊》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语言学专著,《国学常识》《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

蒋玉斌,吉林大学博士,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林沄先生,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各一项。2013年入选首届全国“希望英才”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并获该计划奖励。2015年获“鼎甲杯”甲骨文字辨识大赛优秀论文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任副主编),著有《孙子译注》等。


目录

《国学常识》导读/001

编 例;;;;;; 016

第一章 概 说

一 所谓国学/019

二 国学在清代/020

三 国学的分科/022

四 国学的派别/024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026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027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028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029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030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031

第二章 语 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033

一二 所谓小学/034

一三 六 书/035

一四 字形的演变/037

一五 字义的演变/038

一六 训诂学/040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041

一八 方言学/042

一九 字音的变迁/043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044

二一 双声叠韵/045

二二 反 切/046

二三 四 声/047

二四 声韵学/047

二五 字 母/050

二六 韵 部/051

二七 古音之推定/053

第三章 古 物

二八 金石之学/055

二九 殷墟发掘/057

三〇 甲骨之学/057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059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060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062

三四 古物与古书/062

第四章 书 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065

三六 版本之学/067

三七 校雠之学/068

三八 章句之学/069

三九 目录之学/070

四〇 图书分类法/071

四一 辑佚及辨伪/074

四二 类书及丛书/075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077

第五章 经 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079

四五 《易经》/081

四六 《书经》/082

四七 《诗经》/083

四八 三 礼/084

四九 《春秋》/086

五〇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087

五一 经之传授/088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090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091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092

五五 清代的经学/093

五六 经学的扬弃/095

第六章 史 地

五七 所谓正史/097

五八 正史的内容/099

五九 编年史/100

六〇 纪事本末/101

六一 别 史/101

六二 政 书/102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104

六四 学术史/104

六五 史 评/105

六六 地 理/107

六七 历史哲学/108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109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110

第七章 诸 子

七〇 诸子的学术派别/114

七一 儒 家/116

七二 道 家/118

七三 墨 家/120

七四 别墨及名家/121

七五 法 家/122

七六 兵家及其他/124

七七 王充之学/125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126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128

第八章 佛 学

八〇 初期的佛教/131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133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135

八三 小乘诸宗/136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137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139

八六 佛学与儒学/141

八七 因明学/143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144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146

第九章 理 学

九〇 宋明理学的产生/147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149

九二 张载及二程/150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152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155

九五 浙东学派/156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157

九七 王阳明之学/157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160

九九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162

一〇〇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164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〇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166

一〇二 最早的诗总集/167

一〇三 楚 辞/169

一〇四 赋/170

一〇五 乐 府/171

一〇六 五言诗/173

一〇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174

一〇八 唐 诗/176

一〇九 李白、杜甫/177

一一〇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178

一一一 词/180

一一二 重要词人/181

一一三 散 曲/182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184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186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187

一一七 六朝文/188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190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191

一二〇 所谓古文义法/193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194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196

一二三 文艺论评/197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198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200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202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204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205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206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207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208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210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212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213

一三五 数 学/215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217

一三七 医 学/218

一三八 应用技术./.219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220

一四〇 艺 术/220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221

一四二 音 乐/224

本书参考书目/228

《国学常识》校读记;231




精彩书摘

曹伯韩是普及文化的典范,《国学常识》则是国学入门读物中的经典。

《国学常识》一书编于1943年1月前后(据本书《编例》后的作者自识),当年10月由国文杂志社出版,桂林文光书店发行。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文光书店于1947年2月刊行沪初版,1948年10月又印了沪二版。这本书大概是曹伯韩著作中篇幅最大的,但一如作者其他读物的特点,简洁明快,深入浅出,仍然是“小册子”主义的代表作。

“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本书第一节)清末民初,中国学术经历了国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相互碰撞、交融的过程。这本书实际上是以新时代的眼光去审视中国固有之学术,参考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用浅白的语言勾勒出国学的基本面貌。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架构合理,讲解全面而系统。

知识全面。《编例》第七条说,“本书参考坊间出版之同类书籍与期刊,尽可能地集合各方特点,提要钩玄,于短小篇幅之中,具有多数书刊的缩影。读者手此一编,即无异于与各种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史学史、文化史著作相接触”。民国时期的国学书,多数是在传统上的经、史、子、集四部分法基础上,分为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或经学、哲学、文学这几个部类来讲,本书在此之外,还列出科学与艺术一章(第十三章),显然更为全面。民国时期同类著作如范皕诲《二千五百年来之国学》列出天文学、数学,汪震、王正己《国学大纲》也列有自然科学,但总体分类不如《国学常识》好。

