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

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智勇 著,虎嗅 编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未来社会
  • 科技变革
  • 社会影响
  • 深度学习
  • 机器学习
  • 自动化
  • 伦理挑战
  • 技术趋势
  • 未来展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2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53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总结并推测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里程碑,以及未来可能具有的特征,同时结合人类发展历史,进一步指出了两者相碰撞可能带给人类的深刻影响。
  囊括了所有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如何定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
  人工智能的瓶颈和临界点在哪里?
  人工智能的巨头在做什么?如何占领商业化的制高点?
  开源对科技、商业和人类文明有怎样的启示?
  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作形态有怎样的影响?
  人工智能会让未来的社会状态产生怎样的根本变化?
  人类社会有哪五种可能的结局?
  集科技、社会、人文于一体,视角宏大,深入浅出,即使没有任何技术背景也完全可以读懂。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基因、能源、纳米材料、航空航天技术这五项技术,任何一项取得突破,都将会像工业革命一样大幅重塑我们的社会形态,而所有这些技术中特别的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所以特别,不只在于它会像互联网、汽车一样带来变化,在于它会越来越多地覆盖掉人的基本能力。
  当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时候,它意味着在信息完全的博弈类项目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替代人类;当自动驾驶真正实现时,它意味着机器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反应的能力,已经逼近人类的水平。而现实中比驾驶更复杂的人为操作其实并不多。
  这潜在意味着,与商业相关的岗位会逐渐变得没有价值,因为所有这些岗位基本都依赖于人的理智与部分体力。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机器,很快会在这些岗位上展现出优势。
  这里的关键是:岗位消失后,我们会面临怎样的社会形态?这正是本书核心要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智勇,现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做战略规划和相关投资工作,此前是程序员并偶尔码字,文章散见于各科技媒体。个人喜欢关注人工智能和社会、历史、哲学。出版过两本书:《完美软件开发:方法与逻辑》《互联网+时代的7个引爆点》。

  虎嗅网,一个聚合优质创新信息与人群的新媒体平台。专注于贡献原创、深度、犀利优质的商业资讯,围绕创新创业的观点剖析与交流。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窥探未来001
第1章 世界怎么了004
第2章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008
人工智能发展上的起起落落008
换个角度定义人工智能014
第3章 人工智能下的未来世界018
是否有一个突变的临界点018
窥探临界之后的世界021
第二部分 人工智能之路029
第4章 从电脑到机器人032
从"照我说的做"到"自己看着办"033
过去和未来的里程碑043
人工智能的瓶颈所在049
人工智能上的从0到1054
人机交互与产品变迁060
人工的人工智能064
第5章 机器人真的会像大白吗067
从《黑客帝国》里的章鱼到大白067
人形机器人任重而道远072
第6章 巨头的游戏075
Google在干什么075
少数人的游戏079
中国企业的参赛资格081
第7章 人工智能上的失控风险085
极度偏执086
数据污染088
多样性与权责系统091
第三部分 人工智能冲击下的社会095
第8章 自然、人与人工智能098
从宇宙到人类098
从人类到人工智能102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分工边界107
第9章 看见未来113
社会网络中的阶层113
有底线、有选择的社会118
第10章 开源带来的启示124
开源的故事125
科技是一种至强的力量137
可能被肢解的商业文明142
第11章 无差别地对待人类148
不容易搞定的自己149
人类社会麻烦很大153
世界的数据化与隐私的消亡156
当公务员变成人工智能161
第四部分 人类的5种可能结局167
第12章 黄金时代170
性道合一的传说172
人有不工作的权利177
无国界的单一体181
第13章 虚拟空间184
黑客帝国可以有185
半虚拟世界189
无限的人生192
第14章 冰火两重天195
冷平衡再现196
对抗的和融合的201
第15章 借壳重生203
人类正在埋下生化人的种子204
生化人的崛起207
第16章 死亡与毁灭209
寂灭后的地球210
走入宇宙历史深处的人类212
第五部分 人工智能下的选择权213
第17章 人工智能留给我们的选择216
第18章 我们到底期望怎样的技术和社会219

