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

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瑟夫·洛克 著
图书标签:
  • 香格里拉
  • 旅行
  • 探险
  • 文化
  • 自然
  • 梦境
  • 神秘
  • 西藏
  • 人文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21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0010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五年,经多位专家学者审读。
  20世界伟大的探险中国文字。
  美国《国家地理》、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国际纳西学之父,中国著名户外旅游路线洛克线的缔造者——约瑟夫?洛克的探险笔记
  一部让世界认识中国西南的考察笔记,一部引发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的散文随笔,一部发现香格里拉让世界有所皈依的叛逆文明的巨著。
  约瑟夫?洛克曾经被央视拍摄成《约瑟夫?洛克》《云中孤旅》《迭部——洛克心中的香巴拉》《沿着洛克的足迹》等近十部大型纪录片。
  数百计的黑白照片以及自然彩色照片,成了纪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国西南地区自然、历史、社会、民族生活的珍贵视觉资料。

内容简介

  一位来自西方的国际纳西学之父,
  一位甘于孤独探索的大自然之子,
  一位传奇的隔世英雄式的探险家,
  行走中国西南28年的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


  一部让世界认识中国西南的考察笔记,
  一部引发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的散文随笔,
  一部发现香格里拉让世界有所皈依的巨著。


  从1922年到1949年,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Rock)以云南丽江为基地,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考察,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探险日记,对这一地区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探险文章和数以千计的黑白照片以及243幅自然彩色照片,成了纪录20世纪20-40年代这一地区自然、历史、社会、民族生活的珍贵视觉资料。
  这些文章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这一地区的极大兴趣。希尔顿也从洛克的文章中获得了很多素材,写下《消失的地平线》,引发了世界上的“香格里拉”热潮。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洛克的热潮则发生在50年后,他们把洛克的旅行线路命名为洛克线,并前赴后继地行走在这条线路上,正如那部著名的纪录片的名字——《沿着洛克的足迹》。

作者简介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年-1962年),美籍奥地利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以撰稿人、摄影家的身份到云南滇缅边境以及西藏考察。 1922年到1949年,洛克在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以及西藏东部度过了漫长的探险考察岁月,对当地植物群落、人文风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将多种植物样本带回西方,位于波士顿南部的阿诺德植物园至今保留了这些植物样本。
  此后,洛克以丽江附近的村落为基地,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都进行了考察研究。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章,都刊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文章,激发了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创作灵感,完成了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
  2009年3月,夏威夷大学将其植物标本馆命名为洛克馆,以示纪念。