《国学常识》内容平实,大体上涵盖了国学各部类的精髓,并能反映当时所涉学问的新进展。例如第三四节“古物与古书”最后一段文字,是根据1942年10月的报纸补上的,说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随时留意有关学问的新情况。

书中内容虽多,但脉络清楚,便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通过目录就能看清国学的脉络,纲举目张。作者也特意用《编例》第十条说明本书架构:先是对国学的概说(第一章),然后讲治国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二至四章),在这一部分囊括了语言文字之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内容。接下来是各部类的分述,包括史学(含经学、史地)、哲学(诸子、佛学、理学)、文学(分体裁)、科学艺术。讲国学时分开治学方法和国学本体两部,是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已明确提出的思路,作者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做法。

在具体安排内容时,作者也能做到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如诸子百家流派很多,如果都展开来讲,必然占据较大篇幅,显得烦琐枝蔓。作者在第七章先概述诸子学术类别,然后将儒、道、墨、法等家各立专节重点讲述,但也不是完全忽略未立专节的杂家、纵横家、农家,而是附在各节后简要叙述(第七〇、七六节),是不错的策略。在每一节中,一般都是先讲是什么或有什么、发展的历史,然后是简单恰当的评判,最后为读者了解此方面提出的建议,或说明此方面的意义。这也是便于读者接受的。

2.持论公允,不守旧,不偏激,观点有启发意义。

本书虽是对国学的常识性的介绍,但讲什么不讲什么,讲多讲少,怎么讲,如何评判,在这些方面都要表明态度,这是回避不了的。总体上看,作者的看法是客观公允的。第一章概说国学,第五六节谈经学的扬弃、第一三三节讲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等,都很平正,颇能引人深思。国学素称博大精深,作者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一类一类、一条一条予以述评,并对如何学习、利用和推进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大多十分中肯。

3.为读者着想,用心、精心。

我们读过一些书会发现,书的凡例、目录及注释、索引等附件的重要性不比正文差,而且在这些部分常常能看到作者的用心。本书《编例》说,“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但仍有重要事项或人名书名,为目录上所不及载,或散见各处而不易查阅者,另附索引于书末”。其以目录为纲,而以索引作为有益补充,使得读者利用此书非常方便。正文中作者的建议、忠告随处可见,又常指示利用某类资料的门径,金针度人,功莫大焉。

4.语言简洁精当,平易晓畅。

作者一如既往地善于驾驭文字,往往用寥寥数语,就把很复杂的问题大致说清。

《国学常识》的定位非常明确:“本书的讨论限于常识的范围,不是深入的研究,更不是讲整理工作,只是关于国学的初步概念提示。”(第十节)作者特意强调,“不涉专门事项,即一般国学常识书中过于琐碎之人名等,亦一概从略”。这一点很重要,由于不涉入太专门的研究,书中内容就不会过于繁难,行文也少了枝蔓,读者也就不必畏难。待读者通过本书觅得途径,自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堂奥。对于作者来说,“不涉专门事项”也能避免由于涉猎太多而陷入左支右绌的窘境,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对所有国学知识的全面、客观、有条理的介绍上。正是因为作者对该书定位准确,又能娴熟驾驭文字,因而写得浅显流畅,可读性极强。

《国学常识》具备以上四点,就好比一顿大餐有营养、搭配合理,好吃而又好看,当然就是值得品味而受欢迎的,因而也是经典的。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出现了所谓“国学热”。这本“曾经在读书人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书”,又一次成为热门书籍。《国学常识》的这种热度,从根本上说还是由它本身具有的经典性决定的。

由于《国学常识》的经典性,它常被列为国学经典,与章太炎《国学概论》、钱穆《国学概论》等并列;也常被作为民国精品书,与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同举。《国学常识》与这些大师经典并列时,容易让人觉得曹伯韩先生也是大师。按照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师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实际上何为大师,并没有确切的评判标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师并不一样。但章、梁、钱等是大家公认的大师,根据他们的成就,我们想,大师至少应该在思想上有启蒙之功,或在观念、理论上有独特见解,或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开风气之先,起到引领作用。曹伯韩先生不属于这种人物。从前面的介绍也能看出,他进行文化教育工作的旨趣也不是要成为大师。在国学研究以及国学涉及的很多领域,曹伯韩都不是处在最前沿的研究者,而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守望者。

