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史红军颂

长征史红军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编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军
  • 历史
  • 革命
  • 战争
  • 中国共产党
  • 军事
  • 回忆录
  • 传记
  • 红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39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39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征史红军颂》收录有董必武、张云逸、谭政等40位红军将领根据亲身经历所撰写的长征见闻录百余篇,记述了党领导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机智勇敢的经典战斗、勠力同心的感人故事、砥砺凝结的优良传统、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是关于红军长征*原始的回忆录文集,兼具口述史料和档案文献的双重性质。书中大量珍贵历史信息,对于后人全面认识和感知长征的丰富貌相尤为难得。全输配以红军长征档案30余件100余页,从历史的视角鲜活再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了红军将士坚如磐石的政治信念、顽强抗争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是全军中央级国家军事档案馆、全军大的综合性档案馆,主要负责保管我军1949年以前全部革命历史档案和军委机关核心档案;负责管理军史、战史资料和文献等,是全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和传承弘扬我军“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目录

出发前
暂别了,江西苏区的弟兄!
离开老家的一天

第六个夜晚

夜行军
夜行军的一幕
聂都游击队的记述
泥菩萨
大王山上行路难
终于占领了
“没有到敌人呀!”
彭军团长炮攻大来圩
占领宜章城
“干事去!”
粤汉路旁
由临武至道州
休矣飞机
从两河口到马蹄街
烧死了两匹马
道州城的一瞥
苗子的神话
紧集渡湘水
在重围中
最后一道封锁线
广西徭[瑶]民
老山界
放火者
一个手榴弹打坍卜营敌人
渡乌江
红四师强渡乌江的故事
瓮中之役
遵义日记
我失联络
向赤水前进
病员的话
娄山关前后
第二次占领遵义城
遵义追击
一天
扩大红军
残酷的轰炸
茅台酒
三过遵义
南渡乌江
夺取定番城
五颗子弹消灭了一连敌人
看谁先到
北盘江
抢渡北盘江的前后
禁忌的一天
长征中九军团支队的段片
一个团与一个师谁胜
“五一”的前后
由金沙江到大渡河
从金沙江到大渡河
小茅屋
渡金沙江
鲁军渡寻船
火焰山
一个人带一根绳
从西昌坝子到安顺场
十七个
泸沽到大渡河
“猓猓”投军
老娘也要戳你一杆[竿]子
一个忠实的革命“猓猓”
铁丝沟战斗
真是“蛮子”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
抱相岗的一夜
回占宝兴
大雨滂沱中
卓克基土司宫
芦花运粮
打鼓的生活
还不算空手
吃冰琪林[冰淇淋]
瓦布梁子
波罗子
波罗子
隔河相望
松潘的西北
绝食的一天
从毛儿盖到班佑
通过草地
番民生活鳞片
俘虏兵的一束话
突破天险的拉[腊]子口
榜罗镇
过单家集
不识相
长征中走在最后头的一个师
长征中的红五军团
艰苦奋斗的五军团
长征中卫生教育和医疗工作
长征中的女英雄
长征中的医院
长征歌
红军入川歌
打骑兵歌
两大主力会合歌
再占遵义歌
凯旋歌
渡金沙江胜利歌
战斗鼓动曲
提高红军纪律歌
到陕北去
附件:
1.乌江战斗中的英雄
2.安顺场战斗的英雄
3.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
4.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名山著水关隘封锁线表
5.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所经之民族区域
6.红军第一军团长征所处环境一览表

精彩书摘

  《长征史红军颂》:
  出发前
  必武
  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注一),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苏区工作好呢的问题。
  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闲谈,那时我们同在一个机关工作。他问:“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
  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
  “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
  “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苏区来时所经验过了的。”
  “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注二),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
  “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上著[着]的一双还有半新。”
  我们这样谈话过后,没有好[多]久,我就被调在总卫生部工作,随着红军主力出发去了;叔衡同志呢?仍然留在中央苏区。我们到了贵州,有人说:看见报纸上载有他已遇害的消息。这一年近六十的共产党员,他是不怕任何困难,任何牺牲,准备为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奋斗到底,准备随时在党的号召之下无条件地去工作,这从上面我们的谈话及以后的经过,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中央苏区,因叔衡、特立、觉武[哉]、伯渠和我五个人年龄稍大,诸同志都呼我们为“五老”,出发时我与特立、觉武[哉]、伯渠等,都随着红军移动,经历了千山万水,苦雨凄风,飞机轰炸过无数次,敌人抄袭过无数次,苗山蛮荒的绝粮,草地雪山的露营,没有障[阻]碍住我们,我们都完全地随着大[队]红军到达了目的地,只有叔衡同志留在苏区,落到反革命的手中,而成为他们的牺牲品。这是怎样的令人悲愤的事呵[啊]!叔衡同志的肉体被敌人毁灭了,他的精神不死,现在有几十万几百万的人踏着他的血迹前进而纪念着他。他个人死了,他在千万人的心坎上活着。那些杀害他的人,已被钉在永远羞辱的柱子上。