内页插图

目录

纳西人是如何驱除病魔的
有关纳西人的最早历史记载,是在公元796年 | 5
所有真正的纳西人均姓“和”或“木” | 8
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仪式上庄严肃穆的陈设 | 9
痛苦的病人 | 10
祭坛上用面团做的鬼怪 | 10
祭祀祖先英灵的贡品 | 11
鼓声现在变得生动而愉快 | 13
大东巴表演的疯狂舞蹈 | 14
舌舔铁犁 | 14
病人不再受病痛折磨 | 16
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恶魔 | 17
象形文字符号书写的宗教书籍 | 18
一本纳西文写就的书之一页 | 20
妇女被禁止参与祭祀 | 21
孤独的地理学者亲历
土匪从后路突袭 | 26
宿营在堆满棺材的破庙中 | 29
狼在我的门外刨坟 | 33
土匪头目是理想的护航者 | 34
护卫队足足有半英里长 | 34
来到中国最大的药市 | 37
在甘肃境内受到热情款待 | 38
十二个人因袭击我们被枪毙 | 39
流亡的拉卜楞活佛 | 40
阿尼玛卿山探险可以起程了 | 40
第一个来到阿尼玛卿山的白人 | 42
果洛人对钱一无所知 | 43
黄教喇嘛的领地
穿越深山峡谷 | 47
提防土匪 | 48
木里: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巴别塔” | 49
冬日,踏上前往木里的路 | 51
金沙江环绕东、西、北三面 | 52
森林的主人——原始的倮倮居民 | 54
纳西牧羊人的小屋由藏獒看守着 | 55
纳西人向他们的神忏悔 | 59
考察队到达永宁寺 | 60
途中偶遇奢华马帮 | 61
呼出的哈气凝结在脸上和手上 | 62
喇嘛对我们的欢迎仪式 | 64
木里:既是首府,又是喇嘛寺院 | 65
最隐蔽的宫殿——穿过马厩到会客室 | 68
土司的十万个为什么 | 70
土司对西方生活颇感兴趣 | 72
送给考察队的礼物 | 73
主圣殿内不准拍照 | 75
为木里土司拍照,准备好了吗? | 77
有幸为宫里的战马和活佛拍照 | 78
一个乞丐孩子的传奇经历 | 79
木里土司的热情款待 | 79
喇嘛们举行仪仗游行 | 82
木里土司送给我的离别之礼 | 84
穿越横亘亚洲的雄伟河流
许多自然美景首次被凝固在胶片上 | 88
为为期三个月的旅行组建一支庞大的队伍 | 92
金沙江跟自己平行着走了足足15英里远 | 93
在云南的“舒适”旅行 | 94
纳西葬礼上焚烧的纸像 | 95
“路善十年损千年” | 96
鲁甸的学校里只有一个孩子 | 96
我的邮件用光了维西县所有的邮票 | 98
死者必须等待吉日下葬 | 99
澜沧江地带的玉米让人费解 | 100
对于考察队领队来说,从来没有休息 | 100
受藏传佛教影响而来的祈祷石堆 | 102
最后的纳西土司待客特别友善 | 104
法国传教士的善意忠告 | 108
溜索桥是由竹篾拧在一起制成的 | 108
第一次渡江让大家很是忧虑 | 110
牦牛酥油是用来打磨溜索桥的,免得它干燥断裂 | 110
在去怒江的路上 | 113
在海拔10 500英尺的地方宿营 | 114
在海拔14 500英尺的地方赶上了暴风雪 | 115
最后一个边远的天主教传教点 | 117
酒宴后烂醉的渡船夫 | 118
被捣毁的佛寺 | 119
黑杜鹃的家乡 | 121
寒冬大雪中急匆匆赶路 | 122
无与伦比的面茨姆峰 | 127
随着朝圣队伍前往多卡拉圣山 | 127
长江峡谷之最 | 128
一段英勇的浪漫史,造就了金沙江上唯一的一座桥 | 130
生活在卓尼喇嘛寺
土司家族自1404年便开始统治该地 | 135
卓尼已经六个世纪没有改变过了 | 136
寺院以宁静致远著称 | 136
祈祷者祈年的转轮 | 139
卓尼版大藏经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 140
