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林娣 著,夏咸淳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园林
  • 园林美学
  • 美学思想史
  • 上古三代
  • 秦汉
  • 魏晋
  • 南北朝
  • 中国文化
  • 文化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0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48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上溯炎黄时代“有意味的形式”,历夏商周三代、两汉、三国、两晋,下至南北朝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发展历程:三代“囿台”自娱神逐渐演化为“娱人”;西周制礼作乐,基本奠定了三千年的文明模式;战国儒道墨骚诸家张扬了理性精神,“万物有灵”逐渐被“人为万物之灵”所取代,“天人合一”观向德、善、美方向大踏步发展。秦、西汉神仙思想、象天法地主导了帝王构园活动;西汉士大夫确立了“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东汉时期,佛教以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为“护照”传人中国,汉末,人们开始面向现实人生,追求短暂生命的享受质量,拥抱着老庄思想,走向田园、山林;魏晋的门阀士族“以玄对山水”,进一步唤起了人的自觉,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亩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士人山水园林及园林化的寺观,结束了皇家宫苑一枝独秀的局面,为隋唐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录

总序
卷前语

第一章 炎黄时代园林美学思想的原始基因
第一节 崇功尚用与“有意味的形式”
一、璧圆象天 琮方象地
二、帝者蒂也 繁衍之神
三、冠冕缨蕤 炫示威猛
第二节 神话思维与园林美学元素
一、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
二、神话英雄与厚生爱民意识
三、山围水绕的神境灵域
第三节 建筑审美基型和先民择址
一、土木混合结构的滥觞
二、穿斗式木结构的渊源
三、择址的环境意识

第二章 夏商周园林美学思想
第一节 夏商园林美学思想雏形
一、居中为尊 四阿重屋
二、依类象形 形声相益
三、铸鼎象物 以承天体
第二节 儒家“和合”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以礼定制 尊礼用器
二、八音克谐 神人以和
三、人与天调 天地美生
四、天六地五 数之常也
五、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第三节 儒家“以物比德”的园林审美观
一、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
二、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三、儒家人格美
四、成于乐游于艺
五、植物比德
第四节 老庄园林美学思想
一、以自然为美
二、虚实之美
三、德充之关
四、精神逍遥游
五、知足长乐
六、虚静之笑
第五节 墨子、韩非子等园林美学思想
一、俭约、足用为美
二、“文为质饰者也”
第六节 楚辞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善鸟香草 灵脩芙人
二、荪壁紫坛 芳椒成堂
三、翡围翠帐 饰高堂些

第三章 秦汉园林美学思想
第一节 席卷宇内之心与体天象地
一、众星拱卫 地上天宫
二、非壮丽无以重威
三、体象天地 经纬阴阳
第二节 升仙信仰与蓬瀛仙境
一、仙真人与大人
二、蓬瀛仙境
三、升仙之梦与地下幽宫
四、崇楼伟阁以象仙居
第三节 从虚无之美到有若自然之美
一、生命觉悟
二、现实功利
三、有若自然
第四节 “内圣外王”之道与乐志以隐
一、各竭才智 內圣外王
二、诗言志 文舒愤
三、卜居清旷 以乐其志

第四章 孙吴曹魏时期的园林美学思想
第一节 孙吴时期园林美学思想
一、节俭不尚土木之功
二、果园新雨后 香台照日初
三、缀饰珠玉 壮丽过甚
第二节 曹魏园林美学思想
一、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二、备皇居之制度
三、崇宫殿 饰观阁
第三节 正始竹林名士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名教与自然
二、竹林玄学思想
三、任情执性、飘逸自然的名士风度

