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与材料研究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与材料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 石质文物
  • 文物保护
  • 材料研究
  • 文物修复
  • 石窟寺
  • 古代艺术
  • 文物科技
  • 保护材料
  • 考古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3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41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与材料研究》是对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中石质文物的研究成果,内容共7章,包括绪论;石质文物保护综述;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画像石文物病害调查;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风化研究;保护材料选择实验;保护实施;讨论和总结。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与材料研究》适合于对石质文物进行研究的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概况
1.2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概况
1.2.1 画像石综述
1.2.2 碑廊石刻综述

2 石质文物保护综述
2.1 石质文物研究简史
2.2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
2.2.1 文物表面生物病害
2.2.2 机械损伤
2.2.3 表面(层)风化
2.2.4 裂隙与空鼓
2.2.5 表面污染与变色
2.2.6 彩绘石质表面颜料病害
2.2.7 水泥修补
2.3 石质文物病害原因
2.4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2.4.1 对传统方法的评估
2.4.2 遵守保护程序
2.4.3 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2.4.4 石质文物的化学保护

3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画像石文物病害调查
3.1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画像石病害调查报告
3.1.1 画像石的保存状态
3.1.2 出土后画像石的病害发展
3.2 碑廊文物病害调查
3.2.1 典型碑廊文物病害
3.2.2 碑廊文物早期修复痕迹
3.2.3 碑廊文物病害描述
3.3 石质文物病害图

4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风化研究
4.1 环境调查
4.1.1 太原市环境调查
4.1.2 馆内环境调查
4.2 石质文物和风化产物分析
4.2.1 画像石病害机理分析
4.2.2 碑廊文物病害机理分析

5 保护材料选择实验
5.1 外观和渗透性
5.1.1 渗透性
5.1.2 外观的变化
5.2 热老化实验
5.2.1 外观
5.2.2 表面性能
5.3 耐光老化实验
5.3.1 外观
5.3.2 表面性能
5.4 加固样品的耐冻融实验
5.4.1 实验操作
5.4.2 外观变化
5.4.3 小结
5.5 加固样品的耐酸实验
5.5.1 实验方法
5.5.2 外观变化
5.5.3 小结
5.6 加固样品的耐盐实验
5.6.1 实验方法
5.6.2 外观变化
5.6.3 小结
5.7 加固剂的选择
5.8 防水剂的选择
5.9 粘接剂的选择

6 保护实施
6.1 保护实施的依据和原则
6.1.1 文物保护国际、国内标准
6.1.2 文物保护基本原则
6.2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方案
6.2.1 石质文物的保护处理
6.2.2 环境改造
6.3 修复后的部分文物
6.4 重点保护操作的文物
6.4.1 曹恪碑
6.4.2 陈荣欢四面造像碑
6.4.3 菩萨立像
6.4.4 接引佛像
6.4.5 释迦立像
6.4.6 菩萨立像
6.4.7 画像石