喇嘛们早起晒佛 | 143
精心筹备的旧法舞 | 145
宗教表演中也含有喜剧 | 148
饱含政治和宗教宣传意味 | 149
死神指引着舞蹈 | 150
维多利亚女王被贬损 | 152
舞者摆姿势照相 | 154
新法舞纪念刺客 | 155
舞蹈前的游行 | 156
卓尼为酥油花灯节做准备 | 158
做酥油像是喇嘛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 159
用卫生球除臭 | 161
木偶博得众藏传佛教虔诚信徒的欢心 | 162
喇嘛们都不情愿照相 | 162
警告异教徒 | 166
寻找神秘之山
世界板块上中国藏区边地的秘密 | 171
第一个从西方来到阿尼玛卿山的白人 | 172
小活佛的拜访者 | 174
藏人战败 | 176
战后的样子惨不忍睹 | 178
向阿尼玛卿山进发 | 178
东部藏区最大的寺庙之一——拉卜楞寺 | 179
与拉卜楞寺住持的一番对话 | 182
探险中的艰难从未间断过 | 182
被强盗部落监视着 | 183
牧民们取笑歌剧 | 185
藏族茶会 | 187
土拨鼠冲着考察队的狗吹口哨 | 188
白人第一次见到黄河大峡谷 | 189
大金谷与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几分相似 | 191
拉加活佛很喜欢钟表的交响 | 194
跟挑水喇嘛聊天 | 197
印在水上的佛像 | 197
新奇的衣服口袋和纽扣 | 198
“诅咒之行”启程 | 200
穿越一个空旷的世界 | 201
对于飞机的概念 | 202
有奸细向果洛人通报考察队的计划 | 204
考察队继续前往未知的世界 | 206
挂在树上的真言 | 209
阿尼玛卿山的光辉 | 212
只有两个季节——夏天和冬天 | 212
光辉雄壮的木雅贡嘎
野外考察七个月,行头不能缺 | 219
木里土司的客人 | 220
向海拔15 000英尺的平原进发 | 222
全村的劳动力都来帮我们 | 224
村里的女人们爬上2 000英尺高的悬崖,为考察队送水 | 225
拖泥带水的五天,只前进了几英里 | 226
四面八方全无景致 | 228
在暴风雪中抵达卓多朗垭口 | 229
满是石碉的村子 | 230
被恐惧的阴影笼罩着 | 231
“神明得胜!” | 234
贡噶岭强盗的威胁 | 235
一见倾心,木雅贡嘎无与伦比的美 | 236
藏民苦命却认命 | 240
以国家地理学会主席之名命名雪峰 | 241
漫漫雪山行 | 242
四位僧人每年都会与外界隔绝六个月 | 244
不可思议的一夜:与木乃伊共处一室 | 246
藏文中对异端的警告 | 247
为考察队新拉的溜索桥 | 250
被贡噶岭土匪包围 | 251
用羊皮筏子逃跑 | 251
贡嘎日松贡布——土匪出没的神山
汉人往往瞧不起当地的土著 | 257
此地的山匪也劫掠,也祈祷 | 259
用鸣火炮的方式来欢迎我这个白人 | 260
通往土匪大本营的门,打开了 | 261
土司打听世界的消息 | 264
土司写信给土匪头头 | 265
终得成行 | 266
第一个登上贡噶岭山顶的白人 | 269
在野外拍彩色照片是多么不易 | 270
无量河里藏金矿 | 272
陌生之地 | 274
噶洛人长得有点像美洲的阿帕切印第安人 | 275
请将不如激将 | 276
“神明得胜!” | 279
转神山 | 280
骡子吃尽了苦头 | 282
与匪首会面 | 284
旅途中最危险的桥段 | 285
住在土匪的寺庙里 | 287
仙乃日好似巨大的白色法座 | 289
川流不息的朝圣者 | 290
无与伦比的央迈勇 | 291
山神震怒了 | 293
神巫,喇嘛寺中的降神师
向神巫问卜,花费不少 | 296
降神之前的准备 | 298
击鼓以示灵魂的到来 | 299
展示超人类的力量 | 300
雄天的加持 | 302
流放邪恶的鬼神 | 305
约瑟夫?洛克的孤独之旅 | 309
1925—1927年约瑟夫?洛克手绘甘、青地区探险路线图 | 314