精彩书摘

  《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
  在个人命运上总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宿命论的,不管我们做什么,结局其实唯一不二;另一种观点是人生有很多选择,我们最终会选择其中一种,人生是选择的变量。我们知道人生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叠加,总是有生老病死这样的大趋势,但我们的选择塑造了具体的人生。
  放大到群体,我们一样要面临这个问题,一种是决定论的,这时人类的将来有唯一解。例如,群体利益归属不同,而人类之间不可能彼此完全信任,所以对抗会一直持续,并不可能获得终极和谐。这类情形的反复再现就会加深不同利益诉求群体间的怀疑和不信任,并使其坚信落后就会挨打。与此同时科技不可能倒退,力量只可能越来越强,一旦冲突爆发,最终人类一定会毁灭。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在较大时间尺度下发生的概率极大,所以人类最终会走向毁灭,这就是宿命论,毁灭是世界的唯一解。
  另一种则是相信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充沛的物质,让彼此间的矛盾根源可以大幅缩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彼此(比如更容易地获取信息、自动翻译等),同时我们也学会在终极问题上给他人留下空间,能找到保持距离、求同存异的方法。这意味着当物质问题解决后,究竟走向哪种结局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选择,这样考虑结局就会不唯一,明天的结果是今天行动的变量,人类还有选择的余地。
  前者图景下的人类是不自由的,后者才有可能真正体现自由意志,虽然可能倒在选择的途中。
  从各种最新发现来看,后者更接近事实。自然规则规定了现实起伏的范围,但人类本身在这个范围中有选择的权利。
  凤凰网曾经登出了摄影师西蒙·科克雷尔(Simon Cockerell)13年中到访朝鲜140次拍摄下的各种图片,其中有朝鲜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片段,水上游玩、结婚拍照、饮酒、小吃摊、野餐等(http:/news.ifeng.com/coop/20150130/430611940.shtml#p=1)。这些照片比较生动地展现了朝鲜人民的生活状态。
  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韩国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活与大多数繁华城市相似,有丰富的商品、喧闹的夜生活、火爆的餐饮等。
  抛开好坏是非的这些人为价值标准,我们至少可以讲在这两个国家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要知道朝鲜和韩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传统相似,人员基因相似,但这两个国家的发展状态差异确实非常大。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正是人类自身的选择带来了大相径庭的结果。
  科技越发展,人类相对于自然就越自由,选择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力量也就越强大。当人类靠摘果子养活自己的时候,那是纯粹地靠天吃饭,一旦人口密度加大或者某个地方的产出不恒定时,就要开始迁徙;在农业社会则是一年丰收可以有三年口粮,这就相对自由些。当能量充沛,人们又掌握了纳米制造技术的时候,从理论上讲人类可以随意制造各种东西,彻底摆脱物质上的刚性约束,比如春种秋收等。这时候人与物质的问题主要是欲望边界问题。
  所以说智慧生命在结果面前有自由,而这种自由的基础首先来自生产力的大爆发,让人们尽可能摆脱生存的先天束缚。在科技大发展之前,人类的历史更多地可以归结为地理决定论,或者说环境决定论。靠海边的没什么土地就孕育工商文明,比如希腊;有大河、雨水均匀的就孕育农业文明,比如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现在人工智能则让这种环境因素蜕变为次要因素,选择决定未来,想法决定选择。我们身边有两类完全不一样的系统:一类系统是确定性强的,比如我们锯木头,那就必须做功到一定程度,木头才可能断,想法并不对结果有实质性影响;另一类系统则是股市,股市里面虽然有基本面,但是当我们普遍认为它会涨的时候,它就会涨,人的想法是股市涨跌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把人从基本束缚中解脱出来之后,会让社会的状态更像股市,而不像锯木头或者修路这种确定性强的工程。
  可以认为人工智能在真正产生意识之前其实是放大这种自由选择的终极大招,人类靠智能改造了世界,人工智能则靠智能让人类脱去束缚,有选择的余地。
  ……

前言/序言

  东北农村的百岁老人是非常特别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一生横跨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及将起而未起的智能革命,可以说数千年间所有人类的重大变迁都可以在他们"短暂的"一生里找到痕迹。