但恰恰是这一点,使曹伯韩对国学的介绍能更全面,态度上能更客观,更容易摒弃门户之见,也能更自觉地从国学知识的使用者亦即读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整合国学常识。对读者来说,由于他不是大师,而书写得深入浅出,也让人少了一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距离感。已故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曾说:“对中国文化作系统讲述的著作不少,但我却愿意介绍两本简而明的读物:一是1947年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该书“原是供中学生读的,文字浅易而清晰。但你一读会发现,该介绍的他全介绍了,而且功力相当深。比读《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收效大,而曹聚仁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又枝蔓太多、琐碎”。点出了《国学常识》相较于同类经典的特异之处。

总之,《国学常识》算不上大师经典,但跟大师经典一样有营养,而且是初尝国学时容易吸收的营养。


前言/序言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氏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二 国学在清代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斋(元)、李恕谷(塨)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最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的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于是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最后亦不严格地遵守西汉经说,而直接以己意解释孔孟,以作维新运动的根据,清代思想如再进一步,就有解脱孔孟束缚的可能。本来正统派中著名的学者如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以及最后的章炳麟,都是对孔孟以外的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以子证经”,拿子学做经学的工具,其结果便使搁置了几千年的诸子学说也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谭嗣同,更主张“冲决一切网罗”(见《仁学》)。这种发展的趋势,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显然的。因此梁启超氏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

如上所说,清代考证学派本来是因纠正性理学派的缺点而起,性理学派的缺点是空疏而不切实用。考证学派以客观态度研究经书,就解经而言,诚然不空疏,但是流于琐碎支离,解经也终于不得要领。至于国计民生之现实问题,更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他们学问的不切实用,仍然同性理学派一样。晚清诸学者因为受了列强内侵的刺激,及外来思想的影响,大家对于现实问题有所主张,如康有为的倡导维新,章炳麟的参加革命,他们各自代表考证学派的一分支,作为二千年来经学的光荣的殿军者。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学者的眼里,已经回复到与诸子同等的地位,国学不应当再以解释经书为唯一任务,已是当然之理,而自己创立的学说,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来传布,也是毋庸多说的。不过前代学术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们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们利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

三 国学的分科

中国学术向来无所谓分科的,一般儒者都是以万能博士自命,他们常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所以那些学者的全集里面,也有诗词歌赋的文学作品,也有评论史事的论文,也有代圣贤立言的经书注疏,可说对整个学术范围内的各方面都有所贡献。但就个人的才性及用力的浅深说,本来不能不有所偏至;所以一些有名的学人仍然只能以一种专长著名,如朱熹以理学著名,李白以诗著名,人们决不会指朱熹为诗人,指李白为理学家。所以事实上,国学仍然是分了部门的。

曾国藩把学术分成“义理”(即性理之学或理学)、“考据”(即考证学)、“词章”三大部门(戴东原亦曾如是分类),他写给他弟弟的信说:“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在这个指导读书方法的信中,我们看到他们怎样说明三大部门的学术,怎样主张选科,并且指出在义理一门之下,还可以按照经书的种类及史书的朝代而分科研究。不过三大部门的研究对象,都是经史,整个学术范围,非常狭小。诸子百家,只当作参考书,全部学术集中在儒家一派的范围以内。三大部门的重要性,是义理第一,词章第二,考据最末了,他的话完全是宋明以来儒家正统派的传统意见。

义理之学,照理应该还有老学、墨学等等的专科,但因儒家的独占,就没有它们的份儿了。

词章之学,包括诗及古文两个主要部门,其次有赋、词、曲、骈文等。现代文学所尊重的小说及戏曲,过去不被重视。

考据之学,除按照经书的种类分科外,又按照问题性质而分科,如专门考名物制度的狭义的“考证学”及专门考文字训诂的“小学”,以及专门考书籍源流真伪的“校雠学”,是三大科别,此外还分出许多独立的部门,如小学内分出声韵学、训诂学,以及金石学、甲骨学等,校雠学又分成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

四 国学的派别

讲实证的学术,分科繁而派别少,尚玄思的学术则相反。国学以古书为对象,文字艰深古奥,又不免有遗漏和错误。后世的人无法去找古代的原作者来质疑,就只好凭自己的意思来解释。因解释的不同,而派别便产生了。以前说的“义理”“考据”“词章”的三种学术,虽然是三个部门,但同时也是三个派别,因为学者所采取的道路不同,对于同一古书的解释会得到相异的结果。所以曾国藩说他们“各执一途,互相诋毁”。