7 讨论和总结
7.1 电导率仪在石质脱盐中的实践
7.1.1 电导率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7.1.2 通过电导率值对文物状态的认识
7.1.3 碑廊文物脱盐后纸浆的电导率值
7.2 真空渗透加固
7.2.1 真空渗透
7.2.2 真空渗透的特点
7.2.3 方法设计
7.2.4 画像石的真空渗透
7.3 回顾与总结
7.3.1 总结和建议
7.3.2 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1 保护材料介绍
附录2 实验仪器
附表附图
附表1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分级
附表2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内环境监测
附表3 1#样品岩矿鉴定表
附表4 2#样品岩矿鉴定表
附表5 3#样品岩矿鉴定表
附表6 4#样品岩矿鉴定表
附表7 5#样品岩矿鉴定表
附表8 6#样品岩矿鉴定表
附表9 画05岩矿鉴定表
附表10 画像石脱盐纸浆的电导率数据表
附表11 部分碑廊文物脱盐纸浆的电导率数据表
附表12 石质文物病害图示表
附图1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总平面图
附图2 1#样品X射线衍射图
附图3 2#样品X射线衍射图
附图4 3#样品X射线衍射图
附图5 4#样品X射线衍射图
附图6 5#样品X射线衍射图
附图7 6#样品X射线衍射图
附图8 7#样品X射线衍射图
附图9 画03黄色污染物X射线衍射图
附图10 画04石质风化物和盐X射线衍射图
附图11 画18白色絮状物x射线衍射图
附图12 画09碎片X射线衍射图
附图13 28号疑似彩绘物质X射线衍射图
附图14 25号红色物质X射线衍射图
附图15 碑廊石质文物病害图
附图16 馆藏画像石病害图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与材料研究》的反向构建的、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侧重于描述一个具有相似研究领域和背景的,但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可能涵盖的主题,力求详实自然。 --- 图书简介:古建筑的沉默低语——黄土高原地区夯土遗址的结构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研究 一、 引言:历史的重量与风沙的挑战 本书聚焦于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更遗存着大量珍贵的早期聚落和历史悠久的夯土建筑群。这些夯土遗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工程技术、社会组织乃至气候变迁的活化石。然而,面对西北地区极端多变的气候条件——强烈的昼夜温差、季风带来的风蚀、以及突发的强降雨,这些由泥土、沙石简单夯筑而成的结构正面临严峻的耐久性考验。 本书旨在突破传统文物保护侧重于地上石质或木构建筑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基础、更普遍存在的——夯土结构。我们力求从材料科学、土力学、环境工程学的交叉视角,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黄土高原夯土遗址在时间侵蚀下的微观变化机制及其宏观结构稳定性问题。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从微观颗粒到宏观形变 本书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支撑本次研究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回顾了区域内主要出土夯土遗址的地层学和年代学特征,确定了不同历史时期夯土材料配比的演变规律。 材料本构关系分析是本书的核心技术环节。我们采用先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来自不同遗址、不同夯筑层次的土样进行了精细的矿物学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重点在于区分天然黄土颗粒、掺入的有机粘合剂(如植物纤维、动物胶)以及外源性粘土(如粘土浆)在提高土体密实度和抗剪切强度中的实际贡献。我们建立了一套修正的宾汉塑性模型,用以描述在干燥和湿润循环条件下,黄土材料的粘滞性与屈服应力变化。 三、 环境胁迫下的结构响应:水与风的合力破坏 本书第二部分聚焦于环境因素对夯土结构造成的具体损伤机制。 1. 水敏感性与流变行为: 夯土的“水敏感性”是其主要的结构缺陷。我们通过室内模拟降雨渗透实验,详细记录了不同湿度梯度下,土体孔隙水的表面张力变化如何影响颗粒间的胶结力。重点分析了毛细管抬升现象在墙体基座部分引起的盐渍化和膨胀-收缩循环损伤。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上被忽视的低强度、高渗水性的表层土,实际上是结构失稳的首要诱因。 2. 风蚀动力学与表面防护: 黄土高原的强风是造成文物表面“剥蚀”和细节丢失的关键因素。我们结合风洞实验和野外监测数据,计算了不同风速下,土体颗粒的起沙临界条件。书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颗粒粒径分布与表面粗糙度耦合的风蚀速率预测模型,并针对性地探讨了早期文化中可能采用的“草筋泥”或“石灰拌土”等表面增强技术在抵抗风蚀方面的实际效能。 四、 保护策略的创新与工程实践评估 基于对材料劣化机理的深刻理解,本书第三部分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夯土遗址的非侵入性或微创性保护策略。 我们系统评估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化学固化剂(如硅酸乙酯、纳米二氧化硅乳液)在黄土材料中的渗透性、反应残留物对土体原有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耐受性。关键在于寻找既能提高抗压强度,又不显著改变材料原有热工学性质和透气性的“理想药剂”。 工程应用案例分析部分,本书选取了数个不同规模的遗址保护现场进行跟踪监测。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修复层(如夯土补强层、砾石排水层)的长期效果,特别是针对生物侵蚀(如地衣、苔藓在湿度局部聚集区引发的物理劈裂)的防治措施。研究强调,任何保护措施都必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追求“可持续的微环境调控”,而非单纯的材料硬化。 五、 总结与展望 本书不仅是对黄土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一次跨学科研究的尝试。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理解夯土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周期,能够为未来世界范围内类似的土质遗址保护提供宝贵的工程数据和科学指导。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历史的延续,让这些沉默的土墙能够更好地抵御时间和自然的侵蚀。 ---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关于山西地区石刻艺术史脉络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张力所吸引。作者并未仅仅停留在对文物进行孤立的“抢救性”描述,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整个晋地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那种对不同历史时期,例如北魏石窟造像风格如何受到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影响的探讨,着实精彩。尤其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地域石材选择倾向的对比分析,展现出一种超越材料本身的文化地理学视角。我仿佛能随着文字的指引,穿梭于那些斑驳的佛龛和残缺的碑铭之间,去感受工匠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面对材料局限和审美潮流所做出的创造性权衡。这种将物质科学与人文历史深度融合的尝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物保护”一词的理解范畴,它不再仅仅是化学药剂的涂抹,而是一种对历史语境的整体性重构。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技术研究显得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粗砺感的纸张,触感上就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书名中“石质文物保护”的主题形成了绝妙的呼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夹杂着若隐若现的纹理,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故事。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设计者的用心,字体选择既保证了足够的易读性,又带着一丝古典韵味,尤其是在刊印那些文物高清照片时,色彩的还原度非常精准,能清晰地捕捉到石材表面的细微风化痕迹和雕刻的刀法力度。我特别欣赏其中几处采用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导至关键的图表和文字论述上,使得即便是涉及复杂化学分析的部分,也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压迫或信息过载。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已经超越了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在捧读之时,便能感受到对所研究对象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后续内容的深入研读奠定了极佳的心理基础,让人对手中这份沉甸甸的知识宝藏充满期待。