  他们20岁的时候,由于家里并不富裕,所以大多数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是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所以每当过年的时候为了吃饺子,总是要自己借来一大堆器具比如风灯、簸箕、毛驴,再等到石磨空闲时求人帮忙磨面。辛苦几次后,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可能就学会了整套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省钱,自己会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学会编炕席、盖鸡窝、修补房子等。春天、秋天的时候主要忙地里的活,闲下来的时间就忙着这些修修补补的杂活。一年里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每天总是累得半死,但也吃不到什么太好的东西。忙于果腹的他们不会知道就是在这一年(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这种科技浪潮要50年后才真正能波及他们。

  30岁的时候,他们已经结了婚,中间也幸运地没被抓去当兵,但除了生活负担更重以外,生活本身似乎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每天都在简单地重复着前一天,那时候他们心里经常祈祷不要有天灾人祸落在自己身上,因为贫困使得他们的家庭实在没有任何承受风险的能力。天时驱动的重复也是农业文明的一种特征,几代人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即使是饥荒也只会改变生活的地点,但通常不会改变基本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知道就是在这一年(1946年)一个叫计算机的东西问世了,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成,定制这东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它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24.4米×2.44米,重达28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为看到计算机他们还要再等上50年。

  70岁的时候,他们已经经历了非常多的土地上的变化,先是土地改革,有了自己的土地,接下来成立了合作社,土地变成集体的,再接下来又包产到户。活儿还是不少,但没以前那么累了,生产队里终于有了拖拉机,村子里也通上了电灯,骡马开始逐渐减少,人开始围着机器转,玉米脱粒开始主要依赖机器。包产到户后各家都开始买电视机,没事看看电视剧成为主要的消遣。到这个时候,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终于开始渗透到农村,但他们仍然和世界有所隔阂。也是在这一年(1986年)大洋彼岸的康柏公司做出了第一台采用了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内存、20MB硬盘、1.2M软驱的386计算机。一家叫微软的公司销售额超过了1亿美元,并且尝试开发一款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Windows1.0,信息革命的大幕正在拉开。

  90岁的时候,他们会看到家里用电的东西越来越多,先是装固定电话,接下来电饭煲这些东西都开始走进家里,最要命的还是电脑,家里小孩每天都挤在电脑旁打游戏、看电影,还用它买东西、看新闻什么的。也有的小孩会随身拿着一种白色的叫iPod的东西播放音乐。在这一年(2006年),乔布斯已经开始密谋发布iPhone这款带来划时代变化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正在准备进一步改造每个人的生活。

  100岁的时候,此前装的固定电话逐渐被废弃了,电脑也被冷落了不少,年轻人每天都捧着手机,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人们每天聊的东西和100年前相差十万八千里。地球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似乎立刻就知道了,而自己当年大概只知道十里八村的事情。周围还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把大米直接拿到网上去卖。这时候重孙子基本已经上了高中,他们没事会聊一种叫人工智能的东西,这东西似乎可以让汽车没人开就能跑,也能代替播音员报天气预报,还可以让厂子里干活儿的人没活儿干等。人们对这种技术的态度和对电视机、电脑的态度有点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是很大的危险,不能发展它,它会让人没工作,发展它之后人都干什么去,并且它一旦产生了意识,那人类就危险了,但也有人说这东西如果发展起来就不用自己种地了,每天在家里待着还能有不错的收成,这有多好,为什么不发展,怎么可能世界变发达了人还没法活了。

  在这群老人的身上,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好像被用快进播放了一遍,从这种快进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用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们生活的方式揉来搓去,而人的意愿在这种科技浪潮面前毫无抗力。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人类又可以拿什么来抵抗科技浪潮所掀起的改变呢?现实中其实并没有可以逃避社会变迁的桃花源。