精彩书摘

  狼在我的门外刨坟
  在昭通病倒了,同时,行程也被持续了11天的暴风雪耽搁——交通陷入了瘫痪。
  我在城墙外一座古老的寺庙里宿营。那是一个寂寥之地,唯一的邻居便是庙墙另一侧的几块墓碑。寒风极凛冽,我不得不将帐篷扎在庙宇里唯一适宜居住的狭长房间里:那里确实是个荒凉之地——房顶是漏的,雪可以涌进来;由于暴雪,外面村庄里的人们根本不来庙里,我们压根儿弄不到木炭来烧火取暖。
  就在我到庙里的几天前,这里刚刚举行过一场葬礼——一块新的墓碑被立在了墙外。夜深了,月光引来了几头狼,它们聚在寺庙门前嗥了好几个小时。当时真担心这些家伙会跳过那道矮墙来袭击我们,没想到它们都只顾着去刨那座刚刚埋下人的新坟。第二天一早,我们看到了那座被刨开的坟,还有几片蓝色碎布条。
  其实我很乐意回想自己的旅行。
  我们在大雪中艰难前行了许多天。那些险恶峡谷缝隙间的小路狭窄得要命,又结了冰,骡子在上面走起来困难极了。
  土司打听世界的消息
  我们聊了很长时间,木里土司问了我很多关于政治的问题,这说明他虽然与外界隔绝,但只要与中国有关的东西,他都知晓得一清二楚。不过,对于国外的事件,他就不得而知了。他不知道布尔什维克,不知道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被杀,也不知道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已经宣诏退位了。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了解国际时事,木里土司命人从他王宫的壁龛那儿拿来几幅套在木框里的便宜彩图,其中一幅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所有掌权者——看年代,应该是爱德华七世、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墨西哥总统波菲利奥?迪亚斯的时代,与他们同时的还有美国总统塔夫脱。我一个一个向他解释在这些人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他似乎对这些人没能保住政治生涯感到吃惊。看得出来,土司心里已经开始打起了鼓,他对自己地位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的确,身为共和国中的土司,即便这个共和政体是在中国,他的存在也确实不太寻常。
  土司秘书拿进来的彩图里,有一幅是故事《穿靴子的猫》中的一幕:四只兔子抬着一口棺材,棺材里躺着猫咪,而跟在棺材后边的是几头送葬的驴子。(不要问我为什么这种给孩子看的艺术作品会出现在地球上的这个偏远角落。)土司一本正经地问我哪个国家会发生彩图上的此等怪事,让我为他解释解释。如此一来,他对外界了解程度的深浅显露无遗。我笑了,告诉他这只不过是儿童故事书里的一幅插画。他严肃地点了点头,又开始问起我关于飞机的问题。
  木里土司的好奇心似乎无穷无尽,他问我人坐飞机能飞多高,如果飞机在华盛顿上空飞过,飞机上的人能不能看见中国,再有就是,为什么我的人从来没有飞到月亮上去的。他的问题让我忍俊不禁,要想对他一字一板地回答这些问题,还真是难呢。
  现在,他又换了话题,开始讲到我到贡嘎的计划。他解释说,这一带山脉被称为贡嘎日松贡布(Konka Risumgongba),据说有金刚手菩萨(Chanadordje,夏诺多吉)、文殊菩萨(Jambeyang,央迈勇)和观世音菩萨(Shenrezig,仙乃日)这“三怙主”住在这三座高山雪峰之上。三座神山直插云霄,居住在这一带高原上的土匪们视贡嘎日松贡布为山神来祭拜。
  土拨鼠冲着考察队的狗吹口哨
  那天,我们队伍中的狗一直在追逐着土拨鼠嬉戏,直到筋疲力尽。这种小生灵,有点儿类似于生活在北美草原地穴里的草原犬鼠。它们可以在自家洞口前直挺挺端坐着,对着狗儿吹口哨。那些离洞口很近的,轻易就能钻进洞里,逃脱被激怒的狗的追杀。不过也有傻兮兮的,在离窝很远的草垛上对着狗儿吹口哨,狗就会冲过去逮住它们。通常狗都会成功,不过偶尔它也会因为疼痛和嫌恶咆哮着退后一步——原来这些灵巧的啮齿类动物机智地跟它搏斗,咬了它的鼻子或嘴。
  当我们鱼贯而入,走进来把牦牛身上的重物卸下来时,许多好奇的喇嘛坐在藏尕寺的平屋顶上注视着我们。
  一到这里,履行完了先前的约定,我们的牧民护卫便自顾自离开了,走的时候既没有道别,对我也没有丝毫的留恋与不舍。报酬已经预先支付了,他们把我的东西直接卸在了混着其他东西的粪肥上,然后便一走了之。不过这样也好,我也同样乐得个舒坦。
  第二天,我们得到了精壮的牦牛和向导,继续向南前行5英里去看黄河。我们循着高汉谷(Gokhub Valley)走,然后翻过山脊又到了另一座山谷,沿着两条最后合并汇入黄河的溪流而下。从它们交汇点附近的一座高高断崖上,我亲眼见到了黄河。
  ……