第五章 两晋园林美学思想
第一节 西晋园林美学思想
一、“孔方兄”拜物教
二、自昔同寮家 于今比园庐
三、山水有清音
第二节 东晋园林美学思想
一、颐养闲暇 纵心事外
二、玄对山水 萧条高寄
三、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四、小隐隐陵薮 大隐隐朝市
五、濠、濮间想 示天下以俭
第三节 静念园林好——陶渊明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仙化的社会理想
二、艺术的人生风范
三、诗化的丘山园田
第四节 玄佛合流与寺观园林美学思想
一、洞尽山关 游心禅苑
二、林泉秀美 舍山居为寺
三、洞天福地 奇峰栖道友
第五节 两晋园林美学理论
一、陆机的《文赋》
二、顾恺之的画论
三、王羲之的《书论》

第六章 南朝园林美学思想
第一节 谢灵运山居园林的美学思想
一、傍山带江 清晖娱人
二、水卫石阶 幽峰招提
三、麻麦粟菽 湖光山色
四、百果备列 含蕊藉芳
五、飞泳骋透 备列山川
第二节 园林多趣赏
一、仿佛丘申 遗子清白
二、幽庭野气深 岭上多白云
三、恣意酣赏 及时行乐
第三节 南朝帝王宫苑的美学思想
一、尚简黜奢 尚自然恶人工
二、穷极雕靡 有侔造化
三、身处朱门 情游江海
四、纵恣不悛 淫佚放荡
第四节 南朝寺观园林美学思想
一、栖丘饮谷 结宇山中
二、穷极宏丽 资产丰沃
三、蠲财施僧 华屋邃庑
第五节 南朝园林美学理论
一、粱刘勰《文心雕龙》
二、宗炳的澄怀观道
三、谢赫的“图绘六法”
四、钟嵘的“滋味说”