在考据学全盛的清代中期,所谓桐城派词章之学也抬头起来。桐城派文人以“载道之文”相标榜而讥诮考据学的支离破碎,无补于圣道。考据学者则讥诮桐城派文章没有内容,根本无所谓“道”。考据学者批评义理之学的空疏,可是义理学派也讥诮他们的破碎支离。这几派之中,考据派在学术界虽然称霸,但清政府所奖励的却以义理之学为主。

义理学派即所谓宋明道学,因其解释经书遇着难解之处,不去找许多古书参证,考查原来的意义,只是“望文生义”,照字面去讲,所以人们说它空疏。其实这个学派不是完全不查考古字的意义,不是完全不注意古书的遗漏错误,我们一看“四书”的朱注便知。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在于借孔孟的话来宣传自己的学说,朱熹(晦庵)的《四书注》,就是宣传他的理气二元论。陆九渊(象山)更公然说“六经皆我注脚”。的确,他们表面上是注解经书,实际上是拿经书注解自己。可是朱熹还不敢公然这样讲,他的意思只是说,按之人情物理,孔孟的这些话应当这样解才对。朱氏是主张“格物致知”的,这就是从研究人情物理去了解孔孟之道。因为这一点,使朱陆又分成两派。朱氏的学术,渊源于程颐(伊川),所以这派叫程朱派。陆象山之学,到明朝王守仁(阳明)而有彻底的发展,所以这派叫陆王派。程朱之学,讲求穷理尽性,称为理学。陆王也讲理,但程朱的理有客观性,而陆王的理是纯主观的,陆氏说“心即理”,所以人们为与程朱的理学分别起见,又叫陆王之学为“心学”。

义理之学大致和现代所谓哲学相同,所以有派别,无分科。考据之学和现代所倡社会科学相像,所以有分科,也有派别。可是因为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古书,所以考据之学的派别,不是从理论上分的,而是从古书的传授系统上面分的。汉朝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来提倡经书的研究,许多儒生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着经书进献,据说是因为古经原本已不容易觅取,他们这些儒生都是凭着口耳相传的方法,一代一代的传授下来的。后来却有人贡献古本经书了,那些书据说是藏在什么古建筑物(如孔子故宅)的夹壁中间,或者什么山岩里面,被人家发现出来的。有了这一套古字的原本,于是就有一班儒生来研究它。由于这种版本和前面那种所用的文字有古今的不同,于是在研究者方面就分出今文派和古文派。其实两者的分别不但在文字上,就是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思想方法方面(这点后面再说)。这两派经学家所做的事,或系考证古书的真伪,或系考证古书上的名词器物和制度,或系探讨古代文字的意义,或系探讨经书的微言大义,所以一般称为考据之学,因为考据之学创于汉朝,又称汉学,而和汉学相对待的义理之学,因为创于宋朝,就叫宋学。