前言/序言


《静谧回响:失落文明的探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文明如流星般璀璨,却又匆匆消逝,只留下零星的遗迹和无尽的谜团。它们曾拥有辉煌的成就,承载着独特的智慧,却在岁月的洪流中被遗忘。我,《静谧回响:失落文明的探寻》,便是这样一本试图拨开迷雾,重现这些失落荣光的史诗。 本书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我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曲折而充满惊喜的探险之路,去追寻那些在地球上留下深刻印记,却又鲜为人知的古老文明。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被遗忘的王国,到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中隐藏的巨石阵,再到撒哈拉沙漠深处曾经繁华的绿洲城邦,我将以详尽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一一揭示它们的往昔。 第一章:云端秘境的低语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巍峨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上,古老的传说如同雪山上的经幡,随风飘荡。我将从一份泛黄的古籍残卷入手,追溯一个关于“白玉之城”的神秘传说。这个传说中,曾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依山而建,与自然和谐共生,拥有独步天下的建筑技艺和天文学知识。 我将详细考证那些关于“白玉之城”的零星记载,对比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并结合最新的地质学和考古学发现,力图还原这个文明的真实面貌。想象一下,在高耸入云的山峦之间,隐藏着一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它的宫殿用洁白如玉的石材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的天文台能够精准预测星辰的运行,指引着先民的航向;它的居民崇尚宁静与和谐,生活节奏缓慢而充满智慧。 我将深入分析“白玉之城”的社会结构,他们如何组织生产,如何传承知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曾经辉煌的文明最终走向了沉寂?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是内部的纷争?还是与外界的冲突?我将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试图找到那个令人扼腕的答案。 第二章:雨林深处的巨人之影 告别高山,我们将目光转向另一片神秘的土地——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在这片被誉为“地球之肺”的广袤绿色海洋中,隐藏着无数未被发现的秘密。我将聚焦于那些曾经存在,却被丛林吞噬的巨石文明。这些文明以其令人惊叹的巨石建筑而闻名,它们默默矗立在丛林深处,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本书将重点探讨其中一个以“太阳神庙”闻名的文明。这个文明曾掌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石材切割和搬运技术,能够将重达数百吨的巨石雕刻成精美的神像,并将其堆砌成高耸入云的祭祀神庙。我将仔细分析这些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它们是否与天文学有关?神庙的每一个细节,是否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意义? 我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些被遗忘的遗迹,感受古老祭司在神庙中进行庄严仪式的情景,想象当太阳的光芒穿透神庙的孔洞,洒落在祭坛之上时,那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个文明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雨林中生存下来的?他们依赖怎样的食物来源?他们是否与其他族群有过交流?他们的消失,是否与雨林的变迁有关? 第三章:沙漠绿洲的挽歌 从郁郁葱葱的雨林,我们又将来到干旱而炙热的撒哈拉沙漠。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广袤沙海中,曾经也孕育过繁华的生命。我将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记载中只剩下只言片语的绿洲城邦。这些城邦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商旅往来的枢纽,是文化交流的熔炉。 我将着重描绘一个名为“埃尔·哈利法”的失落城邦。根据零星的考古发现和古老的阿拉伯文献,埃尔·哈利法曾是一个依靠地下水源支撑的繁华城市。它拥有宏伟的清真寺、热闹的市集、精湛的手工艺品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将尝试还原这座城市鼎盛时期的模样,想象当骆驼商队从远处缓缓驶来,当清脆的驼铃声在沙漠中回荡,当香料、丝绸和珠宝在这里交换,当学者们在图书馆里探讨古老的哲学时,那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繁华的城邦最终被黄沙吞噬?是水源的枯竭?是战争的摧残?还是地缘政治的变迁?我将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试图为这个失落的文明谱写一曲悲壮的挽歌。 第四章:失落智慧的启示 在探寻了多个失落文明之后,我将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文明虽然在物质文明上可能不如现代社会,但它们在哲学、艺术、社会组织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可能拥有着我们值得借鉴的宝贵智慧。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失落文明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它们是如何理解宇宙的?它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它们又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支撑着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我将尝试从这些失落文明的残存遗迹、艺术品和传说中,提炼出那些超越时空的普遍真理。它们或许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如何构建更具凝聚力的社群。 第五章:重拾回响的未来 《静谧回响:失落文明的探寻》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为了启发未来。通过对这些失落文明的探寻,我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思。我们是否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是否应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本书将以充满希望的笔触结尾。我坚信,尽管这些文明已经消失,但它们的智慧和精神并未完全湮灭。它们如同在静谧的山谷中发出的回响,等待着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重新发掘。通过重拾这些失落文明的“回响”,我们或许能为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找到新的方向和灵感。 《静谧回响:失落文明的探寻》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人类、关于智慧的书。它将带领你进行一场震撼心灵的旅程,让你在惊叹古老文明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产生深刻的思考。这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人类自身潜能的唤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我有一种被深深治愈的感觉。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引导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我自己。书中那些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仅是美丽的画面,更是象征着一种纯粹和宁静,能够涤荡心灵的尘埃。作者在叙事中融入了许多哲理性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情节和人物的对话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放下”的描绘,那些曾经的执念,那些无法释怀的过往,在经过一段旅程后,似乎也变得不那么沉重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香格里拉”并非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它教会我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即使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时刻,也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奇迹。