第七章 北朝园林美学思想
第一节 祟饰佛寺 造立经象
一、侵夺细民 寺庙如云
二、绣柱金铺
第二节 夸竞斗富 奢朴异趣
一、争修园宅 互相夸竞
二、皇家园林 奢朴异趣
第三节 嘉树夹牖 曲沼环堂
一、楼观随势 妙极自然
二、曲尽山居之妙
三、重岩复岭 有若自然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卷首语: 中华大地,山河壮丽,自古以来便孕育了独特的审美情怀。这种情怀,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汇聚、激荡,最终滋养出了一门独具东方神韵的艺术——中国园林。园林,不仅仅是自然的缩影,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哲思意境的凝结。它以山水为骨,以草木为血,以建筑为魂,通过精巧的构思与布局,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现实之景与精神之境巧妙地融为一体。 本书《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便是试图回溯这条历史长河的源头,探寻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早期萌芽与发展脉络。我们相信,理解一座园林的灵魂,不仅要看其形,更要究其意;不仅要赏其景,更要品其道。因此,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段漫长而重要的历史时期——从神秘的上古三代,到统一中国的秦汉,再到充满文化变革的魏晋南北朝。这五个历史阶段,是中国园林从朴素走向精致,从实用走向审美,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关键转折期。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以编年史的方式简单罗列园林遗迹或建造者,而是将焦点置于“美学思想”这一核心命题之上。我们将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对于“自然”的态度,以及如何将这些观念通过园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体现。 第一部分:上古三代——神话、祭祀与初萌的宇宙观 在上古三代,文字记载尚不成熟,我们对园林形态的认知更多地依赖于考古发现、神话传说以及零散的文献碎片。然而,即使在如此遥远的时代,我们也能窥见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早期雏形。 神话与天人合一的初步想象: 上古先民对自然充满敬畏,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充满了对山川灵秀、日月星辰的想象。这些神话,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虽然充满奇幻色彩,却也折射出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初步认知。我们将在本书中探讨,这些神话意识是否在早期的苑囿、祭祀场所的规划中有所体现?例如,作为祭祀场所的社坛、宗庙,其选址、布局是否已初步蕴含了对天地、阴阳、五行等宇宙观的理解? “苑”的起源与实用美学的探索: “苑”字,在甲骨文中已有出现,其本义与饲养禽兽、采集食物有关。早期的苑囿,如传说中的“囿”,更偏向于一种实用性的生态空间,是统治者狩猎、游憩、展示财富的场所。然而,即使在实用性之外,我们也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朴素的生态智慧和空间组织能力。例如,如何模拟自然地貌,如何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如何构建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空间,这些都构成了早期园林“美学”的基础,虽然这种美学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和谐”与“秩序”上,而非纯粹的视觉享受。 礼制与空间的初步关联: 上古时期,礼制森严,这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建筑与空间的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将在书中分析,当时统治者建造的用于祭祀、朝会等活动的场所,其空间布局、尺度、材料等是否已经初步遵循了某种礼制规范,以及这种规范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空间之美”的理解。 第二部分:秦汉——统一与宏大,宫苑的帝国气象 秦汉时期,中华大地迎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国家的强大与繁荣直接体现在了宏伟的宫殿与庞大的苑囿之中。这一时期的园林,在规模、技术以及美学追求上,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秦始皇的统一与“天下园”的梦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其雄心壮志不仅体现在政治版图上,也体现在他对帝王宫苑的构筑上。阿房宫、骊山陵,以及传说中的“咸阳苑”,无不体现出一种“吞纳万物,包容四海”的帝国气象。本书将重点分析秦朝统治者对“尺度”与“宏大”的追求,以及如何通过对自然山水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改造,来彰显皇权至高无上。这其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力量、是征服、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创造”。 汉代宫苑的演变与神话的具象化: 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上林苑的规模空前,不仅汇集了各地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更试图将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具象化。书中将深入探讨汉代园林如何将《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中的神话元素融入园林设计,例如建造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以及在园中设置神祠、祭坛,以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标志着中国园林美学思想中,“神话”与“现实”的交融,“精神追求”与“物质营造”的结合。 “乐”与“游”的园林功能: 汉代的园林,除了祭祀和象征意义,其“游乐”的功能也愈发凸显。皇帝在此游猎,大臣在此宴饮,这种“乐”与“游”的体验,也反过来影响了园林的景观设计。本书将分析,在追求宏伟气象的同时,汉代园林如何在细节上营造出供帝王贵族观赏、休闲的景观,例如亭台楼阁的设置、水池的开凿、假山的堆砌等,这些都是对“实用之美”的进一步探索。 “道家”思想的潜在影响: 尽管汉代以儒学为尊,但道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也对园林美学产生了影响。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崇尚“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汉代园林的规划中,可能体现在对自然地貌的尊重,对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的保留,以及在人工雕琢中试图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士人情怀与山水园林的艺术升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变革,思想活跃,尤其是玄学与道家思想的兴盛,对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园林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宏大走向精致,从象征走向写意,从帝王专属走向士人阶层的雅趣。 玄学与“魏晋风度”下的园林审美: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崇尚玄学,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这种“魏晋风度”体现在园林上,便是对自然山水景致的深刻体悟与艺术表现。名士们寄情山水,在园林中追求“清谈”、“高逸”的意境。本书将分析,当时的园林设计如何体现这种“虚静”、“空灵”的美学追求,例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提炼与组合,营造出“意境”而非仅仅是“景象”。 