  我在出发前,虽发生过随军去或留后方的问题,可是红军主力向什么地方移转呢?经过些什么地方呢?路有多远呢?这类的问题,没有发生过,也没有听见别人谈过。当时为什么不发生这些问题?
  这因为红军是要北上抗日的,当时正北面和东面,敌人重重叠叠的[地]筑满了乌龟壳,大部队通过较困难。西边的乌龟壳要稀落些,主力转移地位自然是由西向北前进,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转移到什么地方,经过什么路线,走多少时候等问题,系军事上的秘密,不应猜测,而且有些问题要临时才能决定,如行军走那[哪]条路,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方,有时定下了,还没有照着做,或做了一部份[分],忽因情况变了又有更改,这是在行军中经常遇到的,只要大的方向知道了,其余的也就可以不问。
  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路]途,要经过十三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等],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样的坚决想随军出发呢?这都不能悬揣。但在长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为的困难,不会令我丝毫沮丧过,同着大家一齐克服过了。到瓦窑堡后,东征时还是跃跃欲试。这样看起来,即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
  ……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长征史红军颂》的书籍的图书简介,该简介旨在描述不包含《长征史红军颂》内容的另一本虚构图书,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大地回响:二十世纪中国乡村的变迁与韧性》 作者:林 远 篇幅:精装十二册,总计约三百五十万字 本书简介 《大地回响:二十世纪中国乡村的变迁与韧性》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植根于中国广袤土地,对二十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进行深度剖析的宏大叙事。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通过对数千份田野调查报告、地方志残卷、家族口述史料以及生态地理数据的交叉比对,旨在重构一个被宏大叙事常常忽略的、充满生命力的基层社会图景。 本书的叙事核心,聚焦于中国乡村的内在驱动力与外部冲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它拒绝将乡村视为被动的历史接受者,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主动应对、自我调适、并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场域。 --- 卷册结构与核心议题 本书共分为十二卷,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或核心主题,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第一卷:古老根基与清末的张力(约1900-1916) 本卷详尽考察了辛亥革命前后,传统宗族结构、土地分配制度与新兴商业浪潮在乡村社会激发的内在矛盾。重点分析了地方士绅阶层在权力真空期的角色转换,以及传统水利、灌溉体系在面对气候波动时的脆弱性。作者引入了“熟人社会信任阈值”的概念,解释了清末赋税征收和民间借贷模式的微妙变化。 第二卷:军阀割据下的生存哲学(约1917-1927) 这一阶段,乡村社会遭受了连绵不断的军阀征兵、征粮和“灰色税收”的侵蚀。本卷通过对徽州、四川和河北三地截然不同的田间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民为保护家族财产和劳动力所采取的“隐性抵抗”策略——包括双重记账、生产资料的碎片化转移,以及对地方武装的微妙依附与疏离。 第三卷:土地革命的早期回响与社会重构(约1928-1936) 本卷将叙事焦点转向了由政治运动引发的乡村权力结构的剧烈重组。它并未集中于政治口号,而是细致描绘了在土地分配方案实施前后,劳动力交换模式(如互助组的初期形态、雇工的重新界定)如何影响了农业产出的稳定性。对部分南方苏区和北方根据地之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差异化管理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第四卷:抗战时期的经济韧性与社会网络(约1937-1945) 战争对农村经济的破坏是全方位的,但本卷着重探讨了“活下来”的经济机制。作者考察了沦陷区、敌后游击区和后方大后方的“三角贸易”:粮食、盐巴和药材在各势力控制区间的流动规律,以及乡村手工业者(如染坊、铁匠铺)如何在政治真空期维持了基础的物质循环。 第五卷:战后重建与旧秩序的回潮(约1946-1949) 内战的爆发打断了乡村的初步恢复。本卷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佃农借贷合同的分析,探讨了国民政府在战后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在乡村基层的实际执行难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阶层矛盾的再尖锐化。 第六卷:初次集体的塑造与农业的理性化尝试(约1950-1956)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了互助合作化运动的早期阶段。重点不在于政治动员,而在于集体化对传统农具、耕作技术以及季节性劳作节奏的冲击。