在词章之学方面,古文和骈文不但是两个门类,同时又是两个派别的名称。骈文是四六对偶的文体,古文(这个古文和经学上的古文,名同而实异)是不要对仗的散文,研究骈文的就反对古文,研究古文的就反对骈文,因而形成两大派别。清朝除这两大派对立外,古文派内部又有桐城派和阳湖派的分别。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撷英》 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孕育了璀璨的哲学思想、瑰丽的文学艺术,更在物质文明领域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科技发明与创新。这些古代的智慧结晶,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更在世界科技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探寻那些闪耀着先人智慧光芒的伟大发明,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第一章:农桑之道,万物之本 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历代王朝无不重视农桑。中国的先民们凭借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和不懈实践,发展出一系列领先世界的农业技术。《史记·齿录》中有载,自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便开启了中国农业的文明。 灌溉系统的创新: 从都江堰的宏伟工程,到各地修建的众多水渠、堤坝,中国古代的灌溉技术堪称一绝。都江堰水利工程,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在使用,其“深淘滩,低作垒”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治水智慧的典范。它巧妙地利用岷江的自然地形,将江水一分为二,既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之患,又实现了农田的有效灌溉,造福了百万生民。此外,龙骨水车、筒车等机械化的灌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农具的改良与创新: 铁犁、耧车、曲辕犁等一系列农具的发明,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曲辕犁,因其结构灵活,可以适应不同地形,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尤其在南方水田耕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提及的“铁犁,铜 the”,显示了当时农具的精良。“耧车”的出现,更是将播种与耕地结合,一次完成,大大减轻了人力,提高了播种效率和均匀度。 作物栽培与育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稻作、小麦等作物栽培的国家之一。先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积累,掌握了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并发展出精细的栽培技术,如选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对水稻的精耕细作,使得中国的稻米产量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关于作物种子的改良,虽然没有现代育种的理论基础,但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已经能够选育出适应性更强、产量更高的优良品种,例如对水稻的“拔节”、“抽穗”等生长期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调整。 蚕桑与丝绸: 养蚕缫丝技术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技术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从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到后来的精细化养殖和纺织技术,中国丝绸以其独特的质感和光泽,享誉世界,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辉煌。本书将深入探讨从蚕的选种、饲养环境的控制,到丝的缫制、染色,再到织物的设计与编织,整个丝绸生产链条中的技术细节和艺术追求。 第二章:匠心独运,鬼斧神工 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机械制造等领域,同样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与精湛的技艺。这些成就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的载体。 宏伟的建筑艺术: 从巍峨的长城,到精巧的宫殿,再到庄重的陵墓,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长城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修建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令人震撼。本书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精髓,如斗拱的巧妙运用,以榫卯结构连接,体现了力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对于都城规划、园林艺术,以及各地特色民居,也将进行详细的描述,展示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 精妙的工艺制造: 中国古代在陶瓷、冶金、造纸、印刷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陶器到后来的青瓷、白瓷、彩瓷,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工匠的智慧与心血。青铜器的精美绝伦,铁器的广泛应用,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领先。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本书将对这些工艺的起源、发展、技术要点以及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例如,陶瓷烧制的温度控制、釉料的配方,青铜器铸造的失蜡法,雕版印刷的版式设计与墨色运用,都将是探讨的重点。 奇巧的机械设计: 中国古代的机械制造也曾达到极高的水平。例如,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探测仪器,其精妙的设计至今仍令人赞叹。此外,古代的水钟、浑天仪、投石车等,都体现了古人对力学、天文、军事等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运用。本书将重点介绍这些机械的构造原理,如地动仪的触发机制,浑天仪的观测原理,以及古代战争中各种攻城器械的运用。 第三章:天文历法,洞察宇宙 中国人对宇宙的观测与探索由来已久。古代天文历法不仅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家管理,更蕴含着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考。 精密的天文观测: 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天仪、简仪等,为精确的天文观测提供了条件。中国古代星图的绘制,对恒星位置的记录,以及对天象的准确预报,都显示了当时天文学的高度发达。例如,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目录之一。 历法的演进与智慧: 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阴阳历,到后来的阴阳合历,如《授时历》、《万年历》等,都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家们对日月食、回归年、朔望月等天文周期的精确计算。历法不仅指导农业生产,更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依据, royal 祭祀、朝会吉凶等都与历法息息相关。本书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历法的计算方法、历法制度的演变,以及历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天象的记录与解读: 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日月食、星象异常、彗星出现等天象记录。这些记录不仅为后世研究古代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运行的敬畏与探索。同时,对天象的解读,往往与政治、军事、社会事件紧密联系,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第四章:医药养生,延年益寿 中华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学研究,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概念,至今仍是中医认识人体、诊断疾病的核心。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基本理论,并阐述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药物学与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著作,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者,记录了大量的药物、方剂,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著作不仅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还包括了其采收、炮制、用法等细节。本书将选取其中代表性的药物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古代药物炮制的智慧。 诊断与治疗的智慧: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手段,都体现了中医在诊疗方面的独特智慧。例如,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养生保健的理念: 中国古代强调“治未病”,提倡顺应自然、调养身心,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之道,如导引术、太极拳、食疗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养生智慧。本书将探讨古代养生理念的形成,以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结语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撷英》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从多个角度,精选了中国古代科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以期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对先人的智慧产生由衷的敬意。这些成就,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引以为傲的资本。通过了解这些辉煌的过去,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力量,为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本书的编写,旨在抛砖引玉,鼓励更多的人去探索、去传承、去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科技传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传统文化是一种情怀,但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却是一件难事。直到我接触到这本《国学常识》,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被认为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国学智慧,也能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提升自我、化解困境的“利器”。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充满了温情和智慧。 书里对于“诚信”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它不仅仅是谈论商业上的信誉,更是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家庭中的承诺,以及个人言行的统一。作者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和心理分析,让我意识到,诚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能够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基石。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也更加坚定了要从点滴做起,做一个诚信的人。 这本书在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非常注重“实用性”。比如,在介绍“养生之道”时,它并没有过多地谈论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我尝试着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这让我觉得,古人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蕴含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在引用古籍中的名言警句时,会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和延伸,让这些话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一点点地去发现和体会中华文化中的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态度,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拿到了这本《国学常识》。起初,我对“国学”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敬畏,总觉得那是历史悠久、学问深奥的代名词,担心自己难以理解。但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用一种非常轻松、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文化精髓,化繁为简,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曾经遥远的文化符号,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 书中对于“孝道”的解读,是我最受触动的篇章之一。它没有局限于“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而是结合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家庭结构,探讨了如何在当下理解和践行孝道。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比如如何尊重父母的选择,如何用行动表达关爱,让我重新审视了“孝”的意义。它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融入情感、智慧和理解的生命实践。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南。比如,在谈到“中庸之道”时,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选择时,如何把握适度的原则,如何避免偏激。这些例子不仅让我更容易理解“中庸”的精髓,也让我看到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本“人生智慧手册”,能够在很多场合指引我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而且,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知识罗列,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作者在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时,往往会穿插一些精彩的逸闻趣事,让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他们的思想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亲历着那些智慧的闪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生生不息的脉络。