  当老人们偶尔听到"人工智能"这个词的时候,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拉开序幕,恰如有电、有汽车、有电脑之后的生活和之前的生活发生大幅度的改变一样,生活的模式接下来很可能会因此而有更大的变化。老人们看淡了风云变幻,估计会对各种变化不太在意。但很多人估计还是会对这奔涌而来的变革浪潮感到好奇,未来100年人类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迁?人工智能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星际拓荒者:文明的边界与新家园的构建》 一、引言:群星召唤 人类文明,在地球摇篮中度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后,终于将目光投向了无垠的宇宙。这不是一次盲目的冲动,而是生存的必然,是探索精神的终极体现。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压力陡增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家园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星际拓荒者:文明的边界与新家园的构建》一书,深入剖析了人类迈向星际文明的宏伟蓝图、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进行的社会、技术和伦理的重塑。本书旨在为渴望理解未来星际社会形态的读者,提供一个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 二、技术奇点的先行者:超光速航行与宜居性改造 星际旅行的实现,是文明跨越的关键门槛。本书的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驱动“拓荒时代”的核心技术突破。我们详尽描述了基于“曲率驱动理论”的最新进展,包括对时空结构微调的实验性成果,以及在能源供给方面取得的核聚变到反物质储能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焦点放在了行星改造(Terraforming)的复杂工程学上。我们考察了从火星、系外类地行星“开普勒-186f”到更为遥远的“比邻星b”等目标地的具体条件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利用生物工程学和纳米技术,如何逐步改变行星大气层成分、调节磁场保护层,以及引入适应性微生物群落,以确保新世界能够在数百年内支撑人类的繁衍。这不仅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是对生命适应性极限的深刻理解。 三、社会结构的重塑:拓荒者的治理与伦理困境 当人类踏足新的星体,原有的社会契约和治理结构必然面临瓦解与重构的考验。本书的第二部分,着眼于“新家园社会学”。 A. 殖民地治理模型: 传统的民族国家概念在星际尺度上已失去意义。本书对比了三种主要的殖民地治理模式:基于精英技术官僚的“核心理事会制”、强调个体自由与自治的“分布式联邦制”,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出现的“生存等级制度”。我们通过对历史模拟和早期太空站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哪种模式最能平衡效率、公平与长期稳定。 B. 身份与认同的迁移: 对于第一代拓荒者而言,故乡的记忆是强大的情感纽带,但对于在新的重力、新的光照下诞生的“星代人”来说,地球的概念可能变得模糊而疏远。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认同如何演变,以及新殖民地如何发展出独特的语言、习俗和哲学体系,以适应他们与地球日益扩大的物理与心理距离。 C. 资源分配与公平性: 在资源获取受限的初期,资源的公平分配成为引发内部冲突的导火索。我们分析了“配给模型”的演变,从早期的严格配额制,到基于贡献和必要性的动态分配系统,并探讨了如何避免形成新的“星际阶级固化”。 四、生物学与适应性进化:人类形态的未来 星际生存不仅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生物学上的考验。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人类自身的适应性进化。 A. 环境压力下的生理反馈: 长期的低重力、高辐射环境对人类骨骼结构、心血管系统和基因表达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本书详述了“生物适应舱”的设计理念,以及通过基因编辑手段,主动增强人体对新环境抵抗力的尝试。这包括增强对深空辐射的抵抗力、提高氧气利用效率,以及对睡眠周期的调整。 B. 跨物种的界限模糊: 随着对生命科学的深入理解,人类开始谨慎地探索与非人智慧生物交流或共存的可能性。书中专门设置一章,讨论了在发现地外微生物或简单生命形式时,应采取的隔离、研究与伦理干预原则,以及“人类定义”在面对异星生命时的扩展与收缩。 五、与“他们”的相遇:星际接触的预案 人类的拓荒之旅,必然会踏入其他文明可能已经触及或孕育生命的领域。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关于“第一类接触”的深度战略分析。 本书并未沉溺于科幻式的想象,而是基于现有的宇宙社会学理论(如德雷克方程的修正版本)和冷战时期的战略学模型,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接触预案。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接触情景(如被动接收信号、主动发现遗迹、直接遭遇先进文明)下的信息安全、外交策略以及军事威慑的边界。核心观点在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极端情况下,保持克制、优先理解而非反应,是文明延续的关键。 六、终极展望:文明的遗产与永续 在书的结尾,作者将视角拉回到一个更宏大的哲学层面。为什么要进行如此艰巨的星际拓荒?是为了逃避灭亡,还是为了实现某种宇宙层面的意义? 《星际拓荒者》认为,人类文明的终极价值,在于其“信息熵的抵抗力”。通过在多个星系播撒文明的种子,人类实质上是在对抗宇宙终极的无序化趋势。每一个新殖民地,都是一个独立演化、备份人类文明知识和经验的节点。本书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跨越世代的知识传承系统”,确保在数万年后,无论哪个殖民地遭遇挫折,人类文明的火种都不会彻底熄灭。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勇气、远见和牺牲的史诗,它描绘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充满挣扎、选择和不断自我定义的未来——一个真正的星际文明的黎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叫做《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书,简直让人脑洞大开!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描绘某个具体的未来场景,而是更侧重于分析AI技术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和潜在影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算法伦理”的探讨,作者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揭示了在设计和应用AI时,如何避免固有的偏见以及如何确保公平性。书中提出的“责任归属模型”对于理解未来AI事故的处理机制很有启发。