分析了基层干部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利用或规避既有习俗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 第七卷:大跃进中的生态压力与人力调度(约1957-1961) 本卷以生态地理学的视角切入,详细记录了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力投入对江淮丘陵和西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系统造成的深远影响。通过气象记录与粮食产量的非线性关系分析,探究了决策失误与地方生态承载力之间的临界点。 第八卷: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活秩序(约1962-1970) 本卷深入公社的“三级所有制”体系,关注“工分”计算、公共食堂的解散与重建,以及家庭副业被压抑后的“隐秘的后院经济”如何支撑了家庭的日常运转。本卷收录了多位公社会计的访谈,揭示了生产队记账中的“数字游戏”。 第九卷:文化运动对乡村知识体系的冲击(约1966-1976) 作者摒弃了对政治口号的简单重复,而是聚焦于乡村教育系统和传统礼仪的瓦解过程。重点研究了乡村教师、老中医、地方戏曲艺人等知识载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消亡或转型,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乡村代际知识传递的有效性。 第十卷:改革之风的首次拂动——家庭联产承包的启动(约1977-1984) 本卷对“包产到户”的自发性与制度化进程进行了精确描摹。通过对安徽、四川和广东三个省份不同启动模式的比较,探讨了在没有自上而下统一指令的情况下,乡村内部的社会契约是如何被重新谈判和签署的。 第十一卷:市场化冲击与乡村的分化(约1985-1995) 随着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外流动,本卷分析了“留守”的家庭结构和老年群体面临的新挑战。考察了乡镇企业(TVEs)的兴起对地方生态环境和土地用途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旧财富观念的冲突。 第十二卷:全球化视野下的乡土重塑与文化认同(约1996-2000) 收官之卷探讨了世纪之交,乡村在现代化浪潮面前的文化自觉与迷失。通过对宗教信仰的复苏、乡村节日仪式的重构,以及“返乡创业”现象的初期表现,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乡村在“高速现代化”的挤压下,如何努力维持其独特的文化韧性与社会资本的延续性。 --- 研究方法与特色 《大地回响》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多源交叉验证的研究范式。作者林远教授团队耗时二十年,在全国十余个省份进行了深度田野回访。本书拒绝依赖单一的官方叙事,而是将地方水利工程记录、宗祠家谱、税务账册、农具演变序列(通过考古和博物馆实物)与人口流动数据相结合,力图还原一个“毛细血管”层面的中国乡村史。本书对于社会经济史、环境史和人类学研究者而言,是理解现代中国底层社会运作逻辑的不可或缺的参考。 本书的语言风格沉稳、考据严谨,避免了情绪化的描述,专注于呈现历史运行的复杂机制与农民群体的理性选择。 --- 推荐语: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被巨大历史洪流掩盖的泥土气息、汗水味道和沉默的智慧,重新带回了我们的视野。它不是关于‘谁来了’的历史,而是关于‘他们如何活下来’的历史。” —— 许景明 教授,《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主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坚持”二字有深刻体悟需求的人。它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案例库,展示了人类意志力在极端环境下的爆发潜能。这本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它上升到了一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人类在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伟力和看似无望的困境时,如何构建精神支柱并最终找到出路。书中对于“信仰”的诠释,尤为动人。那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后,通过自我反思与集体砥砺所锤炼出的、不可摧毁的信念核心。每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我都能深切感受到那种从绝望边缘被拉回的强大精神引力。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看似没有尽头的征途上,依然保持前行的姿态,并且学会欣赏沿途那些微小的、但至关重要的互助与温情。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力量的书,读完后,感觉自己面对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挑战时,心中多了一份从容与底气。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气韵生动,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韵律感。它绝非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带着一股强劲的生命力,仿佛是亲历者在低声诉说,又像是史诗在磅礴吟唱。作者在构建场景时,善于运用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精准凝练的形容词,使得文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描述山川险阻时,那“峭壁如刀削”、“寒风似铁锥”的描摹,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种刺骨的艰辛。而在描绘集体行动时的凝聚力时,文字又变得无比有力与坚定,如同钢铁铸就的长城。这种灵活多变的叙事腔调,使得即便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片段,也能读出耳目一新的震撼感。