评分

这本《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从封面设计那一刻起,就散发出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气息,仿佛预示着一场激动人心的旅程即将展开。书中对于环境的描绘简直是身临其境,文字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鸟鸣,感受到脚下踩着泥土的松软。那些精心塑造的场景,无论是巍峨的山峦,还是宁静的湖泊,都栩栩如生,让人不禁神往。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的高超技巧,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起伏。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他们性格鲜明,有血有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成长,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探索,更是关于心灵的洗礼,关于追寻内心深处渴望的那份宁静与美好。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也踏上了那片神奇的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香格里拉”。

评分

《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地描绘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而是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寻找自我的主题。书中的角色们,他们并非完美无瑕,而是有着各自的缺点和迷茫,但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他们逐渐找到了内心的方向,实现了蜕变。这种转变过程的描写真实而动人,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失去”与“获得”的辩证思考,作者通过不同的情节和人物的遭遇,展现了生命中那些看似痛苦的失去,往往会成为通往更深层理解和更大收获的契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能够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着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遗忘了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东西。

评分

《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作者以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让我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琐碎,沉浸在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书中对于文化和传统的描绘,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当代的活力,让我对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极其成功,他们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成长,都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息息相关。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展现出的细腻和真实,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那些难以言说的羁绊,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同灵魂的对话,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感悟和期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惊叹。作者似乎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宏大的场景,细腻的笔触将情感的微妙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些关于未知地域的描述,充满了想象力,却又在逻辑上自洽,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忍不住去思考人类对自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入,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最终的释然,都写得极为真实,仿佛作者能洞察人心一般。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微之处的刻画,比如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一段简短的对话,都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暗示着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隐藏的情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群有趣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和感悟,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与他们一同经历着人生的起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既有扣人心弦的高潮,也有温情脉脉的细腻描写,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醒来。

评分

回到香格里拉

评分

看看书,感受下,回味下,不错。

评分

经常在京东买书,方便快捷

评分

挺不错的,折扣力度大。

评分

京东买书,正版、快速!

评分

看看书,感受下,回味下,不错。

评分

书非常的好,封面不错。以后有条件,走一趟洛克线。

评分

京东买书,正版、快速!

评分

包装很好,已经在看,很好,是自己喜欢的书,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