山水园林的兴起与“意匠”的萌发: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中的“山川相缪,郁郁葱葱”,以及之后文人对山水景色的描绘,都标志着山水成为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本书将深入探讨,从简单的假山堆砌到对自然山水的模仿与再创造,魏晋时期园林在“山水”的处理上,是如何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并催生出“意匠”——一种将自然山水进行艺术加工、创造意境的设计手法。 “士人园林”的兴起与雅趣的表达: 随着士人阶层在园林中的活跃,出现了许多以士人生活为中心的“士人园林”。这些园林不再是帝王炫耀权力的工具,而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怀、交流思想、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本书将分析,这些园林在布局上如何体现“疏朗”、“清幽”,在景物选择上如何侧重“竹”、“石”、“松”、“泉”,以及如何通过诗文、书画等艺术形式与园林景观相结合,创造出独具文人雅趣的审美空间。 “寄情于景”与“移情于物”的美学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对自然的观察与体悟更加深入。他们不再仅仅将自然视为被动的景观,而是将其视为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映照。书中将探讨,“寄情于景”和“移情于物”是如何成为这一时期园林美学的重要原则,例如通过对残荷、枯树、孤石的欣赏,来表达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园林与哲学、宗教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道家思想的深化,为园林美学注入了新的内涵。佛教的“空”、“无”思想,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的景观营造和意境表达。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园林的布局、景物的选择,来体现这些哲学与宗教思想,例如通过营造“禅意”空间,或通过表现“隐逸”情怀。 结论: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是一次对中国园林美学思想源头的溯源之旅。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物质形态的描述,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园林之下的精神内核与审美追求。从上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朴素的生态智慧,到秦汉帝国气象的宏伟叙事,再到魏晋士人对山水意境的艺术升华,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园林美学思想,如同三块重要的基石,共同奠定了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书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园林“为何如此”的视角,帮助读者在欣赏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山水草木之时,更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人文情怀与东方智慧。这趟思想的旅程,值得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中国园林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它将目光聚焦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漫长而又奠基性的历史时期,这本身就极具价值。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在过去,我们对园林美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明清时期那些精致典雅的私家园林,或者是一些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然而,真正的审美基因,往往隐藏在更古老的岁月里。书中对于上古时期,那些尚未成型的“园林”观念,是如何受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部落祭祀等影响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它试图追溯中国园林“源头活水”的所在,寻找那些构成我们民族审美心理深层结构的古老印记。秦汉时期,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释“宫苑”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权力、秩序与宇宙观的物质载体。书中对“方士”在园林中的作用,以及“神仙居所”的营造理念,是如何从宗教神秘主义转向一种具象化的艺术实践的分析,尤其让我感兴趣。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士人群体,特别是文人名士,如何将他们的哲学思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融入到园林山水之中。书中对“园”与“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辨析,以及对当时流行的“清谈”之风,如何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中有所体现的解读,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看到中国园林审美思想的早期发展和演变,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山石池沼,实则蕴含着多么深邃的哲学和文化信息。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期待的是,园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修身养性之所,其背后蕴含的审美哲学,定然是博大精深。而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这几个历史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孕育、奠基,并开始大放异彩的阶段,其间的园林思想,想来必是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与初生的智慧。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物质条件也未如今这般丰富的时代,古人是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他们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巧妙地融入园林的设计与品鉴之中?比如,上古时期的“郊祀”仪式,是否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观念,并影响了后世园林的选址与布局?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皇权的思想是否会在园林中有所体现,那些宏伟的宫苑,又承载了怎样的权力象征与审美取向?而魏晋南北朝,这个被誉为“魏晋风度”的时代,士人的隐逸情怀、玄学思潮,又会如何在园林的山水营造、意境表达上留下印记?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详尽的史料考证,来梳理这些时期园林发展的脉络,并深入剖析其中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审美特征。例如,道家思想对“道法自然”的强调,是否会体现在园林中对天然山水的模仿,以及对人工雕琢的克制?佛教传入后,又会带来怎样的异域审美元素,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入,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更能提供一种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基因的追溯与解读,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那些流传至今的园林为何能够触动人心,又如何在时光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评分