它在保持历史的严肃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感染力,读起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很少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晦涩之处,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将深刻的历史内涵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了读者。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广博的史料运用。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苛求的读者,我欣喜地发现,作者在引述每一项关键事实时,都有据可查,参考文献的翔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这无疑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信誉基石。不同于某些渲染气氛有余、考据不足的通俗读物,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家,耐心地为你拆解每一个历史谜团。它并非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那个时代选择的艰难性、战略部署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多面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战略转移中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分析,那种辩证的、多维度的视角,避免了脸谱化的英雄主义,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思想穿透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查阅地图,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假设性问题,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引导人走向更广阔历史视野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初捧在手,那厚重的质感便已昭示出其内容的非凡分量。装帧设计颇具匠心,那深沉的红色与古朴的黑色相互交织,仿佛将人一下子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仅便于长时间阅读,更衬托出文字的庄严与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扉页上那几行遒劲有力的题字,笔锋所及之处,似乎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热血与豪情。通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的洗礼。作者在叙事时,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将那些宏大的叙事场景,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行走的英勇身影并肩同行。那种面对绝境时的坚韧不拔,那种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透过文字的力量,直击人心,久久不能平息。它不是冰冷的历史陈述,而是一部热气腾腾的英雄史诗,让人在惊叹于历史进程的复杂与艰辛的同时,更对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产生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图文并茂,注释详实,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得晦涩难懂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易懂,实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初翻此卷,一股扑面而来的沉雄之气,让人肃然起敬。我常年涉猎各类历史题材的著作,但鲜有能像此书这般,在铺陈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又能如此细腻地捕捉到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光芒。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他并非仅仅是机械地复述“时间、地点、人物”,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决策背后的复杂权衡、行军途中的心理博弈,以及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普通战士的日常点滴。例如,关于某一阶段的后勤保障困难的描述,那份对食物与弹药的渴求,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真切体会到“一饭一粒,皆是性命”的沉重分量。再者,书中对不同地域风俗人情的观察与融入,也为原本可能显得单调的行进路线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人文关怀。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使得严肃的历史题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犹如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既有激昂的进行曲,也有低沉的咏叹调,层次丰富,引人入胜,让人在跟随文字的指引下,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跋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