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重新发现日本!
全彩经典图录×深入浅出解说,带你走进跃然纸上的和风博物馆!
【妖怪】映照千变万化的人性缩影——在百余张神秘诡谲的经典妖怪画里,窥见日本人的心灵和传说。
【和果子】凝缩五感之美的舌尖艺术——小小和果子里,有四季风物,亦有和歌俳句。百余品和果子,带你巡礼日本千年。
【京料理】京料理食之道,旬之味,器之美——在一食一器中,感受纯正的京都味道。
海报:
“千面日本”是全面、综合地向普通读者介绍日本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每册截取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图文并重、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从而呈现出日本的上千个面向。
本套装中:
《妖怪》以浮世绘、版画等绘画形式对日本妖怪的历史变迁、几种有代表性的妖怪种类和妖怪画师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大量名画作配合简要的说明性文字,包罗万象又趣味盎然。
《和果子》从和果子的历史、类别、做法出发,为我们揭开了和果子的神秘外衣。不止展示了色彩缤纷的羊羹、流露四季风情的花见团子、各式馒头等上百种充满季节感、艺术品般和果子的精致照片,还介绍了和果子师父精妙的传统手工技法,以及和果子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独有魅力。
《京料理》以四季为顺序,强调气候变化和民俗活动对菜品的影响,并在每个章节收录一些家常京都料理的详细做法。京都人的一日三餐朴素而讲究色彩与应季味道的搭配,尤为清晰地体现了日本人顺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的生活理念。
小松和彦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东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科(社会人类学)博士毕业。专攻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二〇一三年获颁日本紫绶褒章。
薮光生
全国和果子协会专务理事。积极对和果子业界进行经营指导的同时,大力开展演讲、教育等活动。现兼任日本果子教育中心副理事长、专门学校讲师等职。
千澄子
生于京都的料理研究者,对京都怀石料理和家庭料理有很深的造诣。茶道流派武者小路千家十二代宗家之长女、现当家十四代宗家之母。
后藤加寿子
千澄子的长女,生于京都,料理研究者。在同志社大学文学部专攻美术史,同时进行陶瓷器方面的研究。
《妖怪》序言
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妖怪文化。所谓“妖怪”,乃指一种无法合理说明的现象或事物。从古至今,有无数妖怪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亦有大量妖怪画作问世,还创造了诸多以妖怪为主题的传统文艺作品。
正因如此,要巧妙地梳理和介绍内容丰富、覆盖范围极广的妖怪文化,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在此,我希望通过绘画作品让大家对它有一个简单、直观的认识。本书聚焦日本传统妖怪文化中的绘画部分,以“妖怪主题绘画展览”的形式呈现,带领大家在书中感受日本的妖怪文化。
妖怪文化源于人们对不合理的、令人不安和恐惧的现象或事物所作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会打雷?为什么瘟疫会传染?妖怪的存在让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了解释。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感受到的一切不合理和恐惧都自然而然地被归咎于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妖怪。
日本人很早就开始尝试将原本不可见的妖怪形象化。打雷的妖怪是这样一副模样,散播瘟疫的妖怪是那样一副嘴脸——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将妖怪的形象通过绘画展现出来。也许是认为这样就能制伏妖怪,并获得内心的安稳和平静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妖怪的形象非但没有统一,反而逐渐多元化。妖怪的名字越来越多,妖怪主题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也变成一种爱好和乐趣。
那么,究竟有哪些以妖怪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呢?下面就为您一一展现。
《和果子》
和果子是五感的艺术
“和果子是五感的艺术”,是日本和果子协会第二代会长、虎屋第十六代传人黑川光朝提出的。
作为一种食品的和果子被称为“艺术”,听起来未免有些狂妄,但事实上的确如此。
所谓“五感”,无须多言,指的是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
视觉,对所有食物来说是共通的。当一枚和果子摆在眼前,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色彩、形状、原料。“好像很好吃”“到樱花开放的季节了”“很清凉”之类的印象都是经由视觉获得的。这里并不单指外形漂亮的和果子,也包括平淡无奇的团子、大福,让人产生想吃的欲望就完成了第一步。
和果子的软硬可以通过手的触碰,或者用“果子杨枝”感受,这便是“触觉”。把和果子含在口中,齿舌间的感受也是触觉的一部分。
和果子界有一个专业用语叫“口溶”,意思是看似黏黏的果馅入口即化。这种独特的口感就叫“口溶”,也是触觉的一种。
味觉,毋庸置疑是品尝食物ZUI重要的感受了。
嗅觉对和果子来说倒不是那么明显。和果子,基本上只有米、小豆等原料的微微香气,材料中有香橙、肉桂、山椒的话香味会更浓一些不过,也正是因为日本人有这种觉察微弱香气的感性,才蕴育出了和果子。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对气味非常敏感。平安时代,有人可以凭借衣服上的熏香在暗夜里分辨出来者何人;对气味细腻的感性渐渐成了教养的一部分,并由此发展出了“香道”“闻香”等文化。