初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我便被其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它并非仅仅是介绍一些园林的名字或布局,而是要深入探究“美学思想”的演变。对于“上古三代”这样相对模糊的时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有限的史料中,勾勒出古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朦胧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与自然崇拜、原始信仰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极高的学术功力和想象力。我期待书中能揭示,在那个时期,对“自然”的敬畏是如何转化为对“美”的初步理解,并可能体现在一些早期的“祭祀场所”或“部落领袖居所”的设计中。秦汉时期,我希望书中能详尽阐述,作为大一统王朝的象征,“宫苑”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上的多重意义。同时,书中对“神仙方术”如何影响秦汉园林设计,如何营造出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的描绘,也将是我阅读的重中之重。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那些关于“蓬莱”、“瑶池”的想象,是如何被具象化到当时的园林空间中的。而进入魏晋南北朝,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如何描绘出,在那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的时代,士人群体如何将他们“竹林七贤”式的隐逸情怀、清谈玄学的超脱思想,以及对“自然”的崇尚,体现在园林的营造之中。我对书中对当时盛行的“自然之趣”、“萧散之意”,是如何通过对山石、水体、植物的精心布置,以及对空间虚实的巧妙运用,来营造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的解读,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拿到《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其所承载的学术深度。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充满兴趣,但总觉得对其美学思想的源头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上古三代”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如何从神话传说、考古发现、以及早期哲学思想中,挖掘出当时人们对理想人居环境的美学倾向,并将其与自然的联系进行解读。这需要极其精妙的史料辨析和理论建构。秦汉时期,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宫苑”作为国家象征的意义,以及其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关注书中如何分析“神仙方术”对园林设计的影响,例如,如何通过模拟“仙境”、“蓬莱”等意象,来满足帝王或权贵对超脱现实、追求长生的心理需求。书中对于秦汉时期“山水”的营造,是如何从对自然原貌的模仿,逐步走向对自然意境的提炼,将是我关注的重点。而进入魏晋南北朝,这个充满动荡与融合的时代,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士人群体,如何将他们“竹林七贤”式的隐逸情怀、清谈玄学的超脱思想,以及对“自然”的崇尚,融入到园林的点景和意境营造之中。我对书中对当时那些已经消失的著名园林的“复原式”解读,以及其所蕴含的“萧散”、“空灵”、“野逸”的审美特征的分析,抱有极大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填补了我对中国园林早期发展认知上的一个巨大空白。过去,我总觉得园林的美学似乎是从宋元明清才开始真正成熟起来,然而,这本书将我的视野拉回到了更远的过去。我惊叹于作者能够从寥寥无几的史料中,勾勒出上古三代时期,古人与自然互动、早期对居住环境美学的朴素追求。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当时人们对于“天地人合一”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是如何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象形”或“取意”上的。秦汉时期,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作为大一统王朝的象征,那些恢弘的宫苑,其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天人相应”、“中正平和”的政治哲学,同时,又如何融入了对“方术”、“神仙”的追求,创造出一种既有现实秩序感,又充满奇幻色彩的审美空间。书中对于“山水”在秦汉园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假山、池沼等手法,模拟自然山水的精髓,进行细致的解读,将是我的关注重点。而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个充满分裂与融合的时代,我期待书中能细致描绘出,士人阶层如何将他们“寄情山水”、“纵情诗酒”的生活方式,以及“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园林艺术的独特表达。书中对当时文人园林(如果可以称之为园林的话)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对“简朴”、“自然”、“空灵”的追求,来体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是我特别期待看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孕育、发展和演变,最终才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