评分

书中涉及的那些关于新型保护材料的实验数据和对比分析部分,其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其论述逻辑的清晰流畅。面对不同类型的石材(例如砂岩、石灰岩与片麻岩)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侵蚀机理时,作者团队似乎建立了一套极具系统性的评估框架。他们对不同有机硅烷、纳米二氧化硅以及缓蚀剂在渗透性、附着力以及长期稳定性上的表现进行了多维度量化对比,那些详尽的扫描电镜(SEM)图像和红外光谱(FTIR)图谱,配以精确的图例说明,几乎可以令任何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读者毫不费力地把握住核心的技术要点。这种详略得当的叙事策略,确保了即便是对高分子化学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图表和结论迅速建立认知,而专业人士则能从细节中汲取创新的灵感。这种对技术深度与传播广度之间平衡的拿捏,实属不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文物修复实践案例的细致记录,它们如同冰冷技术说明书中的一抹亮色。我尤其对其中一个关于某尊唐代经幢表面微裂隙加固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回避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如何精准控制灌注介质的粘度以确保其能深入到微米级的裂隙中,以及如何权衡加固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原有石材的力学性能,避免产生新的应力集中点。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面对古老材料时的谨慎与耐心,远胜于许多空泛的理论阐述。每一步操作的记录都伴随着对“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匠人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完美结合。读来,仿佛能感受到操作者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生命注入到那些看似永恒却又极度脆弱的石头生命体中的全过程,充满了敬畏感。

评分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成功地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古老的山西石质遗产与前沿的现代材料科学。它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保护措施,而是深入探究了山西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对石材病害形成机制的独特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这种从地域特色出发,回归到材料本质的科研路径,使得整本书的结论具有极高的地域适用性和理论价值。对于从事博物馆学、考古学或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它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和思想激发源泉。它不仅提供了“做什么”,更深层次地阐释了“为什么这么做”,其长远价值在于为未来类似材料保护研究树立了一个扎实可靠的范本,其严谨性与前瞻性值得所有关注文化遗产保存的人士认真研读和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