这和茶道也有着很深的渊源。茶会上,香气不及茶香的和果子既能衬托出茶的魅力,同时也能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ZUI后是听觉。听觉之于食物,会加强味觉的体验。例如煎饼,张口咬下去会发出“咔嚓”的声响。
但咀嚼和果子时,并不会发出这样清脆的声响。
黑川先生认为,从听觉上感受和果子,不在于食用时发出的声音,而在于每种和果子的名字。
通过名字,可以了解这种果子的由来,这样品尝时就更添一分滋味。
《京料理》序言
在京都,时间总是走得很慢。
一年四季都有节庆活动,每个季节都有大自然赠予的美味食材。整齐的街道像流淌的河川,教人懂得怎样与自然共生。本书按季节回顾了大家熟悉的京都本土风味,包括节庆活动中的料理,还穿插收入了有时令特色的和果子,希望各位读本书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京都四
季之美。
本书以介绍京都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味道为主,现代的怀石料理和料亭烹饪的奢华料理则未收录。所谓“京料理”,是用京都原产的食材和京都的水来制作,在京都品尝的料理;是从我们的外婆乃至祖祖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味道,是古今不变的原汁原味。
平成二十五年(二○一三年),和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此殊荣的是“和食”,而非怀石料理或会席料理,我由衷欣慰。和食是日本人每天都吃的、再平常不过的饭菜。全日本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有不同的物产,用各地的水烹调出的,是各地不同的味道。在我看来,这是ZUI可贵的文化。
日本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的恩惠。春天的味道有如嫩芽萌发般细腻,夏天的味道充满大地的力量,夏的余韵还未褪去,秋天就到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浓缩万物精华,以备寒冬的到来。而冬天的美味有如佳酿,又饱含着人们对春回大地的期待。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难舍的独特魅力。若各位读者能和我一同享受这四季的心境和味道,笔者便十分满足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浅显的通俗读物,没想到其中包含如此丰富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作者在考证史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引用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都非常有说服力。然而,这种学术性的内容并没有让本书变得枯燥乏味,反而因为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本的认知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仿佛已经预示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厚重感。拆开塑封的那一刻,书页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让人瞬间就沉浸到一种阅读的期待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显得极其到位,让人读来身临其境。有时候,读着读着,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文字,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亲身经历着书中所述的一切。
评分从排版设计到文字风格,再到内容的取舍,这本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日本的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它让我对日本的理解,从表面的印象,走向了更深层的感悟。
评分作为一名对日本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全面介绍日本历史文化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的福音!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日本漫长的历史长河,从遥远的古代文明,到近代的明治维新,再到现代的社会变迁,每一个时期都被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触娓娓道来。书中对日本传统艺术、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的介绍,也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独特的视角。不同于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它并没有一味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有趣的民间传说,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日本。读到那些关于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或是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独特习俗,我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日本文化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却又无比动人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