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J81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2015修订版) ** | ||
| 定价 | 118.00 | |
| 出版社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6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39 | |
| 字数 | 61500 | |
| ISBN编码 | 9787518202041 | |
13J81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是根据zui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编制的。修编代替原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SJ8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06SJ81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
本图集是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部分条文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力求简明、准确地反映规范的原意,以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范。
本图集是由规范的主编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牵头编制的,且经公安部消防局及地方消防审查部门的专家、建筑设计单位及施工图审查部门的专家审查。本图集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负责解释工作。
本图集可供全国建设单位、规划和建筑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相关人员以及消防监督人员配合规范使用;并可作为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参考。
目录 1
编制说明 3
1 总则 1-1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
2.2 符号 2-5
3 厂房和仓库
3.1 火灾危险性分类 3-1
3.2 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 3-6
3.3 厂房或仓库的层数、面积和平面布置 3-12
3.4 厂房的防火间距 3-19
3.5 仓库的防火间距 3-26
3.6 厂房和仓库的防爆 3-29
3.7 厂房的安全疏散 3-35
3.8 仓库的安全疏散 3-38
4 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
4.1 一般规定 4-1
4.2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2
4.3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6
4.4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9
4.5 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 4-11
5 民用建筑
5.1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5-1
5.2 总平面布局 5-7
5.3 防火分区和层数 5-12
5.4 平面布置 5-22
5.5 安全疏散和避难 5-39
6 建筑构造
6.1 防火墙 6-1
6.2 建筑构件和管道井 6-4
6.3 屋顶、闷顶和建筑缝隙 6-11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 6-14
6.5 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 6-24
6.6 天桥、栈桥和管沟 6-26
6.7 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 6-27
7 灭火救援设施
7.1 消防车道 7-1
7.2 救援场地和入口 7-8
7.3 消防电梯 7-10
7.4 直升机停机坪 7-13
8 消防设施的设置
8.1 一般规定 8-1
8.2 室内消火栓系统 8-3
8.3 自动灭火系统 8-4
8.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6
8.5 防烟和排烟设施 8-7
9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9-1
10 电气
10.1 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10-1
10.2 电力线路及电器装置 10-2
10.3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10-3
11 木结构建筑 11-1
12 城市交通隧道 12-1
附录A 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 FL-1
附录B 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 FL-4
附录C 隧道内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试验升温曲线和相应的判定标准 FL-5
本规范用词说明 FL-5
引用标准名录 FL-5
附录 排烟窗有效面积计算方法 FL-6
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尽的建筑防火“藏宝图”,引导我一步步探索隐藏在规范条文背后的安全智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消防控制室的设计和功能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他清晰地阐述了消防控制室在整个消防系统中的“大脑”作用,如何监测火灾发生,如何联动各项消防设施,以及如何进行紧急指挥。例如,在描述一个大型综合体的消防控制室时,作者详细列出了其需要配备的各类设备,包括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器、图像显示系统等等,并强调了这些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的重要性。这种对“系统”的深入理解,让我对建筑的整体安全性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消防水源的多种形式,包括市政给水、消防水池、消防水箱等,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安全与责任的深度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建筑防火技术细节的刨根问底所折服。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项规范背后的逻辑和科学依据。例如,在讲解防火卷帘的设置要求时,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卷帘在火灾发生时如何起到阻隔火焰和烟气蔓延的作用,以及其耐火极限是如何确定的。他甚至还探讨了卷帘的联动控制系统,以及在停电情况下的应对方案。这种深入到技术细节的处理方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同时,书中对不同建筑功能区域的防火设计差异性分析也十分到位,例如,对于易燃易爆物品储存区域,与普通办公区域的防火要求截然不同,作者清晰地阐述了这些差异化的设计考量,以及如何通过加强通风、防爆措施等来降低风险。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项安全规范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与一位资深的建筑师进行了一场关于安全与艺术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防火等级和材料燃烧性能时所采用的生动比喻,将抽象的技术术语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象画面。例如,在描述不同防火等级的建筑材料时,作者用“坚固的盾牌”、“易燃的柴薪”等词汇,生动地勾勒出了材料在火灾中的不同命运,这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点。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火灾场景下的应急疏散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设置疏散通道,更引导你去思考“人”在火灾中的行为模式,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引导人群逃离危险。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对细节的执着,贯穿了整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曾在一个章节中看到作者对一个商场火灾案例的复盘,详细分析了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是否合理,应急照明的覆盖范围是否足够,以及紧急广播系统的有效性。这些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看似微小的设计疏忽,都可能在危急时刻酿成大祸。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责任和人文关怀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建筑防火设计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对生命安全的庄重承诺。