翻开《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我立刻被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作者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将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点滴信息,梳理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美学思想”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园林“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探讨园林“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古人“如何看待”这些园林。在“上古三代”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从传说、神话、礼制等角度,推演出当时人们对理想居住环境的初步构想,以及这种构想如何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孕育出早期园林的雏形。这需要极大的想象力和严谨的考证,作者能否成功做到这一点,是我最为好奇的。秦汉时期,我关注书中对“苑囿”制度的解读,以及这些庞大的皇家园林,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书中对于“神仙方术”如何影响园林设计,如何创造出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的描述,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作者能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那些想象中的“蓬莱”、“瑶池”,是如何被具象化到当时的园林空间之中的。而进入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充满文化碰撞和思想变革的时代,我迫切想知道,这种时代的特征是如何体现在园林美学之中的。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以及士人的隐逸情怀,这些复杂的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了园林的空间布局、景物设置,以及最终的审美旨趣?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期园林所追求的“遗世独立”、“萧散恬淡”的独特意境,并解释这种意境是如何通过具体的造园手法来实现的。

评分

读完《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的初稿,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概念或抽象的理论,而是生动鲜活的画面。那些远去的时代,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了上古时期,人们在祭祀天地时,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那或许是中国园林最早的萌芽,一种与天地精神相通的朴素愿望。接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气魄,从书中那些关于苑囿的记载中扑面而来,那些曾经辉煌的宫阙园林,不仅仅是帝王享乐的场所,更是承载着国家意志、彰显权力与威严的象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那些模拟海上仙山、追求长生不老的奇幻构想,究竟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山石、池沼、植物的配置,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园林的认知?而进入魏晋南北朝,这个充满动荡与融合的时代,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士人阶层的审美趣味如何在园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玄学的空灵飘逸、竹林七贤的遗世独立,这些文化思潮与园林的“写意”手法、对天然野趣的追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深刻联系?书中是否有对当时著名的园林进行详细的解构分析,例如,如何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中推断出那些早已消失的园林的布局、景物特征以及蕴含的审美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园林中,不仅仅是“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神”的传达,以及这种“神”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又如何最终形成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分

读《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纵深。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园林景物的简单描绘,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美学思想”。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典园林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读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我特别想知道,在“上古三代”那个尚处于蒙昧时期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理解“美”,如何看待“居住环境”,又是如何将其与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延续联系起来的。书中对早期“祭祀场所”、“神坛”等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空间,是否与后来的园林审美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秦汉时期,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作为国家象征的“宫苑”,其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及如何在追求宏伟气势的同时,融入了“方术”、“神仙”的浪漫想象。书中对“山水”在秦汉园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假山、池沼等元素,模拟自然景观的精髓,并赋予其哲学象征意义的分析,将是我阅读的重点。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我希望书中能深刻揭示,那个时代士人群体如何将他们“蔑弃名利”、“遗世独立”的哲学追求,以及“竹林七贤”式的自由精神,体现在园林的营造之中。我对书中对当时那些注重“自然野趣”、“空灵意境”的园林,如何通过对“简朴”、“萧散”的追求,来表达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的解读,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就透露出一种穿越历史、追根溯源的学术雄心。《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中国园林艺术的萌芽与奠基时期。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充满神话色彩和原始哲思的“上古三代”,古人是如何开始认识和改造自然,如何从简单的居住需求上升到对“美”的初步追求,以及这些早期的观念是如何与后来的园林艺术产生联系的。书中对早期“祭祀场所”、“陵墓”等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空间,是否被视为园林美学的雏形,是让我非常好奇的。秦汉时期,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作为大一统王朝象征的“宫苑”,其设计如何体现“天地人和一”、“君权神授”的政治哲学,以及如何将“神仙方术”、“追求长生”的想象,转化为具体的园林景观。书中对秦汉时期“山水”营造的演变,以及从对自然原貌的模仿到对意境的提炼,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园林中的,将是我阅读的重点。而进入魏晋南北朝,这个充满动荡与融合的时代,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士人群体如何将他们的“隐逸情怀”、“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以及“竹林七贤”式的自由风度,融入到园林的审美取向之中。我对书中对当时那些注重“自然野趣”、“空灵意境”的园林,如何通过对“简朴”、“萧散”的追求,来表达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的解读,充满期待。

评分

翻开《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 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源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如此古老而又基础的时期。我尤其对书中对“上古三代”时期,人们如何从原始的自然崇拜、部族祭祀中,逐渐萌生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朴素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与对山水、植物的利用相结合,形成早期园林思想的探索,充满了好奇。这部分的内容,一定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史和考古学素养。秦汉时期,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作为大一统王朝的象征,“宫苑”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多重意义,以及其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天人相应”、“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同时,书中对“方术”对秦汉园林的影响,如何创造出充满神秘色彩的“神仙居所”的描写,也将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例证,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存在的、承载着古人想象的“仙境”,是如何被具象化的。而进入魏晋南北朝,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如何描绘出,在那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的时代,士人群体如何将他们的“隐逸情怀”、“纵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以及“清谈玄学”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园林的点景和意境创造之中。我对书中对当时盛行的“自然之趣”、“萧散之意”,是如何通过对山石、水体、植物的精心布置,以及对空间虚实的巧妙运用,来营造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的解读,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