评分

翻开这本《国学常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毕竟“国学”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点距离感,总让人联想到那些遥不可及的古籍和复杂的理论。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古老而遥远的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入到一系列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叙述之中。它没有采用陈词滥调的学院派风格,而是用一种充满活力和现代感的笔触,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在讲解“五常”(仁、义、礼、智、信)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具体体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礼”的解读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刻板的规矩,而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一种润物无声的调节,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同时,作者还穿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情节跌宕起伏,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乐趣,又能有所启迪。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将不同领域的国学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到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它们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碎片,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谈论诗歌时,它会关联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心境;在谈论历史事件时,它也会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思想。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知,也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令我欣喜的是,这本书并非只是罗列知识,它更侧重于引导读者进行思考。作者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鼓励读者结合自身经历去感悟,去消化。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它不是一本让你一目十行的速读读物,而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细细揣摩的良师益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

拿到这本《国学常识》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一种“随便翻翻,了解点皮毛”的心态。毕竟,“国学”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很高深,总感觉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可没想到,这本书的打开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不是那种堆砌着古老词汇、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温和的长者,用最朴实、最亲切的语言,一点点地为我揭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 它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不再是生硬的几个字,而是融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读到关于“礼”的部分,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日常的一些礼仪,比如饭前洗手、长幼有序,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和谐社会的期盼。书里还讲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趣闻,诸子百家争鸣时的思想火花,这些都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了先贤们的魅力。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巧妙。它没有按照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学派来划分,而是围绕着一些大家最关心、最熟悉的“常识”来展开,比如“家国情怀”、“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关于“修身养性”的那几章,它讲到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静坐、读书,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一种思想,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让你去感受、去思考。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中的宝藏,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对这个世界、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有底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它不是一本速成手册,但绝对是一本能够陪伴你成长的宝藏。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国学常识》,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国学”二字对我来说,总是伴随着一些古板、严肃的印象,感觉像是只属于学者们的领域,离我这个普通读者有些遥远。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聊天,娓娓道来。 书里讲到了很多我之前只是模糊听说过,但从未真正理解过的概念,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的哲学术语把我绕晕,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感受四季的变化,来解释这些深奥的道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感恩”的那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说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话,而是通过很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体会到感恩的力量,以及如何将这份感恩之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按时间顺序或者学科分类来讲解的。而是围绕着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话题,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得失”、“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等等,来引出相关的国学智慧。这样一来,我就能很轻松地把书里的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仿佛这本书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 而且,作者在讲到一些古代的思想家和他们的观点时,并没有一味地赞美,而是会辩证地去看待,也会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觉得更加信服。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固定的思想,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变得更加开阔了,也更加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评分

这套书印刷质量一般,不太像是正版,有些粗糙,将就看了

评分

比我想象的薄,用来了解不错的书

评分

好……

评分

买了一整套,裸脊线装书看起来很舒服

评分

好书,国学。

评分

书是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买了一整套,裸脊线装书看起来很舒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