我被作者在讨论建筑高度对疏散要求的影响时所展现出的科学分析所吸引。他详细阐述了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疏散的难度和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高层建筑需要设置更多的疏散楼梯,更宽的疏散走道,并且对防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描述一栋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设置避难层,来为疏散困难的人员提供临时庇护场所,以及如何通过强大的机械排烟系统,来确保疏散通道的空气流通。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精细考量,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的智慧。同时,书中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防火分隔也进行了详尽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房间,也需要考虑其防火分隔的合理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建筑安全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被书中对不同类型建筑(如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在防火设计上的具体要求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不同建筑的使用性质、人流密度、火灾危险性等因素,给出了差异化的设计指导。例如,在居住建筑的章节中,他详细阐述了楼梯间、疏散走道的防火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设置防火门、防火墙来保障居民的逃生安全。而在工业建筑的章节中,则重点强调了工艺流程、储存物品的危险性,以及如何通过特殊的消防设计来应对潜在的火灾风险。这种“因材施教”的写作风格,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场景下的安全需求。同时,作者在讲解建筑内部装修的防火要求时,也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装修材料,也需要符合严格的防火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技术规范的解读,更像是一次穿越火线的安全演习。我被作者在讲解建筑防火分区时所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三维空间划分,化为一个个可控的“防火单元”,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防火墙、防火门等构件,将火灾的蔓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例如,在描述一个大型展览中心的设计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根据展览内容、人员密度等因素,合理划分各个防火分区,以及如何设置相应的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这种“化整为零”的设计思路,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的智慧。此外,书中对消防水源的设置和供水能力的计算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强大的灭火能力同样是建筑防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读到关于消防水池的容积计算,以及市政消火栓的布置密度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看似寻常的供水系统,也蕴含着如此多的安全考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防火规范,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安全知识。我沉醉于作者对建筑内部空间划分和疏散设计的精妙阐述。他以“人”为中心,反复强调疏散通道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指示清晰,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们能够迅速找到逃生方向。例如,在描述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设计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主通道、次通道以及紧急出口的布局,并强调了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高度、亮度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这种细致入微的思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更加投入。而且,书中对于不同高度建筑的疏散设计差异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例如,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需要满足更高的防火和防烟要求,而多层建筑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让我看到了建筑安全设计的灵活性与严谨性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走进建筑安全的殿堂。我尤其赞赏作者在阐述建筑消防设施布局时所展现出的前瞻性。他不仅仅教你如何设置灭火器、消防栓,更强调了这些设施的“联动”和“协同”。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自动灭火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实现火灾的早期发现、及时报警和高效扑救。这种“系统化”的思维,让我看到了未来建筑安全发展的趋势。同时,作者在讨论建筑外墙防火时,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他分析了不同外墙材料的燃烧特性,以及在火灾蔓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火设计建议。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建筑的每一个部分,都可能成为防火的“薄弱环节”,而我们的设计,就是要将这些薄弱环节一一加固。
评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建筑安全设计的新视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在那些关于火灾蔓延机理的详细论述中,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消防工程师,抽丝剥茧地分析着不同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在火灾发生时的反应。尤其是对于疏散通道的宽度、安全出口的数量以及防火分区的设计要求,书中给出的计算模型和图表清晰易懂,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安全考量。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这本书更注重实践的应用,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在项目初期就将防火设计融入到建筑方案中,如何平衡美学、功能与安全的需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公共聚集场所等不同类型建筑的防火设计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的考量。例如,书中关于防烟楼梯间的设计,不仅规定了前室的面积和通风方式,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的优劣,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门洞设计来阻隔烟气扩散,这些细致的讲解让我对建筑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为我揭示了建筑防火设计的复杂与精妙。我被作者在讲解建筑防爆设计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所打动。他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防爆”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场所(如易燃易爆物品仓库、有爆炸危险的生产车间)的爆炸危险等级,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加固、泄压口设置、材料选用等多种手段来降低爆炸的风险。例如,在描述一个化工厂的防爆设计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爆炸极限,以及如何通过设置泄爆墙、泄压窗等构件,在发生爆炸时将冲击波导向安全区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对“风险控制”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建筑安全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消防电气的要求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明白了,即使是电力系统,也需要纳入防火设计的考量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