它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给AI本身,而是深入分析了开发者、使用者、甚至数据提供者在整个链条中的角色。读完这一部分,我对“智能”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计算和执行,更关乎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书中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AI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思想实验,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AI驱动的社会”,而不是“AI将如何统治我们”。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让人在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种宏大的叙事和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洞察。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时代潮头的预言家,用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人工智能如何像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考方式。他没有沉溺于技术细节,而是将目光聚焦于AI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比如,书中对“技能淘汰与重塑”的分析就特别到位,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哪些工作会消失,而是深入探讨了在AI时代,哪些核心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以及我们个体应该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这种变化。作者还巧妙地将历史上的技术革命进行类比,比如工业革命,来帮助我们理解AI带来的变革可能更为深远。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而作者就是那个为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他提出的“认知升级”概念,更是让我反复咀嚼,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不被淹没,反而能更好地利用AI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是它那种哲学式的思辨。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AI是什么,或者它将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你去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创造力以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深入探讨了“机器智能是否可能超越人类智能”这一古老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包括计算能力、情感理解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书中对“AI的自主性”这一概念的阐述尤为精彩,作者指出,随着AI能力的提升,它在决策过程中将拥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提出了新的伦理困境。他提出的“人机共生”的理念,不是指人类被AI取代,而是强调人类与AI之间如何形成一种互补、协同的关系,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积极展望,以及对人机关系的深度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我最近刚翻完一本关于技术发展趋势的书,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触及到了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专家观点,使得整本书充满了说服力。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智能鸿沟”的讨论,作者分析了AI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那些掌握AI技术和应用的人将获得巨大的优势,而其他人则可能被远远甩在后面。他提出的几种缓解这一鸿沟的策略,比如普及AI素养教育,以及建立更加公平的AI资源分配机制,都非常有建设性。书中还深入探讨了AI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例如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等,并分析了这些应用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数据隐私保护和算法的透明度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AI未来的进程中。这种鼓励参与的姿态,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一个引发社会对话的平台。

评分

我最近有幸读到一本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深刻变革的书籍,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书中没有充斥着技术术语,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社会运行的模式。作者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对“权力结构”的潜在影响,他分析了AI技术可能如何被用于加强监控、操纵信息,以及如何影响政治决策,这些观点让我不寒而栗,但也迫使我认真思考。书中还着重讨论了AI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它并非简单地谈论自动化和就业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AI如何可能重塑全球价值链,以及如何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形态。作者还提出了一种“AI时代的人文主义”观点,呼吁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类的核心价值和尊严。这种既有警示性又充满希望的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当下如何应对挑战的书。

评分

书不错,好多都是推荐榜前几名,印刷都很好,现在买书都基本上去京东了,送货也快,品质有保证,不过可以还是有一些无货没有买到

评分

好评、物流速度真快、物有所值。

评分

发货很快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我要20金豆。人工智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是吗车都坐痛我想吃个苹果可以不

评分

人工智能是必须的,未来已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